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伟:繁荣的顶点?货币“紧缩”效应显现(国金宏观)

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 2022-10-28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赵伟宏观探索”



报告要点

连续高强度加息下,美国政府的付息压力初步显露。展望未来,美联储继续加息的背景下,美国政府的付息压力将如何演绎及有何影响?本文梳理,供参考

当前美债付息压力怎样?紧缩效应初显,付息额已创下新高 

疫后美国债台高筑,但低利率环境下付息压力并未明显抬升。疫情期间,为了托底经济,美国政府连续出台了多份财政刺激法案,使得可流通存量债务规模从疫情前的不足20万亿美元升破25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最高一度达到124%。但因美联储长期维持货币宽松及财政部相机增加短债发行比重,2020、2021年美债利息支出占GDP比重均维持在1.5%附近,处于历史绝对低位。

伴随着加息周期的开启、货币金融环境的大幅收紧,美国2季度利息支出额已经抬升至历史新高。3月以来,美联储在4次会议上连续加息25bp、50bp、75bp、75bp,将政策利率抬升至2.25-2.5%。伴随着政策利率的抬升,美债利息支出压力也随之缓慢抬升。数据显示,美国利息支出已从去年4季度的5410亿美元升至2季度的5991亿美元、已创下历史新高,增幅远超其他财政支出。

美债付息压力抬升的原因?债务规模维持高位,融资成本逐步抬升

考虑到加税计划尚未落地,但赤字财政使得存量债务规模维持高位、支撑政府杆杆率。伴随着刺激项目逐步到期退出,美国财政刺激退潮乃大势所趋。但考虑到加税计划尚未落地、缺少增量财政收入来源的情况,美国财政赤字水平只是回到了疫前正常水平,并非达到盈余状态。这一背景下,美国存量债务规模尽管增速放缓,但依然继续升至历史新高,使得杆杆率依然维持在120%左右的高位。

固定利率主导下,“更新率”较高的短债的融资成本先抬升,但中长债的反应滞后。尽管美债多为固定利率,但考虑到短债融资“更新率”较高,往往更早对加息进行反应。数据显示,短期美债每季度付息成本从低点22亿美元升至2季度的230亿美元以上,是总付息额抬升的突出贡献。与短债不同,1年期以上的中长债,大部分到期规模集中在2023年及以后,相应利息支出压力未明显抬升。

美债付息压力未来演绎及影响?紧缩效应加速显现,弱化财政兜底能力

伴随着加息滞后效应的显现,未来2年美国联邦政府利息支出占GDP比重,或将升至2.5%。伴随着更多中长期逐步到期续发,加息周期带来的滞后效应也将继续加速,进而影响新券利率。中性情景下,2022、2023、2024年美国联邦政府利息支出占GDP比重或升至2.3%、2.5%、2.5%,接近历史高点。考虑到收紧政策滞后效应的存在,除非2023年出现极端降息,否则付息压力难以缓解。

美国经济动能走弱下,财政兜底能力将大幅弱化,加大“硬着陆”风险。由于美债70%由国内投资者持有且美国财政部会根据利率曲线调整发债结构,偿债风险仍相对可控。但是,领先指标制造业PMI新订单连续2月跌破50%,预示“滞胀”到“衰退”的过渡,或发生在冬春之交。本轮经济动能衰减的过程中,高度透支的债务空间与逐步显现的紧缩效应,或将使得财政兜底能力严重弱于以往。


风险提示:美国超预期加息;美国GDP不及预期。



报告正文

1、周度专题:繁荣的顶点?货币“紧缩”效应显现

连续高强度加息下,美国政府的付息压力初步显露。展望未来,美联储继续加息的背景下,美国政府的付息压力将如何演绎及有何影响?本文梳理,供参考。

1.1、当前美债付息压力怎样?紧缩效应初显,付息额已创下新高

疫后大规模财政刺激下,美国政府债台高筑,杆杆率一度抬升至120%以上。疫情期间,为了托底经济,美国政府连续出台了多份财政刺激法案,刺激规模占疫前正常年份财政支出的70%以上(2009年约10%)。为了满足刺激法案的融资需求,美国政府大规模举债,使得可流通存量债务规模从疫情前的不足20万亿美元升破25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最高一度达到124%。

但由于美联储长期维持宽松定力及财政部增加短债发行比重,2020、2021年美国偿债压力持续处于绝对低位。财政刺激法案连续出台的同时,美联储将利率水平降至0-0.25%且持续维持低位,同时不断量宽扩表。为了尽可能降低融资成本,财政部发行了更多短债(bills),使得后者占美债总量占比从疫情前的14.4%一度升至高点(2020年6月)25.5%。因此,2020、2021年美债利息支出占GDP比重均维持在1.5%附近,处于历史绝对低位。

伴随着加息周期的开启,货币金融环境的大幅收紧,美国2季度利息支出额已经创下历史新高。3月以来,美联储在4次会议上连续加息25bp、50bp、75bp、75bp,将政策利率抬升至2.25-2.5%。伴随着政策利率的抬升,美债利息支出压力也随之大幅抬升。数据显示,美国利息支出年化值已经从2021年4季度的5415亿美元缓慢升至2022年2季度的5991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①考虑到净利息支出仅公布年度数据,这里的利息支出使用的是总利息支出,但二者都源自财政部且走势基本同步,不影响趋势判断。


1.2、美债付息压力抬升的原因?债务规模维持高位,融资成本逐步抬升

考虑到加税计划尚未落地,但赤字财政使得存量债务规模维持高位、支撑政府杆杆率。伴随着刺激项目逐步到期退出,美国财政刺激退潮乃大势所趋。但考虑到加税计划尚未落地、缺少增量财政收入来源的情况,美国财政赤字水平只是回到了疫前正常水平,并非达到盈余状态。这一背景下,美国存量债务规模尽管略有下滑,但依然维持在历史高位,使得政府杆杆率依然维持在120%左右的高位,其中联邦政府杆杆率约100%。

尽管美债多以固定利率,但考虑到短期美债融资“更新率”较高,往往更早对加息进行反应。美债存量规模中,浮动利息债券占比仅为2.7%,美国财政部的付息利率主要取决于债券发行期的利率水平。对于固定利率美债而言,短债占比尽管仅为15%,但由于期限较短,年度发行额、到期额占比接近4成。凭借更高的“更新率”,短债票面利率更早对融资环境收紧进行反应,对应的付息成本也水涨船高。数据显示,短债年化付息额从2021年4季度的22.4亿美元抬升至2022年2季度的230亿美元以上,是总付息额抬升的突出贡献。

固定利率主导下,中长端以上债券由于大部分规模仍未到期,相应利息支出压力尚未获得明显抬升。与短债不同,1年期以上的中长债,大部分到期规模集中在2023年及以后。这意味着,尽管货币金融环境已大幅收紧、相应中长债新券的利率也纷纷抬升至2018年前后的水平,但由于2022年到期占比较小,对应的付息压力并没有获得显著抬升。


1.3、美债付息压力未来演绎及影响?紧缩效应加速显现,弱化财政兜底能力

预测前提:1、所有期限的到期美债等额续发;2、为保守起见,政策利率、市场利率的中性预测采用彭博最低预期;悲观情形采用彭博平均预期;乐观情形假设2023年中以后美联储降息至0附近。2022-2024年,中长债到期规模分别为4.68、5.01、2.78万亿美元,假设到期规模等额续发。对于政策利率而言,中性情景下,我们预计美联储政策利率高点约为2.5-2.75%,2023、2024年均实施降息,对应政策利率均值分别为2.2%、1.5%。

中性情景下,未来2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利息支出占GDP比重,或将升至2.5%左右②伴随着更多中长期逐步到期,加息的滞后效应也将显现,进而影响新券的票面利率。以10Y美债为例,中性情景下,对应收益率在2022、2023、2024年的水平约为2.6%、1.8%、2.0%。中性情景下,2022年、2023、2024年美国联邦政府利息支出占GDP③比重或升至2.3%、2.5%、2.5%,接近历史高点④。考虑到政策滞后效应的存在,除非2023年出现极端降息,否则联邦政府的付息压力难以出现明显缓解。


②预测方法:

第一步,计算出未来不同期限美债的到期规模数据;

第二步,回溯不同期限到期美债的票面利率(发行期);

第三步,根据新的票面利率预测,计算出续发美债利息支出与原利息支出的差值;

第四步,根据差值,计算出未来存量美债的利息支出。

③不同假设情景下的名义GDP增速,对付息压力的预测结果影响有限,故不做赘述,详情参考图29-31。

④乐观、悲观情形下,2022年利息支出压力约为2.2%、2.5%,2023年约为1.9%、3.0%,2024年约为1.8%、3.1%。

美联储进一步推进缩表过程中,上缴的利息收入将有所减少,加剧联邦政府的实际付息压力。综合考虑美联储持有美债到期情况及缩表计划来看,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或将从9万亿美元的高位,缩减至2022年底的8.5万亿美元、2023年底的7.6万亿美元。由于美联储上缴利润主要来自持有美债的收益,缩表将导致上缴利润缩水,或于2024年底造成大约额外0.2%的实际付息压力。

美国经济动能走弱下,财政兜底能力将大幅弱化,加大“硬着陆”风险。由于美债70%由国内投资者持有且财政部会相机调整债务融资,偿债风险仍相对可控。但是,领先指标制造业PMI新订单连续2月跌破50%,预示“滞胀”到“衰退”的过渡,或发生在冬春之交。本轮经济动能衰减的过程中,高度透支的债务空间与逐步显现的紧缩效应,或将使得财政兜底能力严重弱于以往,加大“硬着陆”风险。(详情参见《繁荣的顶点?美国“硬着陆”风险讨论》)。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

(1)疫后美国债台高筑,但低利率环境下偿债压力并未明显抬升,2020、2021年美债利息支出占GDP比重均维持在1.5%附近,处于历史绝对低位。伴随着加息周期的开启、货币金融环境的大幅收紧,美国政府2季度利息支出额升至599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2)付息压力抬升的幕后推手:1、杆杆率未降,考虑到加税计划尚未落地,但赤字财政使得存量债务规模维持高位、支撑政府杆杆率。2、固定利率主导下,“更新率”较高的短债的融资成本先抬升,但中长债对加息周期的反应滞后。

(3)伴随着加息滞后效应的显现,中性情景下,未来2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利息支出占GDP比重,或将升至2.5%考虑到收紧政策滞后效应的存在,除非2023年出现极端降息,否则付息压力难以缓解。这意味着,本轮美国经济动能走弱下,财政兜底能力将大幅弱化,加大“硬着陆”风险。



风险提示:

1、美联储超预期加息。与市场预期相比,未来美联储实际加息的持续性及终点利率超出预期,使得偿债压力超预期。

2、美国GDP不及预期。GDP的增长速度严重落后利息支出的抬升速度,使得偿债压力大幅高于预测。



赵伟团队介绍



研究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繁荣的顶点?货币“紧缩”效应显现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8月28日
报告发布机构:国金证券研究所

参与人员信息:

赵   伟  SAC编号:S1130521120002  邮箱:zhaow@gjzq.com.cn

曹金丘  SAC编号:S1130522080008  邮箱:caojinqiu@gjzq.com.cn


长按关注


新书推介

作者从经济、政治、文化和资本市场运作等各个维度展开分析,尝试厘清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命题,以及转型过程中蕴藏的市场投资机遇。


法律声明

特别声明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已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版权归“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金证券”)所有,未经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对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制作任何形式的复制、转发、转载、引用、修改、仿制、刊发,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经过书面授权的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节和修改。

本报告的产生基于国金证券及其研究人员认为可信的公开资料或实地调研资料,但国金证券及其研究人员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反映撰写研究人员的不同设想、见解及分析方法,故本报告所载观点可能与其他类似研究报告的观点及市场实际情况不一致,国金证券不对使用本报告所包含的材料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且本报告中的资料、意见、预测均反映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在不作事先通知的情况下,可能会随时调整,亦可因使用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国金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

本报告仅为参考之用,在任何地区均不应被视为买卖任何证券、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本报告提及的任何证券或金融工具均可能含有重大的风险,可能不易变卖以及不适合所有投资者。本报告所提及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益可能会受汇率影响而波动。过往的业绩并不能代表未来的表现。

客户应当考虑到国金证券存在可能影响本报告客观性的利益冲突,而不应视本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证券研究报告是用于服务具备专业知识的投资者和投资顾问的专业产品,使用时必须经专业人士进行解读。国金证券建议获取报告人员应考虑本报告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以及(若有必要)咨询独立投资顾问。报告本身、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也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国金证券不就报告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个人推荐。

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国金证券的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涉及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并可能为这些公司正在提供或争取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本报告并非意图发送、发布给在当地法律或监管规则下不允许向其发送、发布该研究报告的人员。国金证券并不因收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国金证券的客户。本报告对于收件人而言属高度机密,只有符合条件的收件人才能使用。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本报告仅供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户中风险评级高于C3级(含C3级)的投资者使用;本报告所包含的观点及建议并未考虑个别客户的特殊状况、目标或需要,不应被视为对特定客户关于特定证券或金融工具的建议或策略。对于本报告中提及的任何证券或金融工具,本报告的收件人须保持自身的独立判断。使用国金证券研究报告进行投资,遭受任何损失,国金证券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若国金证券以外的任何机构或个人发送本报告,则由该机构或个人为此发送行为承担全部责任。本报告不构成国金证券向发送本报告机构或个人的收件人提供投资建议,国金证券不为此承担任何责任。

此报告仅限于中国境内使用。国金证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