王延川:区块链赋能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探析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王延川,男,博士,教授,陕西省法学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本文原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第126-133页,转载时对注释与参考文献进行了省略处理。
摘 要
就流转架构和信息机制而言,中国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依然奉行集中模式,这种自上而下和单点辐 射的管理思维阻碍了应急物资的高效管理和精准配送,亟待改革。改革的方向是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科技支撑国家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路,顺应应急物资流转的网络化特征,建立扁平式的统一供应链系统,并将区块链嵌入供应链系 统,利用区块链算法实现链下链上信息沟通,促使应急物资信息公开透明、真实、完整、共享和可追溯。联盟区块链可 以对网络节点的权限进行区分,保证主管机构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实现对应急物资的精准追溯,纳入监督机关或民众 以构成对“公共资产”分配的多重监管,形成优质大数据,以供主管机构在突发事件决策和统计信息时作为依据。
关键词
应急物资保障;集中模式;分布模式;区块链;优质大数据
2019 年 12 月,武汉突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迅速蔓延至全国,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 康,并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针对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武汉和全国多个地区启动了一级应急响应。在突发事件防控中,应急物资保障是打赢这次“保卫战”的关键。“打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 战”。但是在应急物资数量巨大,种类多样,流程复杂的情况下,高效管理和精准配送成为需要解决的重 要问题。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涉及两大问题:一是流转架构,二是信息机制。所谓流转架构是指以何种方 式管理和配送应急物资,其实质是权力问题;信息机制是指管理和配送应急物资过程的信息要求及其实现 方式,其实质是沟通问题。流转架构需要构建统一应急物资管理和配送流程,并实现权力的优化,调动其中各个环节的积极主动性,以高效安全实现应急物资的保障目的。信息机制要求整个应急物资管理和配送过 程的信息公开透明、真实、完整、共享和可追溯。流转架构和信息机制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前者是物资管理和 配送的物理表征,后者是物资高效管理、精准配送的必要支持,二者互为表里,如何进行流转架构和信息机 制设计是应急物资保障的两个支撑点,也是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机制改革的两条主线。
一、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流转架构的检视
(一)应急物资保障的应然流转架构
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流转架构是统一应急物资管理和配送流程中的权力分配,就理论上而言存在两种模式:集中模式和分布模式。集中模式也称为中心化模式,是由主管机构和下级部门共同完成应急物资的管理和配送,即权力集中在主管机构手中,所有环节都听命于主管机构,虽然该模式容易形成统一系统、责任主体明确和号召力强的优点,但自上而下命令和自下而上反馈的层级体制让整个过程的效率变得低下,而且也难免出现贪腐和妄滥行为。分布模式也称为分散化模式或者市场模式,是将保障体系拆分为不同的环节,每一个环节负责自己的业务部分,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分布模式的实质是将由主管机构独享的权力分配给众多主体享有,这种扁平式流转架构适应了应急物资保障环节主要由市场主体完成的事实,可以刺激应急物资保障环节上每个主体的积极主动性,但是,首先,由于市场主体的目的是盈利,和应急物资保障这种公益行为的目的之间存在冲突,不同利益主体之间难以形成统一系统,其次,由于行动缺乏统一性,不同环节的主体之间存在较高的协调成本。鉴于两种应急物资保障模型均有弊端,现实型的应急物资保障模式应该是集中和分布模式的结合,即主管机构构建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系统,将一部分权力分给其他市场主体,形成物资供应系统,在主管机构居中指引的同时,发挥市场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应急物资保障效率。
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非常复杂:第一,地域较广。突发事件涉及的区域较广,物资需求量大,并非 当地政府可以解决,需要上级政府乃至中央政府支持,中央政府也可能需要从别的地方政府处调拨物资。第二,系统性强。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是一个系统,在突发事件的预防、保护、减缓、响应和和恢复等各个环节中均有体现,战线较长,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三,主体多元。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涉及的主体较多,主要有各级政府、应急物资主管机关、各种企业、社会团体、慈善机构、个人等,每个主体发挥不同的保障作用。第四,环节复杂。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涉及应急物资从何而来、用于何处、具体分配等,具体有物资需求、采购或受赠、库存管理、安全检查、配送、运输、验收等众多环节。
应急物资保障系统呈现为一个庞大的有机网络体系,有不同地域的政府力量链接,有突发事件防控的整个流程衔接,有多个利害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也有物资流转之间的环环相扣。经过梳理可以将该网络分为四部分:客户端、管理端、供应端和中间端,所谓用户端是指应急物资需求单位和个人,管理端是指主管机 构和底下的协调组织,供应端是物资的购买和汇集部门,中间端是指物资从供应端到客户端的流转环节。
应急物资保障系统的宗旨是提升物资的流动性,让物资快速到达有需求的单位和个人手中,这需要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中的众多环节之间高效协调,简化手续流程,以提高保障效率。实现上述目标的方法是按照应急物资保障的既有规律,建立一个由不同性质、层级利害相关部门组成的既集中又分布的扁平化网络,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现有应急物资集中流转架构的弊端
中国目前的应急物资保障系统分布性较差,主要仍呈现为传统集中模式,由主管机关作出决策并发号施令,中枢机构发挥协调作用,同时委派监督人员跟进,具体表现为:应急物资的流程架构是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统筹下,建立按日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和重点企业调度机制,实施国家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制度。以医疗物资保障来说,由国务院联防联控办公室统筹,医疗物资保障组协调部分省市党委政府集中本地医 用物资、全力驰援疫区,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选派 73 名司局级和处级干部作为驻企特派员,赴16个省市56家重点生产企业和原材料供应企业,确保生产调运全程可控、经营困难及时解决。这种单点辐射和“自上而下”模式,优点在于行动统一,缺点是在物资配送的不同环节的衔接处会出现盲区和低效,使得物资需 求单位的要求很难快速得到满足。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感染率较高,从一个侧面窥见应急物 资跟进的效率较差。
应急物资保障的集中模式过于强调中心机构的领导力,将所有的压力也传输给了主管机构,由于主管 机构的人员及其能力毕竟有限,无法做到凡事“贯通到底”,办事效率势必开始变低,错误和疏漏也就随之出现。应急物资保障集中模式是主管机构主动下命令,下级部门被动接受并执行命令,这种层层推行和反馈的流程,耗时耗力不说,还会出现信息失真和不断纠错问题,势必耽搁时间,但是在应急物资保障中,时间恰恰是最宝贵的。应急物资管理和配送的权力集中在整个架构的上游,所谓“无权力无责任”,由于下级组织并未被赋予独立权力,只能被动等待指示,容易形成懒政和机会主义思维,为了避免担责而裹足不前,出事后相互推诿责任,这也会耽搁应急物资配送的时机。在这次新冠疫情的应急物资配送中,出现了如下问题:物资分配不均;物资分配存在重大失误;政府有关人员私拿医疗物资;定向捐赠物资并未正确分配;有些疫区公然截取别的疫区的医疗物资。究其原因,主要是主管机构的“触角”难以到达基层,主管机构给下级组织的指令不能及时达到,物资配送实时审查无法实现,基层工作人员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等。
由于应急物资保障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性高,因此,应该对目前这种单点辐射和“自上而下”的管理体 制进行改革,方法是由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分布式应急物资保障网络,由利害相关部门充当网络节点,多主体联动。
针对应急物资保障也出现了所谓的网络机制,一是主管机关建立的局域互联网平台,如工信部作为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的组长单位,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但该网络平台在实质上仍然是集中模式,由主管机关自上而下进行管理。另外,网络平台 的节点主要是在供应端,而且局限于医疗物资,解决的并非应急物资保障的全局问题。二是由企业主导的物 资供应链,如京东在接受应急物资指令后利用自己的供应链系统配送物资,由于将该配送系统没有和决策管理系统链接,所以,这种局部网络只是在执行主管机构的命令,而不能平等互动,仍然是集中模式的延伸。
目前的应急物资网络系统,无论是官方的应急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还是民间的应急物资供应链系统,均呈现为功能单一且节点有限特点,由于只是将部分利害相关部门链接在一起,难以适用跨地域和复杂利害部门联动,即链接基本上停留在供应端和部分中间端,没有与客户端、 管理端之间统一链接,未形成“统一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无法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难以实现高效安全可控。
二、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信息机制的要求与现状
(一)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的信息机制要求
应急物资保障的第二大问题是信息机制。在数字化时代,决策需要依赖及时和有效的信息,对于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而言,由于任务紧急,要迅速实现应急物资的精准配送,需要配备有价值的信息机制。所谓有价值的信息机制就是公开透明、真实、完整、共享、可追溯信息及其实现方式。在有价值的信息机制中,信息公开透明是必然要求,信息真实是关键,信息完整是事后审计的基础,信息共享可以实现各个环节的联动,信息可追溯保证实时监控,并且及时追责。
突发事件具有公共性质,非但不涉及政府或者商业机密,还需要防控信息高度公开透明。应急物资无论是国家调拨,还是企业或者个人捐赠,都属于“公共资产”的范畴,而且需要按需分配,得奉行一定的配送标准,但是在突发事件背景下,由于各个单位对应急物资的需求不断变化,配送标准无法客观化,这就需要物资信息公开透明,以保证有效和公平分配,同时也让公众可以及时监督并及时纠正其中的失误行为。具体而言,物资已经分配还是继续存储在仓库中,各个需求机构分配了多少物资,指定捐赠是否分配到位,这些信息都需要公开披露,让公众知晓,并形成监督。
面对突发事件,政府部门需要进行高效决策加以应对,这需要及时、真实和完整信息,而且决策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协调,而协调的基础是信息共享。
应急物资涉及到千万个家庭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丝毫不能耽搁,为了实现高效管理和精准配送,需要实时审查和追踪物资去向,一方面快速发现物资质量不合格、物资欺诈、物资违法和违规分配情况,另一 方面及时审计,追究责任,督促办事人员恪尽职守。
(二)现有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信息机制检视
应急物资保障的信息和架构挂钩,也可以分为集中模式和分布模式两种。所谓集中模式是指由主管机构主导物资管理和配送并掌握相关信息,缺点是信息自下而上传递需要成本和时间,同时还会存在报 送失真和虚假问题,信息过于集中让信息的公开透明难以实现,会引发不公正现象,也会导致不必要的负面社会情绪,同时信息的真实、完整、共享和可追溯也需要花费很高的成本来实现。所谓分布模式,是指物资管理和配送网络中的不同主体自己掌握信息,然后再统一汇集信息,整合分散信息过程中会出现如下问题:首先,信息整合需要时间,而应急物资保障中需要快速分享;其次,统计、核对信息需要成本;最后,利害相关主体多不愿意交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或者修改对自己不利的信息。由于应急物资保障是公共事务,需要被社会公众监督,而信息掌握在集中机构或者分散在众多主体手中均无法让应急物资保障得到有效监督。
中国已经开发了应急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运用RFID标签和条码技术替代现有的应急物资手工管理,从物资入库、相应库区划分、库存、藏套流水和出库等方面进行信息化管理,保证物资安全,便于查询相应物资存放地点,仓库内一切物动操作都将体现在系统之中,做到物资出库情况准确且有据可循。该系统覆盖面广,遍布各地。新冠病毒疫情突发后,工信部建立的国家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也可以用于收集、统计、分析、监控、调度各类重点医疗物资企业的产能、产量、库存等情况,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医疗物资保障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上述两种系统在性质上属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系供应链系统中的仓库管理环节,虽然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可以让信息传输速度更快,省掉了纸质记录和人力统计环节,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信息集中在 主管机构这个唯一的“拥塞点”,这种主节点存储会存在不安全因素,一旦信息被破坏或者被黑客攻击,难以恢复。第二,信息从各个局部分散节点传递给主管机构本身需要时间,也存在信息拥堵耽搁时间的问题,使得信息的传递速度降低。第三,信息存储在主节点,无法进行区分处理,对外第三人而言,要么看不到所有信息,要么看到所有信息。第四,互联网平台可以进行快速信息传递,却无法为信息增信,即让信息具有价值却 无法保证信息真实、完整、共享。虽然应急物资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发挥对物资的追溯功能,却只是局限在仓库管理这个层面,无法对物资进行统一的实时跟踪和事后审计。
三、以技术支撑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重构
中国目前运用的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无论在流程架构和信息机制方面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难以实现应急物资的高效管理和精准配送,这种状况亟待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强调,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尤其要考虑科技在其中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应急物资保障属于国家治理的一个部分,也应该朝着治理能力现代化方向努力,注重科技的支撑作用。改革的方向是:一方面,尊重应急物资保障的客观规律,顺势而为,在流转架构使用供应链技术,构建统一体系,同时发挥所有节点的积极主动性,改变将所有决策压力放在中心机构身上这一现状。另一方面,大胆应用区块链这一“颠覆”技术,将其嵌入应急物资供应链,为供应链系统增信,同时促进应急物资信息的公开透明、真实、完整、共享和可追溯。
由区块链支撑的应急物资供应链系统总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将经手应急物资的所有利害相关部门连接成一个供应链;第二个层次是将物理世界各种应急物资信息与区块链上信息之间相互沟通;第三个层次是嵌入供应链中的区块链网络自身的运作。
(一)供应链:优化流转架构
应急物资供应链是按照应急物资流转过程中的客观规律进行节点安排而形成的网络,实质上是对集中 流转架构的拆分,目的是实现应急物资管理和配送权力的有效配置。供应链应该将应急物资保障的客户端、管理端、供应端和中间端都纳入其中形成统一体系,具体而言, 是将应急物资需求单位或个人、调拨机构和捐赠机构、出货机构、运送机构、验收机构、派送机构等链接起 来,物资需求单位或个人在链上发出需要的物资信息,物资调拨机构和捐赠机构在链上提交配送信息,经主 管机构审核同意后,发出指令,由供应物资机构出货,然后交予运送机构,经过验收和派送机构等环节最后 到达物资需求单位或个人,监督机构或者个人可以通过查看物资流转记录发挥监督作用。主管机构上链后 并不会因为平等互联而失掉其领导者的地位,它可以在链上发布指引,敦促各个节点高效行动。
(二)链下链上沟通
链下链上沟通是指链下物资信息和区块链上信息之间的匹配,技术要求是运用区块链技术中的哈希算 法使物资信息数字化并被传输到区块上。哈希算法的主要功能是计算区块数据存储所需要的哈希值,用以形成区块。通过对物资信息进行计算并生成一个哈希值,以哈希值制作二维码,最后将二维码与应急物资关联,从而完成链下物资信息和链上信息据的匹配。区块链上的各个节点通过扫描二维码识别物资,并向区块链写入新的信息,按照哈希指针和时间戳形成数据链接。
哈希值之所以能够形成链下物资信息和链上数据之间的关联,是因为其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唯一性。当事人给出一个输入值,只能输出唯一的哈希值。第二,不可逆性。通过输入值可以计算出哈希值,但不能通过哈希值反推输入值。哈希值相当于“数字指纹”,其唯一性和不可逆性可以为供应链的防伪追溯赋能,哈希值为物资生成追溯码,一物一码可以追溯记录物资的流转过程和信息。
需要关注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是,如何在整个物资流转过程中保证追溯码和物资的匹配,以防追溯码和物资轻易被分开或者物资被置换。解决这个问题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区块链上不同节点进行验证本身 就是监督系统,区块里包含有物资的基本信息,置换物资可能导致节点写入信息与原初信息不匹配,容易暴露其物资置换者身份,通过追溯码可以快速发现该问题,并追溯到直接责任人。由于布置在物资应急供应链上的都是可信任节点,相互之间形成监督关系,如果被发现作假,信誉受损不说,还要被追责,可谓得不偿 失。第二种方法,引入预言机系统,即通过链外可信任实体对链上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别,为了客观起见,该 可信任实体是无关联的第三方。最终物资与追溯码是否匹配,可以由技术人员远程来检验,这种方法可以针对识别性较高的物资。第三种方法,对应急物资的流程进行智能化监督,如为其植入芯片,以保证物资和 追溯码之间的全程精准匹配,这种方法主要针对大型和高价值的物资。
(三)区块链:造就有价值信息机制
在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中,需要形成有价值的信息机制,即保证应急物资的信息公开透明、真实、完整、共享和可追溯,嵌入区块链的作用即在于此。
将区块链嵌入物资供应链后,每个节点提交自己环节的相关信息,经过节点验证签名后成为有效区块 并存储在区块链之中。互联网信息节点之间的信息需要传递,区块链的机制则不同,其上所有节点上自动生成经验证的相同区块,这种机制克服了互联网信息传递机制的种种弊端。由于所有节点都可以看到所有的区块信息,而且理论上任何加入区块链的节点都可以看到该区块信息,使得区块链上的信息是公开透明的。就区块链生成信息的原因来看,区块内只能添加新信息,不能篡改和删除原信息,保证信息真实。分布式存 储让链上所有节点自动生成完全相同的信息,个别节点也无法对信息进行篡改,而且相互之间监督让篡改信息的难度加大。区块之间通过时间戳链接起来,不可分割,形成物资流转的完整数据库。区块链节点共同 存储所有的区块信息,这本身就是一种共享模式。区块链上的数据库比较安全,黑客攻击时需要毁掉所有节点上的信息,如果还有一个节点的信息存在,重新构建区块链,整个的信息系统又可以得到恢复。
区块链的信息库虽然是分布形式,但也具有集中性质有助于统一信息系统的建立。应急物资的信息模 式要么表现为分布模式,如节点各自存储的信息,要么表现为集中模式,如主管机构存储的信息,二者各有弊端,这里不再赘述。区块链结合了这两种信息模式,即区块链上的信息在逻辑上是集中的,只有一个统一 的信息库,但在物理上却是分布的,不同节点保存该信息库的副本,没有主副本。区块链通过分布式账本技 术实现“全民(统一)记账”的功能,代替中心机构的单一存储信息。区块链众多记录信息的节点并非孤立,而 是处于不断通信状态,保持信息记录同步的规则称为共识机制。共识机制意味着每笔交易只有一个唯一和有效的记录,即使一笔交易被记录在分类帐的许多副本中,这些记录也必定保持一致。区块链产生了两个根本优势:其一,分布式账本的内容是同步和同一的,而且只能添加,不能移除和修改;其二,单个分布式分类账代替了许多为了保持一致而必须协调的私人分类账,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在区块链信息存储机制中,主管机构可以实时获得应急物资流转信息,同时可以通过技术限制其他节点的信息查看权限,如何限制,下文会有解释。
2019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抓住区块链技术融合、 功能拓展、产业细分的契机,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由区块链支撑的物资供应链系统,信息可以自主形成统一系统,不再需要像互联网系统那样进行信息传输。每个节点按照数学逻辑验证、记录信息具有真实性,并相互监督,防止篡改,构建可以信赖的体系。区块哈希函数指针和时间戳代表了物资流转信息的精准序列,可以保证信息的完整,优化业务流程,无缝衔接和无纸化办公降低运营成本。众多节点彼此记账,同时生成信息库副本,进而实现数据共享,提升协同效率。
区块链被誉为“信任机器”,可以代替交互节点之间以及节点对中心机构的信任,降低协调和管理成本,同时避免发生纠纷。将区块链嵌入应急物资保障供应链,其实质是向物理意义上的供应链嵌入信任体制,由于物资流转有了经验证且不可篡改的分类账的支撑,使得物资流转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能得到信任。供应链中的每一个利益相关部门,从应急物资需求单位或个人、调拨机构和捐赠机构、出货机构、运送机构、验收机构、派送机构再到物资需求机构或个人,闭环中的节点都可以相信分类账中存储信息的真实准确性。借助于区块链的信任赋能,构建统一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对应急救援物资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网更加高效安全可控,这个目标可以得到实现。
四、区块链赋能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的优势
(一)联盟链的优点
区块链分为公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公有链由众多用户自发组织成立的开源网络,私有链由特定机构建立并适用于机构内部的网络,联盟链由用户通过协议组建,用户需要批准方可加入网络。联盟链和比特币等公有链的区别在于,联盟链在经典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引入可信任节点,是区块链这种“无需信任的信 任”机制和“信任机制”的结合。公有链如比特币由于选择陌生人作为“旷工”发起区块验证,这种工作量证 明(proof of work)一是引发算法霸权问题,二是需要耗费大量的计算力,联盟链通过挑选可信节点,排除恶意行为人,投票验证区块,就可以节省为了验证而消耗过大的计算力,同时保持区块链的优势。应急物资保障系统可以联盟链作为其底层技术,即由主管机构发起并作为主节点,并选择可信任部门作为副节点组成 区块链网络,作为主节点的主管机构可以发挥指引作用,并纠正副节点的不规范行为。
(二)节点权限的区分
应急物资保障系统涉及到众多的利害相关部门,客户端是需求方,管理端是政府主管机构,供应端是政府储备或者企业,中间端是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这些不同部门在区块链上的权限应该有所区分,体现主管机构的统一领导和其他环节部门的积极配合。
联盟链非常灵活,可以针对链上信息权利进行区别设计,构建节点权限区分机制。在突发事件应急物资 区块链系统中,节点权限有信息的发布、审核、验证、投票、记录和查看权利,可以针对不同的节点设计不同的权限:物资需求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发布信息,主管机构或者授权组织可以审核发布信息,业务节点可以验证信息、投票表决并记录信息,监督机构和民众代表只能记录信息而不能验证和表决信息。主管机构可以存储和参看区块链数据库的所有副本,业务节点只能存储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副本,是否可以看到应急物资完整的流转信息,要经过主管机构的审批。
(三)物资流转全程可追溯
区块链可以快速精准追溯物资的整个流程,确保物资正确配送,降低物资欺诈,使得物资质量保持最高标准。沃尔玛进行过一项测试,在传统方法下,对商店货架上一包切成薄片的芒果进行追溯,如果到达 农场需要六天以上的时间,但是,使用IBM Food Trust公司的区块链技术,追溯至农场仅需 2.2 秒。如果该追溯技术运用到应急物资供应链中,物资流转的每个步骤实时可见,主管机构可以快速识别出提供有缺陷物资的供应商,或者物资在哪个环节遭到损坏,有利于及早发现和解决物资质量问题。精准捐赠人可以通过二维码追踪其捐赠物资的配送是否正确,主管机构也可以通过这种办法发现地区或者部门之间是否出现对应急物资的截留。由于可以全程追踪物资流转,对利害相关部门进行事后审计和责任追究也成为现实。
(四)多重监督机制的实现
区块链可以为应急物资保障提供多重监督。首先,区块链本身就寓示了“连接、共建、共治、共享”的理 念,业务节点之间必然形成监督关系。其次,链上可以引入国家监督机构,见证链上物资流转的可靠和公平。最后,应急物资分配应该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些权利可以通过将民众代表设置成为区块链节点而实现,针对有些如捐赠等信息可以实现开源式审查,每个人都可以登陆区块链软件进行审查, 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
(五)优质大数据的生成
区块链本用于应急物资信息的存储,汇集起来可以形成优质大数据:第一,数据非常集中,全都是应急物资供需方面的信息;第二,数据无法篡改,是真实数据,没有杂质;第三,数据按照时间有序排列,可以看到应急物资需求的发展脉略;第四,数据反映物资从需求开始回归需求的整个过程,形成一个信息闭环。这些优质大数据可以用来分析突发事件的发展变化,并为应急物资进一步保障提供决策依据,并随时应对其中的任何变化。主管部门还可以在疫情结束后梳理突发事件所需物资总量,为以后的应急物资的调拨提供参考依据。
五、代结论:改革势在必行
据新华社报道,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020年2月3日召开会议,听取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关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的汇报,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会议强调这次疫情是对中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 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有专家指出,对于在这次疫情中暴露出的问题、积累的解决方案,都亟待梳 理总结和制度转化,应该完善应急物资采购、供给、管理、调拨联动保障网。就现有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体制来看,流转架构和信息机制还停留在集中模式,且无法形成统一的联动保障网络,非但不利于应急物资的高效管理和精准配送,而且还出现了许多问题,有损政府的公信力。改革的思路是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相信科学规律,善用创新科技,借助于供应链和区块链技术将应急物资保障的客户端、管理端、供应端和中间端链接成为统一的网络,实现高效安全和可控的应急物资保障局面。
通过区块链构建应急物资保障系统应该成为学界和实业界努力推动的课题。区块链具有强大的信任赋能潜力,这一点已经得到学界和实务界的高度认同。正因为区块链这种独特的潜力,使它成为未来科技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大量科技企业开始将重心放在区块链技术研发方面。中国区块链科技公司发展迅猛,去年就有300多家区块链研发企业落户上海市。区块链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阿里巴巴集团、中国联通公司、平安科技公司、腾讯科技公司等区块链研发技术领先的公司,完全可以让区块链高效落地得以应 用。但是,令人遗憾的事,在此次新冠病毒疫情应急物资保障中却少有应用,即使应用也局限在如捐助等供 应端环节。虽然国内一些互联网电商平台已经较早利用区块链的溯源技术追踪商品流转,提升交易物资信息价值,但在此次疫情中却未发挥重大作用。针对突发疫情,有人呼吁应该在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中应用区块链技术,其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未能从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系统角度来考虑问题,还是注重物流层面,同时讨论的区块链和物流的嫁接并不成熟,缺乏深层次的架构设计。还有一些专家只是在主张运用区块链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时提及区块链对应急物资保障的助力问题,却没有展开。上述实践和中国的区块链研发实力非常不符,学界的区块链应用研究也非常薄弱,更主要的是,区块链应用中缺少来自政府和主管机构方面的声音。在区块链可以支撑应急物资保障系统的背景下,上述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呈现出来的局面无法与中央高层对区块链的重视相适应,也无法向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科技支撑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卷提交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因此,应急物资保障系统的改革势在必行。
微信号 : DigitalLaw_ECUPL
探寻数字法治逻辑
展望数字正义图景
数字法治战略合作伙伴:理财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