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糟糕的现状是成长的最佳起点|大话JPM

2015-12-31 壹壹柒期 研发客

撰文 王健


作者简介:王健博士是百华协会的联合创始人及前任主席,奥博(全球最大的专注于生物医疗健康的投资公司)亚洲的联合创始人及资深董事总经理。


杨青和我创立百华协会(BayHelix)转眼十五年,其间见证了百华从零成长为一个在中国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中备受尊重的协会。我发现,百华的成长和人的成长其实很像,所以想在此分享一些感悟和心得。


卑微是最佳的起点



百华初期logo (2001-2004)


百华logo的六种设计(2004)


2001年百华成立之初,我有幸担任第一届和第二届主席。当时中国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处在一个十分糟糕的年代,中国市场只占全球约2%,没有跨国药企把中国放在眼里。国内现状也的确惨淡:人才匮乏,毫无创新能力;政府职能不健全,IP得不到保护,低质雷同的仿制药充斥市场;没有一个中国医药企业在海外上市,药明康德等未来明星尚处在萌芽期。


全球也是凄风楚雨。耗资巨大的基因组工程非但没在短时间内带来被期盼已久的新药创造力的提升,药物研发费用反而猛增;生物医药股市伴随着互联网泡沫一起破裂。那一年,低能的小布什进入白宫,“911”发生,美国开始了阿富汗战争,美国战机在中国海岸附近与中国战机相撞。


当时虽然“中国”和“生物医药”都是热门话题,却很少人谈论“中国生物医药”。在这样一个悲催的年代成立一个关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组织,是不是时机不对?


历史给了我们回答。就在2001年,中国摇摇晃晃但不可逆转地起飞了。那一年,经过长达十五年漫长艰苦的谈判,中国正式加入WTO;那一年,这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第一次获得了举办奥运的资格;那一年,中国研发制造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成功升空。


其后的十五年里,中国医药市场从全球十多名直冲到前三,一跃成为没有哪个跨国药企敢于轻视的市场,它们争相恐后地在中国扩大投入,许多百华人也因此成为其中国区的高管。迈瑞、药明康德等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登陆国际舞台,这些公司中的许多创始人和高管也成为百华会员。


中国起飞的号角声中,在异国他乡旅居多年的百华人进行了回归祖国的“大迁徙”。百华刚成立时,几乎所有的会员都在海外,到2015年,已有近60%在中国,杨青和我也先后回到了国内。


回头看来,2001年那样低迷的环境正是创立百华的最好时机,因为糟糕的现状是成长的最佳起点。这和登山一样,从山谷出发才能向上,如果从山顶出发,就会停滞或向下。


人的成长也是一样,卑微和挫折是成长的最佳起点,从这样的起点出发,人才能向上。


几个铁哥们儿


从左至右:施晨阳(多届董事),我和朱坚(前任主席和董事)(2004)


上排:施晨阳(多届董事),余国良(多届董事);下排:我,杨青(2004)。


纪晓辉(前任董事)和朱坚(前任主席和董事)


百华成立不久,就形成了一个由十多人组成的核心,十多年来一直在一起,不离不弃,这核心让百华的愿景得以保持,文化得以延续。核心中除了杨青和我,还有历任主席、历届董事和多位创始元老。我们走到一起,一半是因为缘分,一半是因为情志相投。


这是一个相当有能力的核心,其中有成功公司的创始人CEO,也有著名企业的合伙人和高管,我们各有所长,在各自的组织里都是领导者,常年为百华做着各种各样的贡献。施晨阳、余国良在百华早期就曾是董事,时隔十多年后,他们在2015年再次被选为董事。


百华能有这样强大而稳定的领导核心,是一种幸运,这核心的成员也成了很铁的朋友。


大事很少是一个人做成的,要建设一个受人尊重的组织,有帮很铁又有能力的哥们儿很重要。


想要,才能达到

2004年百华简介的封面设计


百华成立时,生物医药界的华人组织已经很多,我们想与众不同,于是斗胆把百华的愿景定成了生物医药领域里的“华人商业精英组织”,我们要“推动跨太平洋地区及全球生物医药工业的发展”,“培育和提供商业领袖”。


但当时,创始会员们在各自组织中的级别普遍不高,连一个跨国大药企中VP以上的高管都没有,着实谈不上是“精英”,要“培育和提供商业领袖”听上去也有不知天高地厚的感觉。


为了达到这个宏伟愿景,我们非常注重控制和增进会员质量。我们建立了一个“会员资格委员会”,由杨青亲自主持,一个申请者必须由两名老会员同时邀请,并由会员资格委员会全票通过才能入会。虽然这个委员会是我任主席时设立的,而且其成员都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但即使是我邀请的人也常被拒之门外,足见其审核之严格。


一般的组织都希望越做越大,我们却非常担心因为做得太大而无法保证会员质量和组织活力。我们因此建立了制度和标准,将不再活跃的会员筛出来,请他们以会友(alumni) 的身份与百华保持联系,剩下的自然全是活跃会员。这实质上是主动减员,需要相当勇气,当时我们斟酌再三,还是为百华的长久持续发展做出了这样艰难的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华渐渐成长为愿景中的精英组织,今天百华的509名活跃会员中,有一半是副总裁以上,四分之一是“C”级高管(CEO, COO等),许多大的跨国生物医药合作项目都是百华人在推动,百华会员囊括了所有最大的跨国药企,业内几乎全部大型国际会议中都有相当一部分演讲嘉宾是百华人。


假如当初我们谦虚一点,没有定“精英组织”那么高的目标会如何?目标平庸,达到的境界就不可能卓越。只有目标比现实高,人才能上进,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把五年当时间单位

要建立一个优秀的组织需要很长时间,百华就是长期坚持的产物。十五个月是无法建成今天的百华的,它的领导核心需要足够的时间形成,它的会员需要足够的时间成长,它的品牌需要足够的时间树立。


时间是有魔力的,如果坚持做一件事,即使每天只做一点点,十五年下来,也能积少成多,积水成渊。但这种“跑长跑”的观念是和中国强调“短平快”的文化背道而驰的。在这个文化里,人们干什么都一窝蜂,今天流行“全民PE”,明天流行生物医药的投资。作为一个投资人,我见到过许多创业者恨不得每十五个月就建设一个伟大的公司,煤老板们的“傻钱”和门槛很低的新三板助长了这种风气。


在这样浮躁的文化里,人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人生和事业的规划中,五年是个比一年更合理的时间单位,药明康德也好,迈瑞也好,都是不止一个五年建成的。当人用五年做单位时,眼光会更深远,心态会更平和,思想会更深刻,会有更多的坚持力战胜生活中必然遇到的困难和失败。


最终不是为了钱


百华人在腾冲的慈善活动中 (2015)


百华会员卫颖飞和担当者行动所帮助的农村孩子们(2015)


百华成立之初仅仅是为了让会员们能在事业上更快发展,找到更多商机,今天百华的宗旨和目的已远不止于此。


百华人在一起,首先是因为友谊,我在百华所获得的友谊已经成了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百华人在中美各地每年要聚会二十多次,这些志投道和的人在一起有一种归属感。古人云“百年修得同船渡”,能有一帮朋友在一二十年时间里一起成长,挺难得的。


百华越来越多的活动是帮助会员“损失钱”的。前不久,以杨颖、施晨阳、余国良为首的许多会员组织了百华担当者行动,为偏远农村学校募捐建立图书角,让穷孩子也能读到原本买不起的书。百华人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慈善和公益上,这是人生中比事业成功更高的境界。


百华人以推动行业发展为己任,为介绍先进技术和思想,弘扬创业和创新,在《创业家》等报刊杂志中发表文章。我们为改进CFDA新药审评献计献策,为各地科技园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为“千人计划”参与审评。


我们十分关心新一代行业精英的成长,选拔了百华青年团(Young BayHelix),许多会员贡献出宝贵的时间为这些青年团成员充当导师,指导和帮助他们成长。


花这么多年组织一个非盈利性机构究竟为了什么?为了友谊,为了国家和行业的发展,为了爱心,这都是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世上最珍贵的东西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百华的愿景实现了吧?还没有。愿景和树一样,是会成长的;百华成功了吧?还没有。对成功的追求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没有止境的。百华十五岁了,刚刚成为一个怀着青春悸动的少年,而百华人又在讨论下一个十五年里我们要怎样了。


百华协会第13届年会计划于2016年1月10日(周日)下午1:30 ~ 6:30 在旧金山举行,这也是唯一一个在JPM医疗健康年会期间举行的华人医药商会活动。报名和详细日程请点击阅读原文。报名截止至1月5日,欲报从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