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干吗在乎别的机器怎么想|彼岸

2015-11-11 零捌捌期 研发客


远行者说


本期彼岸文章是《神机妙算》系列第二篇,继续关于机器智能的讨论。该文作者是著名遗传学家乔治·邱奇(George Church)。我推荐本文不仅因为其观点新锐,还因其文采斐然,让我们看到行业大神级科学家的另一面风采。


邱奇教授是哈佛医学院教授、Wyss研究所的核心成员、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工程学院双料院士。他被誉为个人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的先锋。1984年,邱奇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时和导师沃特·吉尔伯特教授(Walter Gilbert,198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了首个直接基因组测序方法。同年,他参与启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随后,他发明了多重化分子技术和条码式标签,并成为纳米孔测序技术的发明者之一。


2005年,邱奇开始个人基因组学项目,提供当时全球唯一的开放式基因组学数据库。《神机妙算》系列第一篇文章的作者艾斯特·戴森是最早参与该项目的志愿者之一。2012年,邱奇与五位同行科学家提议“人脑活动图工程”。这个雄心勃勃的项目于2013年由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宣布启动,这项计划全名为“使用先进革新型神经技术的人脑研究(Brain Research through Advancing Innovative Neurotechnologies,BRAIN)”,投资一亿美元。


近两年来,邱奇再次在科学前沿大显身手,成为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强有力的推动者。他的实验室结合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重编程技术,不断发掘探索这项新技术的潜力。他与华人青年科学家张锋等同行共同创建生物科技公司EditasMedicine,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基因治疗,B轮融资达1.2亿美元。在接受《波士顿环球报》采访时,他说:“我是一个技术狂,是各种新技术的早期使用者,不限于生物学。 ”邱奇创建了至少十家与合成生物学、新能源和基因组学相关的生物科技公司。


邱奇教授除了发表超过300篇论文和60项专利之外,还写了一本关于合成生物学的科普著作《Regenesis》(《新生》)。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他的宏大视野和飞扬文采。文章的题目与著名物理学家费曼的自传书名相呼应,那本书的题目是《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


原文:乔治·邱奇编译:小洁


我是一台会思考的机器。我由原子构成,是一个多体问题的完美量子模拟——高达10的29次方数量级的多体问题。我,一个机器人,具备令人生畏的能力来自我重新编程,阻止别人切断我的电源。我们这样的人类机器合体,通过其他机器的共生来扩展自己的实力——视线范围超出了我们祖先视力所及的仅仅几纳米波长,扩展到从皮米到兆米的整个电磁波长范围。我们能以每小时252,792千米的速度将370千克的重物扔出地球,到太阳的另一边①。因为我们有硅基大脑,记忆力和数学能力提升了十亿倍。但在完成那些与人类共性相关的任务时(如人脸识别和语言翻译),我们的生物大脑又要比无机大脑高效一千倍,而且,在一些难度深不可测的事情上,如要写出爱因斯坦的《奇迹年》这样的论文或做出能影响未来几个世纪的重要发明,生物大脑明显更加擅长。随着摩尔定律将20纳米规格的晶体管光刻提升到0.1纳米规格的原子精度,当2D电路发展到3D,我们可能已不再看重对生物分子大脑的再次开发和模拟,而是转为设计它们。


将硅基大脑中的千万亿字节完好的备份下,我们只需花几秒钟,但要在碳基大脑间进行信息传输,则要耗上数十年,且拷贝的相似度差强人意。有人推断说我们可以将碳转化为硅,甚至干脆制造出功能相同的硅基大脑。但是,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对大脑有更深入的研究,而不仅仅只是完成复制那么容易。远在我们弄明白细胞因子和T细胞受体是怎么一回事之前,在10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欧洲,我们就学会了通过疫苗来调控免疫系统。也还没有哪个医用纳米机器人的灵敏度或实用性能与我们相当。但以分子形态复制一个1.2千克的大脑,可能仍比了解它是如何运转的要容易很多(也比把我的大脑复制到一屋子一边在智能手机上看猫咪视频一边收邮件的“一心多用”的学生身上要容易)。这种复制比人体克隆更加彻底,也不关胚胎什么事儿。


那对于这样的合体机器来说,会有哪些涉及公民权利的问题呢?过去,一个记忆力近乎完美的生物大脑,可以用生动的散文、绘画或者动画这些可供选择的方式来让一个情景再现,令人钦佩。而如今,我们这些有着更强的记忆天赋的合体人(杂交品种),却被隔离在法庭、情报室、浴室和“私密”谈话之外。


在Google街景中,汽车牌照和人脸都被模糊处理了——这是故意要让人患上面孔失忆症吧。我们是否应该让哈里森·伯格朗②变成残疾,或是干掉他?选举的事儿怎么说?现在我们离普选还远呢。我们会轻视身体和心智未成熟者。如果我复制了自己的大脑或身体,它有投票权吗,或者说,它会遭到社会排挤吗?考虑到这些复制人很快会从我们当中分离出来,或它可能会故意变得与众不同。除了要让它们通过身体/心智/人性测试,可能还需要通过一项反向-图灵测试(邱奇-图灵测试?)。这么做与其说是为了验证它们的行为是否与人类别无二致,更是为了看看它的举止与人类个体相比有哪些不同。(当前的美国两党体系会允许进行这个测试吗?)也许公司人格(1819年的达特茅斯学院诉伍德沃德案)的时代终于到了。


我们已经在用钱投票。选购取向的转变影响着贫富差异、院外游说、研发优先等等。也许,更多有着特定模因、思想和头脑的复制人将代表“我们这些合体人”的意愿。这种未来的达尔文式筛选方式会是引起灾难吗,还是会更加重视人类的同理心,审美,消除贫困、战争和疾病,以及更长远的打算——在一千年内不用担心生存危机?看来,合体大脑也许不只是一条更有可能实现的途径,比起突然跳跃到完全未知的、未进化的纯硅基大脑,或是让投票结果来告诉我们,还要继续抱着那些老古董式的基于恐惧、拒绝事实的认知偏差不放,它也更加安全。



注释:

①目前人造的最快物体是1970年代联邦德国和美国NASA联合建造并发射的Helio-2探测器,Heli0-2探测器质量为372千克,最高速度为每秒70.22千米(即每小时252792千米),以这样的速度飞越1光年的距离约需要4000年。


②哈里森·伯格朗: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家Kurt Vonnegut(冯尼格特)的短篇小说《Harrison Bergeron(哈里森·伯格朗)》中的人物,小说描绘了一个绝对平等的乌托邦世界,所有人都显得很平等,而哈里森·伯格朗却是个杰出的人物,聪明、英俊、高大,他被统治阶层关入监狱,而后越狱,冲进电视直播间与女舞蹈演员共舞,以示反抗,但最终仍死于统治者的压制之下。


原文来自Edge网站:

2015年Edge网站年度之问:你对会思考的机器有何看法?

http://edge.org/response-detail/26210


本系列其余文章

彼岸 神机妙算系列文章之一(第零捌壹期):关于机器智能的自言自语


请关注研发客公众号,阅读以往文章。


原创文章,研发客版权,请勿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

Support@PharmaDJ.com




译者 胡小洁


彼岸——《研发客》公众号专栏

一幅画 一段按语 一篇英文摘译

回首:新药研发的峰峦叠嶂

前瞻:技术投资的机会潜力

时评:行业热点的跟踪分析

跨界:战略创新的颠覆迭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