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田进阶式出海 | Jimmy轻谈跨境投资

2017-01-25 叁壹玖期 研发客




撰文 | 张志民  Jimmy.Zhang@alum.mit.edu

撰文 | 程昊红  Cheng.Haohong@PharmaDJ.com

  

上文谈到,上世纪90年代日本医药行业的变革,促成日本医药企业充分利用全球研发能力、海外市场和药价纷纷出海。而在日本医药企业的出海潮中,武田是最具代表性的企业。


武田在2017 JP摩根大会现场演讲标识


成立235年的武田,历史悠久,是日本最大的医药公司。在国际上,销售排到15~20名间。相较其他日本医药公司,武田的跨境投资动作也更大。从最初与雅培合作在美国成立TAP合资公司,推动其产品在美国的上市和销售;到几年中,投入230亿美元,发起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收购动作,有的志在产品,如2008年在日本收购了安进日本;有的志在扩充其研发能力,如2008年收购基因组潮流中的新贵、美国生物技术公司Millennium;有的志在进军新兴市场,如2011年收购了挪威的Nycomed;再到在旧金山湾区成立风险投资公司、在以色列建立孵化器,投资更前沿的技术。


2016年9月,《金融时报》报道,武田预算了150亿美元用以收购美国生物医药公司;2017年1月,在JP摩根大会的第一天,武田即宣布以52亿美元、74%的溢价收购波士顿的肿瘤生物技术公司Ariad,开启了新年的第一波并购热潮。


这一系列的举动中,有些属于探路与积累经验的阶段,有些则给武田带来实打实的开拓与益处。对这些案例的成功与教训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武田在出海跨境之路上,如何一路进阶,摸索出不同的路径。


探路

很多药企出海的第一步通常都是从卖自己的产品开始,武田也不例外。最早的出海动作可以追溯到1977年。当时,武田的一个药物想要开拓国际市场,进入美国。但武田对于如何在美国做临床试验,如何跟FDA打交道完全没有经验;对美国的医药市场就更没经验。


因此,武田选择与跨国药企雅培开展合作,以50:50的合资方式在美国本土成立公司TAP。在TAP的运营下,1985年,武田的Lupron在FDA获批,成为TAP首个在美上市的药物。


1995年,武田另一个药品Prevacid在美国上市。这两个药物在美国的销售都很不错,1998年,Lupron销售额就达到7.55亿美元,Prevacid则卖到15.6亿美元。TAP成为武田在美国的主要利润中心。但是,TAP也曾给武田惹了不小的麻烦,因为销售方面的不规范被内部人员举报,被美国相应的政府部门起诉和罚款调节。这些在下一篇文章中将会有详细的讲述。


TAP另一个重要的贡献是来自于武田第一位非家族、具有国际视野的董事长。


武田一直是家族企业,直到2003年,武田企业的CEO仍然由武田家族的武田国男来担任。在2003年到2009年担任董事长期间,武田国男最主要的成就是把武田的生意范围精简。因为重点关注国际,对于国内的发展有所限制,武田国男把原先武田诸多业务中,类似动物药、化学品、食品这些非主流的行业剥离,只剩下医药。


不过在推动国际化的时候,武田国男发现在自己的家族和武田公司中找不到具有国际化视野或经验的人。不得已,他的目光转向了TAP。那时,到美国TAP去工作,还像是一种“发配”,是一件武田的员工既不情愿也不看好的事情。


长谷川闲史成为武田总裁之后,开始逐渐加强公司的研发能力


管理TAP的长谷川闲史,就是大学毕业后被“永远发配”到美国。国际化的需求促使武田国男将长谷川闲史召回国,逐渐提拔成CEO。 


230亿的收购经


武田海外收购一览


长谷川在美国工作多年,看尽了美国大公司的发展,他深知研发和市场运营的重要性。在他成为总裁之后,开始逐渐加强武田的研发能力。


美国医药研发最领先,是创新研发的中心。因此,武田扩充研发能力的第一条路径就计划到美国成立研发中心。但是,武田在美国没有研发经验,所以比较快捷的途径是收购美国比较小的生物技术公司。恰巧当时,互联网行业的泡沫破灭,对经济造成很大影响,也波及到生物技术公司。导致了在美国,小的生物技术公司已很难拿到风险投资的钱,也迫切希望投入一些大公司的怀抱。


种种因素作用下,2005年,武田收购了加州圣地亚哥的一家小公司——Syrrx,等于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海外研发中心。Syrrx在美国刚创立时很红火,因为是利用结构来设计药物,因基因组学兴起,通过对人体基因的测序,用计算机解构蛋白设计药物,是药物设计中比较被看好的方式。这也是武田看重这家公司的原因,所以从刚开始只是跟Syrrx谈科研合作,到最后谈了一年多直接收购下来。


不过,这第一次海外收购只能说让武田积累了经验,并不算特别成功。武田花费2.7亿美元收购Syrrx,一方面是着意其早期研发能力,另外一方面,就是看中其一个准备进临床的抑制DPP4药物。


但这两方面的打算可以说都落空了。第一,Syrrx有一位比较神的科学创始人Nathaniel David,连续创立了好几个公司,但在Syrrx被武田收购后, David立刻离开,建立了另外四家公司。以他为代表,这次收购没有把中坚的科研人员留下。所以,对武田的早期研发能力并没有助力。第二,该公司的DPP4药物Nesina后来虽然在2013年获批上市,但是这个药物已是此类的第四、第五个药,远落后于默沙东2006年获批的捷诺维,而且有很大副作用。结果上市后的实际销售,与本来预估的每年最高20多亿销售额相距甚远,最高销售额也只能卖到每年7.8亿左右,2015年只卖了4亿元。


神人Nathaniel David:David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的最后一年就创立Syrrx,那年他才30岁。离开Syrrx后,David又创立了Achaogen (NASDAQ上市),Kythera Biopharmaceuticals (NASDAQ上市,后被Allergan以21亿美金收购),Sapphire Energy,和Unity Biotechnology并任CEO。


收购研发型生物技术公司的目的,一般不是在于技术就是产品,或两者兼顾。技术与人有很大关联。如果收购之后留不住人,就很难完美保留先进的技术并进一步发展。大公司收购在研产品一般会追求first-in-class或best-in-class;如果上市时,已是同类产品的第三个以外,大公司一般不会再感兴趣,而在临床前很难看出谁是best-in-class。所以在收购产品时特别得注意同类产品的进展和竞争。


2007年,武田又收购了英国的一家小公司Paradigm,同样,这家小公司对武田的贡献也不是太大。最初的收购不仅同样规模比较小,而且目的都是以扩充产品线、接触最领先的医药研究为主。当然,这前两次的收购为武田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为之后的大收购奠定了基础。


2008年4月,武田花费88亿美元,成功收购美国生物技术公司Millennium。对于生物技术公司而言,这个收购价格在当年已是相当可观。这次收购也可谓成功,武田将其整个肿瘤药物开发系统全部投注在此。特别是收购中获得的多发性骨髓瘤用药Velcade,迄今为止,依然是武田所有药物中,销售最高的中流砥柱。


与前3次收购目的加强研发能力完全不同,2011年5月,武田花费137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Nycomed,通过这次收购,武田成功进军新兴市场,逐步将企业的出海范围覆盖到全球。


武田的多元产品组合以及国际销售帮助其渡过了日本经济萧条而引发的国内医药市场的衰退。

技术投资与孵化器

当然,武田并非只有收购这“一招鲜”。


在美国建立研发中心之前,武田就开始尝试一些企业类的风险投资,2002年在旧金山湾区成立了风险投资公司。在进行这类投资的时候,武田关注的是一些比较新兴的技术,寄望于这些技术帮助武田提升自身研发能力。


通常武田只是投资,占15%以下的股份,而没有收购这些投资的公司。投资也是针对最早期的公司,从A轮、种子轮开始投资。


虽然这些投资对武田产品线没有起到很大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武田通过这类投资了解到在美国有哪些新兴的技术、研发的动向,触摸到最前沿的研究,同样获益不少。


这类的风险投资还是针对美国本土的企业。在收购Millennium,获得Velcade这个药物时,由于Velcade是Millennium跟强生合作开发的,武田跟强生就建立起了某种关系。2014年,武田联合强生、奥博资本在以色列建立了孵化器。


其实,武田的人事变动也充分体现了其国际化的决心。如上所述,2003年开始,长谷川开始担任武田的第8代社长,2014年成为首个非家族的董事长。到了2014年,武田的管理层国际化程度再次提升,聘请了曾在GSK负责疫苗的法国人克里斯托弗·韦伯担任CEO。自此,整个管理层从原先都是日本人,变成一半日本人一半外国人。



武田CEO在2017JPM闭门会上回答投资人问题,显示其管理层的国际化

从左到右:Andrew S. Plump  CMO & CSO,

Christophe Weber  President & CEO,James Kehoe  CFO


韦伯上台可以视作武田真正迈入跨国药企的行列。他就任后,开启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对此前的诸多收购进行了整合。武田之前的收购缺乏整合,有不少重叠的部分,表现在账面上,就是销售上去了,但是利润下降的厉害。比如经历了2011年的大收购之后,2013年的销售相较2012年增长了8.6%,但是利润却降低了27.4%;2015年利润更低于2013年;但经过整合后,2016年开始见起色,上半年的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7%。


拓展阅读:武田全球CEO:中国是武田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市场|第一现场



武田国际化简史


责编 | 程昊红 

Cheng.Haohong@PharmaDJ.com


张志民

3位诺奖获得者的徒弟、两位诺奖获得者的徒孙,担任初创公司CEO、麦肯锡咨询顾问、律师事务所专利代理,又先后进入默沙东和强生,专注在风险投资和BD工作,现为乐土投资集团跨境投资董事总经理。集科研、专利、商务扩展、投资于一身,跨界经验丰富的jimmy将与我们分享有关跨境投资的众多故事和干货。

Jimmy.zhang@alum.mit.edu

研发客 专栏作家


Jimmy轻谈跨境投资精彩回顾

日本医药新常态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 研发客 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