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国平:青春期的两个痛苦的秘密

周国平 周国平 2020-11-10



一  个性的源头



我生在上海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母亲怀我时,正是抗战要结束那年,我家当时居住的虹口一带空袭不断,母亲每说起那时所受的惊吓仍然心有余悸。也许是这特殊的胎教,造成了我的一副过于敏感的天性。


我自幼多病,至今我仿佛仍能看见父母深夜把我送往医院急诊时的焦急面容。十一、二岁时,我一度还患有与年龄极不相称的神经衰弱,经常通霄失眠,不时出现幻觉和谵妄的症状,过后母亲便会告诉我,说我又犯精神错乱了。其实我的病一部分原因可归于母亲自己,那时她患严重的贫血,昏倒是常事,令我担惊受怕不已。她发病时,我会躺在我的小床上整夜颤抖。我害怕她死去,因此而对她生出无限的依恋。当她在炉火前做饭时,我会站在她身边,仰起小脸久久地望着她,并且期望她能领会我的情意。有一回,已是夜里十点多,父亲和母亲外出未归,我想象他们已经死去,愈想愈信以为真,便哭着哀求姐姐带我出去寻找他们,姐姐只好陪着我哭。正当我们哭成一团时,他们回来了,原来不过是去亲戚家串门了。


这样一个羸弱敏感的孩子,在面对陌生的外部世界时就难免要退缩了。上初中时,我就常常被班上男同学欺负。那时候兴课外小组,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小组的活动。每到活动日,我差不多是怀着赴难的悲痛,噙着眼泪走向作为活动地点的同学家里的,因为我知道等待着我的必是又一场恶作剧。譬如说,倘若班上一个女生奉命前来教我们做手工,组内的男生们就会故意锁上门不让她进来,而我就会看不下去,去把门打开,于是招来一顿耻笑和侮辱性的体罚。



在我整个少年时期,我始终是内向而且多愁善感的。不过,从初中后半期开始,我的内心生长起了一种自信。我突然发现,我的各门功课在班上都名列前茅,因而屡屡受到老师们的夸奖,也逐渐赢得了同学们的钦慕,甚至过去最爱惹我的一个男生也对我表示友好了。我相信我的求知欲并非源于虚荣心,但虚荣心无疑给了它一个推动力,使我朦胧地感到读书是我的价值所在,能把我从一个被欺凌的弱者变成一个受尊敬的强者。



童年离我越来越遥远了。但是,我相信童年岁月会悄悄地伴随每个人一生的道路。当我回想我的童年岁月时,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身体单薄、性格内向的孩子。这种禀性带给我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使我畏避外部世界,不善交际,几乎有些孤僻,另一方面又使我的内心生活趋于细腻,时常耽于沉思和幻想。后来我不得不花费很大的努力来克服我的性格上的弱点,我对人生哲学的探索大约也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其中潜藏着自我治疗的需要。



                          

二  扑在书籍上



一颗如此敏感而脆弱的心灵,书籍就构成了一个既安全又有吸引力的世界。


我就读初中的学校是一所很普通的中学。临近毕业,班上一个女生建议我高中考上海中学,那是上海头号名牌中学,她说那里的学生都住校,每周放学上学有汽车接送。这个女生是我刚刚步入青春期暗恋的偶像,我把她的建议看作一种恩宠,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考上后才知道,根本没有汽车接送这回事。不过,我一点也不后悔。实在也不必后悔。上海中学位于郊区,使我得以远离市嚣,生活在一个比较接近自然的环境里。校园里有小河、果树和农田,令我这个城里人耳目一新。我还得益于这里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学习风气。我至今忘不了学校阅览室墙上的那条标语,那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它是如此确切地表达了我当时炽烈的求知欲,使我倍感亲切。


上大学时,校方让每个学生写一份自传,我通篇写的全是我如何喜欢读书,读书如何使我受益。后来想想,人事干部看了我的这份自传一定会感到啼笑皆非。可是,我所写确是实情,在我简单的早年生活中,我想不出还有比读书更重要的内容了。我出生的家庭与书香门第相去十万八千里,我的父亲原先是一家大公司的小职员,后来是基层干部,我的母亲是家庭妇女,他们的文化程度都不甚高,而且绝无读书的雅好。然而,我好像从小对书就有一种莫名来由的强烈兴趣。在我的记忆中,我看见那个弱小的孩子无数次地踩着凳子,爬到家中一口大柜的柜沿上,去翻看父亲的那些可怜的藏书。



小学毕业,拿到了考初中的准考证,凭这个证件可以到上海图书馆看书,我为此感到非常兴奋。我借的第一本书是雨果的《悲惨世界》,管理员怀疑地望着我,不相信十一岁的孩子能读懂。我的确读不懂,翻了几页,乖乖地还掉了。读初中时,我家离学校有五站地,由于家境贫寒,父亲每天只给我四分钱的单程车费。我连这钱也舍不得花,总是徒步往返,攒下来去买途中一家旧书店里我看中的某一本书。钱当然攒得极慢,我不得不天天去看那本书是否还在,直到攒够了钱把它买下才松一口气。


到上海中学读高中,除了别的好处外,我还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从家里到学校要乘郊区车,单程票价就是五角,于是我每周可以得到一元钱的车费了。这使我在买书时顿时有了财大气粗之感,为此每个周末我无比愉快地跋涉在十几公里的郊区公路上。


其实,我并不懂得怎样读书,我后来读书芜杂和不求甚解的毛病从那时就开始了。在读书时,我的忧郁的心灵仿佛找到了知音。在高中一年级的暑假,我读了许多中国古诗,整个假期都沉浸在竹林七贤、陶潜、李白等人忧生悲死的韵律里,自己也写了许多嗟叹人生无常的伤感的诗。记不清确切的时间,肯定不晚于十四岁,我已开始常常被死亡问题困扰。每想到总有一天我将从世上万劫不复地永远消失,我就感到不可思议,绝望欲狂。


死亡意识的觉醒和性的觉醒是我的青春期的两个痛苦的秘密,它们伴随着我度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现在看来,死亡和性爱的问题在我后来的哲学思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是和我的青春期经验有关的。可是,当时我完全不知道,它们乃是困扰人类的两个最古老的问题,并且都是真正的哲学问题。



读者:高昂,网名go on,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全民悦读全国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山西广播电视台职业播音20余年,专注于纪录片解说。听到他更多声音,公众号:声境界,ID:tyreader



今日互动话题


你在青春期有什么让你快乐或者痛苦的秘密,不妨写在评论里,与大家交流~


问:有命运这回事吗?年龄越大逐渐相信有命运,有人很小就丧母,有人从小吃不饱,有人含着金汤匙出生,您怎么看?


周国平:一个人的外在遭遇,有一些是自己绝对不能支配的,我们称之为命运。你说的出身的贫富,亲人的早逝,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是,一个人出生在什么家庭,并不能决定他一生的经历,穷人的孩子有出息,富家子弟境况悲惨,这样的事多的是。这就说明,给一生的遭遇算总账,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人自己能够支配的,所谓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命运,就是这个意思。说到底,一个人是不是优秀,比家庭出身重要得多。

……



想知道周国平老师完整回答,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是周国平,

后台回复“命运”

即可查看周老师的完整回答

公众号:我是周国平

有趣的灵魂在这里相遇

长按扫码可关注




周国平家庭教育观:做孩子的同谋
周国平家庭故事:不爱学习的儿子怎么突然变成了书迷?
没有自己独居的处所是多么可怕的事
唯有真爱才能给人踏实的生命之感
教师节:教师应该是真正的“读书人”

商务合作请联系:阿树(zhiado8782)邮箱:guohong0045@139.com



周国平哲学私房课(视频)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回复以下关键词,送你一篇周国平哲理美文


爱| 爱情| 善意| 感情

孩子| 父母| 父亲| 女儿| 教育

命运| 位置| 快乐| 欲望| 妥协| 弱点

道路| 人生| 沉默| 真实| 觉醒| 尊严| 使命| 本质

智慧 | 年轻|自白| 友谊 | 大自然| 雄心 | 谦和 | 怀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