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埔军校中的中国共产党人】以笔为戈 弃武从文——阳翰笙的赤子情怀

天下黄埔 2022-12-28

阳翰笙漫画像


阳翰笙是谁?

阳翰笙(中)指导创作

如果你去公众场所随便问阳翰笙是谁?那我估计很少有人知道阳翰笙其人其事,如果你问谁看过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北国江南》《万家灯火》估计从50后到80后都会说不仅看过,对电影里的故事、人物还记忆犹新,如果你问谁看过电影《三毛流浪记》,包括新生代的90后、00后在内的大部分人也都会说看过,对电影的故事情节还津津乐道。这些作品就是我国著名小说家、文艺理论家、电影家、戏剧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阳翰笙留给我们富贵的精神财富。他同黄埔军校有着深厚的渊源,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他一生写了17部电影,其中13部被搬上银幕。阳翰笙曾获得电影“终生成就奖”。


青春少年


阳翰笙与周恩来

在四川省宜宾市高县罗场镇文化中心,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纪念碑,这是为纪念阳翰笙而修建的,阳翰笙不仅是罗场镇的骄傲,也是高县的名片。地处川滇两省交界的罗场镇,自古有“川南蚕桑第一镇”之称,流经该镇的一条河,叫宋江河,1902年11月7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八),阳翰笙就出生在宋江河畔一户复姓欧阳的商人家庭,其父欧阳静波,以经营盐、漆、茶、丝为生,在当地虽无田产,但为人忠厚,思想开明,深得乡人敬重。其母周淑贞,幼时读过三年书,爱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喜欢给儿女们讲民间故事和戏曲故事,并常带阳翰笙去看川戏,使得阳翰笙从小就对戏曲和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阳翰笙在兄妹6人中排行老大,他原名欧阳本义,字继修,有对“本家”、历史上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敬仰之意。在后来的文艺活动中,他先后用过很多笔名,其中阳翰笙和华汉用得最多。1915年,他到高县县城读高小,各门成绩皆名列前茅。1918年,阳翰笙进入叙府联中(今宜宾一中前身)读中学。在这里,他写出第一篇小说《竹村烈女》,小说讲述了一个妇女因反抗封建而被迫自杀的故事。老师的批语中有这样两句:“但觉花晨月夕,都化成怨雨凄风。”这让阳翰笙很受鼓舞。 


得遇明灯


阳翰笙、郭沫若、周恩来

1919年夏天,成都来了三个学生,向宜宾的中学生宣传刚刚爆发的“五四”运动。阳翰笙对外面的世界非常向往,但在宜宾很少能看到北京、上海等地出版的进步刊物。当时,班上有位在成都读过书的学生,叫李硕勋,因奔父丧辍学插班到叙府联中。李硕勋与阳翰笙为好友,经常向阳翰笙介绍成都省立一中。第二年秋天,阳翰笙说服家人,转学插班到省立一中。到省立一中后,阳翰笙的组织才华和斗争精神很快得到显现。各校成立了学联,他被选为理事。在争取教育经费独立案(反对教育经费被军阀挪用作为军费)的学潮中,他是向省议会撰写文章的学生谈判代表之一,也是后来发生的捣毁省议会、轰走军阀派往一中担任校长的反动政客等事件的组织者和直接参与者。1922年11月1日,省长刘成勋发布训令, “照章斥退”一中全体学生,派兵进驻该校, “将为首的欧阳本义(阳翰笙)、李开灼(李硕勋)等六人由法庭勒传讯办”。阳翰笙被迫乘船逃离成都。在泸州, 他见到了被誉为青年思想领袖的恽代英, “平头,布鞋,一身旧学生服,比学生的穿着还简朴”。阳翰笙在这里住了七天七夜,与恽代英同吃同住,一同参加学校的劳动。阳翰笙提出了几十个问题求教,恽代英耐心地一一解答。恽代英指出:社会必须改造。中国当前的主要敌人是军阀和封建主义,青年必须组织起来,团结斗争才能取胜。与恽代英交谈过后,阳翰笙精神为之一振,心情豁然开朗。1923年9月,他与两位同乡结伴到北京求学深造,但因错过了招生时间,只好住在宣武门外的叙州会馆,一边自学备考,一边大量阅读和研究文艺作品。在此期间,他认识了从法国勤工俭学回来的陈毅,二人一见如故。1924年6月阳翰笙经青岛乘船至上海,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插班到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读书。正如朋友们向他介绍的那样,上海大学时任校长为于右任,副校长邵力子。邓中夏任该校教务长,瞿秋白为社会学系主任,主讲教师还有蔡和森、张太雷、李季、施存统、恽代英、任弼时、肖楚女、蒋光慈等,他们都是中国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出色的理论家。这年秋天,阳翰笙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年初,该组织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阳翰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大学,阳翰笙一面读书学习,一面积极从事学运、工运等社会活动,先后担任全国学生联合总会代表、上海大学党支部书记、上海闸北区委书记等职。他正式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便是在恽代英指导下写成的《一年来学生运动之概况》。


弃武从文


1937年,张西曼、田汉、阳翰笙、常任侠等合影

1926年初,阳翰笙奉调至广东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秘书,后调任入伍生部政治部秘书,同时担任入伍生部党总支书记,兼任教官。在此期间,阳翰笙见到了主持党的军事工作的周恩来。此后,他与周恩来始终保持密切来往,甚至他以后的大半生都是在周恩来的直接或间接领导下工作的。这年冬天,阳翰笙回到上海,与上海大学时的同窗唐棣华结婚。唐在校时为共青团员,随阳翰笙在黄埔军校以及武汉、重庆期间,多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周恩来认为她在党外工作对党、对阳翰笙都更有利。于是,阳翰笙与妻子,一个在党内,一个在党外,相知相爱,不离不弃,携手走过了63年的风雨人生。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阳翰笙与郭沫若等人赶到南昌,与起义部队会合。阳翰笙被前委任命为叶挺直接领导的二十四师党代表,后任起义政治部秘书长。在随起义部队征战途中,阳翰笙突患疟疾,被组织上安排在广东海陆丰地区(今汕尾市)一户农运干部家中休养。养病期间,他在当地听到许多关于彭湃带领群众闹农运的故事,这些都成了他后来创作的素材。年底,应郭沫若要求,经周恩来同意,阳翰笙接受安排加入创造社,意在加强党对文艺的领导和在文艺界发展党的组织。阳翰笙从此告别了短暂的戎马生活,走上了毕生从事文艺事业的道路。1928年至1935年间,阳翰笙一面从事文艺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一面进行理论研究和文艺创作,他与潘汉年等人根据有关指示,对结束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之间革命文学内部争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即“左联”)筹组时,阳翰笙与鲁迅等12人同为筹委会成员,并先后担任“左联”党团书记、文委书记和文总党团书记。1935年2月,上海的党组织遭到破坏,阳翰笙与田汉等人同时被铺,并被押送至南京。同年10月,经柳亚子、蔡元培等人营救和保释,阳翰笙获准出狱,但仍遭软禁,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国民党释放政治犯,他才恢复自由。阳翰笙获释后,即从南京赶到武汉,与周恩来取得联系。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周恩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深知,当时在文艺界最有号召力的自然是郭沫若,但要把文艺界人士组织起来开展活动,非阳翰笙莫属。于是,阳翰笙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牵头组织成立文艺界各抗敌协会、二是协助郭沫若筹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第三厅于1940年被撤销后,阳翰笙出任“离厅不离部”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工会”)副主任(郭沫若为主任),继续组织文艺界人士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敌救国活动。抗战胜利后,阳翰笙离开重庆至上海,参与筹组了联华影艺社,不久又将该社改组成昆仑影业公司,出任编导委员会主任。正是在阳翰笙的主持下,“一穷二白”的昆仑影业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拍出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八千里路云和月》等一系列优秀影片。上海解放前夕,阳翰笙取道香港,于1949年3月到达北京,参加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的筹备工作,随后被选为第一次文代会主席团常务主席,中国文联常委和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后,他任中国文联秘书长、副主席和党组书记。

上图《八千里路云和月》剧照

下图《一江春水向东流》剧照



艺坛战士与电影结缘

阳翰笙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和文艺界的领导者,更是一位勤奋且很有影响力的作家。他早期主要从事社会科学通俗读物及文学评论的写作,后依次转入小说、电影和戏剧创作,尤以电影和戏剧创作成就最高。阳翰笙从1927年底开始写小说,至1933年共发表《女囚》《趸船上的一夜》等14个短篇小说和7个中篇小说,其中以《深入》《转换》《复兴》三个中篇小说连缀而成的长篇小说《地泉》最引人注目。阳翰笙与蒋光慈、洪灵菲成为当时以表现“革命浪漫谛克”而闻名的文学(即无产阶级文学)作家的代表。他的小说销量很好,几个单行本当时都一版再版。1933年春,党的电影小组正式成立,阳翰笙又奉命进入电影界“去编、去导、去演、去评、去争取阵地”,他继夏衍、阿英、郑伯奇进入明星影片公司之后,进入了艺华影业公司。从此,阳翰笙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这一年初到1949年,阳翰笙共创作和改编电影剧本16部,有13部被搬上了银幕,其中《中国海的怒潮》《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等都是中国电影史上脍炙人口的上乘之作。由于阳翰笙的影响和地位,在他周围荟萃了包括赵丹、白杨、舒绣文、陶金、蓝马、聂耳、蔡楚生、史东山等在内的当时中国第一流的电影工作者。阳翰笙精力旺盛,创作速度惊人。抗战期间,他在不到7年时间内,业余创作出7个大型话剧,并且都先后搬上了舞台,其中《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以及根据他的电影剧本改编的《草莽英雄》等剧目都曾多次演出,有的还被带到东南亚和南洋一带演出。《李秀成之死》和《塞上风云》两个剧本经周恩来推荐,在延安公演时引起轰动,其时正遇皖南事变,该剧暗合时局,各方反响相当强烈,朱老总也亲临现场观看,赞扬剧本“以史为鉴,以史育人”。

阳翰笙创作的部分电影作品剧照,从上至下:《万家灯火》《塞上风云》《铁板红泪录》《北国江南》《八佰壮士》《三毛流浪记》《中国海的怒潮》《生死同心》。



文艺界永远的榜样


1949年建国后,阳翰笙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总理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秘书长、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委员、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曾任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这期间,他多是与自己在战争时期的老搭档郭沫若合作,他们配合默契、互助互勉,两人的友谊更成为了艺坛佳话。

1963年,阳翰笙编剧的《北国江南》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不料公映后不久即被批判,这让他在“文革”中被无辜监禁9年之久。而《北国江南》也是阳翰笙解放后创作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1978年阳翰笙得到了平反,恢复了工作。阳翰笙晚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为两岸人民恢复交流交往奔走。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后,担任首届顾问。

1988年1月10日,一座造型朴素的阳翰笙纪念碑在他的家乡罗场镇落成。纪念碑位于当地有两百年历史的禹王宫旧址,这里曾是阳翰笙当年读私塾的地方。纪念碑正面是“罗场文化中心”几个大字,背面写有“无双国士”四个字,这是故乡人对阳翰笙一生的评价。

       阳翰笙主要作品

编剧作品

时间

名称

类型

1963年

《北国江南》

电影

1949年

《三毛流浪记》

电影

1948年

《万家灯火》

电影

1945年

《槿花之歌》

5幕话剧

1942年

《塞上风云》

电影

1941年

《天国春秋》

6幕历史话剧

1940年

《青年中国》

电影

1939年

《日本间谍》

电影

1938年

《八百壮士》

电影

1937年

《李秀成之死》

4幕历史话剧

1937年

《夜奔》

电影

1936年

《前夜》

4幕话剧

1936年

《晚会》

独幕话剧

1936年

《生死同心》

电影

1936年

《新娘子军》

电影

1935年

《逃亡》

电影

1934年

《生之哀歌》

电影

1933年

《中国海的怒潮》

电影

1933年

《铁板红泪录》

电影


文学作品

时间

名称

类型

1991年

《李硕勋牺牲前后》

回忆录

1988年

《我的生活与电影文学创作》

散文

1986年

《泥泞中的战斗》

影事回忆录

1984年

《阳翰笙土改日记片段》

文章

1984年

《阳翰笙日记片段》

文章

1963年

《北国江南》

电影剧本

1958年

《三人行》

四幕话剧

1933年

《死线上》

小说

1931年

《义勇军》

小说

1931年

《最后一天》

小说

1930年

《地泉》

小说

1930年

《中学生日记》

小说

1930年

《复兴》

小说

1930年

《兵变》

小说

1930年

《两个女性》

小说

1930年

《未完成的伟人》

小说

1930年

《马桶间》

小说

1929年

《归来》

小说

1929年

《活力》

小说

1929年

《寒梅》

小说

1929年

《枯叶》

小说

1929年

《奴隶》

小说

1929年

《十姑的悲愁》

小说

1928年

《血战》

小说

1928年

《趸船上的一夜》

小说

1928年

《暗夜》

小说

1928年

《女囚》

小说

1928年

《马林英》

小说

1918年

《竹村烈女》

小说


导演作品

时间

名称

类型

1922年

《塔》

话剧


1988年1月10日,一座造型朴素的阳翰笙纪念碑在他的家乡罗场镇落成。纪念碑位于当地有两百年历史的禹王宫旧址,这里曾是阳翰笙当年读私塾的地方。纪念碑正面是“罗场文化中心”几个大字,背面写有“无双国士”四个字,这是故乡人对阳翰笙一生的评价。

冬夜抒怀

历史长河本不平,

迂回曲折风波生,

不愁一生几起落,

难得终身无我私。

这首《冬夜抒怀》是阳翰笙晚年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总结,高度概括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虽然经历过很多波折,就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害含冤入狱长达9年,依然初心不改,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没有一丝丝的改变,将自己的毕生才华献给了党的事业。

1993年,阳翰笙在北京辞世,终年91岁。





来源:北京黄埔





 推 荐 阅 读


1.【黄埔军校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曹渊(黄埔一期)

2.【黄埔军校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恽代英与黄埔军校

3.【黄埔军校中的中国共产党人】丹心向阳——从国民党军队义无反顾投奔延安屡建奇功的黎原将军

4.徐向前与黄埔军校

5.叶剑英与黄埔军校

6.聂荣臻与黄埔军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