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在左右市场成败|彼岸

2015-07-22 零肆零期 研发客

The great table, 1965

Rene Magritte (马格里特)



远行者说


本期彼岸栏目文章用清晰的数据阐明首创新药比最佳跟进式新药具有更大的市场价值。这是“河东河西”系列的第六篇,发表于2013年。它与本系列最开始的两篇文章发表时间相隔十年有余,结论却与那两篇文章截然相反。我推荐这篇文章正是因为这个大逆转式的结论。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看来,在新药研发领域,十年时间就足以颠覆研发战略的基本假设与前提。这也是本系列取名“河东河西”的初衷与深意。


在过去十年中,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审评监管机构与医药支付方在新药研发方向上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和话语权。它们一方面愿意为真正给病人带来医学治疗价值的创新药放行和买单,另一方面,对缺乏显著差异性的跟进式新药的支持力度日益减少。这种充分肯定创新的态度对生物医药投资方向和研发资源配置都有深远的影响。


试想,如果一家大型药企十年前决定根据当时的行业共识,将自己的研发产品进行组合调整,增加最佳跟进式新药项目的比例以降低风险,并提升潜在的商业价值。假设这些项目一直往前推进十年,等到它们准备完成III期临床试验、报批并上市时,可能会尴尬地发现这些项目前路迷茫,无论是审评监管方、医药支付方还是医生们,都不再对此类在研新产品有兴趣,而是将目光放在十年前不被看好的具有首创潜力的新颖机理的项目上。那么,十年心血和投资,岂非都付诸东流?


作为研发项目组合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怎样才能避免这个“河东河西”魔咒和陷阱呢?第一,需要想象丰富的前瞻眼光,能对十年后的市场与竞争环境有清晰的判断。第二,需要在研发资源投入和配备上有相当程度的灵活性,定期调整项目组合和优先顺序,以利于分散系统性风险。最后,也是最核心的一点,需要对新兴的疾病生物学领域和技术有深刻的理解,能够根据自己对行业下一个十年可能涌现的基础和临床科学研究新成果和新机会有所洞见,大胆下注并坚持不懈。研发项目组合的管理和决策,比拼的就是兼具科学和商业的判断力和魄力。


本文作者来自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这家全球顶尖战略咨询公司之一,也是麦肯锡公司的老对手。文章第二作者迈克尔·林格尔是波士顿咨询公司资深合伙人,也是其生物医药团队的权威之一。他拥有英国伦敦大学生物学博士和美国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分析思辨极为严谨。能在这样一个行业关注的重要话题上,与麦肯锡的对手PK一轮,并笑到最后,我猜测林格尔与他的同事们应该是十分欣慰的。


世易时移,改变的不光是行业内的审评监管方、医药支付方的观点与竞争环境,还有行业对首创新药价值的肯定。“河东河西”系列第二篇的作者之一布鲁斯·布斯虽然在2003年认为跟进式新药具有巨大的价值,但他自从2005年加入生物医药风险投资领域以来,一直都将投资重点聚焦于最尖端技术与首创新药研发项目及创业公司。十年沧桑过后,行业的主流观点逐渐向首创新药回归。从零到一,不但是硅谷互联网高科技领域的信条,也是当下美国及西方生物科技行业令人瞩目、令人激动、更令人期待的源泉。



原文:乌瑞克·舒尔茨(Ulrik Schulze)

原文:迈克尔·林格尔(Michael Ringel)

编译: 小洁


制药公司正在努力遏制下行的研发产出率,同时,对于进入市场的药物,他们也更加迫切的希望找出区别商业成功与失败的特征。如果说,多家公司同时竞逐有希望的靶点再寻常不过,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基本问题,在同一机理类型的药物中成为首创或是最佳,孰为上策。


阿托伐他汀(立普妥;辉瑞),是最被津津乐道的最佳跟进式新药后来居上,并成就巨大商业传奇的例子。尽管它是第五个参与市场竞争的他汀类药物,落后于首创新药洛伐他汀(美降之;默沙东)9年多,但依然夺得了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几乎是其他同类药物年销售峰值的两倍。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一个药物已被确证在疗效上优于竞争对手,那它就没必要成为第一个在同机理类型中上市的新药。这一共识是有道理的。但对上市速度和疗效优势所具价值进行的系统性分析,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结论?而且,在各个不同的治疗领域和机理类型中,又会有怎样的动态变化呢?


最重要的是什么


上市时间VS治疗价值


数据显示,成为首创比成为最佳略胜一筹。在有12个方格的矩阵图1中,可以看到我们所分析药物所获得的上市时间和治疗优势函数值。我们将既是首创也是最佳的药物所获得的市场价值(按当前的销售额计算)标准化为100。对照这个最佳组合方案,其他药物会得到相应比例值。




该图显示,在这些作为范例的药物中,疗效达到最佳状态的药物,若第二个入市,那所得值平均为同是首创和最佳的药物所得的88%。换句话说,成为第二名给它造成了12%的财务损失。但是,若疗效优势上处于中间级别,且首个进入市场,那么其所获价值平均为最佳组合方案的92%,也就是少了8%。与之类似,第二个进入市场且治疗优势居中的药物也以58%胜过第三个进入市场且疗效最佳的药物,后者的比值为50%。


但是,如果一个药物丝毫不具备特有的治疗价值,那么就算入市早也不足以给它带来成功。治疗价值最低的那类药物,即便率先入市,平均来看,其所得值也只达到最佳组合方案的40%。若这类药物不是首个进入市场的,或比多个药物更晚入市,其所得值会低于10%。


快速跟进要有多快?


“快速跟进者”夺取成功的窗口期是很短暂的。图2是由9个方格组成的矩形图,显示出跟进式药物所获得的晚上市时间和治疗优势函数值。此次,我们把在首创新药入市后两年内进入市场的最佳跟进式药物所获价值定义为100。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第二个入市者速度不够快,其所获价值会出人意料的快速递减。对于最佳跟进式药物来说,若在首创新药入市后2到5年内进入市场,其所获值平均为2年以内入市的跟进者的38%。若第二个最佳跟进式药物的入市时间延迟到首创之后的5年或更久,它的所得值将少于17%。对于在治疗价值上居中的药物来说,情况也相似。



其他因素


尽管上市时间和治疗优势层级解释了这些数据集所呈现的大部分变量,但我们仍然观察到,有三个特别因素会带来另外的变动。第一个因素是药物治疗特性的精准性。在某些情况下,治疗优势特异能胜过快速入市的必要性——例如,若一个药物具有某项优良的特性,能填补患者亚组的差异化需求缺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个药物拥有极其宽泛的适应症来帮助其拓展市场(特别是当疾病诊断常不明确或含混时)。非典型的精神病药阿立哌唑(Abilify;大冢/百时美施贵宝)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它的说明书涵盖了其所属机理类型中最为广泛的适应症——获批用于精神分裂症、躁郁症、抑郁症,以及孤独症引起的易怒症状——而且,它在商业上取得的成功弥补了第六名进入市场这一短板。


第二个特别因素是药物机理类型特有的动态变化。对于后进入市场的药物来说,有些治疗领域显得特别宽容,因为在这些领域,一旦最初的治疗药物表现差强人意,具有相同作用机理的后来者就会被视为备选。这类例子,包括用于治疗抑郁症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以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还有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牛皮癣这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TNF)。这类药物的市场空间如此大,以至于后来者赛妥珠单抗(Cimzia;优时比)——这个比依那西普(恩利/Enbrel;安进/辉瑞)和英夫利昔单抗(雷克/Remicade;Centocor Ortho生物技术)晚10年上市的药物——尽管市场份额低,但2020年的销售峰值也有望达到近20亿美元。


第三个因素是一个高效的商业团队能够助力药物上市后的表现。例如,富马酸非索罗定(Toviaz;辉瑞)是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这一机理类型中第五个无差异化的市场加入者,用于治疗尿失禁。它的获批时间比同类首创新药酒石酸托特罗定(Detrol;辉瑞)晚10年,比现在的市场领导者琥铂酸索非那新(Vesicare;安斯泰来)晚4年。但是,辉瑞强有力的营销团队为该药物开拓了一个利基市场。按预期,其销售峰值可达6亿美元,即便其所获收益落后于第一和第二个市场进入者,但已把第三和第四个药物甩在后面。与其他例外一样,高超的商业运作这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数据中余留的其他一些变化。但总的来说,如图1和图2所示,这些特别因素的影响,无一能超越入市时间和治疗优势这两方面不可比拟的重要性。


药企怎么做


现在,很多药企竞相开发同一机理类型中上市时间排第三、第四或更晚的药物。通常,这类化合物属于“同靶点创新药”,它们停留在研发管线上,作为没有明显差异化特征的后来者,看不出有什么样的策略能让它们在商业竞争中夺得成功。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些公司如果不从研发管线上精减掉这类药物,那么就需要更加缜密地为这些后来的市场参与者进行谋划。


我们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药企对研发管线进行再评价的分析方法。对每个化合物,都可以问问以下三个问题:

  • 我们真的有成为首创新药的机会吗?

  • 如果没有,我们是否能快速跟进一个疗效相当于首创新药或更佳的药物进入市场(2年内)?

  • 如果不能,我们是否具备条件创造三个特别因素中的一个?如果可以,怎么做?



原文

What matters most in commercial success: first-in-class or best-in-class?

Schulze U, Ringel M.

Nat Rev Drug Discov. 2013 Jun;12(6):419-20.


本系列其余文章

彼岸 河东河西系列文章之一(第零贰肆期):创新药价值几何

彼岸 河东河西系列文章之二(第零贰柒期):追寻最佳

彼岸 河东河西系列文章之三(第零叁壹期):跟进式药物:同台竞技还是模仿

彼岸 河东河西系列文章之四(第零叁肆期):被低估的靶点多样性

彼岸 河东河西系列文章之五(第零叁柒期):新药靶标的长尾曲线隐藏着什么

请关注研发客公众号,阅读以往文章。




原创文章,研发客版权,请勿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

Dai.Jialing@PharmaDJ.com







译者 胡小洁


彼岸——《研发客》公众号专栏

一幅画 一段按语 一篇英文摘译

回首:新药研发的峰峦叠嶂

前瞻:技术投资的机会潜力

时评:行业热点的跟踪分析

跨界:战略创新的颠覆迭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