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个不写论文、不申请专利,穿旧鞋的老院士为什么火了

2017-06-15 社科必读👉 中国社会学

♪点击题目下方中国社会学,关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社会科学领域非官方垂直媒体平台。

这个不写论文、不申请专利,穿旧鞋的老院士为什么火了

来源:金属加工、综合机工战略微博、观察者网、宋宝石博客、CCTV、金属加工、科普中国、中国测绘报等

昨天这样一张图片火了▼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高铁上拿着笔纸在修改校对着什么,神情专注。


这位看上去其貌不扬的老人,其身份不简单,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先林。刘院士毕生致力于测绘仪器国产化,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曾用很少的科研经费,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为国家节省资金2亿多元


图片最初来源于微博:


于是网友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眼尖的网友还发现了刘先林院士穿的旧皮鞋,十分朴素。




在绝大多数网友被老院士感动时,总还是会有不和谐的声音:



好在,更多的网友用事实“怼”了回去:



其实这不是刘院士第一次这么“火”,早在2007年,刘院士的“四件宝”就火爆一时。



刘院士也有“四件宝”




四宝之一:被透明胶粘起来的手机


2007年,央视对刘院士进行过报道时,刘院士还用着一款被透明胶粘起来的黑色滑盖手机。这是刘院士的“四宝”之一,另外“三宝”则是:一个用了十几年的旧皮包;一把坐了二十几年的硬木椅子,上面的油漆由于长期磨损已经剥落;一个已经用了十几年的茶壶



恐怕大家很难把这些物品和一个学界泰斗、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联系起来。我们一定会以为这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师傅、一个收废品的老头或者是一个门卫老大爷的生活用品。


可就是在这“四件宝”的陪伴下,刘先林院士创造了中国测绘界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他用很少的经费,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结束了我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为国家节省资金近2亿元,创汇1000多万元。


他通过仪器研制有力地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我国测绘从传统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转变。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穿着老土的“巧手”专家




几年前,一位国家测绘局领导来调研,车子快到研究院时,看见一个白发老头,一边裤腿高一边裤腿低,蹬着辆三轮车,到了研究院门口时一下子就拐了进去。领导心想,测绘研究院也不是谁想进就随便进的,怎么来了一个收破烂儿的呀?追到前面一看,原来是刘先林。

这次采访的第一天,记者们就领教了这位“布衣”院士的风采。刘先林坐在主席台上几位领导中间,很突出,很另类。黝黑的面孔,灰不溜秋的T恤衫,活脱脱一副老工人师傅的打扮。

“这比起以前穿着老头衫、大短裤去人民大会堂领人大代表证,已经进步多了。”一位测绘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说,“刚才上台前,我看见他很认真地把T恤衫往裤子里掖了掖。”

“他对穿着不认真,是因为他的兴趣点不在这儿。”跟他共事了34年的周祚域非常了解他。



呕心沥血搞科研




刘先林院士几十年来不懈奋斗,矢志报国,潜心创造,勇于创新,为中国测绘科技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


关于刘院士搞科研的故事有很多。网上流传这么一个段子:


刘院士早年去德国买专用航空相机,开价两千万。老爷子大怒,买了四个哈苏,自己做了架子,编了算法,能用,就没再搭理条顿。后来条顿找他买专利,老爷子奇道,你不是有么。洋人曰,你那个能换镜头,我这个不行。。。




这个段子不知真假,但以下这几个故事千真万确:


    有一次,刘先林与外商谈判引进解析测图仪事宜。他看到外商出示的清单中一个考机程序竟要价5000法郎,知道这是漫天要价,于是当即道破这个程序的奥秘,对方马上把价格降到1000法郎。

    1980年,一个荷兰教授看了他编写的等高线拟合程序后说:“这个程序在国际上都是先进的,在美国市场上能卖两万美元。”并希望把程序专利转让给他。当时国内的情形,搞出一个软件是得不到多少报酬的,而两万美元也不是个小数字,但是刘先林一笑了之。他不为金钱所动,一心要把我国的航测事业搞上去,为祖国争光。

    十几年前进口数码航空相机价格极为昂贵,一套1000多万元,我国目前已累计进口十多套,耗资巨大。2003年,已过退休年龄的刘先林毅然接受挑战,承担了数码航空相机的研制。刘先林说:“当初我对数码航空相机是个门外汉,经过这几年的磨练,我成了内行。”



刘院士说:最大的乐趣就是把外国的东西顶出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514tukw7m&width=500&height=375&auto=0


刘先林语录

1、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一定要有勇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2、科研人员应该向三种人学习:在创新方面向音乐家文学家学习,永远拿出新东西;在产品化方面向厨师学习,做出来的每顿饭都被用了。


3、搞科研需要你有献身精神,需要你付出比一般的生产活动更大的劳动。许多重要的想法、重要的方案、重要的思路几乎都不是在八小时以内想出来的。一旦工作上了手,就放不下。


4、技术创新,最关键的就是要注意克服盲目性,要把实际应用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目标,不能搞无应用价值的科研。要把创新紧密结合国家需要和市场需求,科技创新才能有生命力。


5、科研工作就好比压在石头下面的种子,你不知道它会从哪儿长出来,但是它一定会长出来。


6、我们的产品,用户说好,不必往心里去;用户反映的问题,一定要尽快解决。一定要尽职尽力,质量上使用户满意。



1994年,刘先林就评为中国工程院的首批院士,而刘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谦虚地说:“我跟你讲,我是保送院士,现在来评我可评不上。因为我既不看论文也不写论文,还不申请专利,基本就是生产设备需要什么就搞什么。”


在这个急功近利、飞扬浮躁的时代,刘院士这种严谨求实、执着创新的宝贵精神和淡泊名利、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让我们由衷敬佩,为这个可爱可敬的科学家点赞吧!


更多关于刘先林院士的资料,请下载金属加工APP查看


点此下载



-End-


☞来源:综合机工战略微博、观察者网、宋宝石博客、CCTV、金属加工、科普中国、中国测绘报等


-END-

欢迎关注“社会学博览”

中国社会学高端读者聚集地

【本文经中国社会学编辑节选】

读中国社会,关注中国社会学

文章不代表中国社会学立场

版权问题请联系sociology_cn@163.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

和我们一起读中国社会

微信公众平台:中国社会学

新浪微博主页:@社会学博览

合作事项请加微信ID:zhongguoshehuixue

EshineMediaGroup

社会科学媒体联盟成员同步入驻

腾讯微信 | 新浪微博 | 网易新闻

搜狐新闻 | 百度TA说 | 一点资讯

700000+人已加入并每天免费读社会科学



关注并回复 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年会丨考研丨干货丨博士丨研究生丨高考丨农民丨农村丨谣言丨朋友圈丨剩男丨大学丨毕业丨性别丨社会效应丨社会心理丨社会调查丨社会工作丨文化丨学者丨排名丨社会学史丨博客丨社科基金丨社会角色丨腐败丨改革丨精英丨二胎丨同性恋丨互联网丨差序格局


点击阅读原文,即时获取最新学术讲座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