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9年11月1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揭密中国人的“龙崇拜”——白龙王中国道场

2017-05-18 白龙王中国道场 白龙王

国易精修

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将自己视为“龙的传人”。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文化现象都是有历史、有来历的,蕴含着先民们特有的思维模式与智慧结晶。那么,“龙”这个形象究竟是何来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何种象征意味?因何机缘,“龙”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成了“龙的传人”?




飞龙在天



在中国文化中,“龙”很早就作为一种地位崇高、内涵丰富的象征物而存在了。但是,古代文献和文物中的龙,却还不可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现在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概念,是近代才形成的。


近代以前,中国文化中“龙”的原形,原本就是天上的龙,即夜空中的苍龙七宿。华夏先民仰观天文、以察时变,根据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运行判断时令。他们将周天环绕赤道旁的星星划分为二十八宿,作为天文坐标,二十八宿又按四方分为四组,每组七宿,称为四象。四象当中,古人尤其关注苍龙七宿,这不仅是因为苍龙群星明亮璀璨,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因为,在上古时期,苍龙七宿的出没运行正好跟一年四时的循环相吻合:春天的黄昏,苍龙群星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出现,蜿蜒而升,“二月二、龙抬头”的俗谚,说的就是仲春时节龙星升起于东方地平线的情景;夏天的黄昏,苍龙群星高高地翱翔于南方,彪炳夜空;秋天的黄昏,苍龙群星掉头向西,开始向地平线坠落;冬天黄昏,苍龙群星就隐没于北方的地平线下了。


《周易·乾卦》爻辞中对“龙”的阐发,说的就是苍龙群星一年四时的运行情况。“初九,潜龙勿用”,冬天的龙星,潜入地面看不见,所以无用。“九二,见龙在田”,春天的龙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了起来。“九四,或跃在渊”,春夏之交,苍龙七宿的全体都摆脱了大地的羁绊,升上夜空。“九五,飞龙在天”,夏天的龙星腾跃彪炳于南方的夜空,此时,龙星升到了一年中的最高点,故称“飞龙”。“上九,亢龙有悔”,秋天的龙星,开始从最高点掉头向西下降,故称“亢龙”。“用九,群龙无首”,则是秋末冬初的龙星,此时,苍龙群星前面的几个星宿开始潜入西北方的地面,故称“无首”。



真龙天子



苍龙群星周行四野,标识四时,昭示着大自然四时轮回的时间节律,因此,在古人的心目中,龙星就成为天道的象征。在古代,只有帝王才有通天的权力,因此,也只有帝王才有观察天象、颁历授朔的权力,于是,龙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帝王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古代帝王为了标榜自己上应天心,每年都要在特定的日期(一般是在冬至)举行祭天大典,即所谓郊祀。《诗·周颂·载见》、《礼记·乐记》等典籍中,都明确记载了以龙旗为天子之旗。可见早在先秦时期人们的观念中,龙星就成为皇权的象征了。


此后,从秦汉到明清,龙的纹样一直被帝王所垄断。此时的龙,高高在上,与华夏大地上的芸芸众生无关。



龙的传人



“龙”从真龙天子的徽章,转变为华夏民族的象征,这一“世俗化”的转变发生于晚清,其背景自然是专制皇权的瓦解、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而具体追溯起来,清朝的国旗——黄龙旗在“龙”的地位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国旗是民族国家的象征,清朝把龙绘制在国旗上,表明龙已经从皇家的徽章变成了全民的图腾。正是由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逼迫清政府五口通商,西方战舰和商船纷至沓来,为了辨别船只,清朝国旗才应运而生。



龙旗一旦从天子旗号变为国家旗号,龙的象征也就不再仅仅为皇帝一人所独占,而是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身份的标识。清朝的黄龙旗随着使节、商船、留学生和华侨走出国门,进入西方人的认知和想象,从此之后,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一切都和龙结下了难分难解的关联。


随着清朝的崩溃,清朝的黄龙旗也颓然委地。但是,“龙”作为民族标志的意义却在最广大的民众中留存下来,历经此后的风云变革,依然深入人心,产生了莫大的民族凝聚力、认同感。生于不同岁月的中国人一共有十二个生肖,但是,普天下的华夏儿女却有一个共同的“属相”: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周易·乾卦》爻辞多处言“龙”,《象传》解释“龙”的象征意义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言称道君子,也是赞美龙。飞龙在天,龙腾虎跃,刚健进取,自强不息,正是华夏儿女自古相传的优良品格。中华民族以龙为图腾、以“龙的传人”自居,可谓实至名归,孰曰不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