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专题 | 影响中国社会学界的10位社会学女学者 Phase III

2015-08-23 专题 中国社会学

♪点击题目下方中国社会学,关注中国社会学人自己的微信平台。

专题 | 影响中国社会学界的10位社会学女学者 Phase III

来源 | 中国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

sociology_cn

《中国社会学学者盘点——女学者专题》第三期重磅来袭。本期为10位著名社会学女学者,让我们一起继续来分享这些对中国社会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女社会学者吧!

前两期女学者专题阅读人数超过10万人,实际投票人数近6万。共产生5位“社会学人最爱的女学者”,她们分别是:

南京大学彭华民教授

南开大学陈钟林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白淑英教授

哈尔滨工程大学郑莉教授

清华大学贾西津副教授

本期,也将产生一位“社会学人最爱的女学者”。“她是谁?”还是由您投票决定哦(文后附投票),O(∩_∩)O还有奖品拿呢~

盘点全部结束后,我们将制作专题片对“社会学人最爱的女学者”的个人经历、学术成果、社会贡献等方面进行专题介绍,与学者本人确认后,在中国社会学平台专题推送。

陈映芳(上海交通大学)

陈映芳,社会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青年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比较历史社会学等。


个人专著有:《“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图像中的孩子-社会学的分析》、《城市中国的逻辑》等。


陈映芳教授在《我的日常阅读》专访中提到:因为是从事社会学的研究和教学,我读消闲读物会为自己找些理由,譬如社会学者应该对社会生活充满好奇心(这是我导师说过的),需要为自己积累社会学想像力的充沛资源,等等。另外包括我自己在内,许多学者爱读中外知识分子传记可能也与自己内心的种种焦虑有关。大学社区里的生活很压抑,学术生态也问题多多。阅读是个好出路。现在不少人的社会知识、生活感悟主要来自网上或饭桌,那还不如读闲书。

徐安琪(上海社会科学院)

徐安琪,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择偶、性别角色、夫妻权力、离婚和单亲家庭。


曾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并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中国社会学会、中国妇女研究会、上海市社会学会、上海妇女研究会优秀论文/著作一、二、三等奖30多项。


徐安琪研究员曾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演讲(从社会学视角看“爸爸去哪儿”)中提出:在倡导性别角色多元化、弹性化的社会观念上,传媒可以做得更多。对包括“男人以工作为先,女人以家庭为先”、“男人抚育孩子的能力比女人差”、“管教孩子还是应该遵循传统观念中‘严父慈母’的角色分工”、“养不教,父之过”、性别角色教育中“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等在内的刻板观念,都要进行批判性分析,以更多元、均衡的方式来勾画两性形象。这将不仅有利于男女在性别角色上的平等自主选择和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增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的和谐美满。

徐黎丽(兰州大学)


徐黎丽,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理论、边疆民族问题与治理、少数民族女性研究。


代表性的著作有:《走西口——汉族移民西北边疆及其文化变迁研究》、《突厥人变迁史研究》、《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


徐黎丽教授曾提出:“学问要从老百姓那里做起”,因为民族学或人类学是从不同民族由表及里的生物性和文化性特征入手,解读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发挥着重大作用但现在却不断让位于国家的人类共同体,这就要求研究者在与不同民族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体验他们由血缘、地缘、体质和生计构成的生物性特征和由制度、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构成的文化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阐释民族的价值、意义。这也正是民族学者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学问要从百姓那里做起,也要回到那里。在中国做民族学研究,要关注普通的百姓,从他们的亲属关系、家庭关系入手,看他们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从基层看民族问题。这些研究将在决策中发挥作用,对解决民族问题、促进和谐的民族关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范丽珠(复旦大学)

范丽珠﹐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致力于中民间宗教信仰的历史与民族志的研究﹐并涉足于宗教社会学理论的探讨以及民间宗教信仰在中国现代社会发展趋向的研究。


范丽珠教授曾在世界宗教研究所做讲座中提出:尽管世俗化话语之下,宗教尤其是制度性宗教已经成为一个似乎不那么重要的因素,然而,从世界范围来看,宗教却又弥漫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制度化宗教的失语,正凸显了宗教的弥散性特征。以此为入口,范教授开始谈到杨庆堃先生的弥漫性宗教的概念。她认为,杨庆堃的“弥漫性宗教”概念指的是拥有神学理论、崇拜对象及信仰者,于是能十分紧密地渗透进一种或多种的世俗制度中,从而成为世俗制度的观念、仪式和结构的一部分,失去了显著的独立性的宗教。范教授强调了杨庆堃将该概念引入宗教分析的重要性:让我们得以认识宗教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状况——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如何互动。该概念尤其对于我们理解与解释今天宗教现状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宗教作为“第二性伦理语系”一方面有助于人们终极问题的解释,另一方面宗教作为符号、象征已经浸透于民众生活当中。

孙凤(清华大学)


孙凤,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消费者行为、经济发展与不平等、社会经济问题定量分析等。


主持科研项目有:《民生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研究》、《中国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研究》、《行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测算与分析》等。


人民网强国论坛曾邀请5位专家围绕“铺张浪费怎么杜绝”的话题与网民在线交流。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凤在谈及“铺张浪费惩罚机制”时指出,政府决策性浪费应该需要纳入《刑法》,老百姓的生活浪费应该通过道德的约束,重建社会风气。


孙凤指出,铺张浪费要有惩罚机制,《刑法》实际上是最严格的惩罚机制了。目前把铺张浪费纳入《刑法》,可能在遏制政府公共管理方面浪费有地方可以用,但是老百姓的浪费上《刑法》,这个可能条件不太成熟。在政府公共方面,例如提到的决策性浪费,比如说造成了豆腐渣工程,造成了重复建设,工程质量差等等,尤其像豆腐渣工程应该纳入到《刑法》,应该有这样的惩罚机制。

沈奕斐(复旦大学)


沈奕斐,社会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性别研究、家庭研究。

沈奕斐及其研究团队曾对韩剧中的爱情进行了社会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包括韩剧的剧情演变、韩剧爱情发展套路、韩剧角色分析以及韩剧中的代际关系,同时对爱情进行了深层次社会学解读。


沈老师认为,爱情是一个十分“高大上”的课题。从社会性别角度去看,韩剧(特别是《来自星星的你》)可以作为处理性别差异的范本,韩剧就爱情谈爱情,把很多东西都抹去了,所以它把性别刻板印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社会性别强调性别是由文化指定,文化建构了很多差异,导致我们对两性有着不同的期待。社会性别对个人意味着相同,对社会意味着差异。研究社会性别的意义则是:处理差异、突破框架。在现实中我们能明显感觉到的是男女两性在感情中表达方式的不同:女性含蓄委婉,男性直截了当。而韩剧的一个很大的吸引力就是感情表达干脆利落,如《继承者们》里,角色对爱的表达都十分直接,不同于现实中的拐弯抹角。

时立荣(北京科技大学)


时立荣,博士,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研究领域为非营利组织研究、社会工作、社区管理,具体研究方向为社会企业研究、社会机构运行与管理、公民教育与社区建设。


代表性论著有《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模式》、《转型与整合:社会企业的性质、构成与发展》、《从非正规就业组织到社会企业》、《论社团的交往成本》、《现代社会工作专业的结构分层与扩展》、《限制性困境与适应性创新:对一个新的社会管理机构的组织分析》等。


时立荣教授在《关于社会企业创新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在现实中,一些人对社会企业还抱着只要社会性而不要商业性的传统慈善观念,这是不恰当的。如果在社会企业的市场运行环节和过程中,只强调社会性而不重视其商业运作的能力,势必造成空喊口号的现象。依此思维惯性进行判断和运营,很可能葬送社会企业,也否定了社会企业的企业属性。商业管理和运作能力是社会企业实现其社会性目的的现实基础,然而,涉及商业性的生产和市场运营过程常常被质疑或绑架,成为许多社会企业家的苦恼。


事实上,运作良好的社会企业在市场中是具有竞争力的,这些企业在有盈利能力之上还能借此去解决社会问题。因此,科学理性的价值取向是:对社会企业效益的评估以结果为导向,对社会企业效率的评估以过程为导向。而以效率达成效益正是社会企业的创新性所在,同时也需要科学合理的监管。

吴小英(中国社会科学院)


吴小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性别研究、社会学方法论。


吴小英曾在“冲突与协商——个体化时代代际关系的重建”的讲座中指出,代际关系并非单向,而是双方博弈的结果,透过双方的生活实践和交往体现出来。日益加剧的代沟与代际冲突和代际互助与代际关系向下倾斜就是代际关系变迁的两个趋势。在代际权力关系上的国家逻辑中,她提出了“家国同构”模式,即家长制与国家同构,并且一直延续到了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但在市场化和权力分化的今天,家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被国家梳妆打扮后用来控制个人的好道具。


吴小英从社会秩序和权威模式的松动、公与私观念的确立以及界限的区分等几个方面介绍了个体化兴起的表现。同时她认为,达成共识,接纳价值多元化是重建代际权力关系的第一步。其次是划分与隔离,明晰权力界限,避免冲突的产生。另外通过沟通、协商与对话,扩大自己的疆界,以掌握更大的话语权,实现代际关系的重建。

裴晓梅(清华大学)


裴晓梅,博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老龄教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老年学、社会政策、社会老年学、医学社会学、福利社会学研究等等。


裴晓梅教授曾在“养老高端地产论坛”演讲发言中指出:有必要重新思考一下社区服务产业的投资问题和消费问题。这可能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建立一个连续照护体系,除了需要认真的规划,还需要资金的投入,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规范制度。


规划者需要认识到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投入不仅是福利投入,还是对服务产业发展的投入,这种投入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专业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和信息技术的开发,其结果会有效的刺激服务和消费,促进服务产业的总体发展,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和扩大内需的必要,为社区老年服务体系的建设的投入恰好符合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国内有效消费的发展趋势。当城市规划者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时,就会有更充分的公共资金的投入,也会有更积极的措施激励其他资源的投入。

杨清媚(中国社会科学院)


杨清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社会理论、区域研究、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等。


著有专著《最后的绅士——以费孝通为个案的人类学史研究》。


杨清媚曾在《社会学需要“补什么课”?》一文中指出:费孝通把重点放在学科基础理论的“补课”上,撰写重读派克、史禄国、马林诺夫斯基等人的长篇读书报告,提出社会学应该拓展界限,将对现实问题的关怀拓展到与历史和文化接轨的领域,进入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研究。在他看来,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制度不适、群体摩擦和社会关系的紧张对立等,其实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根源在于观念和价值上的冲突。


可以说,费孝通在社会学重建的前十几年,灌注了他大半生的经验,围绕认识和改造乡土中国展开,社会学补的是经验的课;而在之后的十年,他认为在社会建设之上还有一个道德和观念层面的课要补——这一层的发现有赖于知识分子对自身所负担的知识及其来源进行探索与反思。


小编,本期的10位女学者中有一位我特别喜欢,怎么才能支持一下呢?
那就快来参与我们下面的投票,支持一下您心爱的那位女学者吧!还有奖品拿哦!
小编,能透露下,奖品是什么不?

本期依然是SparkProject赞助的6个随身小米WiFi哦!如果您选择的是最终获得选票最高的女学者就有机会获得啦!本期截止日期为8月27日23:59分,获奖名单将在8月30日前公布!

小编,我怎么推荐给你更棒的社会学女学者?
直接微信留言或者发送邮件给我们,说不定下一期就能看见您爱慕已久的女学者了哦!




点击下方查看全部历史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