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生中唯一能使我们真正焦虑的事

周国平 周国平 2019-06-30
置顶公众号,第一时间的精彩等你发现



9月18日下午,在北京前门的PAGEONE书店里,举行了《超越死亡》这本书的首发式。该书作者印度慈善家萨提斯·莫迪,在现场与白岩松、周国平等畅聊生死与自由。



(左起:翻译,萨提斯·莫迪、周国平、白岩松、国际公益学院董事长马蔚华)


该书一开篇就把死亡摆在了餐桌上,将刀与叉的位置设定为人生的起点和终点,盐罐在其间摆放的位置对应标记出人生的进度条。直面死亡的残酷后,莫迪从时间、金钱、信仰等角度审度生命中的重大问题和时刻,同时引用了许多真实的人生故事,为生命做出最充分的注释。




以下是周国平老师在现场的部分精彩发言:


周国平: 我今天是第一次见到莫迪先生。《超越死亡》这本书让我感兴趣,是因为我觉得一个大企业家写了一本哲学书,首先这个现象就很特别。实际上我知道大企业家能够写出哲学书的非常少。我曾经读过钢铁大王卡耐基的自传,我觉得卡耐基就是一个哲学家,他写的是一本哲学书。


企业家和哲学家写的哲学书不一样。一个大企业家写出真正的哲学书,就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推演,他是有自己深刻的体验的。这本书的主题是“死亡问题”。我是从事哲学研究的,我对死亡问题一直都很关注。刚才白岩松说,永远活下去会产生许多坏的后果,可是说实话,如果让我选择是永远活下去,还是总有一死,我愿意永远活下去。我觉得死亡本身不是一件好事情,它就是一件坏事情,而且可能就是人生最坏的事情,最大的一件坏事情。我们平时都不太愿意去想这个问题,但是莫迪说了,实际上人人都有这样一个忧虑,这个忧虑是存在的,但是可能不愿意去面对。


死亡有两个最大的特点:第一个特点它是最确定无疑的,没有人能够逃过一死。圣奥古斯丁说,人生中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只有死亡是确定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说:我们并不是到死的时候才绝望,我们是始终就根本绝望。

死亡是一定会到来的,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一件事情。可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什么时候死亡来到?用什么方式来到?又是完全不确定的。所以这就更让人感到不安。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它是最不可思议的。这是一件确定无疑的事情,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到底什么是死亡?人死后去了哪里?活着的人是不知道的。我们没有人经历过死亡。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以后,一直活着,从来没有死过。而那些已经死去的人已经无法告诉我们,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亊。所以这始终是最神秘的事情,最不可思议的事情。


实际上哲学和宗教都是想解决这个问题。

哲学可能更加偏向于解决死亡的第一个特点:死亡是最确定无疑的,一定会来到的。那么,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它?这是哲学讨论的问题。

宗教是针对第二个特点:死到底是怎么回事?人死后到哪里去了?宗教给你一个回答。当然基督教和佛教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完全不一样的,是一个相反的回答。


说起死亡这件亊,会让人发冷。可是这本书让你感觉是温暖的。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这本书由一些散文和一些故事来组成的,但是它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就是“死亡”这件事情我们必须面对,虽然它让我们焦虑,我们不愿意去想它,但是应该面对。一旦正视了它,你的人生就发生一个转折。


我们平时忙忙碌碌,争分夺秒。我们平时都在争分夺秒。

而实质上是在争分夺秒地浪费时间。


非常忙却不知道为什么忙。如果你完全为了世俗的利益在争分夺秒,其实是在争分夺秒地浪费时间。正视死亡问题,认识到人生无常,租借是一个很好的说法。生命是租借来的,租借的时间是有限的,到期要还掉的。怎样把你有限的时间真正活得有意义?一旦明白这个问题,你就会从“争分夺秒”这样一个状态里跳出来。跳出来以后才能真正去思考,人生中真正美好的东西是什么。这里面有好多文章都谈到了人生中那些美好的体验,包括人和人之间的亲情、信任;也包括人和自然之间的交流;以及心灵生活的美好,音乐,艺术。这些东西比你争分夺秒争取的利益重要的多。


莫迪先生是一位大企业家,他有很多财富。我很好奇他对钱的看法。他没有说钱是坏东西,钱很好。钱是一个好东西,但是不是最好的东西。钱好在什么地方?能够帮助你去得到最好的东西。最好的东西是什么?一个是自由,你有了钱以后,你在金钱面前获得了自由,你就不用为了钱去工作了。另外一个就是,它能够帮助你去实现人生的更高理想。把钱摆到这样的位子特别对。


书中有一个故事给我印象非常深。弗兰克是一个大富豪,后来破产了。他收藏过大量的艺术品,破产以后这些艺术品都不是他的了,有一次他到博物馆去看展览,他在他以前收藏的一幅作品前面站了好几个小时。那时候他才为艺术感动,而以前这个作品一直放在他的储藏室里,他从没有仔细看过。这个例子非常生动。


在发布会快要结束的时候,周国平老师又特地提问莫迪先生:


周国平:莫迪先生在书中多次提到上帝。我知道印度教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我们也知道佛教是在印度诞生,传到中国以后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在基督教、印度教、佛教这三种宗教里面,您有没有一个明确信仰的对象?您对佛教怎么看?佛教在中国的影响非常大。但是在印度好象已经比较衰弱了,对佛教怎么看?我非常感兴趣。


萨提斯·莫迪: 首先要说的一点,这本书不是关于宗教的书,我自己的信仰更偏向印度教。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我对它们都有很大的好感。


如果说真正的信仰是什么?我相信人类,人的价值,人的利益,人的尊严是高于一切的。你可能不一定非常热切的去相信某一宗教,但是你每天都是按照良善公益的原则去生活,那你也是过了很有意义的人生。但是如果像一些宗教里所说的法利赛人一样,每天遵守宗教的戒律和法律,但是说的是谎话,做的伤害别人的事情,表面上的虔诚也不会保护你。


周国平按:很赞同莫迪先生的回答。重要的不是归属某一种宗教,而是拥有真正的信仰。





白岩松:有人做调查发现,有钱的人认为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爱。而没钱的人认为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是钱。这句话很有意思,然后我就在琢磨,我就在自己脑海中产生另外一个命题。究竟谁更惨?怎么说呢?如果一个富人认为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是钱,和一个穷人认为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是爱。谁更好一点?或者说谁更惨一点?


我发现我的答案:我宁愿做认为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爱的那个穷人,而不会去做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是钱的那个富人。因为此时的中国前者太多了,到处都能见到认为钱依然是最重要的富人。可是我看到活的相对有滋味的是那些把爱当成最重要的穷人,但是这个穷是相对的,彻底穷,生命维持不了很难谈了。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可以让你折磨很多事,慢慢去看,看似很薄的书,因为是鸡精,要用自己的岁数去注。


我非常喜欢《道德经》,有两句话可以证明中国人的老祖宗对生死已经有了非常深入的看法。出生入死,大家都当成了胆大,冒死赴敌营有勇气。老子说的是人一出生就奔着死亡而去,出生即入死,没有把这个更斩钉截铁的智慧了,说明我们是向死而生。第二句话,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一个人死还没有消失就是长寿,你怎么理解这个生命的长度?我说我们的老祖宗足够面对死亡,而且拥有了更超脱的智慧,怎么现在成了禁忌?大家不再谈,躲着它。但是因为不面对死,就不太会活。我觉得今天活的比较难堪的、很糟糕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已经不谈论死亡很久了




《超越死亡》书摘:


你已经拿起你的灯,上楼去睡了;

我且多留一会儿,独自。

守护仍在燃烧的余烬。


这是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的诗句,承认总有人在我们之前“上楼去”。我们想念他们。黑暗中,我们再添一些灯油,再花一些时间,爱护那些为他们燃烧的心灵。


词语是有力的,但它—纸页上秀气的涂鸦——也常辜负我们。你以为所有的物都有对应的词来表达(有一些真的很不错),但有时候你却烦恼于词不达意,不能贴切地表现伤痛有多深,也不够阐释我们经历悲痛、感悟,终于解脱的切身体会。


解脱,这是疗伤过程关键的节点;从此,我们可能坠落绝望的渊底,也可能像合上一本书的封底,一个崭新的故事,将从头说起;从此,一些人沉沦,以麻木逃避现实,另一些人则清醒、忍耐并追求,最终结识真理。


悲伤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受到损失的时候,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以哀痛抵偿损失。旁人并没有义务必须向我们伸手援助,或安慰我们。有时候,他们甚至只会使悲伤者更受打击,无能为力地看悲伤者跌入谷底。


悲伤至深,我们仿佛受困于深黑的洞穴,尽头除了黑暗,什么也不会遇见。这激起我们殊死的敌意。然而,在抵抗所有伤痛、痛苦与绝望时,我们溃不成军。悲伤就像流沙:我们越是挣扎,就陷得越深,尤其当我们懊悔、自责的时候。


有时候,人们也把当前处境的责任归咎于一个人,理所当然地谴责他,全然不顾那个人自己也深受痛苦折磨。


只有少数幸运且智慧的人,才能成功地从谷底逃离,他的路在拨开的泥土中陡然上升,于是,他开始接受正能量的带领。他们明白只有很少的人,受到苦难眷顾,在昏暗的洞中发现生命的回光浮现;最终,苦尽甘来,他们领悟了悲伤的真正含义。他们迈步继续前行;他们积极地认为,悲伤是万有之上,高贵力量馈赠的礼物。他们终于走出悲伤,精神上得到升华,以新的视角看待生命、死亡和世界,看待悲伤和幸福之间的必然联系。“现在的痛苦,”作家C.S. 刘易斯写道,“就是未来幸福的一部分。这就是代价。”


我们该如何面对悲伤?正在受苦的人回答:“别告诉我该如何伤心。”是的,人们各有办法对付悲伤。有些是现成的,有些靠直觉取得,还有一些也许是我们偶然发现的。但最终,无论我们选择怎么做,真相都会越来越明晰:获得喜乐,必经苦痛,所以我们必须接受我们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可以亘古长存。作为生命的过客,我们只有死去之时,才经历了完整的生命。


作者:[印度]萨提斯·莫迪

歌沐,张劼翻译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09月 


作者简介萨提斯·莫迪(Satish Modi),印度人,慈善家,商人和作家,从小在富有家庭中长大,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在这个过程中,他意识到幸福不在于物质世界,这使他谦卑地追求更大的人生价值。莫迪支持一系列慈善团体,被英国发起的慈善大使活动评为“荣誉慈善大使 ”,还在2010年被威尔士艺术慈善奖提名为“艺术与商业王子”。

 


亲爱的朋友们:


萨提斯·莫迪(Satish Modi)的新书《超越死亡》限量10本,赠予大家,获取的方式是:积分兑换,大家可以点击下方的小程序换取书籍,仅有10本,先到先得哟~



荐读

圣者和流氓都可以怀疑爱情

性与反浪漫主义

最适合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方式

真爱是不设防,但不是孤注一掷

你必须限制自己,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

沉默,是心灵最后的自由

爱一个女人是爱她的肉体还是灵魂?

对待女性最恰当的态度

怎样才能不老?

回复以下关键词,送你一篇周国平哲理美文


爱| 爱情| 善意| 感情

孩子| 父母| 父亲| 女儿| 教育

命运| 位置| 快乐| 欲望| 妥协| 弱点

道路| 人生| 沉默| 真实| 觉醒| 尊严| 使命| 本质

智慧 | 年轻|自白| 友谊 | 大自然| 雄心 | 谦和 | 怀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