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家谈芳草地#——艺术商业的梦想与实现

2016-07-29 iziRetail iziRetail逸芮

作者:Una Huo



北京侨福芳草地的商业面积约5.7万平方米,2012年9月开业。开发商是香港黄氏家族地产企业,项目内陈列的约500件艺术品都是黄氏家族的收藏。据说项目负责人黄总本人就很文艺,西岸风格,对艺术有自己的见解。


芳草地的建筑


据报道,开发商1994年就买下这块地,期间找了不同的设计师,直到2001年才敲定现在的概念,之后从概念到具体的设计方案又推翻三四遍,2005年才正式动工建造,前后花了近20年。


芳草地建筑的独特性、开阔感自不必多说,想必每个去过的人都会印象深刻。项目由4栋单体组成,并用斜三角形的环保罩将它们组合为整体,中间核心形成一个虚的大中庭。这样的空间感非常好,而且不会计入建筑面积,但冬天中庭下的取暖变成了随之而来的问题。



品牌定位与调整


芳草地开业之初的定位是国际高端奢侈品商场,引进了很多名表、珠宝品牌等奢侈品,比如Chopard、IWC等都在芳草地开设了大面积形象店铺。


但芳草地开业初期就遇到了国内反腐,珠宝名表、商务男装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销售业绩非常惨淡。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商场开始做了一些调整,引入设计师品牌,价位更亲民,和芳草地的消费力更匹配,据说芳草地的人均客单价在1000元左右。


像Mulberry, P-Plus,Chopard,Tommy Hilfiger,Kent&Curwen, Cerruti 1881等曾经在芳草地开店的品牌,目前都已经撤离了项目。


而像COS这样的有些设计感的品牌则生意非常不错,COS这家店是中国首家,据说月销售过千万。Suitsupply的北京首家店也选在芳草地,表现也非常不错。近期将会有Moschino,Coccinelle, Lucien Wang等品牌进驻。



北芳草地,南K11


很多同行都会把芳草地和K11作为国内艺术商业的代表来看,两者除了在定位、档次等方面相似之外。在盈利模式上都有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味,很明显他们在购物中心上不会有明显的收益。


不过芳草地和K11除了购物中心之外还有其他物业,比如办公楼、酒店,高格调的购物中心极大的提升了其他物业的价值。黄总和郑总都对艺术很有研究,有自己的艺术空间和艺术品交易平台,艺术化的购物中心对找到这些艺术目标客群非常有帮助。




当然在商还是要言商,对于芳草地到底是“很有范儿,很喜欢”,还是“叫好不叫座,不看好”,大家看法不尽相同。


下面是我们征集到的,业内人士和一些消费者的评价:


来自商业地产的QS


我想知道里面租户生意怎么样,这个商场业主的回报率是多少?


来自品牌商的J小姐


从一开始就不看好,叫好不叫座!不是一个适合做生意的地方,很少有正常的牌子进去开店。曾有一个高端品牌开过POP-UP店,2个月就关了。

项目目标顾客不明确,品牌档次高低不齐,买不到东西,就地下二层的餐饮有点人气。顾客大多都是文艺青年,购买力不行。


来自品牌商的L先生


我们的品牌曾经是最早一批进驻芳草地的,现在已经结束了合作。芳草地开业初遇到反腐,奢侈品的销受到很大影响。商场内很多品牌销售很惨淡,销售总额还不到租金的一半。

现在的芳草地从国际一线奢侈品商场向“京城约会圣地”的定位去转移,会增加更多女性品牌、价格上更可以承受的品牌,效果还是不错的。

像设计师品牌Neil Barrett很受欢迎,配饰品牌apm月销售额60万,Sandro、Ted Baker等也都不错。


来自品牌商的H先生


开发商是台湾背景,因为老板的喜好所以在商场做了很多艺术品的收藏和展示,也成立了专门的艺术品公司,在商场内开设了画廊,卖画。他们在艺术品经营上也做了创新,就是将艺术品和商业结合起来,两边互相带人气,所以艺术品销售是在北京数一数二的。


来自商业地产的小i


招商团队都是帅哥美女,项目负责人是香港人,但是之前也没做过太长时间的商业。老板是侨福集团的富二代,很喜欢艺术,所以放了很多艺术品在商场里面。当时花了大手笔做了玻璃罩的外立面,成本很贵。里面的品牌不算是太小众,只是对于一般消费者可买性不是很高。


来自商业地产的小萨



芳草地是个比较有设计感的优秀商业项目。艺术品的不可复制性以及针对特定人群产生的影响很难仅通过一些展品表达渗透。有几个艺术圈的朋友都表示不愿意到芳草地看展,在他们心中可能更喜欢参加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比如每年Basel 展等等。但如果定位为设计系商业项目,芳草地确实引领这一领域,在如何选择品牌上也下了很大功夫,可圈可点。



来自和桥机构


它应该减少一些大众品牌,找一些小众且文艺的品牌。要文艺就注定小众。文艺需要稳定而忠诚的消费群,所以也需要持续的创新,品牌需要不断更新以吸引文艺青年。

大众品牌多了以后,那它的吸引力何在?消费者就只是参观艺术品,少了很多体验和冲动消费的可能性,因为消费者完全可以去附近的新光天地或世贸天阶。


来自商业地产的小G


刚开业时不看好,周边住宅小区比较老,年龄层偏高,消费力不高。项目格调过高,像个艺术馆,但经过不断的调整有提升的趋势。

已经有一些接地气的品牌陆续进驻,像DIOR BACKSTAGE STUDIO、BOBBI BROWN等化妆品,这也说明项目除了保持原有格调之外,也要引进受大众喜爱的品牌。


来自品牌商的小光


我觉得一上来是个让人眼前一亮的项目,而且那种艺术元素一定是操盘者本身非常喜欢、长期积累才能形成的,是不可复制的。但是这样的风格+品牌组合造成客群必定是小众的。人都有审美疲劳,在那么多人去过、拍过照片、上过报道以后,今后如何调整跟改变就变得很重要了。


优科营销CEO Z先生


设计理念前卫大胆,艺术气息浓厚,但动线复杂,不太好逛。高端店多,大众类少,餐饮选择较少,定位不是特别准确。这种商业模式的复制性不强,投资回报周期太长。


来自商业地产的衡悦


芳草地是个呆得住的、很舒服的商场,它的格调很符合我的胃口。很想把它每个角落、展品都逛遍。作为一个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商,每年都会去芳草地,如果碰上有展都会看的,因为三线城市比较少机会接触非常有水平的艺术展,也想看香港、台湾的优秀企业是怎么做人文、文化创意的东西的。


来自品牌商的小晶


项目是加盖的,上面加的屋顶,突出来的面积是不占容积率的。冬天楼下餐饮特别冷,夏天楼上加盖的写字楼又特别热,虽然业主有过积极改进,加过取暖设施,但是还有一些瑕疵的。他们获得LEED环保认证的,但个人认为整个商场的舒适度还是有待于提高的。


来自品牌商的小Y


主力shopping, 喜欢basement的Atrium, 那些cart和art pieces。而那些art piece贯穿不同楼层,融入感高,每层都能感受到。


来自品牌商的S先生


人流的商业转化率不行,不太看好这个项目。开了一个POP-UP店,效果不好。


来自品牌商的C先生

相对于万达这种逛一百家都不用带图纸,把顾客蒙上眼睛,从最南边的项目送到最北边的项目里,甚至全国任何一家,解开眼罩都不会迷路的项目。芳草地确实能做到即使工作逛店,都有惊喜的程度。所以零售品牌们要支持它,如果失去了它,对商业界是个遗憾。


来自品牌商的Q先生


不管是艺术商业还是艺术本身都是要服务于人民的,即普罗大众,既然要服务于人民就要有:服务于人民的心态(宗旨定位),身段(业态布局),以及艺能(顾客体验)。


粉丝用户


艺术商业的发展是符合人性当中喜好浪费的劣根性完美体现。足够多的公共空间,足够多的浪费。


粉丝用户

钱烧够了,理想和现实就完美结合了。


粉丝用户


艺术形态的实现比k11好。零售品牌的选择不够接地气,生意不理想。如何解决艺术与生活的功能性结合,才会把艺术商业真正做起来。


消费者


这个艺术气息很浓厚的商业购物中心,虽然衣服的品牌都比较高端,不适合学生党,但还是比较适合和闺蜜来拍照。整体建筑构造新颖,商场里面到处布置着充满后现代主义气息的雕像和摆设。


消费者


看到一些公用设施都十分人性化,在每个独立的房间都有洗手梳妆镜等设施,在北京感受到香港的一种环境感受,在每一层都是设计的的精选作品,可以给一下年轻的设计师一些灵感,商场内的品牌从高端到中端都有一定的设置,能够满足各种类型人们的需求。


芳草地现场实拍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316zp2bh4&width=500&height=375&auto=0




欢迎添加iziRetail为微信好友,与我们进行更多互动。

iziRetail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iziRetail为好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