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人为什么沉迷于网络?

2016-03-24 齐格蒙·鲍曼 周国平


离线,在线


在基本生活技能的名册中,网上冲浪得分很高,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年轻人被提示应该获得和追求这样的技能,这也是他们渴望掌握的技能,它超越了逐渐过时的“试探”(sounding)和“观察”(fathoming)。但正像卡蒂·巴尔多(Katie Baldo)这位纽约州库柏镇中学的指导顾问所指出的那样,“青少年忽略了一些主要的社交要点(social cue),因为他们太热衷于自己的多媒体播放器、手机或电子游戏。我在大厅里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他们不会问候或者进行眼神交流”。进行眼神交流并因此接受另一个人的身体上的接近毫无意义:它意味着要在深度了解(这是深度探险必不可少的技能)方面耗费一些重要但令人生厌的宝贵时间;这样做的话可能会妨碍或预先干扰浏览如此多的(如果不是太多的话,也绝不能算少)诱人界面。


在不断发生紧急事件的生活中,虚拟关系(virtual relations)轻易就会击败“真实关系”(real stuff)。虽然主要是网下世界在驱使年轻男女不断地四处奔波,但如果不运用网络电子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瞬间化、浅层化和一次性化,变得简洁、浅显易懂并且能够完全支配,这种压力就毫无作用。虚拟关系带有“删除”和“垃圾邮件”按键,可以免除深层互动中难以处理的(首先是旷日持久的)后果。一个人可能会情不自禁回想起羌斯(Chance)(他是彼得·塞勒斯在1979年的电影《妙人奇迹》中扮演的角色,该影片由哈尔·阿什贝执导):他长时间独自与电视相处,并以为电视中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当他在一个繁忙小镇的街上行走时,竟然想在电视遥控器的帮助下,徒劳地将一群令他深感不安的修女从视线中驱赶出去。


对年轻人而言,虚拟世界新的吸引力主要源于这里没有矛盾,不会与别人话不投机,而后者是网下的生活世界中的常态。与网下世界中不同,网上世界可以提供无限多样的可能联系——既合理又可行。减少沟通的持续时间,就可以渐渐弱化双方联系,通常情况下则保持沟通持续时间。——这与网下对应的世界完全相反,大家知道,网下世界是通过限制沟通人数,进行深化拓展,持续努力后才能见到成效。


有些人会用这样的想法来折磨自己:他们迈出的每一步可能(只是可能)都是一个错误,对他们而言,可能(只是可能)太迟了而无法减少自己的损失。对这部分人而言,网上沟通真是福音。因此,对需要给出“长久”承诺的——不管它是个人的生活计划还是与他人的约会——一切事情充满怨恨。近期的一个商业广告明显地讨好年轻一代的价值,它宣称自己出产了一种新睫毛膏,并“发誓说可以让人24小时保持美丽”,而且如此解说道:“我们承诺:一次描眉就可以让您美丽的睫毛持久闪亮,无论是遇到雨天、满头大汗、空气潮湿还是泪花四溅。这一切只要您用温水轻轻一洗,就可轻易卸妆”——24小时已让人感觉像一种“承诺”,但如果它的效果不能这样简单至极地消除的话,即便如此简单的一种“承诺”,也不会是一种吸引人的选择。


无论最终做出的选择是什么,都会让人想起马克斯·韦伯这位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所说的“轻飘飘的斗篷”(light cloak);随意就能把它从肩上摇晃掉,片刻之间就行,而且也不会有什么麻烦——不像他所谓的“钢铁般的外壳”(steel casing),提供的是有效的保护,能够持久抵御骚乱,但是它除了限制受保护者的活动,严重约束受保护者自由意志施展的空间外,却也很难摆脱掉。对年轻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当重塑“身份”和“人际关系网”的必要性(或实际就是一种幻想)出现,或被认为已经出现之时,他们能保有这种能力。他们先辈们对于“身份认同”一次性的担心,已渐渐让位于他们自己对于不停需要“重新身份认同”的焦虑。身份必须是一次性的(disposable);永不满足或不能充分满足的身份,或一种掩饰其高龄的身份,都应该被轻松放弃;也许生物降解性会成为今天最为急需的身份的最理想属性。


因特网的这种互动性正迎合了这种新生的需要。在因特网上的互动交流中,是关系的数量而不是质量才决定了成败的几率。这种互动能够跟得上(au courant)最新的话题,这种选择进而使话题成为众人必知的事情:现在大部分所听的歌,最新潮的T恤衫设计,时下最红的名人们的最新新闻,最近和最经常被谈论的政党、节日和焦点事件。同时,在描绘某人自己时,它有助于更新内容并重新确立焦点;在快速抹除自己现如今感到羞耻的陈年往事方面,它也能有所作为。总之,网络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不间断的劳动革新(reinvention),它甚至是后者不可或缺的——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网下生活不可能实现的。毫无疑问,这是“电子一代”(electronic generation)把时间花费在虚拟的世界中的最重要原因:这种时间的稳定增加是以生活在“真实”(网下)世界中时间的不断减少来保证的。


用来框定和描绘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概念的所指对象,那个作为生活和经验的世界也是年轻人亲自经历的世界,已经渐渐但稳步地从网下世界移植到网上世界了。


像“联系”、“约会”、“会面”、“沟通”、“共同体”或者“友谊”——都指涉人际关系和社会联系——是其中最显著的概念。这些概念所指对象的变更的最重要影响之一就是将现时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承诺看成了不断需要协商的一个瞬时快照,而非永远不变的稳定状态。(但允许我现在就注明,“瞬间快照”[momentary snapshot]不是一个完全恰当的比喻:尽管只是“瞬间”,快照或许仍然意味着比以电子为媒介的关系和承诺更为持久。“快照”一词属于相片打印和相纸所用的词汇,在它们的生命长河中只可能接受一种形象——然而就电子关系而言,删除[effacing]和改写[rewriting]或重写[overwriting]是最为重要的也最常诉诸的选择,而这在胶片负片和相纸中是不可思议的;的确,它们是以电子为媒介的关系中唯一去不掉的属性。)




《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

齐格蒙·鲍曼著

漓江出版社,2013-3

阅读往期经典文章:

人为什么要追求显耀的身份?

在我爱的人面前,“应付”这个字便使不出来

诚意只是一种态度?


推荐一个公众号:藏美馆(ID:cangmeiguan)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送你一篇不一样的美文。




回复以下关键词,送你一篇周国平哲理美文



爱| 爱情| 善意| 感情

孩子| 父母| 父亲| 女儿| 教育

命运| 位置| 快乐| 欲望| 妥协| 弱点

道路| 人生| 沉默| 真实| 觉醒| 尊严| 使命| 本质

智慧 | 年轻|自白| 友谊 | 大自然| 雄心 | 谦和 | 怀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