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韩启德:正视现代医学的局限 回归关怀人性的温暖

2017-09-18 九三学社之声

毫无疑问,21世纪的医学正经历更大的进步,机器人手术、二代基因测序、肿瘤靶向药物……这些新技术让人们获得前所未来的更好生活。但人们并不满意,满意度甚至还没“缺医少药”的年代高。全世界都陷入这个怪圈。

人们从来没有活得那么久,活得那么健康,医学也从来没有这么成就斐然。然而矛盾的是,医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招致人们强烈的怀疑和不满。9月16日的复旦大学医学人文课程专题讲座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科院院士韩启德援引《剑桥医学史》作者罗伊•波特的这段话,带领学子反思、探讨“医学是什么”。

高歌猛进的医学,面对疾病依然时常无能为力

医学是怎么来的?“在远古时代,是有医术的,有生必有死,有人必有病,有病就有医,但并没有医学。”韩启德说,当时看病主要靠算命、占卜、巫术等,发展到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在古希腊和中国等文明古国才产生了医学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当时的医学还处于萌芽阶段,却确定了一条明确底线,即不可以伤害病人。“从那时开始,医生就是一个高尚的职业,要求医生具有美德和哲学家的品质,这已成为传统被保留下来,各国都是如此。”韩启德说。

公元四、五世纪后,西方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世界,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在中国,传统医学在儒、释、道文化基础上持续发展,知识精英中“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蔚然成风。在西方,现代科学催生出了现代医学,从15世纪以后,从解剖,到器官、细胞乃至基因,西方现代医学对身体的认识越来越精微。

韩启德说,医学看起来愈来愈无所不能:器官坏了,可以移植,瓣膜坏了,可以换上人工心脏瓣膜,甚至传宗接代的事也能由医学来承担了,辅助生育越来越火。但另一方面,高歌猛进的医学却在疾病面前依然无能,突如其来的传染病依然骇人,心脑血管疾病全球高发,恶性肿瘤非但没被征服,病人还越来越多。并且,大量研究经费投入,但肿瘤病因至今不明,乃至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的教授近年连发论文提出,2/3的癌症是由细胞传代过程中基因随机突变而生,“就像上帝投骰子,投到谁就是谁”。

“现代医学在世界所有地方都在飞速发展。它会走向何方?那样迅速的发展速率还会持续吗?它还会到达多高的程度?”在韩启德看来,如果以为基因就是尽头,仅从这个层面试图解决疾病,就会面对巨大的局限。因为大量疾病是非单基因遗传性疾病,何况疾病产生还牵涉大量社会、个人、心理等因素,探讨“医学是什么”,对认识医学、理解并参与“健康中国”的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人们对现代医学的不满,源自她的昌盛

韩启德从医学的三个属性——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带领学子重识医学。

在他看来,人体是一个巨复杂的系统,一旦出生后,器官、组织系统、细胞、分子,就自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自动工作起来。现代科学至今未破解这个复杂系统的有效方法,而主导现代医学研究的“还原论模式”,即把人体还原到组织、分子、细胞、基因等层面后,就愈发显出局限性,因为研究对象“分隔得越细,产生的失真就越严重”。

谈医学的科学性,韩启德特别强调了医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他援引国外研究称,医生开的59%处方中包含着无效治疗。“即使经科学循证结果论证的治疗方案,也只是群体概率,应用到每个病人身上,还需要医生的大量经验来补充、调整治疗方案。所以说,现代医学即使发展到现在,临床决策依然无法完全依靠现代科学的实证与量化分析,仍需要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和经验性方法。”韩启德很赞同威廉•奥斯勒说的一句话,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

也因此这样,医学还有两个更为根本的属性——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

“尽管医学的发展给大家如今带来那么多好处,但人心越来越不满足。”在韩启德看来,医学的人文属性决定了医学的价值既有客观标准,也有主观标准,人们对生活、生命理解的不同,会对医学价值产生非常不同的标准。如果对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了解得比较深入,对现代医学不至于产生不符合实际的过高要求。

此外,医学的第二条人文属性就是既治病,又治心。“疾病的根本危害在于伤痛,而痛都只是主观感觉,所以病人最需要的永远是关爱。”他感叹,医生对技术盲目乐观的架势,拉远了医患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们对现代医学的不满,也不是因为她的衰落,而是因为她的昌盛;不是因为她没有作为,而是因为她不知何时为止。人们因为成就生出了傲慢,因无知而变得无畏,因恐惧而变得贪婪。常常忘记医学从哪里来,如何走到今天,缺乏对医学的目的和要到哪里去的思考。

韩启德直陈,医学还逃不开社会属性,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会影响甚至控制医学。比如,眼下健康产业很红火,资本驱动医学技术发展,既能激发市场的活力,但也有负面效应,比如助推过度治疗、滋生学术腐败等,甚至药物研发也会出现逐利倾向。

大数据遇上人工智能,或迎来医学发展新阶段

展望医学的前途,韩启德谈到,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引入,大大促进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整合,有可能迎来人类医学发展的新阶段,即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以后出现一种全新的医学。

他以沃森(Watson)人工智能平台为例谈到,“沃森的这种深度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是人类以前难以想象的,也是医生乃至医生群体都不可能做到的,它不仅能把海量的、已有知识数据集中在它那里加以分析,更令人吃惊的是,它可以通过跟着医生,模仿和重复医生的经验式看病来进行学习。”

人工智能能否有情感?要知道,“医乃仁术”,看病是有感情的事业。韩启德直言不讳,“人工智能暂时确实无法替代医生看病,人类第三阶段的医学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但与传统医学和当前的现代医学相比,它可以是全新的、更加美好的医学。”

在他看来,医学必将在不长的时期内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但不管技术如何变革,他提醒学生尤其是医学生要不忘初心——医学是人类情感和人性的表达。

内容转自文汇网

往期推荐:

科学座谈会|探讨防震减灾对策

他们是师生,是院士,是九三人!

身边的100位社员

穿军装的九三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