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 专访 ] 书单创始人陈新焱:2016年将大洗牌,没有原创能力的会被淘汰

2015-12-21 原创 插坐学院

阅读之前,先看书单

出品 | 插坐学院(ID:chazuomba)

采访 | 何川 (插坐学院创始人)

整理 | 赵莹(ID:go52go)

菜菜 (ID:caicai3023)

本文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语

阅读之前,先看书单。


做了六年的《南方周末》记者之后,陈新焱沿着这个思路,开始了内容创业之路。产品初期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名字就叫“书单”,极致简约,一目了然。还透着一种浮躁年代里十分稀缺的安静与美感。

凭借着清一色的高品质原创文章,书单上线五个月即突破10万用户。看书单的人多了,看完之后希望直接买书的人自然就多了。前几日陈新焱发朋友圈调侃:一个写字儿的,活活逼成了一个发快递的。

所以,“书单”的商业模式并不复杂,以精品书单推荐为入口,为用户提供有品质的阅读服务。以中国的人口基数,阅读服务市场前景广阔,据说罗辑思维在2015年光图书收入便已过亿。我想,这也是“书单”的信心所在。


陈新焱出生于1983年,老家在湖北咸宁的农村。本科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之后又读了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生,一直都是新闻方向。

从高中起,他就开始读《南方周末》,喜欢李海鹏等人的文字,“一开始也读不太懂,就是喜欢那种感觉”。受此影响,他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毕业之后抓住在《南方周末》实习的机会,成功转正,一干就是六年。

若不是因为陈新焱在插坐学院做讲师,我对他的了解并不多,我隐能感觉到的,就是这个人很“轴”,喜欢死磕,很踏实。

我问他对年轻人从事新媒体行业有什么建议?他说一定要热爱。

我问他对企业培养新媒体人有什么建议?他说没有捷径,要学会从头培养。

我问他写了这么多年之后,最大的感悟是什么?他说他明白了一个词:缄默知识。他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缄默知识”。

具体指什么?请往下看:


一、如何做一个会写字儿点人?


插坐学院: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表现出对写作的兴趣的?受什么影响了吗?


陈新焱:我觉得自己不算会写字的那种人,只是从小喜欢写作罢了。我出生在湖北咸宁的农村,但语文老师很喜欢让我们写作文、记日记什么的。


我也喜欢看书,在当时没什么书可以选择,所以我就翻来覆去地看《今古传奇》、《故事会》,各种杂七杂八的也不挑。就这样一直写着、看着,直到高中。


高中时(大概是98年)我接触到了《南方周末》。刚开始也看不太懂,因为报纸的选题都比较大,但是很喜欢这种感觉。就一直看,慢慢地目标就明确了,想考大学、当记者。想法也比较简单,觉得记者很好玩嘛,可以到处跑、到处看。所以高考时我所以志愿都填了一个专业——新闻。


我本科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大一大二学的都是新闻基础知识,大三我们分经济和法律两个方向,我选了经济。就是在大学,我再一次确定了自己真的想做记者。


在大学的时候,我还做过一份叫做《共响》的报纸,这份报纸就是学《南方周末》,做舆论监督。其实这个报纸是以前学长学姐创立的,那时我还在上高中。


这份报纸分八个版,每个版有两个主编,我当时就是主编。我们做了很多很好玩的东西,我们会自己写评论,比如评论奖学金里面有什么黑幕,评论校园食堂不干净什么的,投入了很多精力。

后来这份报纸可能是老师们怕我们乱写就收编学校了,但我们做的时候确实得到了一些思维上的锻炼。


后来在寒暑假我也是围绕着记者来实习。我去过《楚天都市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的《经济日报》。读研时换了一个学校,去了华中科技大学,09年研究生毕业。08年我有机会在《南方周末》实习,后来就留在了《南方周末》。


插坐学院: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写作,过去这些年,你大概积累了多少作品?主要什么类型的?


陈新焱:积累的作品这个其实不好说,之前是各种东西都写,从来没有统计过写了多少作品。在《南方周末》待了六年,可以统计的大概就是公开发稿了,至少有几十万字了吧。


我认为我的写作分几个阶段:

之前写作是私人性质,之后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不能写得很随性,要按固定的报道方式去写。08年刚来《南方周末》实习时我根本找不到感觉,挑战很大。不是写的问题,是对于现场的判断,比如两个记者同时到达一个现场,他最终呈现的东西可能完全不一样。


刚开始实习的时候非常痛苦,因为写不出稿子。在这边实习是放养式的,老师要出差,全靠自己琢磨,要克服很多挑战,像架构长文章,三千字五千字的,还有非虚构写作,也要驾驭很多资料。


我当时为了入门,几乎把所有《南方周末》的报纸都看了,反反复复地看。对同样一件事情,看别人是怎么说。


第二件事情是疯狂的看书,判断力的欠缺是我最本质的问题。


那个时候我经常会找老师开一些书单。要看什么书,直接去找这个领域里你认为最ok的人,按着他推荐的去看,一般都八九不离十,比较精准。


插坐学院:现在你写一篇文章之前,会做哪些准备工作?流程是怎样的?


陈新焱:现在我写的比较少了,我们“书单”发的稿子,都是编辑加原创的,编辑就是选稿,选稿的时候就能判断出这篇稿子会传递什么信息,我们有自己的选稿标准。


书单现在是按照原来的新闻模式做的。


1)开选题会确定选题。
2)选题怎么操作?
3)写稿子、打磨。
4)成稿推送。

如果是我自己写的话,还是会用现在的模式来写,毕竟和以前不一样了。比如要介绍一本书,我就要先看这本书,看值不值得推荐,再想怎么推荐他。


文章写法千变万化,我们书单用的不是那种传统的写书评的方法。我们用的还是新闻的表达方式,解释作者、书的写作背景、书的故事等,比如这本书摆在这个位置,如果每天都摆在这的话,就会有很多人看过,人一旦看过一个东西就一定会产生一种化学作用。


所以,我们是把书当成人一样去对待的。


这种对待事情的方式对于企业也是有借鉴价值的,你怎么去定位产品是很重要的。我们知道事情是会发生变化的,这中间有物理作用,也有空间作用。比如我们现在在这里讨论咖啡,咖啡就是一个具体的事情。当我们在另一个地方,他就是一个很虚的符号性的东西。那你怎么去对待这件事情,这个很关键。


很多人讲到产品就是品牌和形象,我觉得不止那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物理的身份,在这种存在之外的比特空间,我们又有一个虚拟的ID,你在微信上看的一个个的人,那就是他们的符号。


现在企业写东西还是太单一了,不要总是写卖东西、打折的话。操盘企业号,不说自己就对了。最令别人讨厌的就是不停说自己。


插坐学院:过去这些年,你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你认为一篇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陈新焱:最满意的作品真没有,比较满意的作品就是在《南方周末》的稿子吧。我特别喜欢非虚构写作,小说可以坐在家里想,但是非虚构写作要还原现实,像拍电影一样。


我大学学的是广播电视所以很喜欢纪录片,纪录片表达的是一个个镜头,转移到文字上也说一样。我记得南周的口号变了好多次,“记录时代进程”,“深入成就深度”,“在这里读懂中国”,不管怎么变他的核心是一致的——记录这个时代发生的新闻,是在这份大报的体现。


最开始我做的题材都比较浅,比如民工荒,每年都要去做,跑到一线和民工呆在一起。有一篇至今对我仍有很大触动,我采访的那个人被叫做“农民工司令”,他会在河南招聘农民工,招到后统一往各个企业送。按照拍纪录片的形式,他去哪里我就跟着去。这让我真正有了记录一件事情的感觉。


正式进了《南方周末》,刚刚一报到,立刻就去济南出差。那里有一个全国最大的小产权房,又叫野楼盘。三天采稿时间非常短,加上采访,压力很大,基本没怎么睡觉。


我当时找了一个维权的人,他有一个女儿,出生的时候正好赶上拆迁,住的楼盘叫格林小镇,所以小女孩就叫小格林,所以我就以她的故事把这件事串起来。这件事情后来发现很大,所以我在《南方周末》的第一篇稿子就成为了当时的头版头条。


《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就是记者出身,经历过实实在在的事情。我可以说,如果把我们的很多经历写出来不会比小说逊色,甚至更离奇,什么都有。也就是说,在采访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很多更离奇,像小说一样的东西,那你把这些东西用到写作上去。


插坐学院:所以说现在很多人写不出来东西的原因是他没有经历,或者没有去探索过这种东西。


陈新焱:人生经历、看过的书和生活体验都很重要。一些大家平时不看书,但是文章有深度,这就是来源于生活的积淀。


北大的周其仁老师是我非常喜欢的经济学家,他做的东西就很真,比如去云南调研,用脚丈量马路,计算出红灯的时间老人根本走不过去,反应出严重的规划的问题。


插坐学院:你认为现在网络上通俗流行的好文章,有什么具体的标准吗?


陈新焱:文章分很多种,所以好文章的评判标准是模糊的,我只能说共性。

私人性质的文字真情实感最重要。一个人相信他的东西,他表达起来就理直气壮,如果是装的大家都看得出来。比如咪蒙就真实,她认知的世界就是她笔下的,写的再偏激也有人喜欢她。


宏观的文章像财经类、人物类,有独到的观点很重要。像吴晓波就是点出了很多人看不清的一个东西。文笔不重要,更多的是表达的这个事情。德鲁克说过,要跳出时代,跳出事情本身。


对于新媒体文章,要垂直、要细分,所以有用最重要。比如插坐学院的文章我就经常看,但如果对于一个不做新媒体的人,他觉得跟他无关。(我们相信他不经常看)


插坐学院:这些年的写作经历,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你主要形成了什么能力?


陈新焱:缄默知识。

读书是决定一个人积淀的事情,我经常说,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缄默知识。


比如说咖啡,假如我没喝过咖啡,你跟我说咖啡有多好多好是没用的,但如果我之前喝过咖啡,你跟我说一个新的咖啡,那就会激起我心中那种激情。

比如一个新闻发生了,我就会联想到很多东西,一对应,就会发生很多化学反应。那这个缄默知识的产生就是看书、看文章、生活经验的积累。


插坐学院:我们总结下,这些东西发生时不一定有用,但外界随时会激发你,然后会打开你很多思路。对吗?


陈新焱:对,写作的前提首先是要阅读,加上很多生活体验,加上观察,就是你要摄取很多东西。


写作实际是一件输出的事儿。如果一个人不停输出,那一定会被掏空。写作是看到某些东西,就会自然地有感而发。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成为了立足社会的根本。


主要形成了三种能力:观察力、判断力和自我梳理能力。


判断力。你读过很多书,看过很多观点,但你有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是你的还是是别人的很重要。


观察力。像非虚构写作很多时候是需要非常细致的观察能力。观察力不仅是对生活的体悟,也是你在这个世界上的自处能力,与世界相处,他人相处。


自我梳理。现在这个世界,各种声音都有,很容易让人失衡。 那个时候你如何自处,这些东西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慢慢变成你的滋养。比如我写日记,记东西,某种程度就是一个自我梳理、打通的一个过程,可能我会静下心来写一下,写完后我就明白了。比如我心情烦闷的时候写一写,写完就舒畅了,这是灵魂的出口之一。



前排左五为陈新焱,主讲首席微信官课程


插坐学院:想写好一篇文章,应该保持哪些习惯?


陈新焱:第一读书,第二是留存好文章。主要就是这两件事,然后多看、多记。


对于好文章我会先存起来,如果遇到相关事情我会再去看,如果是特别好的文章,我会反复读,做笔记。


我们平时做笔记,也就是记这些东西。对于刚刚入行的人更应该保持这些习惯,这会非常有帮助,积累这件事情就是日积月累。


插坐学院:你认为新媒体时代,内容表达最大的变化或者特点是什么?


陈新焱:第一,介质变了。好内容本身是不变的。媒体的属性变了,曾经在报纸上表达只能是“文字+图片”,然而现在公众号上,可以利用视频、语音、GIF等等,不同的载体表达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新媒体的创新表达很关键,要有趣味。之前有些传统媒体的转型就是将原来报纸上的东西照搬到公众号上,介质已变,却还在用原来的表达方式,肯定是失败的。


寻找独特的文风。其实在每一波浪潮中,做得好的那批人,肯定是钻研了载体本身,同样的文字结合介质的特点,用不同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微博时代产生的段子手,再比如现在公众号里的顾爷,他们用脑洞大开体传播内容,这是在传统媒体中不曾出现的。


其实“书单”也在琢磨,微信的文章通过编辑器能有多少呈现形式,如何选择?刚入门的编辑总是爱搞得花里胡哨,感觉传播起来会很好玩。但实际上有时候这是一种干扰。


最近咪蒙,又打造了属于她自己的阅读风格,“题图一张(此外无图)+文字+两边间隔”,文章特别适合一口气阅读。像这种短阅读,如果在文中插图,就会打断文章阅读节奏。这些调整都是为了用户更好的“悦读”。


插坐学院:这对那些没有写作基础的人,新媒体到底是提高了门槛还是降低了门槛?


陈新焱:表面上看是降低了门槛,但实际上是门槛提高了。


现在做公众号的,看上去像微博一样人人可写,人人可发,“全民皆记者”,造成看起来门槛低的现象。


虽然公众号一开始,鱼龙混杂,但是经过一轮轮的筛选,现在留在第一梯队的人,不是专业媒体出身就是受到专业领域训练,比如一条的徐沪生、罗辑思维的罗振宇。未来新媒体这块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这是一定的。


随着自己阅读和产出的不断增加,自己的专业度也是在不断提高的,比如今天水平的提高,也有昨天阅历的积累,第二天总是要比第一天好的。包括“书单”,回看第一篇文章的时候都怀疑是不是我们做的。


插坐学院:这是一个缺乏独立思考的年代,一些观点夹着受众,像潮水一样推来推去,你是如何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没有什么人或者什么书对你的启发特别大?


陈新焱:首先,跟风要三思而行,最起码保证自己不做傻事。比如前几天冒牌的屠呦呦瑞典演讲稿,很多公号没有加以判别就抢发,结果被曝出来后,赤裸裸打脸。


其次,还是积累。没有积累就很难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特别是我一直强调的“回到原点思考的能力”,他人提出一个事情或者问题时,你怎么看这个事情,很重要。


二、关于创业的摸索与思考


插坐学院:做书单这段时间,你对创业的理解,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陈新焱:书单是从今年4月23日世界阅读日开始做的,到现在8个月了。


对于创业的理解,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主要是两点:


1、创业就是苦的。

2、当初想的,和你最终做的肯定不是一回事儿。


就比如我做这个公号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我做内容那么多年,却一直到今年4月才进入新媒体领域,等于白白错过了微信的红利期,后面就做得比较辛苦。


于是,我就决定要做原创,这是我最初的一个判断。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也是试试看的态度。因为它是一个新事物,到底能不能成?谁都不知道。


所以,做“书单”的时候,边做、边摸索、边验证,验证对了的事情就加大投入继续做。本身做内容就是一个比较苦逼的事情。


插坐学院:关于内容创业的商业模式,你有哪些思考?


陈新焱:内容创业这个事儿,我觉得得看你自己的想法,你相信和不相信,差别会非常大。


比如当我们第一次在公众号发招聘贴的时候,我们在帖子里写了,我们是做内容产业,很多人会持怀疑态度,大家会去怀疑内容变现的可操作性。包括我,以前也是怀疑的,我会想既然都是内容,本质有区别吗?一直观望,所以一直到今年才进入。


当然,到现在,我依然认为内容是不存在粘性的。大家也都会去担忧打开率低啊一些情况,我觉得很正常。因为它跟吃饭不一样,吃饭是每天必须要吃的,但内容不是,没有什么内容是非看不可的。


但是这个时代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你会发现,与其说是基于内容创业,不如说是基于微信去创业。


比如我们一个特别小的团队,就可以做商城,这在传统媒体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以前会遇到很多障碍:支付、物流,你没有基础设施啊,但现在这些都不是问题。微信已经打通了闭环。比如内容的变现,以前传统媒体只有一个变现渠道,就是广告,现在渠道多了很多,这都是微信给的。


很多人在讨论“付费墙”的模式,说只有付费才能查看某篇文章,我认为是不成立的,没有一篇文章是非看不可的。


他如果有,也是小众的。所以大家都在寻找内容之外的商业模式。比如罗辑思维,他就是把内容作为一个流量入口也好,其他东西也好,他背后的东西可以和这个内容没有很大关系。


内容本身,其实有很多表现形式,书、微博、电影都是内容,所有我们感知到的信息都是内容。所以发一篇文章就是内容吗?不是的。


今年为什么“IP”这个词怎么这么热?以前,IP可能是一本小说或者一本剧本,但现在整个内容产业都可以打通。就比如一个ID,我们可以根据它写一本书,再有电影,之后各种衍生品,有音频,有视频。


而这些东西,所有一切的原点,就是内容。为什么今年大家都在提“内容创业者之春”?《南方周末》通过30年的积累有了100多万用户。但互联网大大压缩了这个过程。


插坐学院:你们团队有多少人?大概的分工是怎样的?


陈新焱:我们团队加上我一共4个人,每个人都兼做内容编辑这一块,另外独立负责某一快内容。


一个小伙伴是做电商,从选品到文案到设计到发货,都是她自己负责。还有一个主要负责社群运营,负责一些书友会活动,线上分享等等。另一个是市场+运营,我主要是统筹。


我认为,对于一个内容团队来说,每一个人都要对内容有深刻的理解,编辑是基本功。就比如我原来做记者,会写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它只是一个门槛,如果你连文通字顺都做不到的话,就不要来做这个事儿。所以文章,我们4个人都会编。“书单”目前处于缺人状态,喜欢的去投简历啊。


插坐学院:你一般会用什么方法,去调动年轻同事的积极性?

陈新焱:我觉得不需要调动,只要让大家觉得这件事有价值,大家会主动去做。


我觉得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最重要是两点:


1、你做的事情有没有希望能做成?

2、你做的事情能不能给别人创造价值?


对于第二点,我自己也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不管做任何事情,先为别人创造价值,别人自然也会为你提供价值。


比如我把文章做好了,就是给用户提供了价值。之后,用户会给你一个好的反馈,点个赞啊或者转发什么的,这就是他给我的价值。之后我转型做电商,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我建议大家不用想太多,基于原点去做事就可以了。


所以对于年轻的同事,特别是90后,他能不能感悟到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有一个小伙伴,之前是做建筑设计,完全的理科生。他在看到我们的招聘贴之后,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信。我看了之后跟他聊了聊,就迅速把他吸纳入我们团队。


我对于人才的判断标准就是,你现在是什么样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3个月后或者半年以后,能成为什么样子。


因为这个事是一个新事儿,没有人可以模仿,只能靠自己分析总结。做一件新事儿,大家都比较兴奋,所以我没有特别去调动。


插坐学院:对于想加入新媒体行业的年轻人,你有什么建议?


陈新焱:一定要热爱。


我很不愿意去讲技巧,其实技巧背后都是对文字的热爱,对编辑工作的热爱。


另外要会研究,会分析总结。


插坐学院:企业培养新媒体编辑非常难,你对培养新人有什么心得,有什么建议?


陈新焱:心态上来说,没有捷径。


很多企业,包括我,都很希望直接招一个大牛进来。但在实际操作中,就会发现很多问题。


传统媒体人转型,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有些人未必能适应新媒体的表达方式,他还停留在传统媒体的思维。我们团队也进进出出一些人,其中不乏一些比较资深的媒体人,但是最后留下来的,除了我,都是90后。


当一种新的事物出现的时候,不是比谁原来有多牛叉,而是谁现在学得有多快。


所以,企业里培养新媒体编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插坐学院:2015年,给自己归纳一个关键词,是什么?


陈新焱:Just do it。想到就去做。


互联网创业,最怕的事情就是观望。我之前有犯过这个错误,对新媒体创业持怀疑态度。很多人依然在观望,就有可能错失这个机会。


插坐学院:2016年的内容,从渠道、形式、风格上,你有哪些预测?


陈新焱:2016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为什么呢?你会发现一些内容的专业人士,会加入到这个战场,很多传统媒体人正在转型。这就意味着,做内容这件事会越来越专业。


比如说,优秀的团队会配备专门的插画师。比如“秦朔朋友圈”这样的号,一出生就是带着胡子,就是一个成熟的人,一出来就是10w+。


2016年会进行一次洗牌,那些没有原创能力的号,没有成熟团队的号,就有很大可能被淘汰。


公众号:书单


阅读之前,先看书单

分享智识与见解,始于书不止于书




爱读书的孩子,值得关注






长按二维码,组团迎新大课


10人团购(扫码),499元/人

更多精彩课程,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