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责任报告」连续发布十周年特刊 | 矢志不渝 十年履责 铸就金融职教品牌

11月19日,《中国教育报》专版关注学校连续十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作者:陈云涛 王丽英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一所学校有没有活力,关键看学校有没有正视责任的大气与勇气。

     一所学校有没有希望,关键看学校有没有担当责任的锐气与正气。

     2007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发布了首份《社会责任报告》,以强烈的使命意识与发展意识传递出学校的愿景与希望,被教育主管部门誉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真正起到示范作用的创举”;之后,连续十年的定期发布,更是彰显出学校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的要求与号召,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再次前行,并充分发挥引领者的示范作用,携着由责任凝聚的信念、由责任担当转化的动力,大踏步地迈向“建设金融特色鲜明、办学品质卓越的全国一流重点名优高职院校”的新征程。


开河之举,中国高校的首份社会责任报告

2007年11月2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正式对外发布了首份《社会责任报告》,这也是中国高校的首份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是为了向公众表明我们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做的努力及今后的目标。报告一年一出,请全社会监督目标的确立与实现。”学校时任党委书记李逸凡通过媒体郑重表态。编写社会责任报告不仅有助于学校全面、深入地审视与各利益相关方的互动关系,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社会公信力,而且可以依靠内外部的约束推动现行管理制度、程序与绩效实现突破,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与价值。然而,在当时,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社会美誉度的概念,没有意识到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实际上是彰显学校信念、提升学校社会形象、促进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这一点来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决策极具战略性。

学校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八项责任“坐标”——

对学生:承担培育诚信职业人格与熟练职业技能兼具的金融人才,并帮助其顺利就业、优质就业的责任;

对员工:承担尊重个性、促进发展和保障合法权益的责任;

对校友:承担文化的紧密沟通、传承和推进校友在岗位上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对社区:承担文明共建和促进社区繁荣与和谐的责任;

对行业:承担培育优质“银领”人才,为金融行业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提供支持的责任;

对政府:承担地方金融发展研究和地方中小企业发展研究的责任;

对社会:承担推进信用体系建立和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责任;

对国家:承担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引领全国服务类职业院校发展的责任。

八项责任“坐标”,八项庄严的承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由此踏上了由社会责任升华而成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永不懈怠,在信念传递与责任担当中成长

弹指间,距离首份《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已过去十年。十年的责任践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取得了一系列跨越式发展,也因此而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与信任。学校被浙江省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并先后获得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金融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浙江省劳动模范集体”“浙江省重点建设高职院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笔墨无法写尽十年的奋斗艰辛,我们只能于几个侧面窥见学院对责任的践行。


七彩金院,共生态特色化培育人才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办学40余年来,累计为浙江省乃至全国输送了5万余名优秀的经济金融人才。其中,有5000余名校友成为支行副行长以上干部,更有百余名校友担任了省级分行及以上领导,被誉为浙江省金融界的“黄埔军校”“行长摇篮”。

学校充分利用多年扎根金融教育的办学积淀和雄厚的校友资源,全力打造出“依托行业,团结校友,集团化发展”的互动共生的办学生态。截至目前,与学校有合作协议的企业数已达200多家,有效促进了校企融合;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学生占应届毕业生的90%以上,真正实现了“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同时,学校还不断扩大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为主体的金融业订单式培养规模,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创造了有利的就业环境与条件。

在“共生态”办学的基础上,学校还积极探索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路径,其中,金融管理专业创新推出面向银行柜员、客户经理的全真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打造优质“银领”;保险专业积极探索社会、行业、教室相结合的“大课堂”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强调“以精细化质量管理为保障”,全力培养具有金融从业知识背景,熟练掌握工商企业财会业务和金融企业柜台业务双重从业技能的会计人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及现代银行的互联网资源运用培养人才。七个二级学院七种“颜色”,汇聚成了一座“七彩金院”。


诚信金院,职业素养与公民素质相交融

“无论是学生、学校,还是金融业,乃至社会,诚信都是立身之本、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我们的目标是:培养诚信职业人格和熟练职业技能兼具的金融人才。”党委书记周建松教授掷地有声地说道。周建松教授自1981年从事金融教育工作以来,始终执守着“诚信是金融业的灵魂,也是金融学子的立身之本”的信念。在他的带领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办学之初就确立了“诚信、明理、笃行”的学风,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的各个阶段。

一迈进金院,就踏上了“诚信大道”;新生拿到的第一本教材,就是学校编写的《大学生诚信文化理论与实践》。学生听报告在“诚信讲学堂”,去宿舍路过“诚”石“信”玉,签署过《诚信公约》背诵过《诚信誓词》,借过“诚信伞”,经历过“诚信考场”……学校在“诚信”的主题氛围中,逐步构建起了以诚信文化为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格局。

学校的诚信文化、金融文化先后被评为“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学院被《中国青年报》、全国高职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评为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2015年,以“诚信文化”为主脉络的文化校园建设得到浙江省宣传部门的肯定,学校被评选为省首批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


幸福金院,师生员工共建共享

“‘幸福’是个会产生很大溢出效益的情感体验,幸福的学生学习起来更有效率,幸福的教师对教学更投入。”周建松书记温和的语调中传递出浓浓的人文情怀,“所以,我们学校始终将‘以人为本’作为办学治校的最重要理念,力求让师生共享有品质的幸福。”

为了学生的幸福,学校精心构筑起“三关”学生工作体系:通过政治引导、创新教学、优化环境方式等培育学生人格,“关爱学生进步”;通过提升奖贷助补免的力度、推行因材施教、建立心理健康工作机制等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困难”;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整合校友力量推动学生从“顺利就业”向“优质就业”迈进等举措,“关心学生就业”。近年来,学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近三届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排名均居全省前三,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

为了教师的幸福,学校26年来不断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明确提出“尊重员工个性、倚重员工德才、注重员工发展”的“三重”理念。通过评选金晖学者、奖教金,重奖“金院好课堂”等途径,激励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闪光出彩;通过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青蓝”工程等八大工程,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育人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出台学校《青年事业发展纲要(2013—2015)》,积极构建与学院发展相协调的青年教师发展机制。一系列带着温度和力度的举措,为青年教师的成长与逐梦插上了“金翅膀”,为中年教师的稳定与发展搭建了“金台阶”,为老年教师的幸福与安康撑起了“金降落伞”。


智囊金院,服务浙江金融强省战略

“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使命所在。”郑亚莉校长对此有深切的体会。近年来,学校的“浙江地方金融研究发展中心”积极整合政行企校资源,围绕浙江万亿金融产业、信用浙江、农村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温州金融改革、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等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先后主办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与创新论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与创新论坛、村镇银行发展高峰论坛等学术活动,形成多项重大研究成果,并为政府提供政策决策咨询作用。

学院独资的杭州资信评估公司和控股的浙江众诚资信评估公司,作为全省业务规模大、资质全的评估机构,被指定为浙江省银行业协会“信贷诚信企业”评选的信用评估中介机构。成教分院则累计为行业企业培训55000余人次,培训师资1500余人次,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十多年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便展现了金融“智囊”的前瞻性眼光,提出打造“农村金融人才重地”的目标,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共同组建了“浙江农村合作金融学院”,继而率先创设“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下设农村金融方向,并增加了与“三农”经济有关的课程,为农村金融这片万亿级蓝海的逐渐开垦提供了人才支持。2013年起,互联网金融领域庞大的市场需求激发了学院的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强烈责任感,学校于2014年5月联合浙江省金融学会、浙江金融教育基金会等共同发起设立互联网金融学院,探索职业化互联网金融专门人才培养,先后开设互联网金融等专业,其中金融工程专业成为浙江省四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专业。

学院还积极携手政府部门开展产学合作,与德清县政府部门联手创建了混合所有制形式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德清学院”,与建德市政府部门共建跨境电商学院和跨境电商培训中心;与民建浙江省机构、衢州市政府部门开展教育合作等。


先锋金院,引领助推高职改革创新

2015年,学校被推举为全国高职教育研究会会长单位,同时,学校还担任了中国高教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的副理事长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党委书记论坛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金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高职高专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与专家建设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单位等。

学校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国内和省内高职院校在党的建设、职业教育理论、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2007—2016年,学校连续10年在全国18种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居全国高职高专之冠,先后被评为“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学校主持建设了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国际贸易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等项目,并通过5个国家重点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8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建设,形成可供同类院校借鉴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体系与教材体系。

此外,学校还主动承担引领责任,先后与山西金融职业学院、辽宁金融职业学院、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在专业建设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和帮助。积极会同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单位,定期主办学术交流活动,有力地推进了金融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公益金院,言传身教担当之志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要培养有担当的积极公民,作为教育者的学校必先有担当。”周建松书记如是说。

在学校的公益活动清单上,我们看到:学校教职员工自愿捐款建立的“爱心基金”,十多年来每年帮助数十名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突发困难;2005年,学校与淳安县瑶山乡幸福村结对共建文明,为当地举办科学技术等培训班60余次、文艺演出近百场,捐建捐赠的多媒体教室、体育健身器材及上万册图书,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2008年起,学校与天台县龙溪乡开展了“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结对帮扶工作;2015年起,学校选派多名干部教师参加浙江省“五水共治”督查工作;2016年,学校选派青年骨干支援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并担任海西州教育部门领导;2017年,选派青年教师支援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学校还承担了“省社科联普及示范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等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学生也纷纷投身青年志愿者活动,每年参加义务献血工作300余人次;并积极参与西湖博览会、杭州动漫节、“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G20峰会等社会服务,学生蓬勃的青春因奉献而变得厚重,因责任与担当而变得更加绚烂。


责任为基·开启全面建设重点校的新征程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国家领导人的鼓舞与动员,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来说有着特别的温暖感受。

2005年,国家领导人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发来亲笔签名的贺信,祝贺学校建校三十周年,并鼓励学校“努力建设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如今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已出色地建成了“金融特色鲜明、办学品质卓越的示范性高职院校”,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继续以社会责任的践行为底色,构筑“新的作为”——通过五年的建设,实现理念引领、服务引领、品质引领、文化引领,使学校成为金融特色鲜明、办学品质卓越的全国一流重点名优高职院校,引领全国高职教育创新前行。

前进的方向已经明确,前进的路线也已绘就:

机制改革方面,学校以对行业、对政府、对社会的责任为基,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设成为全国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改革的示范”的目标,积极协同组成“政行校企”四方联动的“万亿金融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打造出了集金融人才培养、金融技术创新、政府部门金融决策咨询等于一体的大金融产教融合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德清互联网金融学院等混合所有制下的运行机制建设,建立了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以对学生、对行业、对国家的责任为基,树立了“到2020年,建设成为全国高职金融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标杆”的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双创”能力,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与此同时,学校不断科学谋划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全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一流大金融产业技术技能人才。

师资队伍塑造方面,学校以对学生、对员工的责任为基,树立了“到2020年,培养胜任企业咨询和行业智库的校内名师100名,培养胜任业务讲师、职业导师的行业名家900名,共同组建‘千人大金融智库’”的目标,通过出台《教师职业发展指引》,以“教师千万培养工程”为载体,不断完善教师发展激励和约束机制;以“融入政府部门提高决策服务能力、融入行业企业提高社会服务能力、融入科研院所提高学术服务能力”为目标,以“双系主任、双专业带头人、双师教师”建设为途径,全力建设更高水平“双师双能”师资队伍。

社会服务方面,学校以对社区、对政府部门、对社会的责任为基,提出了“到2020年,为大金融行业培训员工超50000人次,服务中小企业5000家,社会服务收入超5亿元”的目标,依托大金融产教融合共同体、社会服务有机体、高职金融教育综合体,以地方金融市场调研、普惠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学术研究与交流、微观金融技术开发与应用、企业资信评估等为载体,开展“金融产品研发、行企员工培训、企业资信评估”等社会服务,打造技术技能积累与应用服务平台,形成社会服务的示范品牌。

国际化办学方面,学校以对政府部门、对国家的责任为基,提出了“到2020年,建设成为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高职名校”的目标,积极构建“专业+语种+国别研究”模式,推进教育国际化。一方面通过外引内培构建出了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师资队伍,积极开发具有国际水准的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另一方面,联合浙江省国贸集团共建国贸金融学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培养本土人才,依托金融、国际贸易国家教学资源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留学生培训项目。

文化建设方面,学校以对学生、对校友、对国家的责任为基,树立了“到2020年,建设成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文化校园浙江样本”的奋斗目标,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和学生千日成长工程;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培育贯穿职业理念、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学校进一步凸显诚信文化、校友文化、金融文化“三维文化”育人特色,全方位打造以德立人、以业育人、以文化人的校园文化。


在前往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路上,笔者拨打学校的办公电话,彩铃声中传来亲切的话语:“做学生欢迎之师,创社会满意之校,育时代有用之才”,令人产生了一份惊喜与期待。

在学校,接过的每一张名片背后均印着这短短的三行字,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理念早已融进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心底,化为了对《社会责任报告》最生动的践行,汇成了新时代建设浙江优质暨重点高职院校的澎湃动力。


一所学校有没有活力,关键看学校有没有正视责任的大气与勇气。

一所学校有没有希望,关键看学校有没有担当责任的锐气与正气。



2007年11月2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率先发布中国高校社会首份社会责任报告——《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社会责任报告》。此后,连续10年发布责任报告,分专题陈述学校在教书育人、学生就业、校友事业、幸福金院建设等方面所承载的责任和开展的工作。连续10年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体现了金院对责任的坚守与执着、对师生的关爱与嘱托、对高职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全国高校首份社会责任报告

刊登于2007年11月2日的《中国教育报》


2007年,学校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引发全国主流媒体关注


2007年,《浙江日报》专版关注学校发布全国高校首个社会责任报告


2007年,《光明日报》报道学校发布首份高校社会责任报告


2007年,《杭州日报》关注学校社会责任报告


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刊登于2008年10月31日《中国教育报》

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刊登于2009年12月29日的《中国教育报》


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刊登于2010年12月29日《中国教育报》

2011年社会责任报告刊登于2011年11月21日《中国教育报》


2012年社会责任报告刊登于2012年12月3日《中国教育报》

2013年社会责任报告刊登于2013年11月27日《中国教育报》


2014年社会责任报告刊登于2014年12月30日《中国教育报》

2015年社会责任报告刊登于2015年12月22日《中国教育报》


2016年社会责任报告刊登于2016年12月20日《中国教育报》


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刚刚入选的浙江省重点建设高职院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将一如既往积极践履社会责任,倡导爱国、荣校、爱生的精神品质和服务国家建设、服务社会进步、服务师生发展的价值理念,以强烈的进取精神和责任意识书写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时代华章!


正如文中所言,如果你拨打学校的办公电话,彩铃声中会传来亲切的话语:“做学生欢迎之师,创社会满意之校,育时代有用之才”,令人产生了一份惊喜与期待。在学校,教职工的每一张名片背后均印着这短短的三行字。原来,这一理念早已融进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心底,化为了对《社会责任报告》最生动的践行,汇成了新时代建设浙江优质暨重点高职院校的澎湃动力!



文案来源:中国教育报

排版设计:陈磊、张佳艺、叶锦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