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阈下改良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文章来源:中华精神科杂志,2020,53 (01): 42-48
作者:李伟 冀成君 杨可冰 蔡海鹏 王鑫 尉拥军 谭云龙
评估20%和40%电量的阈下低电量改良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根据Excel中RAND程序制定随机数字表,对符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108例患者分为20%电量组、40%电量组、80%电量组(对照组),每组36例;3组均给予MECT治疗8次,第1周每日1次,治疗5次;第2周隔日1次,治疗3次;访视点分别为基线、首次治疗后4~8 h内、末次治疗后4~8 h内及治疗开始后的第4周、第8周。分别采用HAMD17、重复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评估患者抑郁症状和认知功能,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
(1)HAMD17(F=10.769,P<0.05)和RBANS(F=6.961,P<0.05)得分组间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2)HAMD17(F=3.450,P<0.05)和RBANS(F=2.501,P<0.05)得分时间×电量分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3)末次治疗后(F=3.673,P<0.05)、4周(F=4.570,P<0.05)、8周(F=4.122,P<0.05)HAMD17得分组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20%与40%电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及40%电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末次治疗后,RBANS得分(F=7.890,P<0.05)组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20%电量组[(65.2±12.2)分]、40%电量组[(63.9±11.5)分]与对照组[(55.2±11.2)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8周时RBANS得分(F=2.770,P>0.05)组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40%电量MECT治疗抑郁症与标准电量相比疗效无差异,20%电量与标准电量相比疗效差,但认知功能损伤均较轻。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严重精神疾病[1],目前仍以对症治疗为主。药物治疗抑郁症起效慢[2]、疗程长,而且有30%~50%的患者对药物治疗不敏感[3]。改良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 convulsive therapy, MECT)起效快、疗效好,已获学术界的广泛认可[4,5],也是目前国际公认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最有效的方法[6]。但诸多研究发现,MECT会导致视觉学习记忆功能损害、短时间的意识不清和逆行性遗忘等问题[7]。如何更为合理地使用MECT,达到既可快速控制患者症状,又能减少不良反应是精神科医生不断探索的问题。
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电量滴定法确定MECT癫痫发作阈值,在诱发癫痫发作前均为阈下发作。本研究组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阈下MECT治疗抑郁症有疗效,且认知损害轻。有许多证据也表明阈下MECT治疗抑郁症有疗效:动物研究显示即使未诱导癫痫发作也会产生抗抑郁作用[8];经颅磁刺激治疗不引起癫痫发作,有抗抑郁效果[9];将标准ECT刺激的脉宽降低到神经去极化的生理范围内,诱导癫痫发作明显减少,会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同时能保持治疗疗效[10];Regenold等[11]发现不引起癫痫发作的低电量MECT治疗抑郁症有疗效,且认知损害较轻。基于此,本研究将探索不引起癫痫发作的低电量MECT治疗抑郁症,既能快速控制症状,又能减轻认知损伤,减少患者因认知损伤顾虑而抵触MECT造成治疗延误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HAMD17和RBANS得分组间主效应及时间与电量分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MECT末次治疗后、治疗开始后的第4周和第8周HAMD17得分组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20%电量组与40%电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BANS得分组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20%电量组、40%电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目前抑郁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脑内存在能量生成、氧化磷酸化及磷酸酯类代谢异常[15,16];有研究认为抑郁症可能与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异常有关[17];也有研究认为神经可塑性可能与抑郁症发病有关[18]。受限于抑郁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MECT治疗抑郁症的机制也很难明确。有研究显示,MECT作用靶点可能是谷氨酸受体[19,20],主要通过调节谷氨酸受体亚基1起到抗抑郁效果[21];也有研究发现MECT治疗后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升高[22],认为MECT治疗机制与海马神经再生恢复有关[23,24]。本研究验证了不引起癫痫发作的低电量MCET有治疗效果且认知损伤轻,对必须引起癫痫发作才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传统MECT理论提出质疑,也为今后MECT机制研究和理论更新提供了新的方向。
本研究结果显示,HAMD17得分时间与电量分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不同电量分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3组患者经不同电量MECT治疗,HAMD17得分随时间变化均呈下降趋势,40%电量组与对照组下降速率接近,20%电量组下降速率较低;HAMD17得分组间效应在末次治疗后、治疗开始后的第4周、第8周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MECT末次治疗后疗效改善,且持续到治疗开始后的第8周。20%电量组与40%电量组在各个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治疗结束后直至治疗开始后的第8周时,40%电量组疗效明显优于20%电量组。这与多数研究结果一致[4,5],进一步验证了MECT起效快,且不同电量间疗效不同,随着电量降低,疗效下降。但是受限于MECT治疗抑郁症的机制不明确,电量降低而疗效下降的具体机制也难以明确,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RBANS得分时间与电量分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不同电量分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3组患者RBANS得分随时间变化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20%电量组与40%电量组连线有交互作用,提示20%及40%电量组认知功能损伤比对照组轻。简单效应检验结果显示,RBANS得分组间效应在末次治疗后、治疗开始后的第4周显著,提示末次治疗结束3组患者认知功能损伤不同,直至治疗开始后的第8周时认知功能均恢复至基线或高于基线水平,提示随着抑郁症状的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也显著改善,由此可以推断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与抑郁症状存在很大关系。董强利等[25]关于认知功能障碍的状态型和内表型的研究显示,除词语流畅性外的其他认知因子可能为抑郁症的状态型会随着抑郁症的缓解而恢复。也有研究显示MECT会引起短暂的认知损害,而在后期恢复[26]。进一步对RBANS得分组间差异多重比较发现,在末次治疗后、治疗开始后的第4周时,20%电量组、40%电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而20%与40%电量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20%及40%电量组在治疗结束后直至4周时,认知功能的损伤均比对照组轻,且40%电量组与20%电量组对认知功能的损伤无差异。
本研究发现MECT会导致认知损害与大部分研究结果一致[27,28],但是具体机制不明确,有研究认为与MECT治疗后海马谷氨酸浓度升高有关[28,29],也有研究认为与MECT治疗导致皮质血流量减少,抑制海马等部位神经细胞活性有关[30]。低电量MECT导致的认知损害较轻,其机制也不明确,可能与低电量MECT不引起癫痫发作,对皮质血流量和海马神经细胞活性的影响小有关。然而也有些研究认为MECT治疗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脑细胞氧含量提高,不仅不会引起认知功能障碍,反而可通过保护脑细胞功能而缓解认知障碍[31,32]。
综上所述,不引起癫痫发作的低电量阈下MECT治疗抑郁症有疗效且对认知损伤轻,40%电量与标准电量相比疗效无差异,认知功能损伤轻;20%电量与标准电量相比疗效差,认知功能损伤轻。
本研究虽然提示了40%电量MECT与标准电量MECT疗效相当,且认知损伤会更小,但样本量较小,且时限只评估到8周,对更长的远期预后尚缺乏参考价值。本研究考虑到伦理学要求,所有研究对象均可联用抗抑郁药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希望今后在低电量MECT治疗抑郁症的长期预后方面,及MECT和抗抑郁药治疗之间的对照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略)
↓↓↓详情可点击文末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