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者调查|从易到汽车看乐视是生态化反还是庞氏骗局

2017-01-19 白驼山 汽车记者

点上方蓝字“汽车记者”快速关注


大概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已经忘记具体是哪一天卸载了“易到用车”这个APP。我相信,由于其不可持续性,这个名字,“易到用车”,不久以后,在多数用户的印象里,将会和从前的“快的打车”“大黄蜂”甚至“Uber”一样,遭到无情的卸载,最终越行越远。


——偶尔回想起来,他们都曾经是我们的“朋友”,离我们那么近,但最终却不得不销声匿迹,如同我们过去的岁月,或者,那些渐渐离你远去,一度十分熟悉的朋友但最后渐渐淡忘此生或不在相见的朋友,这听起来颇有些伤感。


易到用车=汽车共享?




打开易到的新浪官方微博,能看到页眉醒目的留个字:共享汽车生态。那么,易到用车到底是不是“汽车共享”呢?


眼下,对于天天要打车的人来说,易到用车绝对不是好的选择。不仅易到,包括一家独大的滴滴,都一样——用户在迅速流失,用户体验直线下降。


人们对易到的担忧还多一些。由于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易到一直在推充值返现活动,把很多人套了进去——已充值用户担心自己充进去的真金白银打了水漂。即便时至今日,即便已经很难打到车了,易到的充值返现活动依然没有停止。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有一种焦虑叫做“易到账户余额无处可用、无车可用、无法用完”的“易到焦虑”。


笔者采访了身边的朋友,他们给出了这样的答复。


有个朋友最近坐了一次易到,想像往常一样再充一点钱,驾驶员和他说:千万别充。


另一个朋友则担心账户充值的3000元现金加1000元返现总共4000元无法用掉。


我昨天接触到的一位易到的驾驶员则这么表示:自从有了乐视以后,易到就不是那个易到了,变成了“套现”的工具。


这位驾驶员表示,要不是远,并且和他上班-回家的路线接近,他根本不会接我的单。而我呢,等到他至少二十分钟。


这位驾驶员听我说了充值几千块的案例后有点震惊:怎么这么多?快点用掉,不然你就麻烦了,今年3月如果网约车细则全面实施,还不知道什么情况呢。——根据有司的法规,沪人沪牌是决定是否能够驾驶网约车的根本条件,目前的现状,过年期间,显然还在缓冲阶段。


到底有多少网约车符合沪人沪牌的规定?根据滴滴此前公布的数据:上海大约有41万驾驶员,其中仅约1万为本地驾驶员。


这位易到驾驶员这么算了一笔账:其中有不少外地人通过以租代买的形式跑专车,花了一大笔钱,很多都是借的钱甚至贷款,如果不让他们跑,他们无路可走。说白了他们大多数人只想着养家糊口,想想也是可怜。


直到行程结束,这位驾驶员依然聊兴颇高。在他看来,所谓共享汽车就是骗局——因为大家都在跑“专车”,是营生的手段,每天都在跑,比出租车还勤快,这哪叫共享经济?——也许对这样的状况,有司心照不宣,但鉴于已经牵扯到这么多人的“就业”甚至“养家糊口”的问题,相信有司处理起来也颇为忌惮。


那么,到底现在的真实用户有多少?在越来越高的佣金、单价面前,充值返现之后的费用,是否“有便宜可图”,只有易到才知道答案。遗憾的是,数据掌握在易到自己手里,吃瓜群众往往到最后一刻,甚至都不太会明白已经发生了什么。


用户想占便宜,驾驶员想赚钱,佣金和单价都在提高,佣金甚至史无前例的提升到了27%!易到还在“买一送一”,这是个无底洞。尤其是,作为易到用车的控股股东——乐视自己的资金链已经危及四伏了,易到的靠山,和滴滴的靠山,高下立判。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没有人知道答案。

合法化的黑车

 


说到底,专车、网约车=合法化的黑车,跟共享无关


实际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已充值用户发现,在早晚高峰或短距离用车时,已经很难用易到打到车。实际的价格也已经并不便宜,只有到类似机场这样的远程距离时,才可能有更多的驾驶者接单。——对用户挑三拣四,这不符合“汽车共享”的本来含义。反倒是滴答拼车,最近又重新受到不少人的欢迎,原因无非是——价格,以及真正的共享。


某种意义上,所谓易到、滴滴、Uber,当它们逐一成为很多人赖以谋生的手段之后,它们就已经失去的“汽车共享”的意义。


所谓的“共享”,指的是利用闲暇的资源、闲暇的时间,让汽车或者单车的使用频率、使用的有效性更高,这可以叫做充分利用闲散资源、或者叫做闲散的生产力。


怎么理解?不如这么来理解,汽车共享最典型的的例子,就是我们很多人依然还在乘坐的大巴——路线固定、价格便宜。嘀嗒拼车为什么会再度被不少人使用?便宜是第一条件,其次,是其更接近“共享”的本质。




易到显然不是。至少易到最大的业务板块之一,也就是我们很多普通人日常接触到的“Young”业务,——易到赖以吸引大量普通人充值返现的重要业务依托,这个业务不是所谓的“汽车共享”,而易到-乐视的联合体居然公然称这样的生态为“汽车共享生态”,这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骗局。


据北京商报等媒体报道,易到用车甚至已经到了拖欠客服公司的费用而被告上法庭的地步,实在是令人惊心。——以常人思维来理解,这样一家企业,居然连自己的客服都没有,说白了就是个空壳,说散就散。


但可悲的是,在各种所谓互联网思维的“浓妆”之下,在利益、以及所谓的生态的驱使下,趋利的商人带着一大波拥趸“蒙眼狂奔”,而失去了活着的基本判断。


盲目不可怕,但盲目的带着一大波人跳坑,这就只是个骗局。


工作及投稿联系:23692954@qq.com;如何加入《汽车记者》粉丝微信群:请先添加工作人员微信号auto_qcsp后,并注明“入群”,之后我们将拉您进入。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