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六中的数学、科技、信息学有些牛,因为“名师出高徒”!



亲历了小学、小升初、初升高择校大战的家长,都能深刻懂得择校时的艰辛和煎熬。家长对于名校的热衷,说到底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而在优质教育资源中,师资是首要指标。


2016年,广州市第六中学高考一本率大幅飙升,考上985、211等名牌大学的学生人数也有大幅增长,其中,有3人被清华大学录取、1人被北京大学录取。 广州市六中校长刘建祥校长告诉记者,六中近三年高考一本率每年增长近十个点,考入国际国内名校的学生越来越多,主要得益于对学生“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广东省教育厅立项项目)的实施。


具体做法是:依托六中的信息学奥赛、科技创新项目、丘成桐科学奖等,选拔有兴趣、爱好的苗子,在严开明、宋建陵、璩斌等名师的专业、系统的培养下,在各级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大奖,被清华北大等顶尖名牌大学相中,成为高考中的佼佼者,进而影响了更多学生加入到勤奋学习的行列中。


到底是哪几位名师成就了六中的高考辉煌呢?他们跟学生有着怎样的故事?



尖子生的教练,普通生的伯乐

名师代表:璩斌              名师标签:爱岗敬业,寓教于乐

你不会想到,一个小个子的身躯里竟然蕴藏着如此神奇而巨大的数学力量。


璩斌,全国初等数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省优秀教师,中学数学高级老师,中学数学奥林匹克教练。在六中学生眼中,他充满着智慧,也充满着慈爱。


高一1班学生吴逸冰说,每天上课铃响,学生们知道这节是数学课,眼睛会不由自主地向窗外张望,他们在等着一个小小的身影从窗前晃过,大步流星,匆匆地走进教室。“璩斌老师上课有一个习惯,他会把前一天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温习,或者把前一天上课末尾匆匆结束的题目再详细演算一遍,再正式开始当天的内容。”


吴逸冰说,所有上过璩老师课的学生都知道,他上课,手里绝对不会拿着一本数学书或是一张教案,每一次在他手里紧紧握着的,只是一支粉笔。或许几本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早已烂熟于他的心中,他不喜欢自己上课的思路受到课本和教辅资料的限制,他更喜欢跳出这个限制,仅仅播放几页简单的 PPT ,根据上面的题目,再作千变万化的拓展延伸。



名师代表:璩斌


璩老师经常指导参加竞赛的学生,所以他的课堂更加强调思维的敏锐。数学思维拔尖的学生在他的课堂里如鱼得水。他重视思维的活跃,但也肯定细节的重要性,他总是说:“难题的分数和简单题的分数是一样的,难题要多拿分,简单题更要拿到全部分。”所以,他的课堂,粗中有细,会有出其不意的拓展,但绝对少不了基础概念或者格式的强调。


璩斌认为,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与能力有很大差别,不能作统一的要求,只能按照每一个同学的实际情况分层次教学,对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使得每一个人都在他相应的发展区域中得到最佳发展,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也得到体现。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挖掘学生学习潜力

名师代表:宋建陵             名师标签:科技创新弄潮儿

宋建陵真的那么厉害吗?在百度贴吧里,有这么一个问题。


的确, 如果把“全国优秀园丁”、“十佳优秀科技教师”、“广州市科技骨干教师培训班导师”、“华南师大硕士生导师”、“科普三部书”,画几个圆圈做个交集,我们就会找到,从1995年就开始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科技竞赛活动一等奖的宋建陵老师,不过,那时是在湖南永州,目前,他在广州市第六中学。



宋建陵指导学生


经过全国公招,宋建陵2001年作为人才引进,进入广州市六中。不久就被发现科技教育的特长,被委任为学校分管科技创新的负责人。


“学校科技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宋建陵充分利用学校的科技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了“八个一工程”(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听一次科普讲座、参观一个科普基地、制作一件发明作品、看一本科普书籍、欣赏一部科普影视作品、参加一个科研兴趣小组、写一篇科研论文、参与一项科技体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随着科学素养的提高,科技创新的氛围越来越浓,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做创新项目的需求。于是,宋老师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教授为学生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于是,这些同学的周末和节假日就有了新的去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实验室。


在这些良师益友的指导下,六中学生经受了一批又一批创新项目的熏陶,在这种科技创新的氛围里,六中学生充分享受着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在科技创新的赛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崔融丰同学对“包埋光合细菌 净化观赏鱼养殖污水的研究”,不仅获得18届全国创新大赛一等奖,还在英特尔国际科学和工程大奖赛上斩获二等奖,并获得组委会授予的在浩瀚太空中的一颗“崔融丰星”。


宋建陵常说,无论学生学习素质高低,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潜力都可以通过启迪和培养而发掘出来。

鼓舞学生坚持兴趣,勇敢追梦

名师代表:严开明             名师标签:用程序编织梦想

2016年5月3日,当广州六中的周紫轩、董炜隽同学在广东省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上高高举起广东学校团体第一名的奖杯时,他们的教练严开明流下了热泪:廿年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为了这一天,严开明坚持了20年,风雨不改地在六中普及程序设计知识。



名师代表:严开明


2016年10月,六中的周紫轩同学以满分夺得了全国信息学联赛提高组广州市第一名。这是自1998年以来的19年间,六中学生第17年在这项比赛的普及组或提高组中夺得桂冠,中间空缺了2000年、2010年,但这两年,六中的陈世熹、王禹却在省决赛夺得第一名。偶尔拿个第一名容易,但要19次第一名,实属不易。这已经成为六中的一个传统。每一届信息学小组的同学都在师兄师姐的光环下成长,并以薪火相传为己任。


2015年5月,六中的严开明收到一封学生从美国硅谷发来的邮件,里面写道:

“加州的阳光,硅谷的清风,孕育着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之巅——Facebook公司。”刚获得硕士学位的陆丛希和何子健成为了这家社交网络巨头的软件工程师。漫步在崭新的Facebook空中花园,迎面吹来咸咸的海风,这对患难兄弟终于成为了信息革命的弄潮儿。


七年前那晚中华广场的灯火通明,烈士陵园前的车水马龙,一切宛如昨日才发生:2008年11月,严开明带领六中学生到外地参加全国信息学联赛复赛,陆丛希、何子健这两位高三同学在最后一次竞赛中考砸了,他们心里很难过,流下了热泪。这一切严开明都看在眼里,返程的晚上,在中华广场下车后,严老师把他俩留下来,跟他们谈了两个小时,告诉他们如何面对成功、失败,鼓励他们不要灰心,厚积薄发,将来定能一鸣惊人。看着他们的眼神逐渐变回清澈、自信,师生三人才道别。


发生在陆丛希、何子健身上的故事就是六中信息学小组的缩影,严sir鼓舞着每一个学生坚持自己的直觉和兴趣,勇敢地追逐梦想。


转自:羊城晚报学大大

文字: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璇

编辑:菡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