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9年11月12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用户删除
儒家天下为公
佛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大道无二理,圣人无二心
儒释道。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初起唐。三教讲论,虽肇始于北周武帝时,然直至唐代始以儒、佛、道三教名流论难为风尚,并渐由论难而趋于融汇调和。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释是印度净饭王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因悉达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影响巨大。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也是在中国历史最悠久、信徒最多的一种宗教。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这样的"命"或人生,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金玉名言"。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常说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这既是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也是老子对於个人修养的治学主张。
佛(释)家讲的是"见性"。"性"是什麽?是"心性",也就是修养。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麽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之类。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不定就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後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学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学,而佛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宗教形态,这样,"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学、佛教三个东西,家、学、教三者都有了,形态是最完备的。佛教佛学的主要东西是什麽?可以用乾隆的话来概括,乾隆给北京的五塔寺写的一篇记里头是这样说的:"塔,标义﹔经,标口﹔佛,标身。"意思是说,佛庙里的塔代表的是佛教崇高向上的意义,佛像代表的是佛的形象,告诉你佛是一个什麽样的人,而佛经代表的是佛祖的嘴巴,告诉你他讲过一些什麽的话,前两者是外在形式,它的精髓在於"经标义",佛经(包括一个伟大的中国宗教家惠能的《坛经》)就和儒家的《四书五经》或道家的《道德经》和《庄子》一样,是伟大的思想宝库。
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後,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迦摩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另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家穷(穷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较明白,而"天道"是什麽呢?天道应该包括很多东西,例如"天机、天意、天命",其本义不是讲迷信,而是讲"天"的规律或自然规律,包括我们已经知道的规律和我们尚不知道的规律。
许少峰说还有一种比较方法,道家修今生,讲究因果,求长生,佛教修来世,讲究轮回,求安慰儒家叫做"正心",释家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在这背後,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
再换一个角度来说,三家对世界的概括,儒家讲的是"未知生焉知死"、"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不要去着迷於云里雾里的事情,而要重视现世的修炼;道家讲的是"穷尽变化",努力了解世界和社会的变化规律;佛家则讲"缘起性空",不要被外部世界纷纷扰扰的现象所迷惑。
如果做一个简单之说,则儒家比较重视一个人的行为规范,讲的是社会的"游戏规则",道家比较重视方法,讲的是"游戏技巧",释家比较重视内在修养,讲的是"大智慧"。
总之,儒释道三家对世界的研究尽管有一些差异,但总的都是提倡从研究自己开始,也就是从主观、内部的修炼做起,然後进而研究社会和世界,使自我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智慧的人,从这个基本精神来说,儒释道三家三教都是人世间为人处事的精髓,是对现代人也大有裨益的学问。
其他
白龙王许少峰阐述儒释道三教的异同
道家天人合一
儒家天下为公
佛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大道无二理,圣人无二心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这样的"命"或人生,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金玉名言"。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常说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这既是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也是老子对於个人修养的治学主张。
佛(释)家讲的是"见性"。"性"是什麽?是"心性",也就是修养。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麽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之类。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不定就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後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学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学,而佛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宗教形态,这样,"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学、佛教三个东西,家、学、教三者都有了,形态是最完备的。佛教佛学的主要东西是什麽?可以用乾隆的话来概括,乾隆给北京的五塔寺写的一篇记里头是这样说的:"塔,标义﹔经,标口﹔佛,标身。"意思是说,佛庙里的塔代表的是佛教崇高向上的意义,佛像代表的是佛的形象,告诉你佛是一个什麽样的人,而佛经代表的是佛祖的嘴巴,告诉你他讲过一些什麽的话,前两者是外在形式,它的精髓在於"经标义",佛经(包括一个伟大的中国宗教家惠能的《坛经》)就和儒家的《四书五经》或道家的《道德经》和《庄子》一样,是伟大的思想宝库。
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後,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迦摩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另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家穷(穷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较明白,而"天道"是什麽呢?天道应该包括很多东西,例如"天机、天意、天命",其本义不是讲迷信,而是讲"天"的规律或自然规律,包括我们已经知道的规律和我们尚不知道的规律。
许少峰说还有一种比较方法,道家修今生,讲究因果,求长生,佛教修来世,讲究轮回,求安慰儒家叫做"正心",释家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在这背後,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
再换一个角度来说,三家对世界的概括,儒家讲的是"未知生焉知死"、"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不要去着迷於云里雾里的事情,而要重视现世的修炼;道家讲的是"穷尽变化",努力了解世界和社会的变化规律;佛家则讲"缘起性空",不要被外部世界纷纷扰扰的现象所迷惑。
如果做一个简单之说,则儒家比较重视一个人的行为规范,讲的是社会的"游戏规则",道家比较重视方法,讲的是"游戏技巧",释家比较重视内在修养,讲的是"大智慧"。
总之,儒释道三家对世界的研究尽管有一些差异,但总的都是提倡从研究自己开始,也就是从主观、内部的修炼做起,然後进而研究社会和世界,使自我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智慧的人,从这个基本精神来说,儒释道三家三教都是人世间为人处事的精髓,是对现代人也大有裨益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