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手和普通人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个人成长

十分心理 2022-01-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范米索 Author 范米索

       · 更多心理学帮助,进入幸福研习社 · 


去年年底,我开始关注知乎上被关注较多的问题,发现了一个很显著的变化,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模式’?“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能力?”

                   
今年,我的公众号和知乎整体内容重点会全部往这类问题倾斜——高效工具分享/思维模型工具推荐和运用/创业者及企业管理者对话/情商管理(公众号部分资料会源于YouTube/Coursera/德鲁克/国内企业管理经营者/海外的著名高绩效教练们)。

我的被动学习偶像“Tim Ferries ”,就是一个通过对话了大量优秀的企业家和各个领域的顶尖高手,并将这些对话记录下来通过播客和文字的方式传递出去的作家。而我恰好因为身边接触到的创业者和优秀领域的人才也很多,他们不仅帮我打开了“已知的未知”,也在某些领域帮我开拓了“未知的未知”。

“信息差”无疑是拉大人与人差距的很重要因素,我戏称自己是一个“自我实验者”,任何的理论我会先用一遍,在我受益的同时,也希望会记录下来分享给各位。

 01 
成功人士与普通人没有区别
唯一的区别在于他们的“习惯”

华与华公司的董事长华山说过一句话:“企业是经营知识的组织”。其实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获得“新知”。在学校,有显性的指标(分数)去单一衡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但当你进入到社会和企业组织后,你会发现这种“学习”是不间断的。

那么,为什么有人在短短几年内便可做到职场晋升顺畅无比,有人却步履蹒跚,不仅各方面能力难以得到提升甚至还面临生存危机进阶?

抛开“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量”等这些难以触达的字眼,我们再把上面的问题抽丝剥茧一下:

成功人士与普通人有什么区别?

一个简单的答案:他们的习惯。


其实这两类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每个人一天都有24小时,时间对待每个人的方式很公平,但区别仅在于他们的习惯。

同理,乐观的人和消极的人其实也是一样的,唯一区别在于他们的思考习惯

它是关于我们每天做的小事情,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是如何累积起来的。

Where you are in your life is a result of your habits.

“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Excellence, then, is not an act, but a habit.”——Will Durant

我们要反复的去做一件事。优秀,不是一个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变得很简单:

哪种习惯?每天我都做哪些事?

 02 
伟人的日常习惯
拒绝碎片化利用时间

在开始讨论之前,我们不妨去看看那些为人类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名人艺术家一天的routine是怎样的。

有一本书叫《每日惯例: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书里详细地刊登出了历史上各个领域的伟人的作息时间表,从莫扎特到弗洛伊德,从贝多芬到本杰明·富兰克林,他们都酷爱散步,抽烟,有自己的怪习惯,没有像大家想得那样为了工作“废寝忘食”。

(大家记一下这张表的刻度,稍后可以进行对比)


  •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语: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我们来看卡贝多芬一天24小时的安排:

6:00:喝咖啡,给他自己准备一杯60颗的豆子,然后经常精确地一颗一颗地计算。
6:30——14:30:创作
14:30——15:30:用餐(红酒)
15:30——17:30:精力充沛的散步,他会携带一支笔和几张乐谱在他口袋
17:30——22:00:到酒馆读报纸/简单的晚餐(一杯啤酒/一根烟斗)
22:00 ——6:00:睡觉

  • 本杰明·富兰克林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航海家以及美国独立战争的伟大领袖。

5:00:早晨思考“我今天该做些什么?“
5:00——8:00:起床,洗漱,做一番有力量的思想演说(打鸡血的感觉),涉及一天的事情,并做出一天的决定;继续目前的研究,然后吃早餐
8:00——12:00:工作
12:00——14:00:读书,查看账目,吃饭
14:00——18:00:工作
18:00——22:00:把东西整理回原处,晚饭,音乐,娱乐或谈话
22:00 ——5:00:睡觉

  • 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出生于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5:00—6:00:淡茶,烟斗,冥想
6:00——7:00:写作
7:00——11:00:讲座(一个传奇的老师,他教了40多年逻辑学和其他课程)
11:00——15:00:酒吧:肉和酒(一天真正的饭)
15:00——16:00:散步
16:00——19:00:拜访Joseph Green
19:00——22:00 :阅读
22:00 ——5:00:睡觉


这里,我只拎了三个人作为案例供各位参考。如果你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这些人对时间的安排是绝对拒绝碎片化时间的,往往他们会腾出大块连续地专注做一件事

 03 
模仿成功人士作息习惯
并不会让你成功

我知道或许一些人看完这些伟人的时间作息,可能下意识的会去做记录,甚至想要去模仿他们的时间安排。

但我想说的是,无论你拥有多少成功人士的习惯,都没有任何意义。相关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

例如,早睡早起这件事。很多人都把它当作习惯清单的一部分。但是“早睡早起”并不是一项技能,如果你模仿一个早起的有钱人时,您会因为早起而变得富有吗?不会。就算让你模仿马云一天的行为,你也未必能成为下一个马云。

所以,如果认为复制别人的习惯就能成功,那按照这个逻辑,成功就太容易了。


爱默生有一句话说的挺好的:“嫉妒是无知,模仿是自杀。如果你盲目地模仿别人,就会杀死你自己的角色。”

因此,当我谈论习惯时,不是说谈论“改变习惯能让我们成功与否”结果。而是想说,改变我们的实际行为,是可以有效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我理解的生活和成功是无关的,它取决于你如何定义。生活说白了就是不断地解决问题。

无论走多艰辛,总是要创建自己的道路。而且您最好也喜欢它。因为那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所以这之间也调整下自己的思维方式,不要觉得“如果我做xxx,我就会成功或者快乐。”恰恰这种思维陷阱会束缚你。因为你做别人做的事情,像别人一样生活,未必就意味着你离成功更近了。

因此,做好自己的预期管理:习惯能改变你的生活,但别指望它能保证你的成功。

与其研究什么会让你成功,不如用逆向思维想想看什么会让你不成功,不快乐,变肥胖,变愚蠢,然后利用这种思路去消除生活中这些糟糕的事物,再去倒推你自己该培养哪些日常习惯。

 04 
如何制定和培养
属于自己的日常习惯?

我前面已经说了大量关于“微小习惯”对人的改变和影响的作用,这一块简单说下怎么去培养自己的习惯。

网络上有大量关于“培养习惯”的方法论,大家听到最多的应该是21天能够培养一个习惯。但其实21天太短了,说句难听点的,去健身房打卡坚持21天的人未必能够在之后的22天甚至222天都能始终如一。

当然也有类似66天培养一个习惯之类的说法,但抛开这些,我们去想想,有什么事情我们每天必做,不做就不行。

吃饭,洗漱对吧。

为什么要吃饭?不吃饭会饿死。饿死背后的原因是意味着我们不做这件事,会对我们生存造成威胁,处于维持身体机能的需要,出于恐惧的需要,我们必须进食。再者,社会发展到现在,食物的口感在与日俱增,诱惑同样是我们坚持这种行为的根因。

再说洗漱,为什么我们要洗漱?不洗漱行不行?不行。因为人是群体动物,有社交需求,不洗漱会影响你某方面机能(比如牙齿)甚至你身上难闻的味道会让别人对你投来异样的目光,其背后也是恐惧,再者甚至洗漱会让你变得舒服且自信。



你看,让你养成这些习惯的背后根因,是你有强烈的动机,不做这件事不行,因为会迫害到你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你要培养其他“无关紧要”的习惯,就变得很难,因为培养与否对你需要承担的“代价”都没那么大。

明确一个行为形成背后的原因后,那接下来,说说怎么培养。

我觉得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

1、决定哪些习惯值得你培养

如果我跟你讨论一天改变我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我喜欢记录写作,喜欢保持跟他人对话,喜欢健身等等,对你来说都无济于事。因为只有你自己可以决定什么习惯对你有帮助。

确定一个习惯对你来说是否值得培养,远比你去盲目培养新习惯重要的多。(以后我会谈谈行为本身和行为动机的联系)


举个例子,刚才你看到那些名人都是5.6点起床的,或许你心理就埋下早起念头,但问问自己,你真的需要早一小时起床么?你真的需要坚持每天跑步么?

或许早起是个好习惯,但我自己受不了早起,我有起床气,让睡得不爽我一天就会很糟糕,甚至影响我生活质量。

所以,当你对某个习惯心动的时候,你不妨用这个思维工具去套:
“如果我做xx习惯,能不能改善我的生活质量?

比如,你想培养一周读一本书的习惯。那我问你几个问题:
“为什么你想培养这个习惯?”“你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以我自己为例,我每天一定要阅读书籍,听播客学习。因为我是一个内容输出者,不仅需要大量拓展我的知识储备量,为我输出文章做储备,同时在新知识纳入时,我会获得一种颅内高潮的“爽”感,并将知识消化吸收后为我所用,帮助我提升自我,变成更好的人。

2、了解你自己的时间

你想要掌握一个新习惯的前提是,你先了解下自己每天的时间状况。

形成某个习惯意味着它一定会占据你当下时间的一部分,如果你本身就内存不足,那么想要习得一个“新习惯”,大概率一定会失败的。

你都不用先着急做时间管理,做事情之前先去了解事情。

思考下当下哪些事情已经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刷抖音?快手?刷朋友圈?……

这些时间占据你24小时的百分之几?再去问问自己如果不做这些事会发生什么??

如果你的答案是:“什么都不会发生。”

那就把这些“零回报”的活动从你日常惯例里删除掉。

3、一次专注于一个习惯

刚才我提到培养习惯是很占你“内存”的,所以不要一上来就给自己设置一堆想培养的习惯。就好比你减肥,一上来就给自己定个“3天减10斤”这种目标,不用想,一定失败。

比如你想看书,想听课,想学英语,想健身……想做一堆事情,到头来什么都做不好。

有时候,人的学习会一腔热血会上头。上头的状态下就跟打鸡血异样,但这种亢奋维持不了太久的。毕竟,我也经历过那种状态,其实这种状态已经打破你原本平衡的状态了,所以一定会出现回落。

所以,如果你现在有这种感觉,建议压抑下自己的热情,如果同时做很多事,一定会陷入混乱,最后原地踏步。

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总认为自己在短期内可以取得很多成就。

把目光放远点,时间轴拉长点,一次只专注一件事。当你形成习惯后,再去一个接着一个地叠加其他的习惯。

4、将标准设定得很低

培养习惯的时候,总会胸有成竹,把自己的期望值拉得很高,但其实习惯这种东西,都是从小事做起的。

就好像你说,我想要改变世界,成为乔布斯,马云,埃隆马斯克那样的人,别人肯定嘲笑你。为什么?因为你连自己都还没改变。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列夫·托尔斯泰说的

““每个人都在考虑改变世界,但没人在考虑改变自己。”

生活中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是需要大量工作叠加才能完成的,开公司做企业,把企业做上市都是这个逻辑,“十年磨一剑”这句话不是废话。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专注于小事情,奠定坚实的基础。没有这一小步,永远都做不到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我想帮助更多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找到幸福感更高的生活方式,那么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输出,通过“写作”、“视频”这件事去承载我的“理想”,让大家在阅读我的文字中,找到一些动力和方法并去身体力行。

同理,如果你想每天跑步,先从“每天走路”开始。
如果你想每天写作,先从写一个句子开始。
如果你想创业,先从获得一个客户开始
如果你想每天阅读,先从读一页开始。
如果你想有丰富的存款,先从存1块开始。
……

5、日记追踪习惯

说实话,这一步估计很多人都不会愿意做——记录日记

大多数人会觉得把自己的想法和日常记录下来的行为过于复杂,甚至“记录”本身就很浪费时间,但其实“记录”这个行为是能够让你更好的管理自己,相当于是一种自我完善的工具。

否则你根本不知道你一天是怎么稀里糊涂度过的,时间到底都花到哪里去了。

       
不要完全依赖和相信你的记忆。记忆会模糊,会错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拿我自己来说,我最近在用极简笔记法去做日常记录,追踪我每天的行为,以及顺带观察我坚持一个新习惯的培养情况。

同时,我在遇到有价值的内容,或者遇到重要的问题,我也会打开笔记,立刻记下来。(语音,文字)

我的日记里主要追踪了几个要素:重要任务,睡眠,身体,饮食,社交,运动,写作和学习状况等等。之后会分享一下“极简笔记”的记录方法给大家做参考,这是一对我很喜欢的夫妻发明的,非常小众但很好用。

我觉得做这种简单记录的好处最强大之处还在于“追踪”功能,这种“追踪”其实是你对自己的监视,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而且你是可以通过翻这些日记统计自己的“失败率”的,可以帮助你提高自我意识,增强你自己对目标的责任感。

Anyway,说了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喜欢的话,请给个“like”,也可以快速让我知道这类内容是否对你们有用。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作者: 范米索,一枚专注自我提升/潜能挖掘的自我实验者。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范米索(ID:fanmisso0513),已获授权。



更多往期精彩话题:

最重要的是,不要创造更多问题

肺炎恐慌下,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6个心理防护方案
武汉肺炎 | 请不要感到羞耻,和身边的人聊聊你的恐惧吧

● 长按二维码加入幸福研习社


咨询电话:188-0137-4573 / 138-1124-8084回复目录,提取所有往期文章目录,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