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是我在2016年的20条阅读笔记

2017-01-02 职场充电第一站 插坐学院


分享|何川

作为阅读焦虑症患者,我平均每天会拿出2个小时阅读各类内容。书和优质公众号是我最大的阅读来源,商业类内容是我最大的阅读需求。相对于怎么赚钱的内容,我更喜欢阅读怎么创造价值的内容;相对于方法论层面的思考,我更喜欢价值观层面的思考。

我一直坚信,企业之所以存在的最大价值,不是创造利润,而是通过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让这个社会的某一方面问题,得到更好解决的价值。一如我们反复提及的四个字:向好而生。今天挑选20条商业类阅读笔记,希望新年上班第一天,带给你某种力量。




01、价值回归


李丰

峰瑞资本创始人


现在的中国到了一个好人可以赚钱的年代。原因是不管你创造的商业模式多么创新,只要你能够熬下来。

 

最终考评你的企业到底有多好和多大的前提是,你对整个产业、对循环经济、对社会的经济结构,到底带来了多大的意义和价值。


再回到华为的案例,我们投过一个创业者从 27 岁开始就是华为全球副总裁,他在华为做了 16 年副总裁。他说,从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华为就拨销售额的 10-15% 来做研发,从他当领导开始就这样,我对这件事很敬佩。


*摘自《好人才能赚钱的时代已经到来》



02、构建愿景


吉姆.柯林斯

管理学家


每个公司都要有清晰的核心宗旨,这是一个组织存在的理由。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并组成一家被称之为“公司”的机构,是为了凝聚集体的力量去实现分散的个体无法实现的成就——他们一起对社会作出了贡献。这种说法听上去像是陈词滥调,却非常重要。


你们可以在商界四处看看,就会看到有些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除了赚钱。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赚钱意外的渴望,如制造产品、提供服务——通常是去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摘自《如何构建公司愿景》



03、自我管理


柳传志

联想集团创始人


自己先做起来,不是劝导他人的重要途径,而是唯一途径。


*摘自《罗振宇2016跨年演讲》



04、不要停止


菲尔.奈特

耐克公司创始人


我会告诉20岁左右的青年不要因为一份工作、专业甚至职业而安定下来,一定要寻求内心的冲动。即使你不知道其中的含义,也要坚持追寻。如果你追随自己内心的冲动,将会更能忍受疲惫,每一次失望都会成为你的动力,需要攀登的高峰也会变得微不足道起来。


我想要提醒他们,那些破除陈规者、创新者和反叛者后背上都有一个靶子,他们越是成功,就越容易收到别人攻击。这并不是一家之言,而是自然规律。


我还想提醒他们,美国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是企业家的香格里拉。自由企业往往会惹怒那些只会阻挡和反对的巨人们,他们会说这样不行,抱歉,那样也不行。事实一直是如此。企业家们一直被压制,而且寡不敌众。他们需要一直努力奋斗,但是面临的都是前所未有的高山。美国已经变得不像以前那样适合企业家发展了。哈佛商学院最近的研究表明,按照企业家精神对所有国家进行排名,美国排在秘鲁之后。


那些要求企业家永不放弃的人都是一群骗子。有些时候你需要放弃。有些时候知道何时该放弃并重新尝试新事物也是一种天赋。放弃并不意味着停止。永远不要停止。


运气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的,我要公开承认运气的作用。运动员需要运气,诗人需要运气,做生意也需要运气。努力固然至关重要,智力和决心也很宝贵,但是有时候运气却会决定最终结果。有些人也许不会把这称为运气。他们可能把这个叫做“道”“理”“智”“法"圣灵”或“上帝”。 


*摘自《鞋狗》



05、学会索取


乔布斯

苹果公司创始人


我觉得有件事情非常之正确,就是多数人缺少人生经历的原因是他们从来不去求助。在我求助于人的时候,我发现他们没有一个不帮我的。


我打了个电话——这让我想起以前——我八岁的时候打电话给住在帕罗奥多的Bill Hewlett。他的号码我现在还存着。他自己接的电话。“喂?”“你好,我叫乔布斯。我十二岁,是个中学生。我想做一个频率计数器。我就想问问你有没有多余的器件可以给我用。”然后他就笑了。


他不仅给我频率计数器的器件,给我频率计数器,还让我那年夏天在惠普的频率计数器组装流水线工作。他竟然让我去那个组装频率计数器的地方工作。真心把我乐坏了。


当我打电话的时候,我发现没人跟我说不可以或者挂我电话。我就这样索取着。所以当有人打电话有求于我时,我会尽可能地回应他们,以感谢当年的那些不拒之恩。多数人从来都不愿意拿起拨通电话。


多数人从来不索取,有时这就区分了行动者和做梦人。你要去行动,你要愿意接受失败。无论是开一家公司或者其他的,你要愿意接受在电话里被人拒绝这件事。如果你害怕失败,这条路你走不远。


*摘自《乔布斯:创业者要学会索取》



06、慈悲之心


陈一舟

人人网CEO


看起来,人工智能一旦超越人类,一方面会继续按指数成长,一方面要以人类看待细菌的视角俯视我们,按照智能体的共同特点,它会消耗能源和信息,追求其最大的未来可能性。对待人类,它应该没有特别的恶意,但是应该也没有特别的慈悲之心。


慈悲之心,是人类这种社会型生物特有的能力,它很美,很人性,它有助于人类合作,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经过群体选择形成的优秀品质。


但是,很遗憾的是,慈悲并不是宇宙中所有智能体的共同之处,因为,这些智能体的进化可能不是群体选择而是个体选择。即使是合作型的智能体,如果它们和人类一样,它们对待技术能力远逊于自己的其它智能体,弱肉强食的思考方式应该是最有可能的。


*摘自《陈一舟:机器有无慈悲之心》



07、做选择题


王长田

光线传媒CEO


光线从创立至今,经历过两次重大危机。


第一次是2006年和2007年时,各地有线电视台与无线电视台纷纷合并,像光线这样的电视内容提供商同电视台之间的价格谈判余地消失。当时很多公司因此无法继续经营下去。


第二次是光线决定抛弃赖以起家的电视节目制作业务。2015年年初,光线完全停止了电视节目制作。这个决定非常痛苦。公司大概有300人做电视节目,他们大部分人只会做电视,我忽然决定这300人全部解散,要么转岗,办公区一下工了一半。


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有两方面:


第一是电视行业相对封闭,并且受互联网影响很厉害。第二是电视行业收视率普遍做假,我们看到所有的电视节目、电视剧的收视率90%是假的。而光线作为上市公司,又不能和不愿意去买收视率。


我们认为光线的转型是正确的,如果光线传媒只有电视业务的话,公司可能就死掉了。好在十年前光线传媒就开始做电影,电影现在成为公司的主业务。光线也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影公司之一,市值约为330亿人民币,华谊兄弟和阿里影业的市值在350亿左右。


*摘自《李翔商业内参》



08、自由竞争


王烁

资深媒体人


德鲁克之所以认为通用汽车代表的大公司极为重要,不光是因为大公司作为主导性力量刚刚出现在社会舞台上,还因为它是美式自由企业模式发展到那个时代的代表,与纳粹主义和苏式经济模式竞争。


美国社会要成功,前提是代表性大公司如通用的生产方式、 管理之道获得成功:既要有效率,获得利润,而获得这些的过程与结果,又要符合美国社会基本价值观——自由竞争,机会平等,努力就有回报。


公司要追求利润,同时是社会组织;员工和管理者要在大公司的阶梯上追求职业进步,同时是社会人。公司在社会里生存发展,个人在公司里获得工作带来的回报和成就感,实现抱负。德鲁克强调,那个时代的大公司不仅带来了前所未见的分工合作生产方式,还有更多的使命:折射、凝聚、扩展美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


*摘自《互联网公司的颠覆与守护》



09、保持专注


任正非

华为创始人


华为坚定不移28年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我们成长起来后,坚持只做一件事,在一个方面做大。


华为只有几十人的时候就对着一个“城墙口”进攻,几百人、几万人的时候也是对着这个“城墙口”进攻,现在十几万人还是对着这个“城墙口”冲锋。密集炮火,饱和攻击。每年1000多亿元的“弹药量”炮轰这个“城墙口”,研发近600亿元,市场服务500亿元到600亿元,最终在大数据传送上我们领先了世界。


*摘自《华为:28年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



10、契约精神


周其仁

经济学家


究竟什么才叫资本?我的看法是,资本是所有带来未来收入的资源,这些未来收入贴现到当下,就是资本。讲白了,不是只有钱才叫资本,钱要与人的能力结合,才可能创造未来的收入。搞企业,投资人的钱就要与企业家能力基于公司契约结合起来,才是资本。试一试就晓得了:把钱堆在那里,就算堆到天荒地老也不会增值。要是不派人看护,一不小心这堆钱铁定变少。

 

我们现在钱不少,游资更多,“财科技”大行其道,但好公司并不多。要害的要害,是错以为钱——不论哪里搞来的钱——就是资本,就是“王”。不懂得尊重人力资本,不懂得尊重认认真真搞技术、做产品、搞管理的人力资本,不懂得财务资本非得要和人力资本结合,才能真正创造财富。反过来,人力资本也要尊重财务资本,企业家是事业家,雄心万丈要成就任何一项事业,资源总是不够,财务资本更是万万不可或缺。所以,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任性不得,唯有在契约框架里寻找结合之道。


*摘自《真不希望写一篇“可惜了,万科”》



11、解决问题


扎克伯格

Facebook创始人


我一直觉得你应该从你想要解决的问题开始着手,而不是从你决定要创业这件事情开始。


而且,最好的公司都是那些立志想要带来一些社会影响和变化的,而不是那些想要赚大钱的或就是因为有人手所以随便开家公司的,哪怕那个社会影响只是很小的一点。


*摘自《如何组建团队和应对创业低谷》



12、建立信任


查理.芒格

美国投资家、巴菲特合伙人


最后一个我想要告诉你们的道理是,复杂的官僚程序不是文明社会的最好制度。更好的制度是一张无缝的、非官僚的信任之网。


没有太多稀奇古怪的程序。只有一群可靠的人,他们彼此之间有正确的信任。那是玛约医疗中心手术室的运作方式。如果那里的医生像律师那样设立许多像法律程序那么繁琐的规矩,更多的病人会死于非命。所以当你们成为律师的时候,永远别忘记,虽然你们在工作中要遵守程序,但你不用总是被程序牵着鼻子走。你们生活在应该追求的是尽可能地培养一张无缝的信任之网。如果你们拟定的婚姻协议书长达47页,那么我建议你们这婚还是不结为妙。


*摘自《在南加州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13、人的美德


杨琳桦

硅发布创始人


看一个人伦理观,其实看他以什么为“美德”就可以了。英国教授塔拉.史密斯曾写过一本书,系统性解读了兰德思想,中译本叫《有道德的利己》,介绍了兰德眼中七种美德:理性、诚实、正义、独立、完整、生产力和骄傲。其中,没有“谦虚”,甚至都没有“宽容”。


*摘自《Uber创始人和Peter Thiel有什么共同点》



14、深度思考


王兴

美团创始人


对创业公司来讲,发展速度、成长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硅谷有一句格言,有点粗俗但非常直接:Keep growing, fuck everything else。只有增长是重要的,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只要你能保持高速增长,所有的问题都至少在短期内能够被容忍,被掩盖,或者不会爆发。可能很多问题当时是个问题,你长大十倍、百倍之后它就不是问题了,甚至不需要解决他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我非常喜欢甘地的一句话,Be the change that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我认为世界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它应该发生,那么你别等待希望别人让这个改变发生,你可以积极地去促成这个改变发生。


*摘自《财经专访王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15、孕育伟大


曾鸣

阿里巴巴首席战略官


我想特别提出一个概念:0-0.1,这是很多企业很难通过的一关。


他们在孕育的时候至少需要两三年,需要安静下来去面对。我们在阿里看到的所有大项目,B2B、淘宝、云计算,到今天的菜鸟等等,我没有看到一个团队能在三年之内找到感觉和突破口的。这是平台型企业普遍遇到的问题,具有典型的意义。


因此,在0-0.1的阶段,最关键的挑战就是如何科学有效地找到切入点。互联网思维最重要的一点是迭代优化,如果你没有切入点,你连迭代的机会都没有,你没有办法在一个和客户交互的界面中,得到给你的反馈(什么好,什么不好,从而去改进),甚至连最基础的一个问题“到底给什么用户提供什么价值”,在早期都无法回答。


*摘自《从0到0.1最难,伟大孕育于此》



16、时代宿命


左晖

链家创始人


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可能就应该做一些格调不是那么高的事情,永远不要想青史留名。前段时间看过一个说法,美国最优秀的高科技企业,比如特斯拉什么的,都在干特别高大上的事情,中国家最优秀的高科技企业都在送盒饭。整个中国这一代的企业,我们的宿命,或者说我们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中国有非常多很优秀的真正的高科技企业,比如说像百度在AR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但是这个时代,也许就是这些送盒饭的企业是真正伟大的企业,中国的消费者在基础的商品和服务的体验上的获得是缺失的,中国应该有一批企业在这些领域里有所作为,起码让整个中国人的生活质量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一代的企业,如果能够在这些事情上有所作为,就很了不起,这是这代人必须要做的事情。


*摘自《五年后的链家是这样的》



17、学习能力


蔡文胜

风险投资人


很多人都想学巴菲特,为什么先不从他的学习能力学起?巴菲特在1955年回到老家奥马哈那个小镇的时候。当时美国大概也只有三千多个股票,但是巴菲特把三千多个股票所有的财报全部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只要谁问他,他都能给你说出这个财报的亮点和不足等等各个方面,这也奠定了他能够快速的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摘自《蔡文胜:我与中国互联网这16年》



18、地面部队


程苓峰

科技作家


2013年,去哪儿的机票数基本追平携程。这一年,去哪儿开始进攻酒店业务。也是这一年,梁建章在离别7年后,重任携程CEO。


酒店与机票一样,去哪儿依然采取“增量”策略。把还没上网的酒店搬上来。


之前,携程和艺龙共同覆盖大概8万家酒店,大部分位于一二线城市的中高端酒店。很长一段时间,它们并没拓展更多的酒店上线。可能的原因包括携程和艺龙的一个玩法,把尽量多的用户匹配给核心的几千家酒店,以获得相对更高的利润,获得对这些酒店的更高的控制权。这是一个舒服的自我循环的游戏。


这也是2013年携程敢于在去哪儿把酒店下架的底气。这些酒店都在我手里,你对他们缺乏影响力。


去哪儿只能打破这个游戏。2014年,去哪儿2000人的地推团队在全中国进行了一场地面推进,把近30万家之前没上网的酒店、客栈搬上网。工程师们会亲自上门,在边远地区,手把手教会客栈老板们如何在网上卖酒店。


经此一役,去哪儿上可售卖的酒店数长了三倍,卖出去的酒店间夜数超过艺龙,接近携程的1/2。整体而言,中国的酒店在线售卖率,从之间的个位数,长到现在的18%。在欧美,这个数字是50%。


*摘自《庄辰超的势能,梁建章的心力》



19、价值导向


王俊煜

豌豆荚创始人


人们总是懒惰的、贪婪的、虚荣的、好色的。


是的,即使我之前做的「豌豆荚一览」的用户相对「高端」,但去看点击率最高的那些内容,仍然是可以归纳为「煽色腥」,这是现实。


有一个媒体的前辈和我说到,人们都保留了一个「爬虫大脑」,代表了我们每个人没有进化的一面——每个人,不管多么衣冠楚楚,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潜意识里面都会关心三件事情:「它会不会吃了我?我能不能吃它?我可不可以和它生殖?」我也一样。看到穿得少的姑娘图片,也会下意识去点击。


这是本能驱动的。


但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这一面,为什么今天有这么多人站出来说,不想再看到标题党、低俗新闻?因为我们身上还有另外一面。我这里不引用高深的理论,简单地说,我们还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好——哪怕这一面没有动物本能的那一面强大,但同样是现实的一部分,也同样是需要被努力满足的需求。


媒体能为用户提供的价值,除了提供基本的信息以外,很大一部分是在提供「故事」上。人们消费这些故事,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


这样的生意能不能赚钱呢?有一家公司,以提供「正能量」为己任,为全世界的家庭带来快乐,孩子们在其中找到榜样,即使是成年人,也可以在这家公司的故事中得到灵感和启迪,看到一个对自己的期望,更美好的期望。这家公司的生意做得很大,我刚才看了一下,市值大概是三个百度吧,这家公司是迪斯尼。


我最近在读《纽约时报》史。事实上,《纽约时报》的出现也不是文人意志决定的,而是由商业规律决定的。《纽约时报》出现前的纽约报业,同样由庸俗小报所占领,但精英阶层的增加,才带来了对高品质信息的要求。今天在中国,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认为,庸俗应该压倒一切?


现实不像「历史上精英们一直在试图让大众拥有很高的精神追求」,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只需要娱乐。说实话,这是我还挺喜欢看快手的一个原因。


在快手中,你往往还能看到每个普通人努力将自己变得更好的一面,哪怕是搬砖,那是搬得真好。你会想,人家搬砖都那么努力,你自己呢?然后你情不自禁给了个赞。


总之,「现实」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只需要看八卦、娱乐、笑话。


总结一下我的几个看法。第一,技术是有价值观的,取决于你想用来做什么;第二,面对现实不意味着沉沦于现实之中;第三,最重要的,普通人今天也不仅仅需要娱乐,他们除了娱乐以外,也还需要更多。


*摘自《如何看待“财经”杂志对张一鸣的专访》



20、远见卓识


王石

万科董事局主席


现阶段中国企业家的水平,不包括你们80后,但包括我、柳传志、张瑞敏这些人,还低于上世纪民国初年工商界的水平——这样的判断,你们觉得是谦虚呢,还是就是这样的?


我认为不如他们。


八年前,我去无锡参观荣德生修建的梅园时感受到了,三个理由:


第一、荣家用自己家族的钱修建了这个公园,作为给这个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礼物,而直到今天,中国没有一个民营企业家为城市和公众留下类似的礼物,“社会担当”不如;


第二、荣家靠面粉起家,最初进口的是德国磨面机,但荣家是将技术、设备和管理、人才同步引进的,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很多公司从西方引入的设备,很多放在荒地里生锈了,盲目引进设备,没考虑引进技术人员…荣家比我们1980年代厉害多了;


第三、荣老先生当时给政府提交过一个地域经济发展的建议书。我一看,就是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啊。如果不是抗日战争,那就提前五十年开发了。但他不是搞房地产的,是做面粉的。


我一看就冒汗,没有他的气度和眼光。


*摘自《王石遭遇互联网》



最后


你希望2017年的插坐学院

更多分享哪方面内容

欢迎评论区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