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 专访 ] 峰瑞资本投后合伙人陈鸣:我们为何拿出所有诚意,运营新媒体?

2016-05-19 何川 插坐学院

陈鸣,峰瑞资本(FREES FUND)投后合伙人,前资深媒体人,曾担任《博客天下》主编助理、“博雅天下传媒集团”新媒体主编、《南方周末》记者,还曾获得《南方周末》年度记者称号。拥有北京大学编辑出版和世界历史双学士学位。


专访陈鸣,不是因为“咋整”,也不是因为他的媒体从业经历,而是因为他和他的小团队用心、用力经营着的峰瑞资本的官方微信。


作为一家创办不到一年的创投机构,峰瑞资本其实也是创业公司,但他们的官方微信,却充满了专业度、厚重感与诚意。


尤其我认为,最难得的就是诚意。


为什么?或者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官方微信都毫无诚意?因为“公司要赚钱,老板要面子,还不能让竞争对手抓住把柄”,总之,必须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毫无弱点。于是,对于绝大多数公司来说,诚意都是禁区。


但充满诚意去运营一个官方微信,就很危险吗?就会失去专业度吗?我看不见得。峰瑞资本的官方微信,在很大程度上,就做到了。


今天,将这次访谈的精华版推荐给大家,希望你能花10分钟认真阅读,一定会有各种感悟。另外,完整版(包括视频)将在近期推出,请留意公众号通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301uk75ss&width=500&height=375&auto=0


出品 | 插坐学院 (ID:chazuomba)

受访 | 陈鸣 (峰瑞资本投后合伙人)

采访 | 何川 (插坐学院创始人)

文字整理 | 一番、天一

视频剪辑 | 熙烨


部分专业用语,可能会增加新人的理解难度


咋整

微信制作手册

Medium

王烁 “BetterRead”

南方周末献词事件

《巴菲特传》、《时间简史》

salesforce.com

霸词(霸住行业词)



1一家创投机构的微信公众号


何川:先聊聊个人经历吧,比较核心的几块,以及为什么现在坐在这个位置。


陈鸣:毕业后去了南方报业集团,做了两年多的杂志,后来因为报道了一篇国家食盐加碘过量的事,进了“南方周末”。其实食盐加碘的问题一直存在,只不过大多探讨都在学术层面,而我落到了公众层面,把这个事儿捅了出来。


随后在南方待了数年,直到“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事件。



2013年南方周末献词事件


其实在事件之前,大概四五个月吧,就决定离开,体会很深的是媒体圈被管制的很严格,这是其一,外部原因。


第二是行业不争气,大家在体制里待久了,就丧失了锐气,一方面整个行业发生巨大变化。互联网已经起来,纸媒好日子还没结束,依旧觉得印报纸、印杂志跟印钱一样,其实危机已经在那,稍微冷静一下都看得出来。


我经常反思业界就产品形态有什么升级有什么变化?没有。


何川:早期的新闻从业者追求的意义,现在有没有通过新的产品形态,发挥着可能是分散的、不那么明显,但仍然很重要的作用?


陈鸣:我对这个解释比较悲观。


我个人把新闻业拆成两层看:一层做信息传递。另一层做价值承载。 比如说遇到重大事件、黑幕,能起到监督力量的。


如果右边的(信息传递)垮掉,完全不值得惋惜,因为有更好的传播方式能替代,而且让读者更开心、人群更精准,为什么不这样?但是,左手这边(价值承载)很难有替代力量出来。


何川:你觉得哪个产品,能达到你当初要发《差生韩寒》的状态?


陈鸣:我自己看Medium比较多,做得非常之细,加上我现在因工作有英文文章阅读的需要,Medium是个很好的来源。你再细看每个字号,每个细线的磅数,都是经过推敲的。


何川:你是怎么到峰瑞资本 ?


陈鸣:离开南方周末后,我去了一家杂志《博客天下》,去的原因是它在改版,我任主编助理,开始有机会带团队,这对我很有吸引力。之前做记者,是单兵作战,撑死当个游侠,你功夫好一点嘛。带团队想的是这个方阵怎么摆,怎么去激发大家。


那时候除了磨炼带团队的能力,还开始琢磨更产品化的东西。比如想着让我们的杂志成为更互联网化的纸媒,是不是可以根据整本杂志的内容,生成一个标签云。想通过这种形式,让大家对这期杂志主题有个直观的理解。这种事情具有实验性质,只有经过长期累加之后,你可能看清某些趋势。


还设计了新的栏目《当事人》,也是取消主体来呈现意义的方式。比如你成为某个新闻当事人,和你充分沟通后,将你的随身物品放到一个盒子里,从上到下去拍它们,我们叫他当事人或者随身之物。



图片来源/博客天下


一个人发生事情是其身上属性导致的,那他的随身之物是很能反映自身属性,可能是那副眼镜、那件白衬衫等等,都是有故事的。这个栏目很多用户反馈很好,还有指名道姓要看某某的。


后来我放弃去腾讯的机会,换来权限做了新的项目“咋整”,在当时微信公众号里算数得上的大号,还被《纽约时报》报道过。


再后来去创业,做了短视频项目的COO,那个项目是李丰投的。后来因为个人的原因退出那个项目,然后李丰听说后就联系到我,说他也要创业做峰瑞资本,问我要不要加入。


做媒体出身的人在商业能力上是有短板的,或者说是看的案例太少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创业者在中间歇一下,然后继续往前走”的一个位置。


何川:聊聊你们新媒体团队吧。


陈鸣:团队算是七零八凑,但是每个小伙伴都聪明、投入。大多都是媒体出身。


我们的微信号主要运营者是周琼媛,原彭博商业周刊记者,最早在南方周末实习,后来在博客天下,也属于我的团队,所以很熟悉。我拉她入团队前后聊了五六次,近五个月。她是一个很轴的人,但是轴的人才能做好内容。


为什么请她来?提个印象很深的例子。


有次她出去采访,花了一个多小时,最终敲定内容的时候,我出于内容要求原因只用了采访中的一句话。


那时候她也是刚进职场,在受访者确认过那一句话没问题时后,受访者无意中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我们聊了一个半小时,只用一句话吗?


后来琼媛躲在会议室里哭,原因是觉得对方投入的足够多的时间和诚意,而自己又因为别的因素辜负了对方,很难受。一个人做事情这么投入,那么工作肯定差不了,所以我才花了那么多时间来和她沟通,邀请她进团队。


何川:微信公众号对峰瑞资本实际意义是什么?


陈鸣:很认同李丰说的一句话“如果你要得到什么东西,其实最重要的是你帮了别人什么事情”。听起来稀松平常,但是从商业方面来讲,从领悟这个道理到真正做出来,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前一阵子马云在乌镇发言里提到了一句话,“商业接下来会以利他主义作为主流,谁能把道理讲通,并把事情做出来,在100年以后,回头看我马云说过的这句话,我就摆在这里,我想一百年后这个事情变得很被认同,甚至成为大家默认的原则。”


而我们通过这个公众号,扎扎实实地输出对商业本质的理解,这些干货的分享也输出了我们对创业者的诚意。


深刻的行业文章,使得很多创业者愿意和我们聊一聊。峰瑞成立至今,有很多很好的案子通过我们的自有渠道,或者通过对我们品牌的认可,由其他创业者推荐我们。




前段时间,我们给海峰科技做了一篇AMA(Ask Me Anything),这一篇文章给他们带来了十几个潜在客户,他们是2B的业务。


我们曾经也给三只松鼠做过一篇,后来他们自己统计了阅读量,全网阅读100万+的量级,这是他们不曾想到的。上面这些都是给我们投资的公司带来的帮助。


对我们峰瑞自身来说,我们做过一些互动的H5,然后收获了好几千个创业者的BP、联系方式、基本状况。


何川:外界(早期创业者)对投资机构依然看得很玄。你们拿到几千个创业者的联系方式,这意味着什么,你们会做什么?


陈鸣:峰瑞在基因上有别于其他投资机构,从她第一天开始就“很重视创业者”,这不是口头一说,比如你看(采访现场隔壁办公室),在我们公司里坐着很多创业者,他们时常会过来一起办公。


再者我们的合伙人之中就有之前的创业者,比如说我们的技术合伙人已经三次创业,前两次公司都很成功的卖掉了,第三个公司还在美国。回国这段时间,他又在考虑内部创业。


大家都是创业者的情况下,很明白创业者想要什么。你拿着几千个创业者名单的时候,首先第一层筛的时候,你知道找的是什么样的创业者,去跟大家聊什么,以及过程中对大家的帮助是什么,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聊。


如果你没有创业经验,那上千个名单就很可能被看成一个deal(交易)。那些创业者提着脑袋、拿着时间拿着钱的项目,就被当成了可交易的商品。当然商业的本质如此,但是你抱着这个心态去做,就完全背离了出发点。


何川:还有没有公众号带来的东西?


陈鸣:除了上述,还带来了很好的媒体关注度。我们自己做内容出身,所以很知道什么样的内容符合媒体需求,什么样的内容是真正精品。


比如我们百场汇CEO沈巍,他分享了一篇产品如何冷启动,这篇文章几乎将主流的TMT媒体都覆盖了。




我们自身用户群体并不多,靠自己传播影响力很小。好在我们的内容辐射了大量的TMT媒体,保持了高活跃度。


何川:大多数机构在投资本身专业能力上是具备的,但是缺乏很好的内容呈现能力。


陈鸣:而且更关键的是大部分人愿意将秘诀藏在兜里。比如你对某行业的投资,到底是基于哪些关键点的观察和理解。


何川:我们拿出来的考虑是什么?


陈鸣:只有你坦诚的分享你对事情的洞见,在这个方向上想得足够深的创业者才会找你聊。


就是金字塔上最顶尖的那一拨人,理论上他也能想到,甚至想得比你还深。还是那句话,通过主动去帮助别人、去分享来获得更好的反馈。


何川:我们这个号有内部创业的氛围吗?


陈鸣:就这个号本身还够不上创业。从事权上来说,这个号还是有极高主动性的,毕竟串联了公司很多项目。我们组的人会大量去跟CEO聊。内部还会和投资经理聊,最近他在想什么,看些什么。大家看到的微信只是我们一系列的行为的呈现。


何川:从早期开通到现在,有没有认知上的变化?


陈鸣:对我来说没有。我对事情有几种判断,有的事情是一望即知,有的事情你想一想能描摹出来,有的事情你需要很努力才能做到。


峰瑞(公众号),在六个月前就能勾勒出现在的样子,基本上就是这样。


何川:感觉你在这个号投入了很多精力。


陈鸣:其实不多。我在做“咋整”(注:一个以追热点为特色的公众号)开始,就微信制作手册,建立系统的方法。


我会在手册里规定好每一段的字号是什么,字色是什么,插图应该裁成多少像素的、图片是横版还是竖版的,标题方式是什么。就在不断制作中,这个手册会越来越厚,越来越丰富精细,基本上能涵盖所有情况。


所以我的每一轮创业和折腾,都是有积累的。我做“咋整”时的东西没有丢掉,累到后面累到现在。理论上三个人的工作机制,在我这一个人就可以胜任。


所有事情到最后都是效率的比拼,把大家的精力节剩下来,去发挥创造力的事情,比如你去定选题找信源……


何川:假设用三个词描述峰瑞读者的气质。


陈鸣:高知,理性……我应该说坚韧还是耐操?


何川:耐操吧。


陈鸣:那就耐操。


何川:公司没有KPI吧?


陈鸣:没有。但我自己有。阅读数、点赞数、用户净增长这些不重要,我看重三个数据: 媒体覆盖量,即多少媒体转载。阅读和转发比,阅读和增粉比。


何川:结合自己经验,给创业公司的新媒体运营三点具体建议吧。


陈鸣:第一个还是要体系化作战,别有一搭没一搭。生产机制本身比生产更重要。


第二个定位或者策略,不要埋里到细节,还是回到事情本身。还是要想清楚服务什么人,他们需要什么,以此来定策略。而且定位要坚持,不要改。


第三条我觉得更重要,虽然像是句废话,就是坚持价值本身。这句话很无聊,但确实很重要。


我现在更重视内容的留存价值,比如我和团队定的内容标准就是:如果我们出书了,这篇微信文章你愿不愿收进去,你愿不愿意把你的名字放上去。


何川:早期创业公司压力很大,比较功利想快速扩大影响力,对于这种心态,你有什么要说的?


陈鸣:前阵看《巴菲特传》受到启发很大,它提供了一种慢的价值。最近我见朋友都要提《巴菲特传》。


你看二级投资市场上,有很多处在风口浪尖又出尽风头的人,算的都是一秒钟进出多少手。但是,当在大家都去追逐快,高频的状态时,巴菲特却在追求一种慢的价值。


比如在他的日程表上,就会写着:周二,理发日。这就是一种沉淀的状态,他用大量的时间来思考,用时间来跑赢,时间是最好的破开所有迷障的利器。


所以我的建议是一件事你想不通,你就放在三年五年里去想。包括我自己,如果我要开启一个项目,我会考虑三年五年后,它的意义是什么,它帮到哪些人,如果这些价值基础不存在的话,那这个事就不要做了。




2内容定位和选题策划


何川:峰瑞不是日更,选题与推送标准是什么?除了上面提到的出书这件事。


陈鸣:我现在可以接受一周两次的推送频次,这样还能保持唤醒用户。理论上,你的生产机制磨得足够好的,品质能够稳定足够高的情况下,应该提高频次,用尽每次推送机会。


但这个很难一刀切,不一定有个特定的界限,每个团队要自己去衡量,你在品质和生产周期里面寻找对你波动性最小的方案。千万不能数量越推越多,质量却越来越低。


何川:内容上有很多栏目,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是什么?


陈鸣:AMA (Ask Me Anything)。这个栏目初衷就是希望走成开放式的,一开始是两个嘉宾对谈,慢慢的提问者更多一点,然后垂直行业的从业者、投资者都进来,而不是局限于公司内部。


它也是最集中、最深度的体现我们自己对商业本质的理解,基本上毫无修饰、隐瞒。形式感上也不错,而且来源也会越来越丰富。


何川:一篇标准的优质稿件的生产流程是怎样的?周期,成本都可以聊一下。


陈鸣:其实蛮长的,基本上我们会结合最近公司内部正在研究的话题,或者投的公司正在琢磨的话题,然后以此定下选题。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今年开始发力投很多“黑科技”,有一个很强的投资团队,基本都是普林斯顿,MIT,哈佛回来的,在科研上做的很深的人。


我们就会根据这样的投资趋势,在这里面选一个话题点,选好之后周琼媛会去跟投资经理沟通,这个话题大家有没有推荐的嘉宾或者创业者,我们会组一个局,让他们在微信群里交谈。


我们团队自己会做很多努力,我们在组这个局之前,要保证自己通过快速学习迅速变成半个专家,你起码知道品控这几个话题,聊了哪几个片,要能聊的清。然后在整个过程中,做大量协调的事,把问题尽量描绘出来,让提问者和回答者都提前知晓,告诉他们规则。


所以这个周期很长,估计最快一周左右。也就是今天你看到的推送,可能在半个月之前我们就在讨论,一周之前我们就在动手做,今天才出锅。


我们还有个巨长无比的策划,当时李世石下围棋的时候,我们找到了AlphaGo的投资人,当时大家很兴奋,这个很热,我们要不要追一下这个热点?


从当时讨论这个事情到现在,我们还在筹划这个对话。我们放弃追热点,只是为了让这个交谈更深度,聊的全是干货,聊得都是行业里面的人最在意的话。争取每一次都聊透。


何川:你认为目前创投圈的内容,比较明显的问题是什么?


陈鸣:好问题,我需要想想用怎样不伤害别人的方式来回答。


在比较长的时间里面,创投圈是所谓的内容还是很稀少的,特别是没有任何真诚的可读的东西。


但是后面慢慢出来一些,对创业者斗志的激励上,更有陪伴感的内容。这些内容很好,我自己创业的时候一直在读。


但是这些内容的层次感和丰富还不够,你看如果在硅谷,他们的投资人,包括创业者都有很好的写博客的习惯,他们的企业家之间也有很好的传承精神。


今年刚刚去世的英特尔的CEO安迪-格鲁夫,他就是一个这方面非常典型的企业家精神传承的导师。你翻开《乔布斯传》,可以看到乔布斯做企业的早期,安迪-格鲁夫给了他很多指导,乔布斯自己也传承了这个好的传统,他给扎克伯格很多指导。所以硅谷整个创业阶段的企业家氛围是非常好的,所以到现在为止,整个硅谷的VC(风险投资)界里面,还有很多的交流。


何川:我们把接下来的事情,分两个层面聊。第一个聊你理想层面的,你希望他应该的样子是什么样的?这个不是一个伤害别人的事。


陈鸣: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大的空间,应该是更多的投资人有主动的意识去做深度分享,理论上、功利上,他也能因此找到这个垂直条线上想的足够深的创业者。


所以最理想的情况下,应该是百花齐放。比如你想搞清楚SaaS(软件即服务)的时候,你知道哪个投资人一定要聊一聊,他变成一个信息结点。你要看VR(虚拟现实)的时候,你知道要跟谁去聊一下,大家有这种习惯。


当然既是基于功利的目的,也是出于客观上会给整个行业带来认知水平的提升,这是最理想的情况。


何川:那如果达到这个情况,你觉得目前从业者,应该朝哪方向去努力?


鸣:这种事情涉及到两头要懂的问题。


第一我认为,在未来很大概率上传统媒体人做内容还是有一些优势的,就是那些系统的打法。右边是说要学商业懂商业,所以一定是两块板块拼到一块的人会做出来好内容。


何川:那是不是现在很多的年轻人或者内容从业者,想进入内容行业的时候,真正应该的是扎在某一个领域去,而不是花过多的时间,研究所谓的传播方法和写作方法?


陈鸣:我觉得两块都要。


何川:有没有一些实际的建议?


陈鸣:比如说过去有很多传播技巧的学习方法,可以去学一下,比如说罗伯特·麦基《故事》那本书,就是讲写作的很多技巧,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一千年都不会有太大改变。


何川:你觉得峰瑞的号在整个创投圈里面,它的识别度是什么?别人对这个号明显的标签是什么?


陈鸣:今天上午我面试了一个人,这个人是在另一家公司里面做HR。他跟我说,曾经有一段在招那家公司的PR的时候,他就会问这个圈子里面,到底哪家做的比较好?然后大家通常都会提到我们,他就问,那这家为什么好?大家出现的高频词就是干货。


虽然我个人不太喜欢干货这个词,用烂了,但是确实是我们一开始的定位,分享洞见。


何川:那干货不是洞见。


陈鸣:对,有区别。


何川:洞见,也包括真诚。


陈鸣:是的。


何川:还有没有能推荐的号?


陈鸣:我觉得财新主编王烁的很好,叫BetterRead。



3内容创业与行业前景


何川:站在老板的角度,这就跳出创投圈了,对于大多数企业,包括创业公司,觉得新媒体他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能不能归纳出来一点。


陈鸣:说个很现实的好处,大部分公司在这块的预算配的不会多,特别是对创业公司来说更是如此,但是通过内容承载进行传播,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只要你有足够好的方式或者策略,在持续的传播中,你一定会在某个点把他打到爆,一定会出来爆款,只要你的策略是对的。所以这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建立品牌以及带来用户的方式。


我留意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或者信息,在硅谷的话,已经有很成熟的一整套体系,去看下salesforce.com这个网站,你会发现这哪是一家公司的官网,整个是关于销售的知识体系。


何川:变成行业媒体,行业知识库了。


陈鸣:,然后如果你想知道一家公司(不管是2B还是2C)如果去做销售,以及在你公司的每一阶段天使还是ABC,你就看那个网站就可以了。


他就是用这种策略,非常精准的瞄到了他的用户人群,通过让别人收益的方式使得自己品牌得以传播。


何川:我们也有一些老师的观点,比如“餐饮老板内参”秦朝,他说大多数优质用户不会对某一家公司真正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这个行业的价值。


陈鸣:对,我同意。


何川:所以他的建议就是更多的公司,应该把自己的号做成行业属性的号。


陈鸣:非常对,用我的名词来说就是霸住某个词,如果被你占住之后,词本身的带宽就能承载品牌的带宽。


何川:就变成了一个内容入口。


陈鸣:比如说我今天面试一个之前在“本来生活”做新媒体的一个人,他就对他们公司做这块的策略很不满意——大量的做促销。但是真正在乎生活品质的人是不在乎促销的,他觉得最合理的策略应该是占住品质感这个词,然后一层一层的告诉大家这个行业里的知识。


为了达到这个品质,我的冷链系统怎么搭,温区怎么设置,水果拣选怎么做。这些可能才是可能有意义的。但我也不知道,我只是随便举个例子。


何川:至少我们公司在这个方面验证了一些东西。那同样来聊一下,你觉得目前企业运营官方微信存在的哪些问题?


陈鸣:还是大部分人或者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想清楚这个事情。


首先,他们不明白品牌的价值,第二个就是不知道用这种方式做品牌的价值。


何川:最近关于内容创业这一年,前两天我看魏武挥也说了一些东西,他觉得内容创业是在一种形式的黄昏下去努力的,新的技术这方面更应该去抓紧,比如说VR(虚拟现实)这方面的内容投入和内容研发,你认同吗?


陈鸣:我觉得应该是吧。


何川:就是真正有志于这个行业的人,应该早点进入这个领域,甚至整个内容形式,完全的摆脱这个内容形式。


陈鸣:首先是你要传递的信息跟介质的关系。比如说,在油画时代,油画这个介质会兴起,是因为在油画之前的艺术承载形式主要基于教堂的穹顶,但那个东西是不可携带、不可移动的。


在新兴的阶层起来之后他们有一定的消费力,特别对艺术品有一定的需求的时候,你就需要有一个移动介质来承载这些物品。所以介质的改变使得新一波的艺术家起来,在之后比如说照片。


所以,我猜魏武挥的这个讨论是不是基于介质本身的讨论,以及在介质变化本身带来成名的机会,我不觉得本质上他在讨论一个内容的变化。


何川:你觉得目前哪个行业还在大量的内容红利?


陈鸣:永远存在内容红利的是成人方面的内容吧,然后另一端就是儿童内容,两头。


何川:你觉得像医疗这样的行业有内容红利吗?


陈鸣:有。


何川:如果现在让你去负责一家医院的整个的内容和品牌方面的建设,你有信心吗?


陈鸣:有呀,很简单嘛,你去抓人群里面最有辐射力的,或者最被人看重的一些人。


对一家医院来说,很可能医生本身是很重要的信息结点。因为病人到医院不是为了去医院,而是为了去看医生。


那医生本身在医疗体系里面的诉求是什么?我会去做这些分析:


第一,经济收益更多。所以我可能去开很多口,假设一个妇产科的医生,我会让他给孕妈更多内容的输出机会,通过类似讲座收费或是会员费来获得更多的收益,这是经济上的诉求;


第二,荣誉感上的输出。治病救人这个事情说到最后,你还是有价值诉求的,特别是当下你还冒着被别人捅刀子的危险,还在那当医生。


甚至你在手术台上做手术,站一天,一不小心,病人挂了,你内心的压力巨大无比,所以我认为医生这个群体,本身是有荣誉感诉求的。


我可能会去组一个医生的讲师团,我反过来挑一些最好的医生能进到这个团里面,我跨出本院之外,只要在这个城市里面的医院,我都去搞联合。每个医院把最好的医生输出到团体里面,我可能有药厂来赞助。到大的城市里面去交流学习,使得他们觉得自己受到尊重。


我会花较多的时间在画体系图,在经济价值和荣誉价值下,设计一些活动,有些活动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有些只适合一个。



图片来源/峰瑞资本



4能力积累与发展空间


何川:一个企业新媒体负责人,合格的来讲,他应该具备一个什么样的能力构成?


陈鸣:第一,一定是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我现在即使工作很忙,每天会从早上排到晚上,我一周依然会读大概4-5本书,这样才能保证我一直在一个比较兴奋的状态。


读书本身最重要的其实是一种对话,你不是 read a book ,而是 understand a book,这也是我读书更快的原因,我会迅速在一个晚上把一本书看完。


包括我自己在寻找团队伙伴的时候,我也会很重点考察这一点,我经常会像闲聊一样问他,你最近在读哪本书,很不幸的是很多面试的人就会说一本当下很流行的书。我就揪着这本书使劲问,真的很聪明的人,他一定能给你讲的很透彻。但大多数人在你连续提了3-4个问题之后,就不知道事情的要点了。


第二,我觉得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最大的不一样就是内容的生产和消费,包括生产端和渠道端越来越合一。


所以,我觉得需要有比较广或比较深度的同业能力,就是同行业交际能力,不是为了social而social,而是时刻知道整个行业里面在发生什么变化,或者有哪些玩法,或者有哪些新的趋势


何川:还有吗?别人都在谈运营能力。


陈鸣:别的我反而觉得都是次要的,如果具备了刚才我说的两个能力,应该就会处于,你在思考事情的时候概念上面互相不重叠,同时你想的每一条线又能全部覆盖。


我反而觉得如果这两个能力里面只说一个能力的话,那就是第一个能力。别的新媒体人都在读各种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的时候,你去大量的读书,一定会很厉害。

 

何川:一个优秀的新媒体人,如果不在这个岗位,你认为他还可以做什么?


陈鸣:很难回答,因为如果按优秀这个标准的话,我认为他既然能够做到优秀,别的什么都能做,只是换一下知识体系而已。


何川:拿你们团队的周琼媛举例子呢?


陈鸣:对她来说,我希望她发展的不是新媒体方面的能力,而是再往上拔一层,她要有团队管理能力,学更多具体的破除难题的方法。


这种难题就是你要从键盘里面出来,从屏幕里面出来,把埋在里面的脑袋抬起来。你要去能把好的人请进来,管理好,把体系的本身做好,而不是体系里的一小片。

 

何川:目前新媒体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你观察到的有哪些普遍问题?


陈鸣:顶端思维少一点。就是从策略端,从更虚无的角度,更价值观的角度,更策划源的角度,这个可能跟年龄有关系,它是一个慢慢升华的过程。


何川:这可能是最普遍的问题。


陈鸣:或者不能说叫问题,我觉得这帮人一定是最优秀最人精的,越来越能代表行业的价值。这里面也会冒出我们以前很尊敬的,比如说记者,只是换了个名头,换了个身份,只是因为大家现在还很年轻而已。

 

何川:针对企业培养新媒体,或是你带他们的经验,能不能提供一些建议?


陈鸣:靠企业自己培养难度极大。


我带他们无非就是两条线:


第一是把新媒体本身这个机制运转起来。

第二把公司的业务线理解一下。


对大部分公司来说也是一样。第一你得有一个好的体系,把新媒体运营人员的技能培养起来。我觉得像插坐学院的机会也在这里,多跟这样的机构合作,右手边就是你本身的业务问题,你要能让这些人在业务上从头到尾没有障碍,没有区隔的把整个业务线理解下来。

 

何川:对准备跨进这个行业的新人给一条建议吧。


陈鸣:疯一样的读书,读书有很多种方法,我自己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平原跑马的方法,我会用最短的时间把一本书从头到尾的翻一遍,比如15分钟或者45分钟;再回过头去读,就是老牛耕田的方法。


第一遍用平原跑马的方式你就能迅速的get到重点在哪里,而不是沉在那些细节里面;老牛耕田就是你针对最重要的那块,你能够全然的知道他在说什么,彻底的明白它。


还有一种方法是你可以4-5本书一起读,你会发现很奇妙的,或很奇怪的,明明这四五本书讲的内容都没有关系,但它里面的很多细节和很多章节是互相启发的。


多了你就会发现,世界上的道理可能无非就是那些,剩下的都是做出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何川:最近对你来讲比较好看的一本书?


陈鸣:刚有分享一本《巴菲特传》,再之前的话,我认为《人类简史》还不错,它里面讲了几道理。


第一个就是我们智人能够到达食物链的顶端,是我们在观念上的进化取代了DNA的进化,如果我们还是依靠DNA的进化,我们可能几亿年都无法胜出,但因为我们在观念上找到了一条快车道,使得我们能够达到顶端。


这本书很重要的观点是提示我们在虚与实之间的一些捷径。这是里面一个小的分享。



注:本文为删节版,经受访者确认发布。




插坐学院2016最新课表


从零开始,运营优质微信公众号(上海站2天)

05月21日-22日 讲师:何川


企业新媒体的内容创作与编辑技巧(广州站2天)

05月28日-29日 讲师:杨奇函


[ “阅读原文”报名更多精品课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