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内近20年56个一类抗肿瘤新药临床数据分析 | 正见

2016-08-08 贰贰零期 研发客

正见 Perspectives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方寸中闻正见


图为本文作者与2015年DIA年会大会主席李自力博士(右)合影


编者按


《研发客》彼岸栏目在九死一生系列中分析了西方制药公司新药研发临床开发损耗率的原因与结果,该系列得到了国内临床研究界学者李树婷教授的重视。


李树婷教授所在的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具有长达半个世纪开展肿瘤新药临床研究的历史,见证了诸如西达本胺等代表国内原始创新的肿瘤药临床研究的全过程。十分有心的是,他们将经手的创新肿瘤药研究过程加以研究和分析,首次在国内以研究者牵头发起对工业界新药研发成功与失败率的讨论。


《研发客》特邀李树婷教授将报告精华浓缩成文,以飨读者。与九死一生“晚期试验耗损率最大”的结论相似,李教授得出的结论是,国内新药研发进入Ⅲ期试验的数量明显减少,这与西方的新药研发逻辑如出一辙。未来关于本土研发成功率的线下讨论,敬请留意《研发客》的通知。




撰文/李树婷

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肿瘤GCP中心  


目前,关于新药研发成功与失败的讨论成为行业的热点。在这种讨论中,大多引用国外制药企业的研究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各制药外企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及上世纪末80年代至今的纵向比较。读罢令许多在外企工作的人认为,中国原创新药研发与西方差距甚远,国内创新药中的核心环节临床试验不足为道,更不会开展早期临床试验。


从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肿瘤GCP中心检索的结果来看,得出上述结论也不奇怪,国内本土制药企业对自身研发新药的分析和总结文章的确很少。


近几年来,中国的创新药逐渐呈现出繁荣的研发态势,大量的新药进入临床试验,这些新药面临无法预知的风险。如何能够少走弯路,在前人的道路中找到自己成功的启示非常重要。在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本土企业研发的新药情况做一些总结和思考,或许能抛砖引玉,从中得到一些值得学习或借鉴的教训。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具有50余年新药临床试验的历史,累计开展过项目1000余项,品种400余个。


国内新药上市成功率略高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具有50余年新药临床试验的历史,累计开展过项目1000余项,品种400余个。2015年我们回顾了近20年来在我院进行新药临床试验的56个一类新药,对其成功与失败进行了初步分析。


至2015年12月,56个一类新药中共有11个批准上市,占19.6%,这与国外新药10%的上市成功率相比,略高一些。原因是部分新药是跟踪创新(best in class),在已知结构上改良而成,但即使如此,约20%的成功率比人们想象中的仿制药的成功率还是低很多。其他项目进展分析如下:


来源|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肿瘤GCP中心

研发客制作


这些数字表明,如果想开发一类新药不能盲目乐观,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财力准备,用创新药的研发思路做一类药,因为创新药属于探索研究,与仿制药研发大不相同,失败率极高。


疗效不佳是主要终止原因

在开发成功的新药中,我们对临床试验所耗时间进行了对比。仅通过一个Ⅰ期和一个Ⅱ期试验即得到批准上市的博安霉素(1993年)耗时最短,仅用了25个月(根据法规要求,当时不需要做Ⅲ期试验);西达本胺(2015年)虽然也是通过Ⅱ期临床试验上市,但因选择的适应症不是大瘤种,所以耗时93个月。通过Ⅲ期试验批准上市的新药中,耗时最短的是尿酸多肽(2004年),共用29个月;试验时间最长的是埃克替尼,耗时74个月(2006~2011年)。


对于开发过程中提前终止或未被批准上市的19个品种,我们做了一个初步分析,详情如下表:



来源|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肿瘤GCP中心

研发客制作


从中可以看出疗效不佳是主要的终止原因。在这19个品种里,每期的平均病例数为:Ⅰ期22例,Ⅱ期139例,Ⅲ期689例。


如果一个品种在研发中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应该尽早决断,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品种在研发中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应该尽早决断,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目前临床上流行的Ⅰ、Ⅱ期试验连做的方法可以在尽可能早的时间里对药物的疗效得到初步探索,即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人力,这在目前新的审批管理办法“临床试验大批件”的条件下是可以实施的一个好方法。但这对于安全性要有很好的把控,因为我们很可能在还没有看到足够长时间安全性的情况下就入组了较多的患者。


Ⅰ/Ⅱ期试验后基本可以判断一个新药的研发趋势,在此环节当断即断,可以节省大量研究资源。因此原因,进入Ⅲ期试验的数量有明显减少。


在56个一类新药总体试验时间来看,各家临床开发的情况各有不同,原因各异。但每个期别所用的平均时间还是可以给我们一些提示:Ⅰ期18.3个月,Ⅱ期21个月,Ⅲ期29.7个月。关于瘤种的选择对试验所造成的影响、政策因素对临床研发时间的影响等详细的分析结果我们将在相关论文中进一步阐述。


结语

对于中国的临床研究者来说,开发出安全、有效的一类新药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我国的民族药企大多在创新药的研发上缺乏经验,因此,帮助他们在新药开发中选择正确的道路至关重要。


今后,我们还将不断提供新药研发中的问题和分析,例如药物制剂选择的合理性,临床试验EDC系统的合理选择等,以供新药研发企业及研究者参考。希望通过对以往经验和教训的讨论,可以使我们在今后更加高效的开发新药,让广大患者早日受益。


更多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成为研发客会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