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照片里的上海小囡,都在和中年危机做搏斗了吧……

顾筝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2021-03-14




本期推送为“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与陆杰城市影像工作室合作选题;

内文图片本号获得授权刊登,在此特别鸣谢;

图片版权均归陆杰先生所有,

为阅读体验,未添加水印;

请勿随意转载,侵犯版权必究。





今天是6月1日,孩子们的节日。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摄影师陆杰拍下了很多“六一”儿童节的照片。

照片上那些天真、欢笑的脸庞,今天很可能也在过儿童节——他们带着孩子奔波在去培训班的路上,中午抓紧时间吃了个儿童套餐。

是的,照片上的孩子,也到了为孩子教育“吃土”的年纪,到了担心自己发际线的年纪,到了早忘记了当年从少年宫所学才艺的年纪……

你在里面找到自己的照片了吗?即使生活对我们中年人这么不友好,还是要保持童心。

儿童节快乐!









回忆中的童年,好像都是天真无邪的笑容。其实,还会有“哭出乌拉”的面孔。

拍到东东(音)纯属偶然。▼


那天,陆杰难得一次坐地铁。乘到莲花路站,上来一家三口,其中的小男孩吸引住了陆杰的目光。

他小小个子,圆头圆脑,戴着一副大大的眼镜,热得满头大汗。

“小弟弟,我位子给你坐?”陆杰热情地招呼他,他却摇摇头,倚靠在座位旁的栏杆上。

陆杰看到爸爸手中拿着一个很小的乐器盒,很好奇,问了之后才了解到,这个叫“东东”的小男孩是要去音乐学院的老师那里学小提琴。

陆杰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他在《上海画报》工作,手里拿着照相机几乎拍遍了上海的每个角落。

当时他思索了一下,问东东的父母:“我是报社的,我可以跟着你们去拍照片吗?”

陆杰记得,那对年轻的父母停顿了一两分钟,然后是爸爸先点了头,说“可以”。

他们一起从常熟路地铁站下来,穿过弄堂,走进了音乐学院一位老师家中。

夏日的上海可真热啊!那时还没有空调,就一个电风扇在地上左右吹着。

老师在家中很随意,白背心加短裤,那是1990年代上海男人夏天最常见的装扮。

学琴总是辛苦的。孩子坐不住那么长时间,东东和妈妈谈条件:弹一段时间,喝瓶橘子水。

不过到后面,橘子水也不能抚慰他烦躁的心情,忍不住哭了出来。陆杰觉得特别有意思,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一刻。▼


在这次拍摄之后,陆杰和东东家成了朋友,他后来去过他们家拍照,还在东东爸爸出差时,去机场拍下了东东母子送别爸爸的场景。

拍这组照片的时候是1998年,现在东东应该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了,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陆杰说。




那个时候,课外兴趣班不像现在,满大街都是。

兴趣爱好班,集中在少年宫。所以几乎每个上海小囡,都有爸妈骑自行车载着自己去少年宫上课的经历。

手风琴、琵琶是当时的热门乐器,学得好的孩子就能得到在“六一”文艺演出或学校大型活动中表演的机会。

头上扎一朵大红绸花,脸上涂腮红,唇上点口红,不就是当时表演时的标配吗?▼



学乐器的孩子和音乐家贺绿汀一起交流。▼



吹小号的孩子总是这么雄赳赳气昂昂。▼


做航模是男孩的最爱,外国小朋友们都会前来观摩。▼


航模做好后,要试试它能不能在水上“航行”。


1990年,让当时的孩子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大事,就是北京要开亚运会了。

谁不知道熊猫盼盼?谁不会哼两句《亚洲雄风》?谁没有参加过一些庆贺亚运会的集体活动?

这些吹竹笛的孩子就是其中的一批。▼


不管在什么时候,舞蹈都是女孩们很喜欢的一门培训课。▼


还有一种小众的培训——照片上的女孩子们在工艺美术馆学习苏绣。▼




六一儿童节向来是很隆重的节日,80后的秦茹(化名)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一天,起得都特别早。

天气已转热,可以穿上妈妈准备的新衬衫、花裙子。学校里总会举办游园活动,一个个教室去玩游戏,拿奖品。

陆杰也在六一儿童节拍下了很多照片。比如列队表演,主席台前的标语“庆六一,树理想,创世界,迎未来”让人倍感熟悉。▼



“六一”的活动还会延续到晚上。陆杰记得,1983年,他在市少年宫前的草坪上拍下了这张照片,孩子们在进行武术表演。▼


活动很有意思,回去一篇作文肯定也是逃不掉的。




6月1日是特殊的,那么孩子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又是怎么样的?

陆杰拿着相机走进很多学校,拍下了他觉得有意思的照片。

“那时我看了很多《国家地理》杂志,也受在国外的亲戚的影响,所以有一点老外看上海的视角。”陆杰回忆说。

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还带着稚气,很多孩子缺了的门牙还没长出来。▼


新发的语文书,迫不及待地一起看起来。▼


《上学歌》是首经久流传的歌曲,到现在,孩子们上一年级时还要学习这首歌曲。

或许歌词曲调会有不一样,但“见了老师问声早,见了同学问声好”这两句没有变化。▼


在1991年底南浦大桥正式通车之前,浦东的孩子要去浦西上学,得坐渡轮。

有一天早上,陆杰乘坐渡轮从浦西到浦东去,船行至江中,他正好看到对面的渡轮上有好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于是赶紧按下快门。▼


周戎小时候住在茂名南路的花园洋房里。

他记得脖子上挂着一把钥匙,放学后穿过几个弄堂自己走回家,和同住一幢洋房里的其他小伙伴在花园里玩闹。

像周戎一样自己回家的孩子不在少数,但和现在一样,学校门口也总有一排家长等着接娃。双职工父母没法接,奶奶帮忙接孩子回家。▼


那时打字要用专门的打字机,还有打字比赛呢。这两位二条杠、三条杠女孩正在参加比赛。▼


做生物实验时,孩子们可认真了。▼


拔河时都拼劲全力。▼


一起跳长绳,是很常见的体育运动。▼


学校组织“在外滩看浦东、画浦东”的活动,陆杰虽然不记得拍摄的具体时间,但他肯定地说,一定是在东方明珠电视塔建造起来之后。▼





还有一些在户外拍到的孩子的笑脸。

陆杰自己很喜欢溜冰。上海大剧院的位置过去是上海体育宫,其中有一个露天溜冰场。

有一天,他去溜冰时正赶上一个学校活动,有外国老师带着孩子们溜冰,陆杰觉得挺有趣,拍下了照片。▼


他常常去“扫街”的地方还有公园。因为在公园这个公共空间里,会有各种各样的人:

早晨老年人会多一点;下午有打牌的人,或是在长椅上睡觉的人;晚上,谈恋爱的人就来了。

那天在复兴公园,让陆杰拿起相机的是两个在玩水的女孩。▼


在嘉定庙会上等着玩耍的女孩。▼


在朱家角写生的学生。▼   


崇明海边,一个男孩目不转睛地在看小人书。▼ 


过年时节,走在路上的小女孩很喜庆。▼ 


其实,孩子并非是陆杰当时特别想拍的主题,但总是有一张张生动的脸让他一次次地举起相机。▼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照片中的孩子都已人到中年,你在其中看到自己的照片了吗?

如果你看到了自己,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更多上海影像故事,点击下方



 写稿子:顾 筝/ 画图画:二 黑/ 

编稿子:韩小妮/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刘 真/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