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3年10月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扯直法律再来谈道德

余远环 南方找北 2017-06-19

严复



01


朋友转来一篇文章分享——《由徐志摩英年早逝看邪淫的危害》,说徐志摩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糟粕部分,喜新厌旧和见异思迁,不顾道德。对父母不孝,对子女不慈,对妻子不忠贞,对朋友无信义,身为人师带坏风气,违背了人伦道德,所以他的结局是不幸的。


这样的文章,散发着道德说教的腐臭味,简直就是垃圾,却有人在转发,而且转发量达9万多,也是醉了。

 

朋友也许是在提醒我的生活作风,哈哈哈,俺有那么花心么?不过想了想,微信朋友圈看似把彼此的距离拉近了,但这种表面的拉近,却足以造成内心的疏远。

 

因为三言两语的呈现,理解常有偏差,也最容易误解,朋友间还是面对面交流的好。


哦,还是说回道德吧。这社会,凡是喜欢批判社会道德的,不是二愣子,就是缺乏道德的人。

 

你看,台上那些官员,经常在做道德训诫,事实上最不敬畏法律,最缺乏道德。哦,啪啪啪,也许这一枪打死好多人,但相信没打错几个。

 

道德是需要经验的,不是说出来的。


曾经有朋友问我:“如果你有西门庆的财富和背景,你会是一个西门庆吗?”小林老师代我答:“肯定会!”嘿嘿。当然我的答案也是。


可是,我人品一直挺好的呀,这一辈子,只是在流浪时偷过单车,在出租屋偷看过女孩洗澡,25岁以后,再没做过对社会有害的事情呀,所以我一直相信自己的人品和道德。


可是,没有经历考验的“人品”,是不能放心被视为有人品有道德的,就像我曾经偷过单车、偷看过女孩洗澡一样。如果有机会,在没人监管之下,我一定会把银行的钱搬回家;条件允许,我一定三妻四妾,过着西门庆一样的生活的,当然,我会有一个度,只因身体没西门官人好。


每个人心中都有邪恶的部分,严复是清末民初的启蒙先驱,却是个鸦片鬼,吴虞是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却纳妾狎妓,罗隆基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领袖,却曾经当街调戏妇女,季羡林是国学大师,年轻时候的志向却是“多日几个女人”。他们都是清末民国的精英哦。


所以卢梭的《忏悔录》,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但事实上很少有人会自动站出来说:“我是一个没道德的人。”想一想,那些站在道德高度上批判他人的人,哪怕古代的大儒,又有几人真正做到独善其身呢?


新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妇女正在行淫之时被人抓获,按照犹太教的教规,这样的妇女必须用石头打死。有人把她带到耶稣面前,故意让耶稣作判决。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他们听见耶稣这样说,就一个一个地走了。


是的,在没 有基本的检验之下,我们对自身道德的自信甚至自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可靠。


《圣经》中还记载了一个故事:彼得三次不认主。大意就是耶稣跟门徒说完自己将要被刑拘以及判刑。彼得立即表示誓死捍卫耶稣。耶稣告诉彼得:“你虽然现在信誓旦旦,但夜里鸡叫前你将三次不承认认识我。”彼得坚决表示对自己的忠诚和勇敢有信心。结果,鸡叫之前彼得果然就有因为惧怕承认认识耶稣而惹祸上身,进而对卫兵否认认识耶稣。耶稣对人性是有深刻认识的。


不是要说我们都是不道德,而是想强调,如果没有经过检验,不要轻易对自己和他人的道德下定论。就像对个人能力的高估一样,对个人品行的高估,一样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那些对他人的道德评判时头头是道,真轮到他们自已,未必如我们想像的那么有道德。因而我们要对自己和他人的道德判断更谨慎一些。

季羡林


02


就是说,没有经历过考验的人品,不能放心被视为人品。你看文革,这么重大的灾难,有几个人几本书在反思自己的罪和恶呢?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这就是群体的道德,是否好讽刺?


老舍曾说:“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
不是说我们不倡导道德,而是想说,社会在进步,道德标准也在演变的,只要不影响他人的生活,就是有道德,起码就是有道德底线。


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和道德要求,而真理和道德要求,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并传给一般民众。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和和道德要求,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现在这种观点,其实不能适用于当今的社会的,因为过分的道德判断,既显得单薄而且极为粗暴。
现在之所以给人感觉社会道德不行,原因更多来自国家法律的形同儿戏,好多法律条文,根本没有去执行,从而扰乱了社会哲序。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而不是上线,道德才是上线。


底线都不保,还求上线?立了法却不能执行,肯定不是法治,恰恰是对法治的背离。


说某大学法学教授在课堂上讲道:同学们,现在这社会啊,大案看政治,中案看影响,小案看关系……话还没讲完,一愤青同学猛地把课本摔在地上:请问,什么时候看法律呢?我不学了!教授指了指地上的书,意味深长地说:我看你还是把课本捡起来。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期末考试的时候肯定看法律。
道德其实也一样,训诫式的道德,在行动无力的当下,是坍塌了的,是对道德的背离。
就像“民主不必然带来法治和自由,但不经由民主必然不可能实现法治和自由”一样,如果法律都没能重建权威,行为的底线总是缺失,任何训诫的道德就是在扯淡。


所以,实在讨厌任何人谈什么道德,有本事先扯直法律,再来和民众谈道德吧,制度建设比道德说教好用得多。

往期文章:

杜月笙善识人,曾国藩能相士!陶澍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