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报!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技人才大奖,九三学社6名社员获奖!

2017-06-08 九三学社之声

在近日召开的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创新争先奖励大会上,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院士褚君浩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教授屠鹏飞,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中科院院士程和平,九三学社社员、云南大学副校长、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克勤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潘建伟

潘建伟是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对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创新性贡献。他的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并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去年8月16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意味着量子保密通信进入新纪元,这也是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引领世界的一个标志。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去年底,潘建伟和同事陆朝阳、陈宇翱等在量子信息科研领域再获重大突破,他们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综合性能更优的纠缠光子源,首次成功实现“十光子纠缠”,再次刷新光子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近日,潘建伟团队与清华大学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反事实直接量子通信,在实验中演示图像反事实传输,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褚君浩

褚君浩长期从事红外光电子材料和器件、铁电薄膜的材料物理和器件研究,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个红外物理博士,发现最完整的用于研制红外探测器的碲镉汞红外本征光吸收光谱;获得最具有直接物理意义的碲镉汞禁带宽度和组分、温度关系式,被国际上称为褚―徐―汤表达式。褚君浩先后承担973、攀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重大项目等12项科研任务,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11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12项,发明专利20余项。在褚君浩看来,他的诸多身份标签可以归为他致力的三个方面——从事科学研究、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为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建言献策,“这三件事情是我工作的三个面相,我主要研究物质光电过程,做科普和参政议政都是在这个方向上展开,它们彼此勾连,相得益彰。”

印遇龙

“要研究猪,必须自己养一头猪。”几乎没有人料到,印遇龙这一“养”就是30多年,“养”出了一个国际知名的畜禽健康养殖中心。1978年,印遇龙来到位于长沙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开启了与“猪”打交道的岁月。买饲料、买猪、建猪舍,印遇龙从“怎么养一头猪”开始。刚开始做研究为了节省科研经费,他用板车去拖猪,甚至亲自背过猪,一手打点猪舍的材料。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印遇龙两次前往英国、德国和加拿大学习与工作,从养猪、称猪、打点猪饲料,全部亲自做。30多年来,印遇龙始终琢磨一件事,就是怎么养好一头猪。在巨大的市场面前,为追求经济效益,瘦肉精的使用,抗生素的滥用,吃点放心肉变得越来越难。在印遇龙看来“只有通过科学、健康的养殖方式管好了猪屁股,养猪才有前途”。去年1月,印遇龙主持的“猪氨基酸营养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基础研究”获得实质性成果——发现精氨酸家族物质具有调节猪肠道功能的作用,对“管好猪屁股”具有重要作用。这项成果获得中国农学会专家组一致专业认定,同时也是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这是一项重要的科学发现”。如今,我国生猪养殖量约占世界一半,猪肉消费量占世界52%,人均消费水平是其他国家4.6倍。印遇龙的研究,影响着全国产值万亿的生猪产业。

屠鹏飞

屠鹏飞从1990年开始,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坚持在沙漠地区推广种植名贵药材肉苁蓉及其寄主植物。近5年来,在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支持下,在国家级贫困县新疆玉田县推广种植花肉苁蓉及其寄主红柳17万亩,既开发了中药资源,又治理了大片沙漠,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取得重大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针对重大疾病,屠鹏飞成功创制两种新药,发展10种中药复杂体系高效分析和整体质量控制新技术,建立的22种药材和成药质量标准收入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利用“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引进3家专业从事肉苁蓉产品开发的企业在于田县投资,保障当地肉苁蓉的加工销售,直接经济效益1.33亿元,种植户户均增收4.43万元,超过1.8万人因此脱贫致富,开创了中国特色可持续治理沙漠新模式和荒漠地区精准扶贫新模式。在于田工作期间,屠鹏飞资助5名贫困学生至大学毕业,捐赠10万元用于当地中学改善办学条件,解决缺少双语教师、学生流失严重等问题。

程和平

程和平是北大1980年代第一批双学士,硕士毕业后留任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后赴美留学。1993年,程和平在马里兰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发现“钙火花”,由于卓越的学术造诣,被授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高级研究员终身职位。然而,当获悉北大筹建分子医学研究所,他毅然回到祖国。数学力学、生物学、无线电电子学,多学科交叉,奠定了程和平扎实的学术基础。生物医学成像正在发生多模态、跨尺度发展的革命性变化,目前所用无侵入式脑成像办法时空分辨率很低,程和平率领团队研发的“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技术则填补了这个空白。未来,他们的高分辨率显微镜在体成像系统和仪器将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为临床研究和监测提供更先进精准的设备。“我只想专心做好这一件利国利民的事,并把这作为理想和事业,把平台和经验留给后来者。”创业艰辛,程和平欣慰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同时得益于北大、北航、成电等高校每年给团队输送的优秀人才。程和平一贯支持团队中的年轻人带着技术去创业,他说:“我们一定要首先认同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政策,然后埋头苦练真本事,踏踏实实把眼前的事业做好了,经济上的回报也就会自然显现。”同时,程和平也希望自己的尝试和探路,能让更多的专家院士和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大胆迈出这一步,走出围墙和实验室的藩篱,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社会生产力。

张克勤

张克勤长期从事线虫生防微生物领域中食线虫真菌的研究,成为该领域的全国学术带头人之一,在我国食线虫真菌研究领域做了开拓性工作,报道的种类占全球已知种类的1/3以上,其中包括20多个新物种。开展了食线虫真菌分子系统学研究,修定了食线虫真菌的属级分类系统,将颇有争议的21个属合并为3个属,澄清了这类群菌物长期混乱的状况。通过发掘杀线虫微生物新资源和新化合物、揭示微生物与线虫互作分子机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线虫生物农药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为解决线虫防治的世界性难题作出重要贡献。

“全国创新争先奖”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每3年评选表彰一次,主要表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转化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方面作出卓越贡献,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科研团队。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颁奖,共有10个科研团队被授予创新争先奖牌, 28人被授予创新争先奖章, 254人被授予创新争先奖状。该奖项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设立的又一重大科技奖项,是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是国家科技奖项与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

往期推荐:

央视新闻联播继续播出民主党派大调研

第十二届“九三论坛”在成都召开

防勒索病毒!有位九三学社社员最拿手!

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背后的九三烙印

8位社员荣获2017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8天昼夜兼程 走访3县4村151户 这就是脱贫攻坚民主监督

央媒关注九三学社大调研

“院士大户”九三学社

厉害了 卢柯 刘忠范!

九三学社的科技范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