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债市场策略展望
上周周报聚焦了一些近期正股波动略显夸张的转债,但其实另一种更值得投资者注意。有的正股明明单日波动很大,但拉长窗口来看(比如说看20天或者60天),它似乎并不算是很能形成大级别波动的品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暂且叫做“伪波动”。我们在季度策略中,提及了这种情况,而至少以季度视角进行择券时,我们都尽量规避这样的品种。在此我们做出一些说明:
1、数学上习惯用于计算“波动”的方法存在缺陷。经典的BS公式,及稍复杂的二叉树、模拟法,在描述股价波动时,都习惯用“波动率”这个指标。但这个数,实际上用更准确的词来描述的话,应该叫“标准差”。但对于投资者来说,“标准差”其实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对转债而言,评价“波动”、“弹性”,并不真的是想看它每天涨跌幅如何,更准确地说,我们需要的是要评价股价在一段时间挑战新高、新低的能力。更直观地说,每天都涨1%的品种,和每天交替涨跌1%的品种,计算出来的“波动率”或者“标准差”是相同的,但弹性显然不在一个量级上。
2、规避这种错误的方法自然存在。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拉长视角,比如以周线、月线来替代日线,这样仍然存在陷入更高级别伪波动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也比只看单天波动强得多。下图是我们在季度策略中放的一张图,展示了 周波动/日波动 及 月波动/日波动 的水平,显然处于第三象限的品种,存在伪波动的倾向。数学上还有一个略显复杂的方法,就是用Hurst指数来计算股价的波动倾向,低于0.5时,其自我具备着均值回归的特征(伪波动),反之则有延续趋势的特性。没错,BS公式假设中,股价服从的几何布朗运动,就是当Hurst刚好等于0.5时的特例。
当然,对于擅长交易和技术分析的投资者而言,这种情况就更容易辨别。直观上,当一个正股频繁出现尖刺的日线形态时,伪波动的问题应该已经比较严重了。
3、实际造成“伪波动”和真实波动的原因,是个券背后趋势倾向的不同,而“均值回复”本身不是问题。均值回复本身是个中性词,尤其偏震荡的市场环境下,股价难以突破区间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但请注意,这样只会造成波动下降,而非上面提到的伪波动。问题在于,伪波动背后的成因,很可能是该正股的流通盘已经高度集中,少数投资者对其已经有较强的控制力。例如有一只转债的正股,此前走势具备明显的伪波动特征,上周其因正股涨停登上交易所异动榜单,而该榜单显示,买卖方具备较大程度的重叠。但这样说问题似乎也不大,而更准确的说法是,该正股上已经没有太多其他的投资者参与了。换言之,我们所担心的并非持仓集中,而是集中难以为继的风险。
上周的市场略显沉闷,周一大幅调整过后,进入了窄幅波动的状态。有几个情况提示投资者:
1、市场整体换手率已经明显压缩,结合价格来看,市场情绪已经进入和6月中旬类似的状态,但当时的环境情况显然要比现在差得多。同时,几个重要指数的均线出现明显的收敛,彼此交织。结合起来,市场进入高度沉默的状态,而历史经验上,市场正在为下一次的波动做准备;
2、转债又进入新券上市保发不易的状态,显示转债市场的情绪也偏冷淡,同时供给也会被遏制,结合1中的情况来看,转债仍适合在此时扮演博弈者的角色,是比股票更好的选择;
3、短期内,大盘品种(以50指数为例)的矛盾在于海外牵制与中期业绩预告,中小创传统上受业绩预告影响更大,但以近期表现来看,大盘强于中小创的情况似乎有些扭转。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除了海外因素之外,大盘(尤其其中定位为白马的品种)对中期业绩预告的敏感度也较高,甚至投资者的要求也更高,因此负担更大。另一方面是上证50已经运行到了前期高点,而创业板指距离那个高点更远,且中间隔着一个筹码真空带。因此,就短期而言,我们仍建议多利用中小创来打出更多的easy ball,当然easy ball注定产量有限,此时再用大盘、低估值品种来吃下其他的仓位。
一周市场回顾
上周市场情绪有所收敛,指数缩量回调,除中证500及中证1000外,大多数宽基指数在周一后没有继续创新低。截止周五,上证指数下跌2.67%,创业板指下跌1.92%,上证50下跌2.02%。全市场日均成交约4500亿元,较前一周下降,同6月第一周大致相当。板块层面,上周近农林牧渔小幅收涨,餐饮旅游、医药及银行跌幅较小,通信、计算机、传媒领跌。转债指数下跌0.62%,平价指数下跌2.19%,天康、溢利、光华转债涨幅居前,上市新券在周五收盘时都达到面值以上。转债市场整体平价溢价率上升2.62个百分点。低平价品种整体平价溢价率上升4.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