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瑞霖:紧跟第一梯队,盯住美国 | 第一现场

2017-03-20 叁肆伍期 研发客


旧金山现代博物馆建筑细节


编者按


上一篇摩根大通医疗健康年会(J.P. Morgan Healthcare Conference)见闻说到,朱涛和他的TPP团队为中国投资人搭建一个小小平台,帮助来寻找项目的投资商圆一个梦(请阅读《朱涛:为中美跨境投资不懈煽风点火》)。顺着那篇文章的结尾,我的思绪回到1月10日下午,与药明康德创始人李革博士短暂交谈的场景。


旧金山对于早年过去的华人来说,多少带着点苦涩。保存完好的唐人街见证了老一辈华侨移民奋斗的历程。这里不乏心酸和眼泪。而就在李革博士搭建的台子上,我看到了意气风发的中国生物制药创业家们侃侃而谈,他们正在改变世界。在第四篇系列报道中,我把在JPM大会出差期间参加的最后一个活动药明康全球论坛的见闻与大家分享。




撰文 | 毛冬蕾

Mao.donglei@PharmaDJ.com



旧金山是一个建筑密集的大都市,多丘地形有时使得爬坡也变得十分费力。位于联合广场史塔克顿街345号的君悦酒店依山而建,是药明康德全球论坛连续5年的举办地,在旧金山生物医药圈内久负盛名。1月10日下午2点,参加完各种生物医药投资招待酒会后的人们,匆匆赶到这里。


在JPM大会期间,这一站对中国人来说尤其重要。


培育完整创新生态链


会场设在负二层,两条长长的自动扶手电梯上上下下。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以下称中国药促会)执行会长宋瑞霖与同行者徐徐下,准备参会。他是应JPM邀请来参会的,在会议间隙赶来参加中国药促会会员单位药明康德举办的全球论坛。


紧挨着旁边的电梯扶摇而上,来了一位身穿黑色西装的中国人,与他迎面相视。两人就在这一上一下的交错瞬间,伸出手紧紧握在一起。对方正是药明康德的李革博士,这一场景让我体会到了一位管理政策专家与科技引领者的紧密合作。


君悦酒店地下2043 平方米的多功能空间被一年一度的药明康德全球论坛所占据。


李革在接受采访时对我说:“创新需要建立生态系统,要给创新创业者更多机会。我们希望把中国企业家的想法和做法让世界知道。我们有平台又有创新基础,因此,早在5年前我就开始筹备这件事。”


李革说,现在,全球论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超越了全球客户联谊层面,成为JPM大会期间最富有中国元素、让中国企业和投资人最集中交流的场合。


“我很感谢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我们并不仅仅为了生意拓展,而是要促进创新。JPM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而设。最好的研发者都汇聚在此,在最好的环境里创新。但它不是为中国企业家设立的,在我看来,创新到了今天,中国已不可缺少。”


CRO群体在研发生态圈不可缺少的角色,透过李革以外几家国内知名CRO负责人在会议期间的行踪更显放大。


年初,方恩医药公司的内部管理组织架构进行了动作不小的革新。这是一家主要做创新药临床研究的外包服务公司,他们的目标瞄准了近期获得投资的创新型公司。


方恩医药公司董事长张丹博士这样评价这类炙手可热的公司:“他们的产品已处在临床试验阶段,无论产权怎么转移,交易过后都要进入创新药最重要的环节——临床开发。因此,这里是临床CRO客户最集中的地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并具有中美和全球视野才能与客户对接。”


这也是张丹多年来往返JPM的原因。他认为,临床开发是最“烧钱”的阶段,方恩医药衷心希望初创型公司能融资顺利,由此一来,初创公司的临床项目得以向前加快推进,CRO公司也能顺道“获利”。举例而言,他曾遇到一位初创公司创始人,当时正处于关键的B轮融资阶段,他请求张丹跟他一起说服投资人。美方投资人对中国的情况不甚了解,对于中美之间的比价更是云里雾里,结果,张丹的讲解极大地获得了投资方的信任。


而这位创始人的公司自然而然成了方恩的客户。“这就是完整的创新生态链。”张丹说,一个初创型企业之所以能成功融资,一定是凭借其临床试验及申报阶段的数据。


作为第三方,CRO除了提供服务,还能在技术上提供融资支持。方恩医药公司全球上千名员工分布在亚洲、北美、欧洲及中亚,为新药临床研发的全球同步展开提供了平台。


张丹认为,只有具有全球研发视野,才能够把创新药的全部价值体现出来,而方恩医药的全球布局正是为了助推创新性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同步研发,充分利用中欧及中美在药品管制方法的政策差异,加快其进入主流市场的速度。


泰格医药副总经理陈文博士作为其公司的唯一代表参加了旧金山的盛会。据他介绍,泰格能做的已不仅是提供服务,未来收入还会直接来自于投资收入,且这一块的比例会逐年增大。据泰格总经理叶小平介绍,2017年投资收益将占泰格医药利润1/4强。


展示中国创新的舞台


在那场由药明康德首席运营官杨青博士主持的“更快、更好”为题的讨论中,台上演讲的中国创新公司华领、信达的领军人用流利的英文介绍中国药审喜人的政策变化以及生物药蓬勃的研发进展。他们所在的公司在国内是创新生物医药的代名词。


除了这场公开讨论,他们还分别在1月11日上午威斯汀酒店举办的全球医疗投资年会的主会场进行公司演讲。当中有刚融资5亿元的亚盛医药董事长杨大俊以及融资1.5亿美元的基石药业CEO江宁军。


亚盛医药在演讲中提到公司计划将于今年在美国启动上市工作,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与全球一流的各大投资银行、投资人及律师事务所等机构进行接洽。


江宁军则更多从基于满足中国患者临床需求的思路来告知美国投资人基石药业的研发思路。


“对于曾经参与和主导过临床试验的创业者,或许能知道如何更快更好地做出一个创新药。”同样来到药明全球论坛上的江宁军对坐在一旁的缔脉公司CEO谭凌实博士有感而发。


在赛诺菲工作期间,江宁军主导过一项由2.1万名病患参与的大规模临床试验项目,也领衔过多个I-Ⅳ期临床试验。谭凌实博士也曾在辉瑞中国研发中心工作十年,是临床试验数据和生物统计方面的翘楚。


笔者(中)与江宁军博士(右)和谭凌实博士在大会。


这两位临床开发界的大咖级人物在自主创业后,依然不甘落后来到旧金山JPM继续学习和深造。


同样专业背景集中在临床开发的还有一位创业者——和铂医药CEO王劲松。第一次来旧金山参加JPM的王劲松博士原以为在会上将遭遇很多投资和经济术语,但发觉讨论的仍以技术和临床话题居多。


和铂医药专注生物大分子单克隆抗体和肿瘤免疫治疗创新药物开发,刚刚完成业内著名投资机构领投的5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并快速出手收购了一家全球领先的荷兰的产生全人源抗体的转基因鼠平台公司,计划利用荷兰公司的平台为依托做包含双靶点在内的创新型抗体药物开发。同时,公司将在波士顿地区拓展现有业务并建立药物研发创新中心。


王劲松说:“创业要想有高质量资本的参与,必须拥有核心技术平台和有竞争力的研发产品管线,才会受到主流资本的青睐。”


王劲松认为,根据团队背景和行业机会创业有很多条路可以走。在创新药开发这条路径上,也会有多种切入方式。和国际创新的核心技术平台对接会增加成功机率,更容易和业内主流在技术上以及研发项目和资本上进行合作。


和铂医药虽然第一次在JPM整体亮相,但因为收购的核心技术平台在业内得到广泛认可,现在全球已有30多家合作方,所以在这次大会期间和已有以及潜在新合作伙伴在技术与新药项目合作开发方面的交流就变得很自然与富有成效。


“虽然新药开发领域的创新会牵涉到有疾病针对的地区性的差异,但总体来说所有创新都应该被全球认可,标准一样。依托核心技术提高成功机率,为行业高效提供确切价值满足病人需求是目前我们首要关注的。”


因此,做临床出身的王劲松,现在考虑的更多是如何提升技术平台价值,快速推进产品线,拓宽与提升外部合作网络,同时建立规避风险体系,未来给投资人以最大回报。


多年来,宋瑞霖一直关注投资回报和研发成本,就像他关注JPM大会那样。他去年在苏州办的一场投资创新大会被喻为中国版的JPM。但他的用意显然不止于此。


宋瑞霖在会场上接受了我的采访。我们在本系列报道的最后,听听他的想法。


对话



宋瑞霖:我们的创新梦想


问:您为什么近期如此关注中国创新药研发成本与投资回报率的问题?


宋瑞霖: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投资是重要的一块。如果没有成熟的投资者去支持奋进的研发者,创新目标很难到达。中国对新药研发的理解要从过去纯技术的思考转为与投资相融合的综合性思维。这是对中国创新业界思维的改变。


问:JPM的信息您一直关注,但是什么促使您这次一定要真正来到旧金山?


宋瑞霖:发现真正的创新。这个想法促使了我。不管是First in Class还是Best in Class,我们都要有国际视野。我们看到,中国尚不在医药创新的先进国家行列中。如果说中国在第三梯队,现在追求第二梯队已经没有太大意义。我们必须要有跨越式的进步,要紧盯第一梯队,也就是盯住美国。目前大批留美专家回国,带来知识,更带来研发新思维,这种思维不论在硅谷还是上海张江、苏州都是一样的。


问:为什么中国公司走出国门渐渐变成了趋势?


宋瑞霖:对于美国投资人来说,看中国企业,更多要看项目的可成长性。未来长期的影响是什么,能够在高的水平保持多长的优势?这些都是美方所看重的。中国的投资界更习惯于短平快的节奏。我能进去,3~5年之后也能出来。因此,在中国真正做创新的人,反而在美国更能找到能倾听他们非常前沿和突破性的一些发现和思维。


但凡能来到美国寻找投资者的中国企业,都要努力证明自己的产品和团队的未来不仅是光明的,更是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真金。国内融资和创新的热潮反映了一个价值的体现。当美国股市的表现不如人意的时候,会出现一批中国在美国上市企业撤市。反过来,当他们感到中国经济下滑,而美国经济复苏的时候,企业一定会寻找他的价值,通过股市价格来体现。要想向最成熟的市场靠拢,必须自己要坚强。这是我这次来最大的心得体会。


责编 | 郝鹏

lucas0816@163.com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毛冬蕾

Mao.Donglei@PharmaDJ.com

研发客 主编



往期 第一现场 文章精彩阅读

朱涛:为中美投资不懈煽风点火

苑全红:JPM热点将在中国发生

刘宏宇和他的全球新孤儿药

探寻伴随诊断行业规范:一场与技术抢时间的比赛

GKA领域本土“小体量”新来者

俞德超:D轮融资国投进驻助力创新生物药开发

苏州创投大会:华领糖尿病首创新药临床之旅

支付能力是否会成为创新主要瓶颈?

罕见病药物研发:制药领域的外太空探索

新药估值水涨船高,投资改走国际路线

百济PD-1单抗中国获批临床,差异化参与PD-1大战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 研发客 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