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获七校offer,成为力宏学弟,他们如何做到?
藤校放榜,学校和家长的整个朋友圈都在庆贺,为全国不到200名录取幸运儿喝彩,他们是从4万多份申请中脱颖而出、跨过比清华北大还高的门槛的精英,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是同学艳羡的“大神”。
藤校是美国精英教育的典范,藤校生在进藤校前就已经具备精英属性:他们成绩拔尖,社会活动炫目,通常还是各种社团的leader。
有些学生从高中,甚至初中开始,就设定目标要进入最好的大学。他们在竞争中形成了一种认知:“进入”就是能力的证明,“进入”就是胜利,却渐渐忘记了最本质的追求。
近年频发的藤校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很多家长和教育人士的关注,和对名校光环和压力的思考。让人不禁发问,精英教育是否适合每个孩子?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1
“我无法成为一个完美的Ivy式精英,但我或许可以做一个优秀的人。”
相比常春藤+项目里的其他学生,Alice显得不太“正统”。
她成绩优秀、有出色的领导力,是老师和家长眼中进藤校的“潜力股”。她不像某些学生有很崇高的理想或目标,但她对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兴趣涉及市场营销、配音、建筑设计、游戏开发和计算机工程等多个领域。但这样一个优秀而有主见的女孩,却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过程中,一度迷失了自己。
“Alice你有想过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学什么专业吗?”
“大家都说我是一个工科女,所以我想学工程,我挺喜欢工程的。”
“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呢?”
“之前做过一个太空城项目,大家一起熬夜,一起合作的感觉很棒。”
“嗯…但你所说的这个是团队合作,并不能证明你喜欢工程,到底为什么喜欢工程呢?”
“……”
类似剥洋葱式的对话进行了将近20遍,这些她曾经胸有成竹的问题,变得飘渺。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是大家所说的工科女?工程是否是她今生挚爱,想从事一生的事情?不断地自我置疑、追问,连日的挣扎和焦虑,让她痛苦无比,一向果敢乐观的她不禁红了眼眶。
在申请截止前的第十天,她在床上辗转到凌晨,想象着未来的生活、未来的自己。她意识到大家趋之若鹜的“藤校”里,充斥着“完美主义”的氛围和压力,她希望自己可以活得更快乐,可以遵循自己的内心,追求广泛的兴趣,而不是别人眼中“应该成为的样子”。这一次,Alice终于有了答案。她决定放弃申请“藤校”,并在意向专业填了“Undecided(不确定)”,这样她就可以在大学里慢慢探索并决定最适合自己的专业。
这样的自我认识和坚持自我的勇气,让她写出了一封真实动人的文书,最终收获了7份海外名校的offer,成为了同级里收获offer最多的学生之一,其中包括了与麻省理工、加州理工齐名的佐治亚理工学院。“人生充斥着太多选择,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才会有属于自己的想法,看见自己的人生。”
教育需要强调个性化,一所名声响亮的学校固然是为人所向往的,但对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适合成长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个性化教育的目的,除了培育学生“如何学习”的技能,更是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挖掘潜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2
“我不过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儿。”
“Albert, 你想选什么专业?”
“呃......经济学。”
“为什么呢?”
“…….我也不知道,大家都说经济学好。”
“Albert, 我记得你之前说过你喜欢音乐,有考虑过选择音乐作为自己的专业吗?”
“是的,我很喜欢音乐,但是……”
“但是…….?”
“但是大家说音乐不能当饭吃……”
“为什么不能当饭吃呢……?”
面对升学指导老师的连番质问,Albert感到一阵的心虚与不安。他很难说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喜欢经济学,同时又感到放弃音乐是让他那样地痛苦与难受。他开始思考:我到底是谁?我到底想成为谁?
对于这些问题,很多学生从小就从前辈口中听到既定的“答案”,但却忘记了这是他们自己的人生,别人的经验终究只是“经验”。
很多人认为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成为某个领域的精英,以就业结果来评判教育质量,功利地看待教育,而忘了教育最本质的初衷——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灵魂。
“Albert,你有决定要申请哪所学校吗?”
“嗯,决定了,我打算申请音乐学院。我越来越意识到音乐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不能没有它。”
这个举办了学校第一届学生音乐节,玩摇滚,痴迷于爵士乐的男孩儿终于找到了自己。升学指导老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凭着坚定的信念和优异的综合表现,Albert如愿收到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这家美国现代顶尖音乐学院孕育了众多出色的音乐人才,其中包括获得硕士和荣誉博士学位的音乐才子王力宏、情歌王子张杰和“中国好歌曲”于文文。在第58届格莱美颁奖礼上,伯克利校友更一举包揽了23项大奖。原来,世界上最动人的声音,是来自自己内心的声音。
唤醒灵魂,才是教育的本质
我们倡导快乐的个性教育,它指向长远的人生境界,指向内心的本真声音,要求个体对其目标和价值观做自我拷问和回答,并且不断反思和调适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有很多学生在面对升学的时候,其实对于“意向专业”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更多的是来自父母或前辈的“经验所谈”。当他们静下心来,开始认识自我,往往会感到迷茫和焦虑。只有不断地逼问自己,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尽管这个过程很痛苦,但当思路从混沌变清晰,这个目标会成为他的力量之源。
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在授人以渔之前,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热忱和潜力,为他们建立逐梦的信心。我们不应该再用世俗的眼光去评判教育的成果,正如耶鲁大学校长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帮助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
申请只是开始,名校也不是最终目的。当孩子们将迎来人生下一个阶段的时候,我们更要鼓励他们认识自己,直面生活的各种可能性。了解自己、挑战自己,未来将远超自己的想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