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台湾清华大学毕业致词:担心你们不再关心自己以外的世界

2017-06-14 社科必读👉 中国社会学

♪点击题目下方中国社会学,关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科学领域非官方垂直媒体平台。

台湾清华大学毕业致词:担心你们不再关心自己以外的世界

作者:高希均 

本文摘自《联合报》

1954年我参加大学联招时,台湾只有一所大学、三所学院。新竹清大在我读大三的时候创办,避掉了「我没考上」清大的失望。
 
今天首先要向1426位清大同学取得学士学位表达道贺。当你们获得了一所卓越大学的文凭,你已经比大多数的年轻人领先出发了。以后的路程、以后的速度,就要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我一生的工作,就是读书、教书、写书。每当有机会要和毕业同学讲话时,我当然会先做一些功课。美国媒体告诉我:近年来有两篇「毕业致词」被认为是特别杰出的。
 
一篇是贾伯斯在2006年史丹福大学讲话。结尾中的二句话大家一定很熟悉。Stay hungry(求知若渴)、Stay foolish(虚心若愚)。
 
另一篇是《哈利波特》作者罗琳(J. K. Rowling)女士在2008年6月的哈佛演讲,她细述「失败」带来的好处以及「想象力」的重要。
 
担任毕业典礼讲话的人,深怕讲错了话,会影响年轻学子的一生。罗琳女士坦率地承认:「不要担心,我根本记不得我毕业典礼中致词者讲的任何一句话!」
 
这给我很大的勇气,向大家继续讲下去。
 

三种可能的答复 


今天的题目是「内外兼顾的知识人」。如果要问聪敏的清大同学,「内外兼顾」是指什么?我想可能会有三种有趣的答复:
 
「内外」兼顾是指:内心思维要与外在世界和谐相处。
 
「内」是指要家庭美满,「外」是指事业有成,二者要同时并进。
 
「内」是指对本国的事很关心,所谓本土化、在地化;「外」是对外国的事很注意,所谓全球化、国际化;也就是本土与国际连接。

 

这三个解释都很合情合理,但因为我的题目是指「内外兼顾」的「知识人」,我所要讲的是,我希望清大毕业生都能够做到:
 
专业内要「内」行
专业外不「外」行

 
我就是希望每位清大人是兼具专业与通识的知识人。也就是陈校长勉励大家要「具备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清华人」。这样的勉励也早融入你们在清华四年的教育规画中,如跨领域学程、通识课程、不分系双专长计划、国际志工、国际交流学习等。半世纪前我们读书时的大学课程,全是狭义的专业科程,毕业后就变成了通识的文盲。
 
自己最痛苦的发现是在美国读了五年书,廿八岁去威斯康辛大学教书,从经济系的助理教授开始,那是1964年。每到星期天打开二百多页的「纽约时报的星期天」版,就会发现其中一半的题材是看不懂的,如科学、宗教、艺术、音乐、建筑等等。
 
在「咖啡时间」(Coffee break)听美国同事们谈到他们观赏过的歌剧、画展、球赛,以及注视的国会立法及小区发展等时,就像哑巴一般无从加入;我就强烈地体会到:
仅有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是不够的,自己必须要把知识领域扩大。
 
在相识的美国同事中,很快发现,除了专业知识,他们都喜爱音乐、体育、艺术、历史、文学、宗教,这即是我日后向往的所谓「文艺复兴之人」(Man of Renaissance)。他们的渊博提醒自己专业外的不足。这即是为什么我认为通识教育的重要,一定要让在美国出生的两个孩子在大学接受完整的Liberal Arts课程;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向大家鼓吹:专业内要内行,专业外不外行。

 

圆满的人生

 
与年轻朋友交谈,我常向他们提醒,不要羡慕那些大官、巨商、新贵;而是
要学习那些专业以外也不外行的人!学习他们在专业中,可以沉醉其中;学习他们在专业外,也享有人文情趣。
 
对专业以外的人与事,对专业以外的知识与环境没有时间及兴趣去了解,就会变成专业外的孤独,甚至变成专业外的「文盲」。
 
1980年代的美国社会曾流行过「功能性文盲」(functional illiterate)一词,它是泛指那些缺乏处理生活及周边环境能力的人,如不会读家具组装的说明书、不能修理家中水电的细微故障、不会填报所得税。把西方社会这种「实用性」的定义用到台湾,
我就担心愈会用笔考试的年轻学生,愈不会用手来处理生活上的问题,愈少有心来关心自己以外的世界。
 
要判断一个人的一生成就,只要认真观察他自身是否拥有较高的学习意愿、较强的反省能力、较大的包容态度、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持久的阅读习惯。
 
一个没有学习能力的个人,他(她)的知识水平就会停留在二十岁左右的大学时代,他(她)的心智成熟也就停留在青少年时期,这将是一个多么残缺的人生!
 
人的一生就是在寻找各种因素的平衡:家庭与工作,所得与休闲,储蓄与消费,小我与大我。要做一个内外兼顾的人,
我想七成或八成时间用于「专业」,二成到三成时间用在吸取「专业外」的知识;否则,就容易变成「太多专业,太少人味」。
 
一个圆满的人生是指:专业领域内是内行,专业以外也不外行。
 

面对「信息超载」的叮咛

──用「注意力」(Attention Economy)克服

 

现在年轻一代最使自己困惑的一个问题大概是信息太多、时间太少,即所谓Information over-load(信息超载)。要减少这种困惑,二位美国管理专家(T. H. Davenport, J. C. Beck)十年前提出了一个很实用的观念:要善用「注意力」,克服信息超载的焦虑,「注意力经济」(Attention Economy)一词也就应运而生。
 
「注意力」的定义就是把精神集中,投注在特定信息的项目上。这些项目进入我们「意识」,经过筛选,然后决定是否采取行动。「意识」是靶,「注意力」是靶心。
 
「注意力」的最重要功能不是在收纳信息,而是剔除信息。
 
得来容易的信息不容易引起注意;自己花时间与金钱取得的信息,才会受到重视。
 
「信息疲倦症候群」的症状就是烦躁、易怒、胃痛、失眠、倦怠。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赛蒙(Herbert Simon)说得对:
「信息消耗了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过多就产生了注意力匮乏。」当大家忙于四处收到的电子邮件,就少有时间专心在思考与反省。
 
注意力有报酬递增倾向,不能滥用注意力。
 
由于经济学的基本思考就是环绕在优先次序、机会成本、比较利益、最有利选择等法则上,自己也就不自觉地归纳出要如何善用「注意力」的六个要点:
 
1.自己既然不可能读遍一个领域中相关的书,就只能
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流书」上
 
2.不需要把自己当成「消息最灵通的人」,做信息的奴隶,但
要做善用信息的人
 
3.善用「注意力」,「舍」才会「得」,就是
善于掌握「优先次序」──分清哪些是重要及不重要
 
4
.注意力难以聚焦的最大敌人,就是不肯说「不」。作人面面俱到,做事拖拖拉拉,讲话拖泥带水,决策左顾右盼,这就会产生「注意力匮乏症」。
 
5.
获取信息的原则:不在量,而在质;不在快速,而在精确;不在免费提供,而在是否实用。
 
6.丧失注意力的人,等于丧失了自我;集中注意力的人,才能孕育创新;善用注意力的人,才能发挥生命力。
 
各位优秀的清华毕业生,当你们戴上了「注意力」的镜片来看周边一切,忽然一切都变得比以前清晰,它使你清楚地掌握优先次序,分辨哪些该做,哪些该放弃,哪些该坚持。
 
这样你才会有时间、有心情,优雅地做一位「内外兼顾」的人。
 

受人尊敬的沈教授

 
在台湾社会中,我尊敬那些在专业领域中表现出色的人,也向往一些在他们专业领域以外,表现得博学多才,拥有人文素养的人,清华前校长(1994-1997)沈君山教授,就是这样杰出的一位。
 
我与沈教授相识四十多年,可惜近五年来他一直在清华校园的住宅中沉睡未醒,令所有认识他的海内外朋友心痛与怀念。刚才我和黄秉干院士一起去看了他,轻轻地告诉他:「等一下我会对你最挂念的清华同学讲话。」
 
沈教授一生潇洒,自在地出入于科学与人文之间、学府与庙堂之间、台湾与大陆之间、本土与国际之间、爱情与友情之间。
 
沈教授最大的财富不是他拥有财富,而是他拥有专业与通识以及深厚的中华情怀。这真是清华同学值得向这位老校长学习的榜样。



作者简介


 高希均,台湾著名出版人,同时也是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和新闻传播学家。生于1936年,江苏南京人。台湾天下远见文化事业群总裁。 1949年高希均随双亲赴台,1958年于台湾中兴大学硕士毕业。次年赴美读书,主修经济发展。1964年取得密歇根州立大学哲学博士,之后一直执教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河城校区)经济系达34年之久。


-END-

欢迎关注“社会学博览”

中国社会学高端读者聚集地

【本文经中国社会学编辑节选】

读中国社会,关注中国社会学

文章不代表中国社会学立场

版权问题请联系sociology_cn@163.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

和我们一起读中国社会

微信公众平台:中国社会学

新浪微博主页:@社会学博览

合作事项请加微信ID:zhongguoshehuixue

EshineMediaGroup

社会科学媒体联盟成员同步入驻

腾讯微信 | 新浪微博 | 网易新闻

搜狐新闻 | 百度TA说 | 一点资讯

700000+人已加入并每天免费读社会科学



关注并回复 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年会丨考研丨干货丨博士丨研究生丨高考丨农民丨农村丨谣言丨朋友圈丨剩男丨大学丨毕业丨性别丨社会效应丨社会心理丨社会调查丨社会工作丨文化丨学者丨排名丨社会学史丨博客丨社科基金丨社会角色丨腐败丨改革丨精英丨二胎丨同性恋丨互联网丨差序格局


点击阅读原文,即时获取最新学术讲座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