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军乐队拾零(下)
陆军军乐学校始末
陆军军乐学校前身为军政部军乐训练班。抗战时期,中央训练团于1939年9月在重庆复兴关(浮图关)成立音乐干部训练班,简称“音干班”。主任白兆琼(保定2期,河北大兴人),副主任华文宪(浙江临海人,上海音乐专科毕业),音乐教官有夏之秋、胡然、贺绿汀等。第1期学员有百余人,多数为音乐专科和各大学的学生,余为各战区文工团选拔人员。音干班实行军事化管理,除上声乐和器乐课外,全班教官和学员还必须参加重庆各处所举办的音乐演奏会。
1940年10月,军政部委托中央训练团音干班添招了50名军乐学生,年龄自15岁至18岁,他们都是从各处学校考选而来的。经过10个月的初级训练及严格淘汰,留下来的学生继续训练。
1941年6月,军政部6年前公派留学生洪潘(1909-2004,福建南安人)从维也纳音乐学院学成回国,抵达重庆向军政部报到的第三天,蒋介石即在复兴关中央训练团召见他,当时在座的还有中训团教育长王东原、中训团副团长张治中。蒋介石面询洪潘的留学情况,以及德奥军队里军乐的设置等问题。听了洪潘的扼要介绍后,蒋介石很兴奋,随即命他着手整顿军乐、典礼乐,并要求拟出规划。洪潘还建议筹办一所军乐学校,作为培训军乐人才的基地,并希望能提高军乐演奏者的待遇等。蒋介石当即表示同意,随手书写一笺,让洪潘转交教育部和内政部,成立礼乐馆。同年10月,音干班设军乐组,洪潘任组长。第1期共有新旧学员50名,每期分成3个阶段教授,每阶段10个月。
陆军军乐团演奏会广告
1942年1月,中央训练团音乐训练班撤销,军乐组移交军政部改为军乐训练班,洪潘任主任。同年10月,训练班奉准改称陆军军乐学校,隶属军政部。此乃我国唯一之军中音乐教育机构,校长蒋中正,教育长洪潘(一等正同上校,后晋升为少将),教官有夏之秋等30余人。内分器乐、声乐两科,均系招考普通高初中学生,施以3年之养成教育,以备充任各军乐队队官或教官,及军事机关学校部队声乐教官。
又由于国内各军乐队官佐与部队之司号官多未受正式教育,特设乐官班与号官班加以调训,训练期自3个月至1年,授以补充音乐教育。由此本校为培养军乐人才,提升演奏水平,推动军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2年,《音乐月刊》发表洪潘《谈军乐》
1943年初,遵照军政部命令,洪潘又负责组建了一支120人编制的陆军军乐团,洪潘任团长兼指挥,基本成员由原军乐组管乐人员组成,另从其他军乐队抽调人员充实,待遇同少尉至上校不等。
洪潘指导全团采用德国学派的吹奏方法,音响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经过几个月的严格排练,具备了公演条件。同年5月31日,重庆《中央日报》登载演奏广告云:“陆军军乐团第一次演奏会,指挥洪潘;节目有施特劳斯、贝多芬等作品;时间:6月2日下午7时半;地点:黄家垭口抗建堂;票价:二百元、一百元、五十元。”
此次首演,洪潘指挥乐队演奏了施特劳斯、贝多芬、莫扎特等作曲家的作品。这是一种音乐会形式的军乐演奏,已经不是一般军乐队承担典礼演奏的概念。
当何应钦等军政要员及重庆市民,第一次看到军乐从单纯的典礼乐事移植至剧场,成为舞台上一种全新的音乐表演艺术形式时,大为赞赏。美国驻华军事顾问看过演奏后,也为中国有这样一支军乐团而感到吃惊,并经常邀请该团演出。
蒋介石招待外国来宾时亦常令军乐团演奏,以彰显国威,且云:“古时教育节目中乐与舞相合,主旨在整齐节奏,陶冶情操,发舒心意,而尤其是军乐,军队完全藉以振作精神,激扬志趣,于和谐奋发之中,培成尚武一致的勇气和团结进取的朝气。”
从首次公演到1947年春,陆军军乐团在重庆举行了数以百计的演奏会,节目有: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曲目,展现了军乐艺术无可替代的独特美感,极大丰富了民众的音乐生活,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陆军军乐学校自中训团音干班招收军乐组学生训练之日起,至1947年已届6年,计毕业器乐科学生4期,声乐科学生2期,及调训乐官号长各1期;毕业学员生200余人,均能各就岗位,尽力服务。此时,军乐团被改编为军乐教导队,并入军乐学校。
1948年,该校由重庆迁移上海,1949年又迁往台湾。洪潘则毅然放弃高官厚禄,加入人民的行列,为新中国的军乐事业,鞠躬尽瘁,奉献余生。
洪潘克尽厥职之余,还潜心研究军乐理论,在1942年重庆的《音乐月刊》杂志上发表了《谈军乐》一文。据中外音乐学者研究考证,一致认为《谈军乐》是中国军乐理论研究的起始点,可谓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全文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