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生命教育视角来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访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

CET 2022年第5期 中国电化教育 2023-08-28

张 岩,董竞遥,闪 茜


* 本文系社会治理德治与法治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委托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22DZFZXT001)、河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智适应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1GJXWK014)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用请注明以下信息:

张岩,董竞遥,闪茜.从生命教育视角来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访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J].中国电化教育,2022,(5):1-7.


访谈者:顾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的专访。我们知道您是我国教育界的泰斗,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基础教育的研究,您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到现在已经有70多个年头了,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经历者、实践者和见证者。我们的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主要是面向新时代基础教育,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方式改革、教育理念改革、协同育人改革为载体,力求提升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从2020年初开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据《自然》杂志2022年1月19日的报道,全球因疫情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550万人,您在疫情开始时便提出了“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请您从您的视角谈谈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顾先生:我曾经说过:“从生命发展的视角来说,教育的本质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生命的价值”,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个方面从个体的生命质量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上存在的个体,个体生存的前提是健康,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就会丧失生命的质量,教育对个体来说,就是通过教育使个体健康成长,提高个体生存技能,从而使个体的生活拥有尊严和幸福感;第二个方面从提升个体生命的价值来说,马克思对人类的本质做过界定,即“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类社会中单独的个人是无法生存的,个体通过接受到相应的教育,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准和技能,使个体具备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并得到这个社会及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对于新时代中小学生来说,我认为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只有身心健康了我们才能为国育才、为党育人。毛主席在1950年就写信给教育部长马叙论要求“健康第一”,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提出“健康第一”的号召,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我们现在对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有些担忧,比如“小眼镜”“小胖墩”等现象较为普遍,据最新数据,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到达了52.7%,高中生几乎百分之七八十都带上了眼镜,眼镜已经几乎成为了学生的标配。我们小时候学习都在煤油灯下面,但很少有近视眼,而现在的学生都使用高科技的护眼灯,从这个角度来看近视与灯光没有关系,而是与过重的课业负担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国家要实现伟大的复兴,需要培养千千万万个视力正常的航天员、戍边战士、大国工匠、白衣天使等,所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健康水平非常必要。
另外,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不容乐观,一个心灵扭曲、人格不健全、不懂感恩不善于与他人交流的孩子,未来也很难成才,而我们现在的家长往往只注重分数,忽略了对孩子道德、美德、劳动等方面的培养,使孩子缺少同情心、包容心和仁爱之心,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世理念,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合作,这种固化的习惯将会影响到未来工作阶段的工作习惯,也就是社会情绪问题,社会情绪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小的方面说可以影响到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从大的方面说,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未来的生产率和生产质量。
所以,生命教育在中小学实施非常有必要性,从热爱生命层面来说,学校和家庭首先要保证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及眼保健操的效果,不能走形式,走过场,让每个学生从被动运动转变为主动运动,将运动作为一生的习惯保持下去;其次,从尊重生命层面来说,要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培养自我感知、自我控制、尊重他人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活泼的性格,帮助他们了解人的生命发展过程及规律,使学生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了解社会;最后,从维护生命层面来说,通过这次疫情让每个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抗疫英雄的案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访谈者:您刚刚从生命教育视角给我们阐释了提升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让我们明白了“健康第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新时代各个学校、家长及社会的行为遵循。“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之治”的鲜明特征。基础教育是民生的重要的方面,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方略的具体体现。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在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顾先生,请您阐述一下新发展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顾先生:2021年4月29日,人大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修订的决定,自2021年4月30日起开始施行。围绕着教育的三个“元问题”,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第五条修改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法自1995年3月颁布实施,先后于2009年8月和2015年4月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与以前修订不同的是,把劳动加入到培养内容中去了,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新发展阶段基础教育的特征就是全方位育人,当然这个全方位育人的前提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德”字先行,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爱党情怀、爱民情怀的“好苗子”,在思想健康的基础上再全面开展智力培养,从小就开始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中国孩子的智商是非常高的,比如说PISA考试,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9年公布的成绩,中国内地的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科目上均排在了第一位,但为什么当前在“两个大局”的关键阶段,我国在若干科技领域被某些国家掐住了脖子,从根本上说是创新意识培养问题,没有基础教育的良好根基,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再想培养就很困难了;体育方面刚才在上一个话题中我已经强调过了,需要“健康第一”,让孩子们每天都可以享受充足的阳光,得到有效的锻炼,但我反对将体育进行分数化,我听说北京的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在中考的跳绳测试中取得满分,聘请专门的跳绳教练来进行专项辅导,每小时的培训费高达上千元,这就和我们的教育方针完全背离了,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让孩子们身体健康,并不是要进行测试和量化,因为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不一样的。如果我小时候体育成绩作为入学标准的话,我是上不了大学的,我小时候身体不太好体育成绩很差,但我今年已经92岁了,依然可以每天投入正常的工作中。
关于美育方面,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可以通过物质生活的不断增加来体现,而幸福感需要民众拥有感受幸福的素养,而这个素养就是美育。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灿烂文明的民族,中国历朝历代留下来多少艺术隗宝,包括建筑、书法、绘画、乐器、瓷器、诗词等,都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对艺术的贡献,也是古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我们现在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对美的理解及对美的追求,让他们爱美、爱生活、爱生命、爱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多让孩子们去艺术馆、博物馆、展览馆去学习感受美的东西,少去“饭圈”,少去网上打游戏,从正面去引导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十九大报告中有27次提到了“美”,我们现在又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不仅包括青山绿水,还包括社会的和谐和对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美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祖国昌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关于劳动教育,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给出了定义“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习总书记也明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的基础,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爱惜粮食、珍惜生活、互相帮助的习惯,从而促进高尚道德的培养;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实际中发现问题,比如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现象,并尝试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等待实际问题解决了之后,智力自然就提升了;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从现实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促进美育的教育;通过劳动教育,特别是生产劳动的参与,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从而促进了身体的健康发育。
访谈者:感谢顾先生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征的总结和解释,将德智体美劳五元素融入到基础教育中已经成为了“两办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在全国范围内实施,2021年7月24日,两办又颁布了“双减”政策,目前各省都在认真落实该政策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请顾先生结合“双减”谈一谈您的看法?
顾先生:我们刚才谈了生命教育和全面发展,我想“双减”就是具体落实这两个观点的具体政策。“双减”的根本目标就是让教育回归本质,从而达到让学生身体回归健康,让社会竞争回归健康,让家长心态回归健康。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质量和人的价值。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可以通过高质量的教育让受教育者过上一个有尊严且有质量的生活,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生命的价值也随之提高,原因是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认识了生命的规律,认识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后才能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体现出自我价值,这就是所谓的“我为社会做出贡献,我就有了生命的价值”,在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民族复兴大业的贡献者,实现时代赋予的生命价值。如果仅有生命的质量没有生命的价值,就会培养出自私自利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如果仅有生命价值没有生命质量,那么对社会的价值贡献就不长久,所以说人的质量和价值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双减”任务就是构建新发展阶段下健康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和谐共处的平衡环境,共同形成全面育人的综合环境。对于学校来说,主要是承担起以智力为主的五育培养,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供给,在减少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的条件下,教育质量不仅不能降低而且要提升,依托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支撑,提供优质均衡的教育,这就需要对新时代的教师水平、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家庭来说,主要是承担起以德育为主的五育教育,通过科学的家庭和家风家教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同时要转变家长传统的育人观念,比如“普通高等教育优于高等职业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而优则仕”“优质学区房造就优秀孩子”等,我们很多家长送孩子去校外辅导班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考一个好的高中,认为考好高中就可以保障孩子能考上好的大学,孩子考上好大学就能找一个好工作,孩子有了好工作后就会拥有一个美好幸福的家庭,这个过程中“唯分数”成为了唯一追求的目标,只要分数达标一切都可以放水,甚至可以接受眼镜镜片不断增厚、人际关系不断变差、劳动技能基本丧失,其实他们没有想明白,即便是孩子考上了好的大学也找到了好的工作,他们未来一定幸福吗?我想答案未必吧,转变家长的传统观念也是“双减”的任务之一;对于社会来说,承担起劳动、美育为主的教育,要为学生提供培养美育和劳动的场所,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团队协作、与人沟通、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特别要加强以社区为单位的社会教育,保障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202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家庭教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将“家事”上升到了“国事”,从国家层面上规定了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这是“双减”政策以来国家层面上对家校社三者关系做出的明确解释,其目的还是赋予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制度保障。
访谈者:顾先生,教育是由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组成,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培养出千千万万位大先生是先导,请您具体来谈谈基础教育怎样培养“大先生”?
顾先生:习总书记所提到的“大先生”,是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政治上、专业上和教育上都能成为新时代育人的表率。这个要求不是对少数优秀教师的要求,而是对全体教师的要求,这是所有的新时代教师都应该达到的标准,人人都可以成为大先生。那么,大先生应具备哪些共有特征呢?首先,大先生要心怀“国之大者”,身为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关心国之大事、省之大事、校之大事,时刻树立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思维,并把这些“红色能量”时刻传递给学生,让这些“红色能量”能够融入到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去,成为他们成长所必须的“养料”。第二,要成为大先生,就要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包括提升信息化水平、科研水平、教学水平,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使其在有温度的环境下健康成长。第三,大先生要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信息时代带来了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但同时也带来了“有害”信息获取的便利,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通过手机等终端获取了大量信息,有害信息和有些中性信息会影响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而且现在青少年的沟通方式也大多采用类似成年人以群组为单位的“网聊”方式,教师需要及时去引导和扑捉思想上的动态,成为学生的“精神朋友”,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并在日常行为中通过自身实际行为实施言传身教,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访谈者:顾先生,具体到实际中,教师怎么才能成为“大先生”呢?
顾先生:首先,要有成为大先生的意愿,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不想当大先生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教师要有成为大先生的勇气和决心。第二,要“事上练”,要成为大先生需要不断锤炼,慢慢来不断提高。比如新教师上课的时候,第一次上课不理想,通过同行反馈、领导指导和学生交流不断改进,第二次业务能力就提高了,国内每一个特级教师都是这样一步步“练”出来的。很多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区别就是在于你是坚守还是不坚守。第三,要不断学习,想成为大先生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向老教师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现在的网络这么发达,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并及时地将学习心得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第四,要加强创新,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你每天遇到的学生都不一样,每年遇到的学生都不一样,每一个时代都不一样。现在都不是00后了,现在都是20后了,孩子有一定的共性,但不同时代的孩子有不同的特性,在遵从共享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对不同特性的孩子进行教学创新。第五,要坚守教育初心,通过几年的教学有成绩了,有了成就就忘乎所以了,就故步自封了,这样的心态不能要,要时刻保持一颗“教育初心”。
访谈者:顾先生,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成为了助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样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也进行了深度的融合,例如依托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推出的网络虚拟教师,有人说“虚拟教师未来可以替代教师的工作”,请您对此观点发表一下看法?
顾先生: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场所,孩子生下来不可能直接进社会,有人说可以自学,自学容易走歪路,都可以学习,学校就变成了一个学习中心了,没有教师就不是教育,是自学,教育需要有教师来引导,教育必须有教师和学生。另外,没有教师只有机器,可以学到知识,但学习不到精神,精神的发展需要教师的教育。人有两种世界,一种是物质世界,另外一种是精神世界,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什么地步,机器是没有情感世界的人类产物,机器可以给你的物质世界提供帮助,但不可能给与精神世界的帮助。学生的健康发展除了日常的文化知识外,更需要教师和家长对其精神层面的帮助和解惑。所以,虚拟教师是代替不了教师的。
访谈者:顾先生,科技创新是我国现阶段发展所需的动力源泉,而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的人才供给源泉,基础教育是为高等教育奠定基础的阶段,请您以高考改革为切入点谈谈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
顾先生:这个问题非常好,高考是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民生问题,是每一个家庭追求幸福生活的表现,同时也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联结纽带,我们国家这么大,如何能充分体现出公平性、科学性是高考改革的一直存在的难点。“十四五规划”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新时代教育需要建立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研究,我们现在缺乏核心技术,缺乏基础理论的研究,这是我们研究型高校需要肩负的任务;第二部分是服务当前经济的发展,要瞄准经济发展的一些问题,这是我们众多的地方高校、职业本科、职业学院等需要肩负的任务。但不管哪一个部分,关键问题都是创新。
未来高考的目的是选拔创新型人才,但是高考现在的标准仍然是以分数为唯一衡量值,很难能够选拔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美国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和微软的比尔·盖茨在大学辍学没有毕业的情况下,却可以成为改变世界人民生活习惯的“巨人”,而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下很难能够培养出这样的“巨人”,即便有这样的苗子也很难能够进入到高校的选拔体系中。近年,“强基计划”已经代替了自主招生,其目的就是选拔培养我国当前基础研究薄弱环节领域的人才,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能培养出中国“巨人”。
那怎么才能选拔培养出“巨人”呢?选拔标准是什么?教育部门一直在积极探索,也遇到了不少困境。什么科目只要进入到了应试教育就变质了,比如说原来提到把体育分数也纳入到高考的分数来,其目的是衡量学生入学的健康维度。但健康真的能准确衡量出来吗?不是说我跳的远就是健康,我跑的快就是健康,健康是需要有多个维度来共同衡量的。凡是纳入到分数体系来衡量的都会发生变质,包括美育、劳动教育怎么拿分数来衡量?真正要选拔人才,除了书面上测试以外,方方面面都要进行测试,选拔评价体系需要是终结性测试与过程性测试相结合,但我们国家这么大每年的高考生这么多,搞全员全过程测试也不现实,过去复旦大学尝试了几次,测试成本非常高,真正做到科学的人才选拔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创新型人才的选拔标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改革和探索。
另外,高考内容的改革也在创新中,未来的测试题目需要通过学生的系统思考来答题,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的答案来完成,不同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解题思路,只要有创新型思维都是我们期待的。高考的科目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脱离不了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科目,高考科目的“选择”改革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自己选择考什么专业考什么科,让个人的兴趣爱好与未来的专业相结合。但这种改革也面临的一定的问题,学生们往往会选择容易的科目来考试,困难的课程比如物理、历史选择就少了,新的改革又出现了新的矛盾,所以改革要持续不断改下去,但现在最重要的是先从内容上来改。原来我们都提到要“宽进严出”,但现在还是“严进宽出”,考试很严而出口很松,考进去之后只要及格就出来了,这几年教育部开始紧抓本科阶段的教育质量,比如“四新”、六卓越一拔尖等计划,这是对的,不然“本科不牢,地动山摇”。
访谈者:顾先生,人人都想考上好大学,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去接受精英教育,更广义上来说就是选择普通教育而非职业教育,请您对这个普遍的观点论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顾先生:家长们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精英,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精英教育,希望将来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自从普教与职教50:50划线后,很多家长错误认为孩子进入职业教育就成不了精英了,只有普通教育才能成为精英。什么是精英,我认为对国家做出自己应有正向贡献的人都是精英。精英的培养不是对孩子们进行拔苗助长,是在普通基础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每个孩子们的天赋不一样,需要我们因材施教的好好培养,只有这样精英才能慢慢脱颖而出。我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犹如鸟之两翼,我们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有工程师,我们既需要有能够设计探月飞船的总师,也需要千千万万个“大国工匠”。随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进程会不断加快,国家通过二次分配、精准的税收等手段,未来个人的收入差别和职业差别都会不断减小和弱化,所有人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光荣一员,接受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可以成为社会的精英。
访谈者:顾先生,乡村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重要环节,请您谈一下新发展阶段如何实现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顾先生:我们在教育上经常讲要实现均衡发展其实很大部分就是在谈乡村基础教育,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基础教育,乡村振兴需要持续的人才供给,而这些人才是要从基础教育做起来的,有了人才乡村才能振兴,乡村振兴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我认为解决乡村基础教育最主要核心点就是教师,这是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例如,农村教学场地设施,只要资金到位很快就可以建起来,教学设备也可以购买,但是有资金,教师未必就可以到位。我们现在的好青年,能不能到农村去,去了能不能留下来,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像张桂梅一样的工作在乡村基层的校长,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在乡村基础教育的第一线,同时也需要像黄文秀这样的有志青年愿意奔赴乡村一线工作。
关于乡村教师队伍的培养,我认为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农村教师的培养,要吸引好的教师到农村去,通过这种“1+1”的办法,吸引好的老师扎根乡村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优质的教育资源无缝的传输到乡村基础教育的各个地方。党的十八大之后,教育部门的经费投入有了很大提升,很多地方都远远超过了4%的承诺线,教育信息化也搞了很多年,乡镇一级的学校很多也用上了电子白板、投影仪等信息化设备,“班班通、校校通”也都通了,但是利用的效率还是比较低,有很多乡村学校的电脑都是一尘不染的等待报废。究其原因,我认为,第一是教师不会用,第二是教师用不上,所以在教育信息化2.0甚至3.0阶段,乡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一定要注重适用性和实用性。通过提升基层教师的信息素养真正的把信息化赋能到教育中,同时也要将实用的教育资源精准传递到乡村基础教育,千万不要再造成信息化资源的重复建设。乡村基础教育的路还很长,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稳走好。


作者简介:

张岩: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所长,研究方向为智慧教育、区域宏观教育政策。

董竞遥:在读学士,研究方向为语料库外语学习。

闪茜: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智慧教学、在线教学交互设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