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资讯】“上海文化”三年行动计划: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的决策部署,持续推动“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本市制定出台了《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以推动高质量文化发展、引领高品质文化生活、优化高水平文化供给、实现高效能文化治理为导向,以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为主线,把牢主攻方向,通过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全面助力上海城市软实力提升,深化建设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显人文关怀、更具时代魅力、更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


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的决策部署,持续推动“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向纵深发展,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制定本行动计划。


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实施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基础上,以推动高质量文化发展、引领高品质文化生活、优化高水平文化供给、实现高效能文化治理为导向,以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为主线,把牢主攻方向,通过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全面助力上海城市软实力提升,深化建设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显人文关怀、更具时代魅力、更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


——在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中彰显“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凝心铸魂作用。“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越发深入,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水平持续提升,革命文物发掘保护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初步建成,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宣传高地建设不断夯实。到2023年,建党历史资源高地、建党精神研究高地、建党故事传播高地基本形成,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历史地位进一步彰显。


——在海派文化传播提升中彰显“上海文化”品牌建设聚力汇智作用。海派文化研究持续深入,城市精神品格得到传承弘扬,国际传播交流能力持续提升,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节展影响力持续扩大,文化数字化转型取得成效。到2023年,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深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不断夯实,“两中心、两之都、两高地、两座城”建设提质升级,海派文化标识度持续提高,上海服务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文化支点作用不断提升。


——在江南文化发掘创新中彰显“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培根固本作用。江南文化城市文脉深入传承,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体系不断健全,文物遗址保护水平持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传承发展。到2023年,江南文化研究高地建设取得实效,江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深入,上海推动长三角文化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龙头作用愈发凸显。




专项行动

(一)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专项行动


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深入发掘建党精神和新时代红色资源,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凝心聚力、铸魂育人、推动发展的社会功能,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城市基因,提升上海红色文化标识度。


1.深化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建成中共一大纪念馆,推进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二大会址、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等重要革命旧址修缮和中共四大纪念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陈,完成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等筹建。推进实施《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完善市、区两级红色资源普查、考证和认定,发布上海红色资源名录,分级分类完成重要革命旧址遗址纪念标识设置。建好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


2.推进红色文化理论研究。深入开展建党精神、建党历史和党创建时期的思想理论、组织发展和制度形成等专题研究,推进党的创建史料及档案发掘保护。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征文和研讨会、“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上海”学术研讨会、“初心论坛”。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四史”宣传教育,建设高水平宣讲团队。打造“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中心”,实施建党百年主题出版工程,开展建党百年党史研究出版支持计划,出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研究丛书”等主题出版物,组织主题阅读推广活动。


3.加强红色文化新闻宣传。组织全媒体、全方位、立体化红色文化主题宣传,在广播、电视、报刊和新媒体等平台推出专题专版、系列报道、主题采访、新媒体产品,制播专题片、纪录片、宣传片。开展“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重大主题宣传。推进大型主题电视节目《时间的答卷》、纪录片《初心起点》、广播剧《龙华颂》等重点创制。拓展新媒体红色文化传播渠道,依托“学习强国”和各类新媒体平台,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推介。


4.繁荣红色文化文艺创作。推进红色文化、爱国主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选题孵化和创作研发,推出“上海原创”红色文艺精品力作。积极推进红色文化戏剧舞台作品《战上海》《一号机密》《晨钟》《山海情深》、电影《1921》《大城大楼》、电视剧《功勋》《光荣与梦想》《战上海》《埃博拉前线》等创作。推进红色起点、红色足迹、龙华英烈等纪实文学创作。实施“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建党百年青年美术创作项目”。推出国有文艺院团红色经典剧目演出季。


5.丰富红色文化社会宣传。广泛开展“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举办“党的生日·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3个100杰出人物”学习宣传活动、“9·30”革命烈士缅怀仪式、党建故事征集、“百年礼赞——红色文化进地铁”等重点活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数字建设工程,新建和命名一批全国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展一批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服务基地和团队。举办全国和市级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共一大至七大巡展、市民红色故事演讲大赛、市民微电影节、百万青少年红色大寻访等特色活动。出版《上海红色文化地图》,利用各类公共空间建设红色文化微景观。持续弘扬“龙华英烈颂”红色精神品牌。


6.优化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推广大中小学红色文化图谱指南,实施现场教学“红色一课”。实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发掘计划,创建中国百年红色音乐文化素材库。开展“市民终身学习红色文化人文行走”、“红色起点、红色足迹”学生主题创作展演展示以及长三角地区大学生红色文化知识竞赛、主题论坛、文创作品征集展示等育人主题活动。构建完善上海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课程、教学资源体系和师资队伍,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党性教育品牌课程、名课名师和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建好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建设上海大学生红色文化宣传志愿者服务队。


7.加快红色旅游创新发展。建强长三角红色文化旅游区域联盟等合作机制。将我市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纳入大中小学生研学旅游参观名录,办好上海大学生“红色”自拍节、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大赛等活动。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公交线路、红色旅游巴士专线、红色经典步道系统。持续完善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国家5A级景区旅游服务配套。办好“启航之路·微听上海”红色文旅体验项目。促进红色文化资源活化,举办上海市红色文化创意大赛,推动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二)理论研究传播高地建设专项行动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主心骨和定盘星,筑牢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示范高地。


1.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宣传高地建设。深入推动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和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着力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园地、研究高地、传播基地,力争两个研究中心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出版发行《习近平在上海》。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学理化研究”等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力争形成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


2.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加快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成果库、上海社科大师文库、上海新型智库等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四库”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创新工程建设。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基地建设。办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浦东论坛”等学术品牌活动。举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年度研讨会。


3.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重大项目,实施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项课题研究。举办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刊发马克思主义研究专版。实施新一轮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评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突出贡献奖和教学名师、中青年拔尖人才。加快我市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深化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支持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先行先试。


4.提升理论宣传普及水平。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普及化和对外宣介。打响东方讲坛理论宣讲品牌。办好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推进社会科学普及进学校、进楼宇、进地铁。推动学术话语体系立体化传播,加强报刊电视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名刊(栏目)工程,打造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媒体、学术刊物和理论新媒体产品。加强“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原创品牌建设。深入开展“礼赞上海社科大师”、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获得者宣传。建好世界中国学论坛及海外分论坛等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5.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制定实施《上海市重点智库管理办法》,引导各类智库协调发展。将市级重点智库建设规模扩大至30家,实施“一库一品牌”“一策一专报”。推动市级重点智库升级成为国家高端智库,建好一批高校智库。开展“国际智库成果编译工程”和“上海市重点智库文丛”重点智库建设工程,打造对外交流智库品牌。


(三)城市精神品格弘扬专项行动


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推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


1.培育践行城市精神品格的先进典型群体。选树“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新时代好少年”“最美志愿者”“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等凸显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先进典型人物和团队。抓好基层巡讲、“传帮带”工作,组织开展新时代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完善先进典型关怀礼遇制度,发挥“关爱好心人”基金社会反哺作用,推动帮扶道德模范、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常态化。深化创新文化建设,开展上海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和企业创新文化品牌展评,办好“上海国企开放日”系列活动,开展“上海品牌推广计划”。


2.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深化“市民修身行动”,健全市民修身实体阵地网络,打响“申城行走、人文修身”“市民修身书单”“市民修身行动年度展示季”“市民修身嘉年华”等活动品牌,办好“修齐讲堂”“上善讲堂”“书声”“全域‘美育工程’”等各区特色项目。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未成年人成长发展指数评估体系,深入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未成年人修身励志讲堂等活动。推进学校少年宫、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点等阵地建设。办好“蓝天下的至爱”慈善活动,扩大“凡人善举”品牌效应。


3.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时代新风。推进培育文明风尚行动,抓好诚信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劳动创造幸福主题教育,开展网络文明建设、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全民国防教育、爱国卫生运动。深化“新七不”规范宣传、“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专项工作、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升文明居住、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养宠、文明餐饮等创建水平。推动文明城区、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小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保持先进水平。加强各级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基地、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等阵地规范化建设。聚焦服务“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及民生领域,打造特色鲜明、具有引领作用的主题志愿服务项目。完善志愿服务综合激励保障机制。


4.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三级阵地建设,因地制宜打造文明实践街区、楼宇、“益空间”等特色阵地。建好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打通“供单、点单、派单、接单、评单”五单式服务群众流程信息渠道。健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规划、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组织实施、志愿服务队伍各展所长、志愿服务站点承接落地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四)海派文化研究传承专项行动


深入开展海派文化研究,加强海派文化传承展示,丰富海派文化内容内涵。深化国际文化交流传播,提高对外文化开放合作水平,提升对外文化贸易能级,扩大海派文化影响力。打造海派文化城市地标,持续提升海派文化标识度。


1.提高海派文化标识度。聚焦海派文化的起源、内涵、传承、创新等,系统推进海派文化研究。鼓励举办海派文化品牌学术交流活动,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海派文化学术著作。加强海派文化资源保护和发掘利用,做好海派名人资源梳理,推进历史文化名街、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创新海派文化传承展示,鼓励以海派文化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图书出版、创意设计、旅游开发和展览展示,打造一批展现海派文化魅力的名剧名作名品名景名展。发挥全媒体传播优势,加强海派文化立体式传播,生动讲好海派文化故事。


2.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传播。持续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文化“走出去”能力。健全城市形象视觉符号体系,建设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实施“城市背景板”工程,提升“魅力上海”城市形象推广。构建“全域、全程、全员”外宣格局,建强主流媒体海外网络传播阵地,成立上海外宣智库。服务用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部市共建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世界城市日等重要对外文化交流平台,提升上海城市形象。把握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重要契机,发挥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优势,推动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和文化旅游领域更高水平有序开放,吸引国内外文化主体落沪发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对外文化贸易能级,扩大数字内容贸易规模。


3.打造海派文化城市地标。打造东西“一轴”(城市文化中轴)、南北“一带”(黄浦江文化创新带)文化设施空间格局,全面提升“一江一河”沿岸地区文化功能。完成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宛平剧院、上海越剧艺术演艺传习中心、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等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改造,推进建设上海大歌剧院、上海文学博物馆、上海马戏城中剧场,选址建设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研究建设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新宫等文化设施。打造文化活力中心,推进形成静安苏河湾滨水艺术走廊、徐汇西岸沿江演艺剧场群、长宁愚园艺术生活街区、普陀苏河之冠城市文化生活街区、虹口北外滩海派文化传承创新区、杨浦工业遗产博览带、宝山国际邮轮滨江文化带、奉贤九棵树文化生态创新空间等文化空间布局,加快建设普陀中海剧场、虹口上实剧院、宝山上海长滩音乐厅、闵行上海考古体验博物馆(马桥文化遗址公园)、人文松江活动中心、金山乐高主题乐园等文化设施。


4.打响区域文化品牌。深入推进浦东新区“城市会客厅”、徐汇区“海派文化之源”、长宁区“虹桥舞蹈”、普陀区“苏河水岸”、虹口区“文化三地”、杨浦区“三个百年”、黄浦区“演艺大世界”、静安区“国际静安、卓越人文”、闵行区“上海之本、创新先锋”、宝山区“邮轮滨江文化”、金山区“金山如画”、崇明区“生态文化”等区域文化品牌建设。挖掘五大新城独特的文化基因,支持嘉定新城汽车文化品牌、松江新城上海之根文化品牌、青浦新城江南水乡生态文化品牌、奉贤新城东方美谷文化品牌、南汇新城未来之城文化品牌建设。


(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专项行动


全力推进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加强融媒体内容生产,推动媒体融合技术创新,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培育同“五个中心”建设相匹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民生、财经、科技、外宣全媒体矩阵。


1.做优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强化主流媒体在深度融合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支持1-2家市级主流媒体形成综合性新型网络传播平台。支持上海报业集团深化全要素改革,制订东方网深化改革、推进重组方案,建设体现上海媒体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推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等巩固传统媒体品牌,打造符合特色定位、传承历史文脉、深化技术创新的新型主流媒体品牌。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实施以打造BesTV +平台产品为核心任务的全媒体战略,实现新媒体产品影响力竞争力、内容生产方式生产能级、商业模式和新兴业态突破,建设极具创新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推动东方卫视成为上星综合频道发展排头兵。


2.建设平台级主流新媒体。推动我市一批品牌新媒体跻身主流媒体行列,呈现平台级特征。支持上观新闻成为地方党报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示范品牌,澎湃新闻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政经新媒体品牌,界面·财联社成为移动财经客户端优势品牌,东方新闻成为省级新闻网站转型升级优秀品牌。支持BesTV+平台成为新型互联网内容传播服务平台,第一财经打造新型数字化财经媒体和信息服务品牌,看看新闻Knews打造原创视频新闻融媒体品牌,阿基米德成为音视频资讯互动优质平台。加快“上海发布”政务新媒体平台布局,巩固全国地方政务号领先地位。支持一批正能量社会新媒体升级壮大。


3.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深化全媒体民生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各类媒体开辟聚焦民生话题、反映市民声音的品牌栏目节目、专版专刊和专业频道,打造全媒体、多渠道、社交化民生服务产品。加快构筑全媒体外宣传播矩阵,提升上海日报、上海外语频道、新民晚报(海外版)影响力,打响SHINE、ShanghaiEye、第六声、一财全球等外宣融媒体品牌。推进财经全媒体矩阵建设,支持第一财经、澎湃新闻、界面·财联社等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探索成熟商业模式。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传播中心,加强科技报道和科普工作,鼓励各类媒体踊跃参与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大会、科学思想、科学成果、科学事件等的首发首播。推动区级融媒体中心各类传播平台在本区常住人口的覆盖率显著提升,推动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质增效,逐步建成面向基层的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


(六)文化文艺创作质量提升专项行动


加快推进重大主题文艺创作,着力促进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在重点项目、薄弱门类、上海题材等方面实现突破。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健全剧本质高量多、剧目纷呈多彩、剧场布局合理、院团人才辈出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大力推进主题、古籍、科技出版三大高峰建设。


1.实施“文艺攀高峰工程”。以文学、电影、电视、舞台、美术、群文等文艺门类为重点,紧扣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和举办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时间节点,抓好重大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的创作,用好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优质资源,抓好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推进,推出更多彰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质的原创精品和扛鼎之作。办好上海文学影视创投峰会。推出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计划。建立电视剧重点项目库。推进“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美术主题创作。办好上海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


2.提升国有文艺院团演出创作能力。落实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方案,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健全扶持优秀剧本创作的长效机制、促进剧目生产表演的长效机制、鼓励演职人员多演出的激励机制、布局合理的剧场供应机制、国有文艺院团双效统一的评价机制。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持续打响精品剧目品牌、优秀演出品牌、惠民公益品牌。提升区级国有文艺院团、民营文艺院团剧目创作演出水平,打造品牌剧目。


3.加快上海出版高峰建设。做好主题出版规划实施,培育一批在国内极具影响力的优秀主题出版物,实施中国顶尖学科出版工程。整合古籍出版优势资源,实施《中华博物通考》《上海图书馆藏稿钞珍本集成》等一批重大古籍出版工程,推进汇典古籍专业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中国科技出版高峰,加快《细胞研究》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推出一批重点科技出版物。构建品牌工具书矩阵,推动辞海知识服务云平台、聚典工具书数据开放平台开放应用。建强一批高品质专业学术出版中心。做强《收获》《上海文学》《萌芽》等原创文学期刊。


(七)文化节展活动提质升级专项行动


提升我市各级各类文化节展赛评活动和各区特色品牌文化活动的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坚持打造精品、培育品牌,不断提升市民参与度、认可度、满意度,持续升级“上海主场”文化交流平台。


1.提升国际重大文化节展赛事影响力。提升上海国际电影节竞赛片、展映片首映数等主要电影节量化指标,提高竞赛单元专业性和权威性,力争综合影响力位居国际电影节第一阵营。提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专业性、国际性、引领性、惠民性,打造成为亚太地区具有影响力、覆盖365天的演艺交易平台。提升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的展会规模、国际化程度和全球影响力,力争成为世界第一游戏电竞展会。提升上海书展、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上海旅游节、上海时装周、上海国际文学周等重大文化节展赛事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扩大重要文化节展赛评活动竞争力。提升上海电视节、上海双年展、上海国际网络文学周、上海科技节、上海国际广告节、上海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奖、上海图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节展赛评活动的竞争力和认可度。


3.提高区域品牌文化活动吸引力。提升浦东文化艺术节、徐汇西岸文化艺术季、长宁虹桥文化之秋艺术节、普陀苏州河文化艺术节、虹口上海无伴奏合唱比赛、杨浦上海共青森林音乐节、黄浦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静安“浓情静安·爵士春天”音乐节、闵行上海合唱节、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嘉定上海汽车文化节、金山中国故事节、松江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青浦朱家角水乡音乐节、奉贤东方美谷艺术节、上海崇明生态文化旅游节等区域品牌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


(八)“文化+”深度融合发展专项行动


深入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与教育、旅游、体育、商业等行业深度融合,加快文化与金融、科技等生产要素融合发展,激发文化发展新动能,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


1.推动文教结合向纵深发展。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打造高校教师思政教育品牌项目。促进文化艺术教育创新发展,落实“非遗进校园”传习辐射机制,深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戏曲进校园传承,开展文学百校行,加强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建设,支持高校实体书店发展,实施高等教育高水平学术期刊建设计划。推进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加强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和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推进高端文艺人才培养机构建设试点。搭建文创产教融合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大学生文创实践基地,落实学校和文创单位文创骨干双向引智机制,打造区校共建文创产业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做强校园文化展示品牌,支持上海学生艺术团联盟、上海市学校少年宫联盟建设,开展校园大师剧创编巡演计划,完善上海校园电影院线和上海校园电视育人联盟建设。


2.推进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推进文化和旅游空间、业态、服务融合,打造红色文化、文化遗产、主题娱乐、演艺文化、文化创意等特色文化旅游集群。全力实施上海“旅游高峰”工程和上海旅游“倍增计划”,扎实推进黄浦江“世界会客厅”工程、苏州河“城市文化生活休闲带”工程、“五个新城”文旅赋能工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文旅”建设工程、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提升工程、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旅游城”提升工程、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提升工程、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可漫步”工程、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及其辐射片区提升工程、滨海旅游区提升工程。推动文化旅游消费升级,加快徐汇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黄浦、静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打响文化旅游夜游品牌,推出“夜游上海好去处”,办好“夜生活节”“夜间集市”“博物馆奇妙夜”“夜游美术馆”等特色夜游活动,打造一批特色夜间文化旅游消费示范区。优化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以“微旅游、慢生活”为主题,培育一批市民“家门口好去处”。


3.加快文化体育融合发展。推进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打造更具全球影响的体育文化中心。传承为国争光、开拓创新、中外交融、独具魅力的海派体育文化。挖掘体育设施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地标性体育文化设施,提升各类体育场馆综合利用水平。实施体育影视文化工程、体育出版精品工程,打造高品质体育文化作品。培育体育传媒、电子竞技、体育动漫、体育竞演等体育文化产业集群。加强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的继承推广。办好F1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上海马拉松、高尔夫世锦赛—汇丰冠军赛等品牌体育赛事,筹办亚足联亚洲杯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


4.促进文化商业深度融合。服务“上海购物”品牌建设,整合特色商业品牌和文化旅游资源,围绕“一街一主题”,打造一批历史有根、文化有脉、商业有魂、经营有道、品牌有名的特色商业街区。深化“艺术商圈”建设,培育街头艺术,推广“咖啡文化”,鼓励商业空间配置阅读、演艺、影院、艺术品和文化娱乐空间。丰富夜间经济文化内容供给,鼓励各类文化场馆、旅游景点创新文化活动,打造黄浦滨江外滩、浦东滨江富都—船厂、人民广场—南京路、思南公馆—复兴公园、新天地—158坊、吴江路—张园等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打造安义夜巷、外滩枫径、思南夜派对、外滩源集、大学路天地创市集等地标主题夜市。发展直播购物业态,办好“五五购物节·品质生活直播周”。助力“国际会展之都”建设,提升文化节展交易消费促进功能。


5.提升文化金融合作水平。健全文创产业“补、贷、投、保、担、奖”投融资联动机制。健全中小微文创企业融资服务渠道,提升“文金惠”专项金融服务能级,试点建设文创金融服务工作站,推出一批文创金融服务活动。鼓励金融机构深耕细分行业,创新标准化、普惠化文创金融产品。提升文创企业上市培育服务,探索建立文创企业上市培育库。加强文创产业投资引导,发挥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等带动作用,建好长三角文化产业投资联盟,鼓励各类资本创设文创产业投资基金。


6.深化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制定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实施意见,推动文化数字化转型发展。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开辟文化新技术应用示范场景。加快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推进上海本地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文化体验馆(园)示范点、数字化文化生产线、市级文化专网和云平台建设。推进文化治理数字化,完善文化领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争创一批新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提升张江高新区、上海科技馆等示范基地发展能级。


(九)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专项行动


贯彻实施《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完备、设施布局更均衡、空间品质更优化、资源配置更合理、服务供给更精准、社会主体更活跃,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上海样本。


1.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实施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更新与提升工程”,建好“家门口的文化客厅”。推进机关、学校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文体设施向公众开放。实施公共空间“文化赋能计划”,在黄浦江和苏州河沿岸、社区园区、商场楼宇、交通枢纽、绿地公园广场等植入更多文化元素,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质文化公共空间。推动有条件的公共文化设施提供错时、延时服务,推动公益收费文化场馆向中小学生提供更多免费开放时段。办好“美好空间”征集评选活动。加快实体书店转型融合发展,打响一批实体书店品牌。


2.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精准供给体系,优化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采购总平台,完善四级公共文化配送体系,办好公共文化旅游服务产品采购大会。增加郊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总量,实现家门口的优质均衡服务。推动一批文化项目、活动、资源在五大新城落地。针对特殊人群需求,提供无障碍阅读、无障碍观影、流动文化服务等便捷化服务。深入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广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打响“舞空间”“音乐午茶”“艺术课堂”“剧艺堂”“音乐地图课堂”“上海美术大课堂”“大鲸鱼教室”等公益文化品牌。推动国有文艺院团开展公益讲座、艺术体验等艺术普及活动,推出更多小型、轻型文艺产品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鼓励美育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和学校少年宫活动项目。健全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激励机制,建好“海上文创”平台。


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水平。动态调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项目清单,完善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增能计划”,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设计,高标准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健全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区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发挥上海市文化志愿服务联盟作用,健全文化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健全公共文化地方法治体系。


4.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支持开展全民阅读、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活动。培育传统戏曲、民间文艺、现代艺术等具有地方特色、示范效应的文化团队,为市民提供专业指导及交流展示平台。推动上海市民文化节创新机制、扩大参与、品质提升。开展“我喜爱的市民文化活动品牌”评选。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办好各类全民阅读活动,提升解放书单、思南读书会、海上博雅讲坛、学习读书会、陆家嘴读书会、长三角读书会、上海之巅读书会、儿童时代读书会等阅读品牌影响力,扩大“书香上海悦读季”“绿色悦读”“悦读青春”等主题阅读活动覆盖面。打响孝亲文化品牌,建设上海孝亲文化展示馆。


5.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赋能行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更均衡、更精准、更充分。推进相关信息系统业务协同、数据联动,加强云端数据挖掘、分析和应用。优化“文化上海云”“乐游上海”等平台功能,打造智慧场馆、智能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加强短视(音)频、慕课等资源建设,提升数字资源总量、样态和质量,打造公共文化资源库群,丰富数字化供给。推动公共文化场馆“无接触服务”,倡导公共文化服务“数字无障碍”。


(十)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围绕“五型经济”发展要求,聚焦“两中心、两之都、两高地”建设,以重点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加快文创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1.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推动上海科技影都建设成为影视后期制作能力、高科技制作能力突出的一流影视基地,力争建成4个高科技影视基地、14个高科技摄影棚。重点推动车墩片区打造集拍摄、制作、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影视特色小镇,推动永丰片区打造影视创制企业集聚地、影视双创孵化基地和实训基地。打造“3+X”影视产业格局,推动浦东国际影视产业园共享空间、环上大影视产业园等升级发展。繁荣上海电影市场,力争上海城市票房、银幕数等指标保持全国城市第一,打响“周周有影展”等观影文化品牌。


2.推进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办好“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提升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服务功能,打造艺术品新地标“西岸艺岛”。开展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文物拍卖领军企业扶持计划,创新文物进出境管理服务,建设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加快浦东外高桥、徐汇滨江艺术集聚区建设,积极引进国际知名艺术拍卖公司和艺术博览会,激发本土艺术品交易品牌活力,提升上海国际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服务能级。大力发展艺术品在线展示、交易、定制等新业态,提升艺术品物流、仓储、保险等专业配套服务。


3.打造亚洲演艺之都。以“演艺大世界”品牌为核心,吸引全国、亚洲及全世界优秀剧目来沪首演,力争实现全市年演出场次达4万场。加强“演艺大世界”核心功能承载区建设,打造“一公里演艺生活圈”,提升“大世界演艺夜市”能级,办好户外舞台演出季、表演艺术新天地、思南赏艺会、“艺·树”计划等品牌活动。打响“静安现代戏剧谷”“虹桥舞蹈”“尚演谷”等区域演艺品牌。推动现场演艺、在线演艺融合发展,培育沉浸式、全景式、云演艺等演艺新产品、新业态。鼓励社会资本新建、改建剧场和“演艺新空间”,鼓励商业综合体引进创新演艺项目,培育特色旅游演艺项目。吸引国内外优秀演艺团体汇聚上海,鼓励优秀原创剧目做强驻场演艺品牌,打造演艺文化地标。


4.打造全球电竞之都。支持上海电竞游戏产品做大做强。建设多元电竞赛事体系,积极引进国际顶级职业赛,支持落地国内品牌赛,建设完善上海自有城市赛,培育丰富绿色休闲市民赛。提升电竞制作与播出水平,拓宽电竞内容传播渠道。推动电竞产业集聚区发展,鼓励开发利用场馆、园区等拓展电竞空间,培育“电竞+”新业态。加快电竞行业标准制定,提高上海首发能力,形成全国示范效应。加强电竞人才培育,实施电竞专业建设质量提升计划,探索电竞从业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打响全球电竞大会、上海电竞周、上海电竞大师赛、电竞上海全民锦标赛等活动品牌,孵化电竞文化年度盛典等新品牌。


5.建设网络文化产业高地。建设“游戏创新之城”“游戏原创中心”,办好中国游戏创新大赛、上海游戏产业精英峰会,建好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推出一批创新示范的原创精品游戏。建设“品质直播第一城”,构建“网络视听+”产业生态圈,培育一批高质量MCN机构,加快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金沙江路互联网影视产业集聚带、大创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创新基地、上海国际短视频中心等网络视听、直播经济集聚地建设。巩固上海国内网络文学龙头地位,推动网络文学IP开发、授权和转化,办好现实题材类网络文学征文大赛。支持优秀原创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音乐、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在沪制作发行。


6.建设创意设计产业高地。深化上海“设计之都”建设,制定提升上海设计之都建设若干意见。筹办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开展设计引领示范企业创建、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评定和“上海设计100+”遴选。建设创意设计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行业创新中心、产业链设计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进设计人才“百千万”工程。推动创意设计赋能产业发展、点亮美好生活,重点发展时尚服饰、美妆护肤、珠宝首饰、智能家居、绿色食品、适老及婴童用品等时尚创意产业。推动创意设计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高原创设计能力,发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制造。开展“时尚100+”“上海制造佳品汇”等品牌活动,将上海打造成为品牌荟萃、市场活跃、消费集聚、影响广泛的国际时尚之都、品牌之都。


7.加快文创产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文创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推动影视、传媒、演艺、艺术品、出版、印刷等传统行业与高科技、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加快生产流程数字化再造,提升数字内容产品创作生产能力。加快游戏、动漫、电竞、网络视听、网络文学、网络直播等新兴业态集群发展,积极培育平台经济、云业态。建设新一代战略文化基础设施,推动文创园区智慧化、品牌化升级,培育发展数字文化装备产业。加快“智慧广电”工程建设,建好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广电5G应用平台(上海试点)”。提升数字版权登记、交易、保护服务水平,探索建设版权在线服务平台,推动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上海浦东)建设,提升自贸试验区版权服务能级。


(十一)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活化利用专项行动


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挖掘江南文化底蕴,优化城乡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加强文物遗址保护研究,深入推进城市记忆工程,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水平,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1.加强城乡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推进风貌保护分类评估甄别,形成多方参与、多方负责、多方受益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机制。结合城市更新,加强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区、风貌保护街坊的整体有机融合保护。制定需要保留的历史建筑管理办法,促进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编制里弄建筑设计指引,形成新里弄建筑风貌设计示范指引。提升“街区可漫步”“建筑可阅读”服务水平。挖掘老城厢等地区文化资源,开展重点地区文化脉络调查梳理。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更新利用。推动村庄设计实施,排摸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建筑、河道桥梁、古树名木等自然人文遗迹,带动江南特色乡村风貌品质提升。落实《上海市郊野乡村风貌规划设计和建设导则》,开展文化乡村创建,凸显冈身松江文化圈、淞北平江文化圈、沿海新兴文化圈、沙岛文化圈特色文化风貌。


2.加大文物遗址保护力度。完善文物安全管理机制,完成国保、市保单位地下埋藏区划定资料汇编,编制建筑类不可移动文物分类保护导则。建设上海文物保护修缮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建立完善上海文物修缮工匠名录和传统工艺技术数据资源库。加快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推进江南水乡古镇、海上丝绸之路等世界文化遗产联合申报。加强上海文明起源考古研究和发掘保护,持续做好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与保护、青龙镇遗址考古、新场古镇文物保护升级工作。


3.深入推进城市记忆工程。实施地方志系列重大项目,提升年鉴编纂质量和影响力,推进上海地情普及工作,建设长江三角洲地情资料库,强化地方志文献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上海通志馆建设。深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总库建设,启动历史人文大数据平台建设,建成上海传承家谱家训服务平台。推进家谱主题图书馆改建,实施“数字人文家谱工程”。深化“上海年华”项目建设,加强影像文献建设、征集和研究。鼓励开展上海历史名人资源梳理、发掘、宣传,持续打响“上海名人”品牌。


(十二)江南文化研究发掘专项行动


充分研究发掘展示江南文化的当代价值、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打造江南文化研究高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以江南文化构筑长三角文化一体化发展重要基石。


1.建设江南文化研究高地。发挥江南文化研究联盟作用,建设一批高质量江南文化研究基地,筹划成立上海江南文化研究会,高水平推进江南文化学术研究交流。深化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办好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论坛、江南文化讲堂、“江南文化·岭南文化”论坛等品牌活动。做好江南文化研究学术成果应用转化和社会普及,实施新一轮江南文化系列课题研究。推动江南文化学术研究与决策咨询一体化,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鼓励以江南文化为主题的文博、艺术策展。


2.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发展。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深化“非遗在社区”示范点、示范项目引导培育。推动非遗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办好“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搭建传统工艺展示转化平台。鼓励社会力量、专业机构合作开发非遗主题文创产品,推进非遗就业工坊建设。推广非遗旅游观光线路。提升上海大世界非遗展示传承水平。加强“一带一路”非遗保护交流合作,办好国际(上海)非遗保护论坛、国际传统艺术邀请展等品牌活动。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开展乡风、乡景、乡史、乡味、乡音、乡韵等建设,培育推广“三龙一灯”“三舞一耕”等传统农民体育健身项目,支持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我们的节日”等各类民俗节庆活动。


3.推动长三角文化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发挥上海龙头作用,以江南文化为脉,健全长三角文化一体化推进机制。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合作,深化文明创建、志愿服务、企业文化、学校少年宫等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新闻外宣网信联动,建强新媒体、广播、网信等区域协同机制。建好文艺发展合作平台,发挥文艺、文学发展等联盟作用。深化出版协同发展,提升出版、版权、印刷、发行、扫黄打非等区域合作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夯实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区域合作机制。强化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放大影视、演艺、动漫、电竞、文化投资等区域合作效应。加强文化旅游合作联动,深化长三角旅游产品、线路、平台、市场合作。助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的国际商务区、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区。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文化建设,打造江南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旅游圈,打响江南水乡文化品牌。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健全“上海文化”品牌建设推进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好统筹协调和督促推进作用。强化部市合作、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区区联合,形成全市工作合力。各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抓好落实,建强工作队伍,加强政策扶持,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空间布局。健全跟踪督促机制,抓好各项计划任务跟踪督查和落地实施。


(二)集聚社会力量


健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机制。降低社会资本准入门槛,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审批,健全文化领域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机制,营造更加宽容开放的文化发展环境,引导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政策允许开放的文化领域。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 发展各类文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各类主体积极参与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三)加大扶持力度


完善财政投入机制,重点扶持彰显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重大工程和项目,着力保障“上海文化”品牌的发掘保护、孵化培育、提升振兴、创新创造和宣传推广。鼓励各区聚焦自身定位,因地制宜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四)强化人才支撑


深入实施国家和我市重大人才项目及引才计划,重点向一线专业人才倾斜,集聚一批理论、新闻、出版、文艺、新媒体、文创等领域高层次人才。大力引进国际知名文化人才,柔性汇聚全球人才资源。完善人才褒奖制度,优化各类优秀文化人才评选表彰。加大青年文化人才培养力度,深入实施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新闻人才千人计划。做好文化人才联系服务,加强对文化新组织、新领域、新业态人才的团结引领。探索创新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度机制。推动长三角区域文化人才交流协作。


(五)深化品牌宣传


充分用好中央驻沪媒体、全市各级各类宣传资源,利用驻沪境外媒体等,面向国内外加大“上海文化”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大力宣传上海城市精神品格、城市形象以及知名文化作品、产品、项目、企业、人才等。开展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成效、经验、案例的总结宣传,扩大“上海文化”品牌的社会知晓度和市民认同感。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外宣和贸易渠道,助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长三角文化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上海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




来源:上海文旅智宣、上海长宁文旅

编辑:徐毅成
校对:相天琦

责编:黄之琳、黄剑铮

终审:叶笑樱


往期精彩@所有长宁人,文化馆奇妙夜秋季班来啦!
【百年峥嵘 初心如磐】四史故事连载 | 李白:用忠诚捍卫“永不消逝的电波”(一)
【重要通知】长宁文化艺术中心近期疫情防控措施
为了防止您找不到我们请给我们一个小星星哦1.点击文章标题下方的“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2.进入上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主页3.请点右上方“...”4.在跳出菜单选择“设为星标”即可点亮小星星
“猫宁”“奶特”邀您长按扫码关注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