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DIA年会主席王劲松:让众多患者在药物开发氛围更科学的生态中受益 | DIA前奏

2016-05-12 壹捌贰期 研发客


王劲松博士在往届DIA中国年会上发言


编者按


王劲松博士今年4月在美国出差的时候,全球药物信息协会(DIA)中国顾问委员会(ACC)要开电话会议,当时是美国深夜两点,他醒来准备好拨入电话会,问自己:“为什么一直坚持做这件事?”


王劲松是ACC主席,也是第八届DIA中国年会主席,5月15日年会在北京召开,他负责组织工作,平日以志愿者身份参与DIA中国的各种事务,召集30多名委员会成员定期交流,为DIA中国办公室和全球董事会建言献策。时间久了,他会跟圈内的同事开个玩笑,“我是DIA的资深义工”。更深层次的,是他对自己“为何坚持”的追问。


王劲松现在是Atlas Venture公司投资顾问,正在创建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创新型生物医药公司,曾任赛诺菲中国研发中心总裁、亚太转化医学负责人。现在仍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内科风湿科兼职医师,并是哈佛公共卫生学院著名实验室博士后出身的免疫学学者。他是工业界内为数不多的集医疗,学术和新药开发为一体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在后续的职业发展中,他的医学及学术背景让他游刃在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之间,每当工作中药物研发和转化医学交汇碰撞,每当和临床医生讨论一个新的试验设计,他的脑海里总是闪过多年来经历过的病人的痛苦以及创新药为他们带来的欢乐与满足。


常年来,王劲松从一名普通参会者到讲者主持人,最后到DIA中国大会主席,不变的是他始终思考如何为行业提供价值,让制药研发人能以更“职业化”的专业态度和操守徜徉在这一生命科学领域,进而让众多患者在一个新药研发和法规环境更科学的生态中受益。


在下周一召开中国DIA年会前夕,《研发客》有幸专访王劲松博士,由他介绍本届大会的主旨思考和看点——“迎接法规变革,聚力专业质量”。准备好参加年会的研发客们,请带上您的大会议程,规划好北京行程,跟随我们的访谈,去探寻这一药物研发盛会当中的精彩!



王劲松博士,Atlas Venture公司投资顾问、DIA中国顾问委员会主席,第八届DIA中国年会主席,曾任赛诺菲中国研发中心总裁、亚太转化医学负责人,现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内科风湿科兼职医师。

记者|毛冬蕾


问:王博士,祝贺您担任DIA中国顾问委员会主席和第八届年会主席。您参加过多届DIA中国和全球年会,原来在跨国制药企业担任主要研发负责人,从过去7届年会到这一届,请您谈谈担任第八届年会主席的感想,有哪些责任和义务?


王劲松:从一名普通听众到年会主席,我感受最深的是除了自己在专业上需要不断提高,总结工作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并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更主要的是需要组织和调动整个行业的资源与力量来体现行业需求与动向。


今天担任大会主席,我的责任增加了许多,要组织大会指导委员会及组委会以及ACC成员等确立主题定义,组织思路,专场话题,这些既要符合DIA全球发展愿景,也要紧密结合国内行业情况。DIA不只是谈技术的平台,很多改革及行业转型过程中的挑战与前景也要传递出来让行业同仁共同探讨与面对,同时也利用此平台来展现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的能力和愿望。


DIA是领先的国际品牌,要落到中国与中国的医药行业接轨,需要各方包括监管部门、学术界及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在此利用这个机会,衷心感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的长期合作与支持。


目前国家提倡鼓励创新,DIA将利用其特有的国际资源,像纽带一样连接国内外高端专业人才与机构学者,共同参与,从而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DIA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众多志愿者的辛勤奉献。作为其中一员,我非常荣幸结识了一大批极具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的同行。我们一起通过我们的努力,利用DIA平台,旨在最终促使行业创新能力提高,我们的患者会在一个研发制药氛围更加科学的生态中受益。这是我一直坚持在DIA担当志愿者的原因。


问:第八届年会主题为“迎接法规变革”,自去年7月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法规改革,外部环境也有很大变化,怎样在一个国际会议上解读“迎接法规变革”的含义? 


王劲松:2015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药监政策有一系列大变化,被一些同行喻为“中国创新药元年”。法规正从整体方向发生转变,这是一种监管审评理念的全面提升和变革。在这种形势下,行业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产生很多机遇。怎样厘清头绪,把握住发展重点和趋势,对于创新型公司来说很关键。只有主动迎接变革,才能跟上时代需求。


而“聚力专业质量”,不仅代表制药行业对质量的永恒与至高无上的追求,同时也意在体现制药人必须具备的“工匠”职业情怀和意境。 它意味制药研发人在做事时候的职业化和专业化(Professionalism),行业操守与职业规范。


我们不仅在技术层面讨论迎接法规变革,更重要的是要做一个专业的制药人。


问:无论是本土创新试验还是融入国际开发,严谨真实的数据质量不可缺少,国家从去年以来以最大的监管力度保证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和质量。您认为中国药物临床试验未来的发展之路是什么?


王劲松:药物临床试验正在向正规、严谨和高质量方向发展。这个转型需要所有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虽然有些现象是有历史原因的成分,但一定不是忽略质量的借口。对于做药人来说,无论做仿制药,创新药甚至是保健品,开发过程以及上市产品质量永远都是排在第一位的。


问:本次大会特别邀请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创始人、百济神州共同创始人王晓东院士,这是DIA首次邀请本土公司创始人作为主讲嘉宾的一届年会。中国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各个场合讨论的主题,许许多多研发人也跃跃欲试,加入创新创业的大潮。我想是看好了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和研发的整体环境。


王劲松:我非常同意。多年来,DIA在中国一直寻找如何最大限度对中国行业发展起更大的促进作用,每年大会都会关注这个走向。从中国创新药研发走过的历程来看,从早期本土一些做创新的企业开始做快速跟进,再到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展研发活动,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转移到亚太地区,中国的新药研发群体在初始阶段主要以跨国企业和有国际背景的研发占主体。


除了早期国内一些杰出的科学家以及相关机构利用特有地域资源进行创新研发之外,真正中国的有规模的创新是由零星的海归投身的研发活动,如深圳微芯等开始,他们经过漫长的摸索已有所建树。最近几年,国内本土研发渐渐形成气候,出现了一些新型公司,如百济神州、再鼎医药、华领医药、歌礼、信达等,他们或者自主开发,或从国外引进直接到临床阶段的产品,以最有效的方式接触到国际高水平的研发项目,并将他们往后继续推进。


展望未来,中国要进入全球创新主流与国际接轨,就要针对专注的疾病领域,借助有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平台,开展真正自主研发。


我最近到美国剑桥地区谈访了诸多顶级生物医药初创公司,感触很深的是,这些公司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有非常强的核心技术,二是在某些疾病领域有很深的造诣,这是主流,中国企业开始朝这个方向发展。


目前,多个维度的中国企业创新模式已初步形成气候。百济神州最近在纳斯达克上市,这里一定有很多中国新药创新的故事值得分享。这是我们为什么邀请百济神州共同创始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创始人王晓东院士的原因。同时晓东院士作为在学术界与工业界在创新领域颇有建树的领袖级人物,会就他对创新的经历与理念和参会者和业界同仁分享。他将发表题为“中国新药创新之路”的报告。


除了王晓东院士的主旨演讲,我们还邀请美国新基生物技术公司(Celgene)首席执行官、被FierceBiotech誉为2016年全球生物医药界最具影响力人物Mark J. ALLES先生莅临大会并发表“医学创新:一个健康和繁荣中国的催化剂”主旨讲演。


新基生物在行业内非常有代表性,该公司以创新为自身最主要的“基因”,目前成为美国生物制药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公司之一。王晓东院士与Mark J. ALLES先生将从国内外不同角度分享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如果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就会像新基公司一样,不仅在中国成功,也在世界被尊重。


问:最后请您以大会主席的身份向整个中国药物研发界的同仁们再一次发出邀请吧!


王劲松:除了两位重磅级人物的报告,我特别推荐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武志昂教授主持的主旨论坛——创新的生态环境。业内几位大咖级别学术精英,行业领袖将和政策及法规制订者,监管部门代表一起共同探讨创新生态环境的优化。最近几年,DIA非常推崇以患者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本届年会上将围绕大家关注的几个重大疾病领域如感染性疾病、肿瘤和精准医疗,将作详细的讨论,力图探讨如何把临床研究者和病人的需求联系起来。


除此之外,大会还有大量和行业相关的话题会为大家的业务拓展与事业发展提供难得的充电与指导机会。这将是一个精彩纷呈,亮点闪耀的专业大会!期待下周我们北京相聚!


点击标题阅读DIA前奏专栏系列文章

8年DIA,中国药物创新的昨天今天明天

除了理想主义者,我们还是机会主义者

何大一:20年后依然故我

徐宁:我爱DIA

蔡伊志:与DIA中国共同成长的岁月
李树婷:DIA 让我认识了药企中的研究者

朱立红:DIA能为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做一些事


关于DIA


DIA总部位于美国首都Washington,DC,此外在北美、欧洲、日本、中国等设有分部。作为一家中立的国际组织,DIA 在制药和其它医疗健康领域,孜孜不倦50余年,为政府,工业和学术机构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赢得广泛认可和赞誉。 
DIA是中国医药健康研发领域必不可缺的专业分享和知识更新的伙伴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DIA年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