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时期在线教学平台、工具及其应用实效研究

CET 2020年第5期 中国电化教育 2021-09-10

引用请注明以下信息:

陈实,梁家伟,于勇,孙艺倩,王润兰,曲馨,李烁.疫情时期在线教学平台、工具及其应用实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5):44-52.


疫情下中学网络教学工具及其课堂运用分析 *
陈 实,梁家伟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项目“基于双轨数字学校的农村教学点课堂教学行为模型建构研究”(项目编号:BCA180090)研究成果。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袭来,全国各地停工停学,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各类学校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等载体,积极开展网络教学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催生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多类型、各形态的网络直播课堂。
笔者通过调查湖北省、山东省、广东省、福建省、四川省、北京市和上海市等十余个省级行政区共30余所中小学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组织网络教学的基本情况,梳理了当前使用率较高的网络教学工具。通过分层抽样,抽取了12个网络教学样本,利用CTBAS系统对教学行为进行量化分析,探究教师在运用这些网络教学工具时课堂讲授、师生互动等课堂结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网络课堂的建议。
一、疫情下网络教学工具的类型与特征
在疫情背景下,从全国范围来看,网络课堂整合了各类优势资源,网络教学工具十分丰富多样,按照所影响的范围,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国家级平台
教育部整合国家、有关省市和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在延期开学期间,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ykt.eduyun.cn)与专门的电视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4),提供免费学习资源,年级跨度从小学至高中,供各地自主选择使用。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上,学习资源全面、优质,包含防疫教育、品德教育、课程学习、生命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资源,为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提供了极佳的教学平台。
(二)省市级平台
各省、各市针对“停课不停学”政策,积极开发、开放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供本省市的师生开展网络教学。如福建省、河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武汉教育云空中课堂、广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大部分省市级平台采取提前录制课程、提前设计课表、按时直播预录课程的办法。这类平台集结优势教学团队,为同一地区大规模学生同时提供同样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育公平,同时提供回放、下载等功能,便于学生多次观看学习。
(三)校级平台
学校在组织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时,除了会利用国家级、省市级平台教学外,还会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或购买相关服务,由本校教师进行统一的网络教学活动。校级平台如cctalk、无限宝、钉钉等,大部分都拥有检测功能与数据获取功能,教学管理者或教师可以通过相关数据分析获得的教学反馈信息并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组织性较强。
同时,校级平台的课程资源主要以直播课为主,师生可以通过平台中的功能进行文字或语音互动,师生交互功能较强,教学功能较齐全,贴合网络直播课堂的需求且设有回放功能,有利于学生课后巩固知识。
(四)社会平台
除此之外,许多社会组织与企业也开发了网络教学工具。如腾讯课堂、zoom、bilibili直播等,这类工具最初是为公司、企业服务,因普遍拥有直播与屏幕分享功能,故能够满足网络教学中师生的互动需求。社会平台一般用于对国家级、省市级平台的互补,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或学科需求自由选择社会平台进行知识讲授或习题讲解。社会类平台的教学资源类型以直播课为主,且一般不设回放功能。相对于校级平台,该类平台的数据功能较弱,对学生是否认真参与学习的监督功能较弱,教学功能相对较差。
二、疫情下中学网络教学工具课堂运用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以上四类网络教学工具在在线教学中使用的基本情况,研究者采用分层抽取的方法,共抽取12节网络课作为研究样本,使用符合我国课堂教学情境的教学行为分析系统(Classroom Teaching Behaviors Analysis System,简称CTBAS)(如表1所示),按照教学行为转换点进行切片,记录每种教学行为的时间,统计各种教学行为的总时长,按时长计算教师活动率、学生活动率、沉寂混乱率、教师语言率、教师讲授率、教师活动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比、学生语言率、课堂互动率共8项变量(如表2所示),并根据这8项变量分析各样本的教学模式与课堂类型(如表3所示),探讨各类网络教学工具的课堂运用情况,并对平台类别进行数据的差异性检验。

(一)整体分析:以“教师主控”的“讲授型”为主的教学模式
对12个样本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如表4所示),教师是课堂活动中的主体,课堂中的教师活动活动率Rt为0.8283,根据各类平台课堂行为变量统计表(如表5所示),有9个样本是“讲授型”课堂,3个样本是“混合型”课堂。教师语言率Rtl高达0.8094,远高于常模0.68。同时,整体样本的教师影响比为0.5170,意味着教师倾向于对课堂和学生作直接的语言控制,即教师控制着课堂教学行为的发生。

(二)教学互动:以师生间言语单向互动为主要互动形式
师生互动是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相互作用。从12个样本整体数据看,课堂互动率Rci仅0.1140,说明网络课堂整体互动性较弱。依据网络教学中课堂行为整体分析数据(如表6所示),学生活动的形式单一,其中应答占比5.84%,自主学习占3.99%,生生间的讨论合作、操作实践等行为并无发生,没有学生提问行为发生,说明师生间以言语单向互动为主,没有生生互动。

(三)差异分析:各类平台侧重的教育功能具有差异性
将12个样本按平台类型划分,并分别计算8个变量的均值(如表7所示),数据显示,在国家级平台和省市级平台,学生活动率Rs、学生语言率Rsl和课堂互动率Rci三个数据为0,说明教师在利用这些优质平台资源时,没有在网络课堂上及时、主动与学生交流互动,结合后期的调查,有些学校以课后布置作业的形式加强学生学习效果。
利用SPSS22.0对4类平台的8项变量数据进行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平台间各项变量数据的差异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如表7所示)。结果发现4类平台在教师活动率、学生活动率、教师语言率、学生语言率4项数据中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在教师讲解率、课堂互动率2项数据中存在显著性差异(0.01<P≤0.05),在沉寂混乱率和教师影响比2项数据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使用Post Hoc中的Scheffe法,进行数据间的多重比较,分析数据组间两两数据差异的显著性,得出“社会平台”的数据在群组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社会平台和国家级、省市级平台在教师活动率Rt、学生活动率Rs、教师语言率Rtl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当前利用这三类平台的方式导致了教学模式和课堂控制的显著差异。社会平台和校级平台在教师讲解率Rtt、学生语言率Rsl和课堂互动率Rci方面不存在差异,说明社会平台和校级平台都可成为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混合型、互动型课堂。
(四)存在问题:网络教学工具的选取与使用缺乏科学性
网络教学工具的选取缺乏科学性。在研究样本中存在着较多教师选择不合适的网络教学工具而导致教学过程不流畅、师生互动较差等情况,如其中一个样本采用了学校统一的教学平台,但由于该课内容中涉及大量的练习题,教师并未妥善使用平台中的发言功能,课堂中的练习皆由教师讲解完成,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学生活动率为0。
网络教学工具的互动功能运用不充分。从理论上讲,信息通信技术可以促进在线教育中的交流,但实现起来要复杂得多,受到教师责任意识、平台功能等因素影响。学生在使用国家级和省市级平台时,由于在录播课堂师生无法进行教学互动,学生活动率皆为0,教学互动性和生成性没有体现出来。而在直播课堂中,因教师缺乏互动活动的科学设计或不善于运用网络教学工具的互动功能,教师讲授知识、讲解习题占据了主要的课堂时间,学生活动较少,如有两个样本皆为直播课,所使用的平台也有师生互动功能,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没有要求学生发言。
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亟待提高。疫情突发,广大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就被裹挟着投入网络教学中,教师基本沿袭线下课堂教学中讲授的做法,并没有因为教学环境的变化、教育信息时空传递特点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介入而从根本改变教学组织行为。
三、疫情下教师网络教学建议
(一)结合教学实际,科学选择和运用网络教学工具
不同类别的网络教学工具都有其优势与不足,当教学设计与网络教学工具功能相匹配时,才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与教师在选择网络教学工具时,要根据自身需求,多尝试、多交流。若选择国家级和省级平台,应从学生学情出发,在网络教学中加强师生、生生互动设计;若选择校级平台,要注意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若教师个人组织网络教学选择社会平台,可根据学情利用国家级、省市级的优质课程资源补充教学。
(二)关注学情变化,设计学生中心的教学活动
网络教学由于师生教与学时空分离易导致教学交互与反馈的及时性障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设计网络教学时,应以学生为本组织教学活动过程,将学生能动、独立的学习活动置于教学过程的本体或中心,充分开展线上的交流、交互活动,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激励每位学生主动承担学习任务。
(三)加强社会临场感,帮助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
网络教学中,教与学发生了时空分离,学生的社会临场感、教学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均会受到影响。研究表明,只有当课程中三种临场感均达到较高水平时,有效的网络学习才会发生。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学临场感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活动的设计得到弥补,而社会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缺失,教师可以通过组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或任务方式,开展小组自主式、讨论式、任务式的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有效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的文化氛围。

作者简介:
陈实: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课堂教学行为分析(chenshi@mail.ccnu.edu.cn)。
梁家伟: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行为研究(349675686@qq.com)。


疫情防控背景下“空中课堂”线上教学分析
于 勇,孙艺倩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借助科学技术推进课程改革,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优势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空中课堂”是特殊疫情时期开展在线教学的一种新模式。2003年“非典型肺炎”期间,全国各地学校纷纷采取停课放假的方式避免病毒蔓延,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共同提出了线上教学,而在2020年“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教育部发出利用网络平台展开“停课不停学”的倡议,此方式既保证了学生在家自主学习也保障了学生的生命健康。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疫情期间我国开展“空中课堂”线上教学模式既有理论的支持,也有客观现实的需求。线上教学采取电视频道直播、网络教学互补形式进行,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线上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教育要求。
(一)理论背景
现代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网络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保障”。在政策方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南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学习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共享在线课程学习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高为民和周光宇认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线上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手段,网络条件更好,平台更成熟,互动性更强,在线课程资源更丰富。
(二)现实需要
1.国家政策导向需要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后,全国各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因地制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提出了四项总体要求,明确各省统一部署与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实施相结合。
2.疫情期间从“可选”向“必须”转变
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期间,学校不能按时开学,师生不能按时返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实行,线上网络教学成为目前疫情期间教学的选择。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中也要求依托中央电化教育馆开通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专用电视频道开展空中课堂教学。在新技术支撑下的在线学习以电视、网络两种方式同步进行,教学互动以网络为主。同时,安排电视重播和网络点播,学生可通过下载电信名师云课堂APP、移动和教育APP等同步进行网络教学视频点播服务。
3.“空中课堂”优化升级的需要
现代教育学的基本课程理论认为“教学课程的方案、计划、内容和学习经验,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的实施的描述,无论传统的教学课堂还是‘空中课堂’的教学内容本质上相同的”。“空中课堂”线上教学解决了师资授课问题、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打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空中课堂与中小学远程教育》一文中谈到2003年非典时期的“空中课堂”教学节目超过1000个课时,但由于远程教育资源库的缺乏,课堂内容仍有很多不足。从当时的教学内容安排来看,主要是复习、巩固、深化学生已学内容,部分空中课堂提供专题性、模块式的教学辅导。本次疫情期间“空中课堂”实现了线上学习从碎片化学习转变到常态化应用,这是对现代教学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在统筹整合有关资源基础上,中央电化教育馆开通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解决传统“灌输式”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创新等问题,有效实现个性化主动教学,真正发挥“互联网+”的网络资源优势。当然,“空中课堂”对学生家庭的计算机、网络配置要求较高,以及教学互动等方面都是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必须接受的考验。
二、“空中课堂”线上教学实施趋向成熟
(一)政策主导
2003年非典期间积累的一系列经验中自然包含了线上教学的内容,在2020年疫情时期,我国教育部按照“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开发新资源,协同推进,分级管理,科学整合”的总体思路,面向中小学校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借助网络和电视,为教师和学生建立教学和辅导的双向交流渠道,实现中小学“停课不停学”。相较于非典期间的措施,“新冠病毒肺炎”期间方式更加多样化,学习内容更加丰富,突出个性化服务教学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
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不要提前开始新学期课程线上教学,可安排一些疫情防护知识、心理健康辅导、寓教于乐等方面的网上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度过愉快的假期。黑龙江省教育厅强调,线上开课教学的内容要体现疫情防控知识学习、专题教育和国家课程学习相结合,统筹考虑线上学习和开学后学习的衔接,防止以线上学习完全替代学校课堂教学。
(二)借力技术手段
随着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教学平台也在不断更新,如在线直播课堂、网络点播教学、电视视频学习、集中辅导答疑等方式,学生参与度的增长,体现“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教育要求。天津市教委、天津广电网络、津云新媒体联合推出“广电云课堂”学习平台,初三、高三课程于2月10日正式上线。杭州市在2月2日召开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七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师生的身体健康安全至上,延期开学期间,将组织学生利用“互联网+”的模式开展远程教学。湖北省教育厅为保障“推迟开学不停学”,鼓励全省中小学校在疫情防空期间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学和自主学习。
目前主要的学习方式有三种,一是点播式教学平台,以音频、视频课件,查阅电子教案等教学内容,完成在线作业等。其主要特点是以课件为中心,呈现教育资源。如空中课堂教育节目、中国教育电视频道等。二是交互式教学平台,整合优质的课程资源,形成课程资源中心,学生按需要进行选择。如学堂在线、优课联盟、人民网公开课等。三是社交教学平台,课程设计完整,可以开展制速课、混合教学等活动,鼓励教师根据课程实际选择社交教学平台。如运用钉钉、微信社交平台互动工具,利用语音留言方式,跟踪学生作业完成进度和情况,实现个性化在线服务指导目标。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非典时期”“隔着屏幕教学”尚未得到广泛认同。此次疫情期间的在线直播教学,以及利用微视频制作工具制作微课视频,或学校已购的学习平台/系统中供学生学习已作为首选获得推广和应用。尤其是在线测学环节,教师利用上述平台/系统发布有针对性的小测验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教师利用在线授课平台、视频会议平台、智慧课堂平台或直播平台引导学生思考、研讨这些问题,之后做点评式答疑。如河北廊坊市第一中学重智能,探索线上精准教学新模式;江西省鄱阳中学抓质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表明了我国教师已经基本具备利用“空中课堂”在线教育模式开展教学的能力,同时也说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线上教学关键要素。
从社会影响来说,“空中课堂”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教学质量,各平台推出的免费教育是公益行为,在疫情中体现平台的社会责任感。从社会经济效益来说,“空中课堂”也是重要的获得方式,不仅拉低获取成本,对在线教育推广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进一步提升“空中课堂”线上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加强平台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开发
根据当前线上教学的情况,在线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网络环境问题、在线教学活动设计问题、教学评价问题、师生情感交流问题、画面可视性问题等。平台是当前制约线上教学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重视这些问题。对不符合教育规律、影响教学秩序的平台坚决取缔,优化和整合现有教学平台提升应用能力,同时鼓励以学校为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和开发,发挥联盟平台作用,汇聚优质课程资源。
(二)加大线上教学研究,关注线上教学反馈和评价
线上教学对学校、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线上教学研究,通过经验和实证相结合的方式提出线上教学创新模式,并结合学科特点,提出各学科、各学段及各学情的教学方式建议。线上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学习情境来设置互动交流的方式。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在平台的讨论区中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可以利用选择题、简答题等测试方式来采集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为后续设计问题开展学生讨论提供基础。
(三)从多方面加强对学生线上学习的引导
一是心理的排解和疏导需要关注,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通,提升学生的线上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疫情期间学习心态。二是应对学生居家学习进行分类分层教学指导。对条件具备、学习积极的学生,进行提高式学习指导;对条件具备但学业水平不高的学生,进行巩固式学习指导;对条件不具备的学生要指导做好兜底式学习指导。三是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有待提升,在开设线上教育前,教师需对学生加大信息技术培训,了解平台运行及操作等方法,让现代化科技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助手。
四、结语
从2003年“非典”期间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共同提出了线上教学并付诸于实际,到目前防疫期间运用新技术手段“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线上教学面临机遇和挑战。两次大规模的在线教育运行,从初试到逐渐成熟。此次防疫期间政策的制定和发布及时全面,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因地制宜;借助于更为先进技术手段的教学内容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更进一步探析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
于勇: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技术(yuy848@nenu.edu.cn)。
孙艺倩: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技术(sunyq019@nenu.edu.cn)。

从“停课不停教”话极简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
——应用驱动下极简微课制作的视角
王润兰,曲 馨,李 烁


* 本文系河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2018)“‘微课的制作方法’案例库建设与应用”(项目编号:202226)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一)“停课不停教”的需要
2019年底,武汉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为防止疫情扩散,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做出延期开学的统一安排。在随后召开的全国教育系统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提出“停课不停教、不停学”。为此,全国各地的教师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开始录制微课、学习直播软件、建设在线课程,为在线教学做准备。但由于部分教师平时对信息技术重视不够、不了解在线教学的特点、工具使用不熟练,因此,在开课时出现了诸多“翻车事故”。
(二)一线教师的现实需求
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信息技术相关培训的力度,但绝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依然薄弱,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普遍感觉无所适从,加之对信息技术软硬件工具操作的不熟练,在微课制作上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微课产生了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尤其是疫情期间,需要教师独自制作微课,这无疑加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有相当多的教师因此焦虑、烦躁,甚至失眠。技术依然是教师制作微课的最大障碍。
(三)目前微课研究的现状
微课的概念自2011年被提出后,在国内就掀起了研究的热潮,但从2016年起,微课的研究逐年下降。分析发现: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虽然在大量从事微课教学、实践、评审及培训等工作,但对其进行专门学术研究的教师为数不多;同时大量新媒体、新技术的涌现,分散了研究者的精力。
在上述背景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做微课、讲微课、用微课、评微课的经验积累和思考,以应用驱动下的微课制作为例,探讨极简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帮助教师解决“停课不停教”期间所面临的困境,也为教师疫后的正常教学做积淀。
二、对极简教育技术的理解及微课概念的再界定
(一)对极简教育技术的理解
极简教育技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极简主义,该派系的核心是简单、实用、有效。黎加厚将极简主义引入教育领域,于2018年首次提出“极简教育技术”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界定,倡导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易学、易用而且实用的技术。极简教育技术具有轻量化、低门槛、简单易用的特点,能有效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技术困扰,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对微课概念的再界定
微课从诞生到现在,有很多专家、学者为其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一些机构、组织、赛事举办单位等也对微课做了不同的界定。通过梳理,发现其关键词主要包括视频、知识点、资源等,其中视频是大家普遍公认的一种微课呈现形态。笔者认为视频可以是微课的主要形态,但不唯一。现有的各种微课定义,教学对象多为正常的学生,鲜见有对特殊群体的关注。考虑到数字原住民的阅读习惯,以及各类应用群体对微课的需求,笔者基于全纳教育的视角,在综合多种微课定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对微课进行了重新界定:微课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选取教学中的某一知能点,采用适当的形式设计和制作的碎片化学习资源。这一定义与目前主流的微课定义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微课的呈现形式不拘泥于视频,也包括音频、H5等;二是明确提出微课的适用对象不仅限于正常学生,也包括视障学生、听障学生等。
三、新界定下三种不同呈现形态的极简微课制作
基于极简教育技术的微课制作不追求高大上、新奇特,而是崇尚简单、易用、普适、高性价比,能用最少的投入(时间、精力、设备、资金、人力等)产生最大的教学价值。根据上文微课新概念及不同的受众群体的需要,笔者介绍三种不同形态的极简微课制作方法。
(一)视频类微课
1.使用Office PowerPoint(简称PPT)制作微课
PPT是广大教师最熟悉、也最经常使用的一个软件,2010以上版本有“录制幻灯片演示”功能,轻松几步即可完成微课的制作,具体操作步骤如图1所示。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师使用PPT辅助教学的微课的制作,只要准备充分,授课结束,微课便可同步制作完成,甚至无需后期制作。

2.使用手机录像功能制作微课
目前教师手机的拥有量已达近100%,只要需要,教师可随时随地进行微课制作,操作步骤如图2所示。这种方法适合于动作技能、实验操作,以及边写边画、边书写边推导等知能点的微课制作。

(二)音频类微课
并非所有知能点都适合做成视频类微课,某些学科的教学内容如散文赏析、英语听力、历史故事等,用音频的形式呈现更适用于教学,性价比更高。这种制作方法使用手机的录音功能就能实现,操作步骤如图3所示。该类微课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学生的认知负荷,也能满足听障学生学习的需求。 

(三)H5类微课
相比于其他微课形式,H5类微课最大的优势是交互性强、操作简单、便于分享。这类微课适合于静态内容的呈现,学生利用有代表性的图片和文字就可以完成某一知识点的学习。本文介绍使用秀米制作微课的方法,操作步骤如图4所示。这类微课可在对声音有要求的环境下使用,也便于听障学生学习。

上述极简微课制作方法,属于方法层面的介绍,教师很容易掌握,但要想制作出能真正应用于一线教学的实用、好用的微课,还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要综合考虑科学性、教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创新性、经济性等诸多因素,以及制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题。
四、应用驱动下极简微课制作建议
疫情是暂时的,教学最终会走向常规,极简微课制作也并非是“停课不停教”期间的一个短期行为,而是要步入常态化。虽说制作微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能在教学中发挥效益,产生价值,但现实情况是,真正应用于教学的优质微课却少之又少。如果说疫时,极简教育技术可以满足应急状态下教师快速制作微课的现实需求,那么在疫后,微课制作就应该向要质量、要应用、要效果方向发展。在应用驱动下,为使微课能发挥最大效益,提出以下建议。
(一)厘清认识,明确存在价值
对微课认识存在的误区,制约了微课的发展和深度研究,王竹立曾专门为此撰写了题为《微课热是暂时的,但微课是长期的》博文,笔者赞同这一观点。表面上看近两年微课研究步伐放缓,热潮逐退,实则不然,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印证:一是微课已经融入到教育领域诸多研究热点当中,并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在线开放课程、混合式学习、学习行为分析、翻转课堂、智慧教育等;二是目前的在线课程平台、各级各类资源网站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均以微课为主,尤其疫期转入疫后,在线教学会成为常态,对微课的质和量的需求会有增无减;三是在“停课不停教”期间,公众号、朋友圈重现大量有关微课制作的视频和推文,其中不乏教育技术专业团队;四是很多应用新增了录制功能,为极简微课制作提供了更多的路径。上述现象可以充分彰显出微课的长久生命力及发展潜力。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可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对微课进行更为具体、更为细化的深入研究,引领微课的发展,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
(二)用心选题,确保实用有效
知能点包括知识点、技能点和情感点,实际教学中,并非所有的知能点都适合用微课的形式去呈现,题目的选择应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普适性,能切实帮助教师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微课的选题通常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易错点,以及热点问题、扩展内容等。知能点的选择易小不宜大,要保证在短时间内能够讲深讲透,要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抓住核心,强化教学设计
微课不是教材内容的电子化,也不是传统授课方式的屏上转移,而应立足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高级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必须强化教学设计这一核心环节。作为自主学习的一种主要资源,需要学生保持有较强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教学设计是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在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方面,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约翰·凯勒提出的ARCS动机激励模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具体设计时,可以通过抛出问题、给出任务、创设情境、小游戏等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通过将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关联,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此知识点的价值所在,维持学习动机;通过设置任务点、搭建脚手架、即时评价等为学生学习成功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使学生增强自信,继续维持学习动机;通过测试、问题解决或任务达成等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获,获得成就感和快乐感,从内心感到满意,并内化为持久的内生动机。在教学设计时,创意也很重要。创意=创异+创益,微课制作中好的创意不仅仅代表着教师视角独特、与众不同,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甚至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实现创意的方法有很多,教师既可以从情景创设、结构设计、表现形式、内容呈现、语言风格、讲授方式等方面下功夫,也可以从优秀的影视作品,特别是广告作品中找灵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ARCS模型,还是创意,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愿意看、乐于学,学习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四)声像俱佳,提升学习体验
在保证内容的前提下,艺术性对学习也具有较大的影响。笔者在2019年11月曾做过《不同类型微课对学习者观看体验的影响调查》,共有111人填写了问卷,其中对影响微课学习效果的因素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画面质量和声音质量是对微课学习效果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声画质量不高的微课,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学习体验,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制作微课时,在画面设计上,要求素材清晰、布局合理、色彩协调、风格统一。画面要尽可能进行可视化处理,一方面是画面艺术性的需要,另一方面符合数字原住民善于读图的阅读习惯,同时,还能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便于学生记忆。在声音设计上,要求声音自然流畅、强弱得当、声画结合。对教师授课声音,学生有显著需求。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偏好教师原声,原声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可信赖感。因此,授课教师大可不必为自己的声音纠结,使用原声最简单、最省事,学生也最喜欢。
总之,微课制作要尽可能做到声像俱佳,赏心悦目,能给学习者带来良好的收视体验和美的享受。需要注意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内容为王,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过于炫酷的微课不适合常态化制作和应用。
五、结语
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大数据、VR/AR、人工智能等都已走进教育领域,并成为研究热点。但目前这些先进的技术尚不具有普适性,要真正落地并成为教学常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分,没有任何一种技术可以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实用的就是最好的,只要教师用心设计,即使是极简的教育技术也会让教学大放异彩。

作者简介:
王润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线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rlw668@163.com)。
曲馨: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250940529@qq.com)。
李烁: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教师教育 (jingxin9699@163.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