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曜也加入了ADC药物生产阵列 | 第一现场

2016-10-17 贰伍玖期 研发客
第一现场LiveTruth is out there


图 东曜二期新厂房奠基现场


记者 | 施樱子

Shi.yingzi@PharmaDJ.com


初次写东曜药业,是在今年三月。当时东曜的总经理黄纯莹女士在采访时提到,东曜虽然是创新药研发公司,但在苏州工业园区拥有一块总占地面积75亩的生产基地,并且已经在多年前建成一期厂房并投入生产运营。而仅时隔半年时间,这块地上又有大动作。


扩展阅读:供合适而非最贵的治疗方案,是东曜药业的愿景|江湖


在10月17日,总面积13000平方米的二期厂房举行了奠基仪式,预计会在2018年竣工,并于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


这个厂房的兴建和东曜最近几年在抗体药研发方面取得的进展密切相关,厂房建成后,将主要服务于东曜在研产品的后期临床试验以及药品上市后的生产。东曜公司现阶段在研药物涉及单克隆抗体、抗体偶联药物、溶瘤病毒制品、肿瘤基因及肿瘤免疫治疗药物以及一些特殊剂型的抗癌药物等,这些药物的后续研发和生产都需要高标准的生物药生产线提供支持。


公司负责生物药研发以及二期厂房建设的执行副总经理梁旻博士说:“2012年建的一期厂房主要用于生产小分子药物,但是这几年我们做了很多的生物药,原来的厂房不能满足需求了,所以从2014年开始就着手进行二期厂房的设计。一期厂房过去也开展生物药的中试和质量控制这部分工作,我们之前报审的生物药品的中试都是在一期厂房里面完成的,但现在考虑到要做III期临床和上市,所以要新建一个符合GMP生产要求的大厂房。” 


根据梁旻的介绍,东曜现在产品线上走在最前面的项目是VEGF单抗生物类似药以及一个EGFR抑制剂,两个药物目前都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另外还有一个抗体偶联药物(ADC)处于早期研发阶段。这些在研产品的国内研究和申报工作都在一步步向前推进,而产品的国外开发部分,我们也在和有兴趣的国外厂商洽谈国际授权。


东曜的经营目标一直是为病人提供能够支付的起的药品,同时黄纯莹积极参与环保事业,所以她很希望自己的公司也能是一个环境友好型的公司,这些理念在二期厂房的设计中都有体现。


新厂房建成以后,将具备 5条 2,000L 细胞培养规模的生产线,单抗生产能力达到10,000L。生产基地采用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系统,在提高工艺安全性的同时还能降低生产成本。基地内还将建设3条制剂生产线,可一次灌装单抗药物数万针,也可依据产品进行不同规格的灌装。预充针制剂线年产量可达数百万支,冻干制剂线年产量可达150万支; ADC车间符合OEL-5级别,年产能约120公斤,大量采用隔离器进行工业化生产,满足东曜未来ADC产品的市场供应。


2000L*5个罐是一个怎样的产能概念?用梁旻博士的描述来说,这个产能 “可以同时满足几十万病人几百万针一年的用药需求”。

生产技术含量高难觅委托方

现在已经很少创新药公司会自建厂房,但是梁旻觉得委托其他公司生产很难能够满足公司未来的需求,所以东曜既然有条件自己做,这部分业务最好还是由自己来完成。


这主要源于生物药和小分子药在生产方式和技术要求上都有较大差异。小分子药物的原料药和制剂一般是分开加工,对原料药的无菌程度要求比较低,所以前期的技术要求并不高。但是大分子药物的生产不一样,首先是国内一直都没有开放生物药原料药的代加工这一块,要求生物药的原液和制剂必须在一个工厂里面完成,这样生产的工艺线路相对小分子药物而言会长很多,同时细胞培养对于环境的要求也很高,2,000L的细胞在一个培养袋里面养,不能有任何的污染,一旦被污染了,损失就会非常大。


而除了普通抗体药的生产以外,东曜打算进行的抗体偶联药物(ADC)的生产面临更大的技术挑战。在一期厂房中,东曜已经能够生产出少量的抗体偶联药物,二期厂房主要用于实现这类药物生产的规模化以及符合GMP规范的要求。


国内能够生产ADC药物的企业屈指可数。 “抗体药物本身的生产难度就不低,再让它随机地交联上小分子药物,这样难度就更高了。而且还要能够确保ADC药物产品的疗效、安全性、稳定性及其生产过程不对参与者和环境造成污染,这需要一些特殊的设备和制备工艺,有效载荷物与抗体偶联后杂质的跟踪也是一个挑战,如果交联上的小分子药物数量和质量变异性大,很可能就会对病人的治疗和安全造成影响。”梁旻说。目前,东曜在国内ADC交联药的生产和研发方面已经站在了比较靠前的位置。

虽然目前全球只有2个药物上市,但ADC药物有大量的临床前和临床阶段在研品种储备,国内已经有浙江医药、复星医药、荣昌、恒瑞、海正、中信国健等数十家涉足单抗领域的企业布局ADC药物产品线。

成为国内稀缺的CMC服务平台

至于未来是不是有可能帮助公司其他合作伙伴进行生产,梁旻认为有这个可能。过去东曜就曾尝试过在一期厂房为合作伙伴完成CMO加工,目前还有几家公司的合作也正在洽谈。


抗体偶联药物可能是当下新药研发技术上的一大热点。把一个单克隆抗体和几个强效抗癌药连接起来,这样既保持前者像抗体一样有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又能充分利用后者的细胞毒性消灭肿瘤细胞。


但这个概念实现起来并不简单。现代意义上的ADC从70年代末就开始开发,直到2000年第一代的ADC才获得上市(gemtuzumab ozogamicin,商品名:mylotarg),而且后来又因为疗效小和耐受性低在2010年主动撤市。Seattle Genetics的Adcetris(通用名:brentuximab vedotin)是ADC研究领域的真正突破,在2011年8月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而2013年2月ImmunoGen/罗氏的Kadcyla(通用名:ado-trastuzumab emtansine,T-DM1)是第一个获批用于治疗固体肿瘤的ADC。


图 Genetics的Adcetris,ADC研究领域的真正突破


虽然目前全球只有2个药物上市,但ADC药物有大量的临床前和临床阶段在研品种储备,国内已经有浙江医药、复星医药、荣昌、恒瑞、海正、中信国健等数十家涉足单抗领域的企业布局ADC药物产品线。下一个十年,很可能是ADC领域的黄金时代。


另外在普通的抗体药物研发生产上,我国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国内有一百多家企业开展单抗药物的研制,初步形成产业规模。截止到2015年6月,我国已批准22个抗体类药物上市,其中,国内自主研发的抗体药物共10种。据统计,目前向CFDA申请注册的抗体药已经超过400个。


从市场看,2014年我国单抗市场总体规模已达61.45亿元,比2013年增加10.36亿元,增长率高达20.3%,预计到2025年,这一市场规模可能会超过300亿元。


日益增长的生物药数量,同时也对我国企业大规模生产生物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产业专家认为,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成本可能成为未来生物药企业间竞争的核心因素。


而这次东曜的新厂房建设,使其在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上都走到了国内的前列。东曜单抗药物生产基地的设计预留了产能扩充与空间调整的灵活性。

责编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第一现场《研发客》公众号专栏
点击题目扩展阅读更多第一现场报道


武田全球CEO中国是武田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市场

诺华研发新领航人:一个更开放的研发体系

从科研到转化,GSK联手清华植根中国

揭秘默沙东北京研发中心

辉瑞中国研发中心十年看跨国公司中国布局演进

从销售驱动到科学驱动:BMS中国区总裁谈创新

CFDA:共同迈过积压,构建与创新发展契合的监管体系

取道台湾借力药明,北海康成探索新药研发模式

审评新政催生药明礼来全球首创新药研发合作


更多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成为研发客会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