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马能打仗 下马能治国——无衔将军程子华

天下黄埔 2022-12-28

程子华(1905-1991),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卓越的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我国经济战线杰出的领导者。

大革命时期投身黄埔

程子华,原名程世杰,1905年6月出生在山西省解县一个贫民家庭,他本姓苏,因小时候过继给姨母家,才改姓程。程子华高小毕业后考入官费的太原国民师范学校。在太原国民师范期间,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1926年12月,受山西省委派遣程子华等三人投考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1927年初,程子华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属黄埔第六期),虽然在武汉分校学习只有半年多时间,但他在中共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积极同当时的军校工兵大队长徐向前等山西籍师生相互交流革命情况,从政治、军事到思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曾随校编入国民革命军中央独立师,和十一军二十四师叶挺部一起参加反击叛军夏斗寅部的战斗,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的屠杀并没有使程子华低头,他离开了所在的第二方面军张发奎部教导团,经汉口到上海寻找党组织。程子华到上海后,党中央派人找他谈话:“‘八一’暴动后,贺、叶部队去了广东,你到广东参加贺叶军。”程子华到广东后,先在李济深第八路军总指挥部特务营当兵,后又回到了已在广东的张发奎部教导团,并接上了党的关系。

当时的广东,张发奎正同新桂系争夺地盘,后方空虚,张发奎把他的主力部队派到西江迎战新桂系军队,将教导团留在后方维持秩序。广州敌人力量空虚,正是武装起义的好时候。根据党中央的指示,12月11日,在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下,举行了广州起义,并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程子华积极参加了广州起义,并随起义部队攻占了最坚固的反动堡垒——广州市公安局。广州起义失败后,程子华随起义部队余部转战千里,来到由农民运动领袖彭湃领导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海陆丰地区,他积极参加了保卫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后因伤留在海丰县。因程子华是北方人,就地隐蔽有困难,后受地方党组织的要求,离开海丰县寻找党组织。


模范兵暴第一声

程子华离开广东后,在白色恐怖的气氛下,到上海、解县老家寻找党组织未果,最后到河南南阳,在军阀岳维峻部终于找到了党组织。1929年夏,中共地下党已在岳部十五个连中建立了党支部,有共产党员七十余人,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并直接接受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的领导。程子华在岳维峻部先任副官,后任岳维峻部第一师六团二营五连排长。随着部队缩编,许多共产党员被迫离队,军官中的共产党员只剩下程子华。他积极用交朋友的办法,秘密争取和团结党外士兵的同情分子,积蓄力量,以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组织兵暴。

岳维峻部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蒋介石早就想把它吞并,岳部反蒋、反黄埔军官的情绪比较强烈,这个部队虽然经过几次改编,但我党的影响仍在增长。1929年10月初,程子华所在由岳维峻部改编的独立十五旅开到阳新、大冶一带要进攻红军,这时程子华同原岳维峻部地下党员赵品山联系,认为不能用手中的枪打红军,应乘机把队伍拉出去。就在这时,党中央派柯庆施、邓乾元等同志到汉口找程子华,程子华及时向他们报告了相关情况,他们也同意把部队拉出去,与活动在附近的红五军第五纵队里应外合攻占大冶城,举行兵暴。一个月后中央军委指示:兵暴采取“里应外合”方案。程子华确定12月14日晚12时起义。当晚11时,程子华集合各连党员和各班班长,首先解决了反动军官,然后率起义部队和何长工、李灿率领的红五军第五纵队会师。后来,起义的五个连合编为红五军第五纵队第二支队,程子华担任支队长。程子华等按照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对起义部队进行整顿,清除了旧军队中的不良作风,使之成为新型的人民军队。

大冶兵暴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平江起义的延续,受到党中央的高度赞誉,称之为“模范兵暴第一声”。1934年1月,因大冶兵暴的成功,程子华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获得二等红星奖章。

1931年初程子华到中央苏区,后参加宁都暴动部队的改编工作,历任红五军团四十师师长、四十一师师长兼政委等职,参加了第二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在反“围剿”斗争中,程子华英勇善战,指挥有方,屡建战功。


引领红二十五军长征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领导人1935年于陕南合影(前排左起:

郑位三、徐海东;后排左起:李隆贵、程子华、陈先瑞)


1934年6月,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和时任粤赣军区代理参谋长的程子华谈话。周副主席谈到,鄂豫皖根据地很困难,根据工作需要,中央派程子华到鄂豫皖根据地工作。

随后,程子华历经艰险到达鄂豫皖根据地。当时的红四方面军主力已撤走,后来组建的红二十五军,在王明“左”倾路线影响下,部队减员严重。红二十五军是原地坚持还是实行战略转移,就成为当时急需作出决定的首要问题。程子华对于红二十五军下一步行动方针,结合对周副主席指示的体会,认为不能让敌人牵着鼻子走,困守在“鱼塘”里,等着敌人把水抽干抓鱼。程子华讲,可以到伏牛山,过去土匪头子樊钟秀在那里就盘踞多年,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为什么不能立足呢?

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河南省光山县花山寨举行常委会议,会议一致同意周副主席指示,认为红二十五军应该打出去,创建新根据地,会议决定向西转移。省委决定程子华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任政委,原军长徐海东改任副军长。花山寨会议后,省委责成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再次组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

12月16日,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出发时,省委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红二十五军首先越过平汉路,进入桐柏山区。进入桐柏山区后,感到这里不易立足,程子华向省委和吴焕先政委建议,向豫西伏牛山区转移。后因伏牛山区也不具备建立根据地的条件,红二十五军在程子华、吴焕先的带领下,战胜了敌军的围追堵截,进入陕南,胜利完成了第一次战略转移。经过努力,红二十五军入陕五个月,初步建立近五十万人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了解到,中央红军已北上抗日,到达青海、甘肃边缘,于是决定继续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北上途中,鄂豫皖省委代理书记、军政委吴焕先牺牲后,程子华又担负起鄂豫皖省委代理书记和军政委的重担,徐海东任军长。在程子华、徐海东的率领下,9月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保安县。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时只有两千九百多人,到达陕北扩大到三千四百多人,留在陕南的红七十四师,也发展到近二千人,成为四支主力红军长征唯一人数没有减少反而增加的部队。事实证明,程子华到达鄂豫皖,根据周副主席指示和他对根据地形势的分析,对于省委决定红二十五军实施战略转移起到重要的作用。他的这一功绩,是红二十五军许多老同志一致公认的。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左起:王首道、罗瑞卿、杨尚昆、

程子华、聂荣臻、陈光、徐海东、邓小平

9月中旬,红二十五军和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合,并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为军团长,程子华为政委。随后,程子华又参与指挥取得劳山、榆林桥战斗的胜利,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和给养,对巩固西北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红十五军团和中央红军会师后,程子华率部先后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为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程子华还是以毛泽东为首的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九位委员之一,当时中央的许多电报,都是以徐(海东)、程(子华)和林(彪)、聂(荣臻)并称。


主持晋察冀边区全面工作

1939年冬,左起朱良才、吕正操、程子华、孙志远在晋察冀合影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程子华到山西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工作,担任战动总会武装部长和中共党团书记。通过近两年的工作,战动总会先后发展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二万余人。

六届六中全会后,程子华任北方局委员,并和北方局代表彭真、一一五师副师长聂荣臻、一二0师政委关向应组成晋察冀分局(北方分局),领导晋察冀边区的斗争。1939年1月,中央决定程子华到冀中工作,担任八路军第三纵队政委和冀中军区政委,加强吕正操第三纵队的正规化建设。八路军第三纵队是由吕正操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等部合编,当时共6万余人。第三纵队内部成分复杂,党的基础薄弱,战斗力很弱。程子华与军区的其他领导同志一道,研究制定了加速第三纵队正规化、八路军化的方案。他把一批红军老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分配在各分区、各团担任政委或政治部主任,迅速在第三纵队部队建立健全了八路军的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使部队走向了正规化。经过两次整军,第三纵队所部军政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共创建了十六个主力团,这些团基本上达到了正规化、八路军化的要求,成为坚持敌后平原抗日根据地的骨干力量。在1942年“五一大扫荡”后,程子华兼任冀中区党委书记,在艰苦的环境中进一步坚持平原作战,巩固冀中根据地。他带工作组到高阳等地对地道斗争进行调研,充分肯定地道斗争是冀中人民改造地形的一个伟大创举,后地道斗争在冀中普遍开展,使冀中成为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群众性平原游击战争的典范。

1943年8月,中央政治局重新决定晋察冀军区和分局的主要人员,聂荣臻任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政委,程子华和刘澜涛任副书记兼副政委,萧克任副司令员。决定确定聂荣臻去延安参加“七大”期间,由程子华代理书记和军区政治委员。1944年萧克去延安看病,刘澜涛去延安参加党的“七大”,程子华又代理司令员。在1943年9月到1945年9月这两年间,程子华身兼数职,独当一面,全面主持晋察冀分局和军区工作,他往往是一边指挥前方打仗,一边领导后方党政工作。

从1944年起,程子华指挥晋察冀军区全面猛烈地发展扩大,根据根据地斗争发展形势的需要和中央决定,成立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四个区党委、军区和行署,努力扩大解放区。到1945年夏,晋察冀根据地面积扩大到四十万平方公里,人口增至两千五百多万,军队由原来四十一个小团发展扩编一百个团,部队由1943年夏的五万四千人发展到三十二万余人,民兵发展到九十余万人,大大巩固并扩展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战斗在冀察热辽地区

1940年,左起:聂鹤亭、陈伯均、舒同、程子华、

王平、孙毅、杨成武在晋察冀合影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抢夺胜利果实,派大批部队进攻东北解放区。中共中央为粉碎敌人的阴谋,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由彭真、陈云、程子华、伍修权等组成,程子华为东北军区司令员。后因形势变化,由原定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员的林彪到东北,程子华回到了冀热辽。程子华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副政委兼冀热辽分局书记和军区政委、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和军区政委,1948年5月又兼任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冀察热辽地区位置重要,它是华北和东北的通道和联系纽带,是东北的屏障和大门。程子华为把广大的冀察热辽地区建成我党巩固的根据地而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他积极贯彻中央关于土地改革的“五四指示”,在全地区实行土地改革,以土改为中心,推动生产支前等各方面的工作。

程子华在冀察热辽地区积极领导发展壮大野战军,到1947年9月,程子华领导的冀察热辽部队由抗战胜利后的不足三万人迅速扩大到二十万人,编成八、九、十一三个纵队,五个独立师、两个骑兵师和一个炮兵旅,经过不断锻炼成为一支英勇善战的野战部队,有力配合了晋察冀部队作战,是东北战场上的重要力量。这一时期,冀察热辽人民对战争的支持是空前的,一千六百万人口的冀察热辽解放区,1945年底到1948年底的三年中,共为解放军补充了三十几万兵员,地方部队发展到四十多万,这些部队都成了我军参加辽沈决战的主要部队。这一时期,程子华率领冀热辽以及后来的冀察热辽部队纵横驰聘。抗战胜利不久,蒋介石便组织大量兵力进攻热河省省会承德。程子华、萧克等同志领导取得第一次、第二次承德保卫战胜利,先后共歼国民党军3.1万余人,保卫了热河解放区,迟滞了国民党军队向东北的增援。在1947年冀察热辽夏、秋、冬季攻势中,程子华率部消灭了华北敌军大量力量,使冀察热辽的军事态势,在战略上我军由劣势变为优势,直接配合了东北战场的作战。

1948年9月起,程子华以大兵团作战的气魄和军事指挥艺术,参与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他率冀察热辽部队八、九、十一纵队和三个独立师攻占了绥中、兴城,切断了敌联络东北和华北的大动脉——北宁线。这一行动,实现了毛泽东关于“关门打狗”的战略方针,拉开了辽沈战役的帷幕。随后,程子华担任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二前线指挥所改编的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率所部进行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夺取辽沈战役的胜利,关键在于能否拿下锦州,而塔山阻击战关系我军攻克锦州的成败。程子华率四纵、十一纵等部队,面对具有先进技术装备和优势兵力的敌人,在塔山地区浴血奋战六昼夜,寸土未失,完成了阻击任务,在保障我军攻占锦州,以致配合整个辽沈战役的胜利都起了重要作用。程子华以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取得了塔山阻击战的胜利,同时也使塔山阻击战成为我军战史上最著名的战例之一。


唯一未授衔的兵团司令

1948年10月程子华率部取得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之后,又奉命率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入关,担负平津战役中平张线(平张线是指平绥线东段北平到张家口这一段)的作战任务,协同华北部队作战。在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入关前,中央军委授权程子华统一指挥华北第二、第三兵团及地方部队进行平绥线作战。为统一领导,中央决定成立平绥前线委员会,程子华为书记,罗瑞卿为副书记。程子华率华北第二、第三兵团和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等部队相继切断了张家口敌人的西逃之路,并歼敌两个军五个师,打乱了傅作义的防御部署,最终实现了抓住傅系、拖住蒋系,从而将傅作义集团抑留在平津地区的战略目标,掩护了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然后程子华兵团协同东北野战军萧劲光一兵团和华北军区等兄弟部队形成了对北平的包围之势,在我军强大的政治攻势下,北平和平解放。北平和平解放后,程子华担任北平警备司令员兼政委,组织和指挥了庄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入城式,并在其他部队的配合下,迅速稳定了北平的社会秩序。

1949年4月,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程子华率由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改编而成的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沿平汉铁路南下,在南下途中,解决了安阳、新乡等地华北残敌,并解放了襄阳、樊城等地。同时,在率部渡江后,积极配合兄弟部队作战,取得衡保战役胜利,解放了湖南全境。与此同时,从1948年底到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先后共组建了十六个兵团,在十六个兵团首任司令员中,建国后有一位被授予元帅,三位被授予大将,十一位被授予上将,程子华是唯一没有授衔的兵团司令员,因为那时他已离开了军队。

1949年9月,中央决定程子华任山西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山西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在经历了二十二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之后,程子华转到地方,投身到新中国火热的建设事业中。

参加国家建设

1965年11月底,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视察西南

三线建设,图为邓小平(左二)、程子华(右二)、

吕正操(右一)冶金指挥部楼前交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0年10月后,调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1956年任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1958年任商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60年任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61年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64年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兼西南三线建委常务副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关押。1975年以后,到中央党校读书班学习。1978年3月,任民政部部长、党组书记。1980年8月至1988年3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4年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后,程子华任首届、第二届副会长及第三届理事。1991年3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来源:北京黄埔





 推 荐 阅 读


1.【抗疫中的黄埔人】丹心从来系家国 —— 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抗疫记

2.【抗疫中的黄埔人】铁肩担道义  战疫铸忠诚——天津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抗疫记

3.【抗疫中的黄埔人】 凝心聚力“战”疫情  黄埔干部勇担当——贵州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抗疫记

4.【抗疫中的黄埔人】黄埔后代抗疫谱新篇——河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黄埔后代抗疫记

5.【抗疫中的黄埔人】团结一致  共克时艰——山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抗疫记

6.【抗疫中的黄埔人】家国同心  再展黄埔风采——吉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抗疫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