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成漂亮的新药发现平台|彼岸
Surrealism and painting, 1942
Max Ernst (恩斯特)
彼岸栏目通过远行者说按语,摘译的方式,长系列、系统化地梳理西方药物研发投资合作模式的演变规律,所有文字经过思考创作。我们欢迎任何有关药物研发理念的写作、演讲、PPT等摘录选取其中观点与图表,敬请注明源自研发客的启发。
远行者说
本期彼岸文章是《布氏心法》系列的第四篇,聚焦于布斯博士欣赏的两种投资案例类型之一:新药发现产品引擎。他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收获颇丰,绝对是行业在技术和投资上的双重权威。我推荐这篇文章因为它列出了新药发现产品引擎的三大成功要素,值得同行们交流体会。
20年前,新药发现技术的摸索往往从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始,得到跨国药企的资金支持后,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逐步成为这些大药厂的内部能力。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美国生物科技投资泡沫阶段,大量的技术平台型生物科技公司融资或上市,但大多没有能及时将高风险的技术转化为实在的新药。从此,华尔街和风险投资者对该类公司避之不及。各大药厂因为自身研发生产率的挑战也紧缩新产品管线并减少对新兴技术的投资。新药发现技术平台商业模式从热点一下子被打入冷宫。
布斯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开始对新药发现技术平台进行谨慎的投资,并摸索出一条新路。十多年过去,新药发现技术平台公司的投资逐渐变为由风险投资占主导,药厂则更多的是从这些生物科技公司引进技术和从平台衍生出新产品。在新药研发资金技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制药企业也有机会通过合作与并购的方式得到最新的世界级新药发现技术平台。今年5月,复星医药联合厚朴投资、光大控股以及药明康德收购美国Ambrx公司,得到第二代抗体偶联物ADC技术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本文阐明了布斯博士关于新药发现产品引擎的清晰投资理念。本系列下一篇文章会分析他欣赏的第二种投资案例类型。敬请读者继续留意关注。
我认为这里值得强调的是,在我们关于早期生物科技的基本观点中,有两个关键因素对于我们所做出的任何投资都至关重要:
创新是第一个核心。需要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并极有可能给患者带来富有差异化的影响。大科学、新生物学、新分子模式、替代方法——创新的前提条件必须包括这些要素中的一部分。那些围绕着调整制剂或其他小打小闹的渐进式创新,即便是对某种疾病环境显示出价值,现在也不会令我们感到兴奋,过去5年里也是如此。
对于我们决意给予支持的公司来说,资本效率是第二个重要原则。一言以蔽之,资本效率关乎投入的权益资本与其所创造价值之间的平衡。回溯到2007年,《自然生物科技》杂志的文章When Less is More强调了资本效率这一主题,现在它已经变得比那时更为真实。这段时间我们打造的所有商业模式中,都贯穿着资本效率这一强劲主题。
但是,具备这两个要素的商业模式范围很广。有的是虚拟模式,就像Fierce Biotech网站主编John Carroll所说的一样“靓丽”。但有的就不是,而且,如果按虚拟模式来其进行运作,必然会失败。有的专注于某项单一资产,而不是产品项目组合。有的则拥有一个来源于新药物发现平台的项目资产组合。
下面,让我先列举我们所热衷的两种不同的投资案例类型,以及这些模式所具备的成功要素。
新药发现产品引擎
我们坚信在资源高效率运作下新药发现平台模式的价值,尤其是当它致力于重大的生物学主题(如Miragen公司的microRNAs;RaNA公司的长链非编码RNAs)、新颖的生物分子模式(如F-star公司的双特异性抗体、Adnexus公司的Adnectin平台、Bicycle公司的环肽类化合物、Protaffin公司的蛋白多糖诱饵),或新型“智能化学”方法(如Avila公司的共价药物开发、Nimbus直面高难度药物带来的挑战)的研究时,更是如此。
尽管所有这些平台都是为了推进科学上的创新,但它们已不再像上世纪90年代的许多药物发现平台一样,只是“科学项目”了;重要的是,获得候选产品的路径通常在公司初创时就已确定,最初的着眼点在于确证这一平台能够重复已经取得的进步。新生物学研究总能在后期带给人惊讶,但这些平台的产品定位在公司襁褓期就已设定好了。在帮助创建这类型的公司时,我们期望能以2500万~5000万的股权资本来实现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强大的管理团队显然是不可少的。但除此之外,在这种模式下,通常还有三个成功要素需要满足:
必须尽早而且经常进行战略性、迭代式的靶点筛选,同时,还要愿意放弃未发现关键作用的不太有价值的主导项目。选取一个尚未优化的先导项目的冲动来得太快,或太过沉溺,都会消耗核心资源,给这种模式的价值创造带来损伤。关键在于,对明显的差异化视角,以及发现符合这些要求的项目,要有强烈的意识。
为了创造一个稳固的研发引擎,必须保证有非稀释性资本来抵消平台的资本消耗率。这种非股权资金通常来自于和平台有药物研发合作的制药公司,也可能通过基金会和资助机构来获得。其细节中令人头疼的一点是:如何在这种关系中确保研发合作联盟的双赢。这一直是个难题。此类交易会产生自由现金流来支持其他运作吗?而且,当一个利用所有资源来开发药物的联盟就绪时,就不能低估管理团队承接其他研发计划的能力范围所受到的影响。总的来说,我认为,在一家新创公司的头3~5年里,通过非稀释性合作关系来获得相当于一倍或超出一倍的股权投资的资金是个不错的愿景。
机构内资产和外包资产必须得以平衡。关键是要知道在这些商业模式中,以什么来构建核心实验室的竞争力,以及如何进行战略性的外包。过早扩充固定基础设备投入和员工基础,所产生的资本消耗率会超过所创造的价值,但对核心部分的投资不足又会削弱平台的可验证性和稳固性。每个平台都不一样,所以对这个问题,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现在,超过几十位的正式员工就有可能超过一家处于药物发现阶段的创业公司的效率极限。
当然,这三个成功要素会协助作为产品开发引擎的公司模式进入创造价值的轨道中——但最终,与主导产品相关的喜人数据才是实现价值所需的催化剂。创造利润可以通过出售公司来实现,或者(现在已经很少见)在公开市场上通过股权增值来实现。一个灵活并越来越引人关注的公司架构是,将平台内置于一个有限责任公司(LLC)内,在这个公司里,利润可以通过出售单个的运作特定项目的子公司来实现(如同Nimbus公司的架构一样)。
原文来自 LifisciVC 博客,2012年3月
http://lifescivc.com/2012/03/virtues-of-differing-biotech-worldviews/
本系列其余文章
彼岸 布氏心法系列文章之一(第零肆玖期):要么过度投资,要么投资不足
彼岸 布氏心法系列文章之二 (第零伍贰期):发现Nimbus
彼岸 布氏心法系列文章之三 (第零伍伍期):基于预设架构的新药合作
请关注研发客公众号,阅读以往文章。
原创文章,研发客版权,请勿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
Support@PharmaDJ.com
译者 胡小洁
彼岸——《研发客》公众号专栏
一幅画 一段按语 一篇英文摘译
回首:新药研发的峰峦叠嶂
前瞻:技术投资的机会潜力
时评:行业热点的跟踪分析
跨界:战略创新的颠覆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