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失业、酗酒,每天被生存焦虑唤醒:付不起下个月房租怎么办?买不起孩子上学穿的衣服怎么办?生病了没钱看医生怎么办?你以为这是籍籍无名的普通人民的生活,没想到这也是大作家的日常。为了养家糊口,做过厕所清洁工、锯木厂帮工、送货员;洗碗工、服务生、割麦短工……像无数被生活淹没的人一样为了几块钱苦苦挣扎。他们是雷蒙德·卡佛和罗贝托·波拉尼奥,他们分别出生在美洲大陆的北方与南方,他们都生活贫困,他们都热爱写作,他们都只活了50岁。
01
雷蒙德·卡佛,“美国的契诃夫”,继海明威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家。“当我们谈论XX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一家喻户晓的句式便来源于卡佛畅销小说集的书名《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卡佛于1938年出生在美国俄勒冈州的小镇,早年在贫困的生活里摸爬滚打,又差点在酗酒的地狱里毁灭。终于,上天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成功戒酒,并遇见了人生伴侣特丝·加拉格尔。然而这种幸存未能持久,1988年夏,卡佛死于肺癌,年仅50岁。他的生命就像他的短篇小说一样戛然而止,余下无尽的留白。卡佛把短篇小说的精简发挥到极致。他曾自称不是把小说削减到骨头,而是削减到骨髓,由此被贴上“极简主义”这个他一辈子都想甩掉的标签。如果可以,卡佛希望自己的墓碑上写的是:“诗人和短篇小说家,偶尔为之的散文家。”罗贝托·波拉尼奥,比肩马尔克斯的拉美文坛巨星,当代文艺青年痴迷的新偶像。流亡、写作,可以说是波拉尼奥的人生关键词。他于1953年出生于圣地亚哥,先后在智利的很多落后小镇度过童年时代。1968 年,举家迁到墨西哥城。1977年,远走欧洲,在巴塞罗那附近海岸打零工,过着清贫高傲的诗人生活。40岁前,波拉尼奥除了写小说,革命、流亡、恋爱、写诗……什么都干过;40岁后,除了写小说,他什么也没做。他需要收入,结束自己一贫如洗的生活,抚养子女;短短的十年间,他写了数量惊人的作品。2003年,波拉尼奥因肝功能衰竭死于西班牙,年仅50岁。此时,他正在写作最后一部长篇巨著《2666》,在带来最高光度超新星般文学爆炸后,他的生命迅速冷却消散,留下炽热神秘的文学黑洞。《雷蒙德·卡佛访谈录》是首部译成中文的卡佛访谈合集,记录了别处读不到的卡佛谈话,清晰完整地刻画了他的创作理念与创作发展脉络,真实地记录了他的“两次生命”,为深入了解与研究卡佛其人其事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每一个被贫穷生活淹没的人、每一个被家庭琐事牵绊的人、每一个热爱文学与写作的人,都会在卡佛的谈话中得到共鸣。
卡佛:我们生孩子的时候自己还没长大,结果我们担负起了惊人的责任。
在美国文坛,卡佛称得上困顿生活的代言人。厕所清洁工、锯木厂帮工、送货员、售货员……他几乎做过一切卑微的工作。有十年的时间,每天唤醒他和妻子的不是生活梦想,而是生存焦虑:付不起下个月房租怎么办?买不起孩子上学穿的衣服怎么办?生病了没钱看医生怎么办?他像无数普通工人那样去干活,养家糊口,负债累累,像无数被生活淹没的人一样为了几美元苦苦挣扎。
卡佛:很奇怪,当你开始生活时,你从未想到过破产,变成一个酒鬼、背叛者、小偷或一个撒谎的人。
卡佛被困窘生活打倒在地,似乎再也爬不起来,于是他抱起酒瓶子,堕入酗酒的深渊。酗酒末期,卡佛把自己能接触到的一切都变成了废墟。他进出戒酒中心和医院,参加匿名戒酒者互助会。最后老天开恩,他不知怎的就戒了酒。
“除了写作,我想象不出其他的人生”
卡佛:(我)写日常事物,对普通人而不是精英群体说话。不耍廉价的花招。我只讲述我的世界,没有别的。一个作家的世界比他的语气更能把他与其他作家区分开。
卡佛过了多年贫困的生活,这种生活反过来成了滋养他文学想象力的土壤。他始终自视为贫困阶层的一员:“我确实从那些人身上感受到更多的亲情,即便是现在。他们是我的人。他们是我的亲人,我是和他们一起长大的。”凭借这种真诚,卡佛“创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美国底层社会,让你觉得火车经过时几乎能听见铁路边住宅区传出的婴孩哭闹声、吸尘器的噪声,以及番茄酱横飞的争吵打斗声”。卡佛:我有本书要写完,有回忆录要整理,有诗歌要发表。我是个幸运的人。
如果说卡佛“第一次生命”中的关键词是贫穷与挣扎,那么他戒酒后“第二次生命”的关键词则是幸存与感恩。他把成功戒酒、遇见加拉格尔,以及诗歌灵感的迸发,都看作上苍的恩典与厚礼。哪怕是在化疗期间,他身上也少见绝望与悲观的情绪。
看看他的诗是怎么说的:“尽管这样,你有没有得到/此生想得到的?/我得到了。/你想要的又是什么?/称自己为亲爱的,感到/被这个世界爱过。”
《波拉尼奥的肖像:口述与访谈》是首部聚焦波拉尼奥的口述访谈录,它从波拉尼奥及他的真正的朋友们,那些可以和他促膝长谈、心心相映的人的视角,追忆波拉尼奥。涉及波拉尼奥的写作、流亡、爱情、童年、死亡,以及政治、拉美文学圈等方方面面。每一个曾被青春激情与文学击中的人,每一个在沦落处境中仍能冷酷地洞察现实,且对人生抱有极致想象力的人,都会在这场波拉尼奥的放映会上,再次被他迷住。
如果让你闭上眼睛,你脑海里闪现的关于波拉尼奥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墨西哥女作家卡门· 博洛萨:第一印象应该是年轻的波拉尼奥吧, 充满好奇心……我们这些人都是些蓬头垢面的诗人,趿着橡胶的露趾凉拖,如同后嬉皮时代人士,衣冠不整。唯独波拉尼奥,会穿着熨烫过的衬衫……披着一头长发,叛逆的内核和学生气的打扮都是他的一部分。
在拉美文坛,波拉尼奥似乎是青春的代言人。无论是他的人生经历,还是他的写作,似乎都在“青春的幻象和激情”上延展。他在1970年代与好友马里奥·圣地亚哥发起“现实以下主义”运动,反抗主流意识形态的虚伪、僵化。年轻的他,曾号召朋友们效仿诗人兰波,为文学放弃一切。“真正的诗人应该走出咖啡屋,与神枪手、孤独的牛仔、烦人的超市顾客等这些为数众多又各自为政的人打成一片。”此后,他的人生经历似乎验证了这一切。波拉尼奥、圣地亚哥相继离开墨西哥,流浪到欧洲。此后近二十年间,波拉尼奥做过洗碗工、服务生、码头装卸工、营地守夜人、割麦短工等等。然而,与卡佛不同,波拉尼奥却从来没有将笔触伸向真实的底层世界。他的视角是“诗人”“小说家”,或是围绕阅读与文学的周边人,文学虚构才是他的真实世界,他要用“文学抵抗世界”。那些死于无名的青春骸骨,那些必然要失败的忧伤年轻人,在他的书中,展开一场场文学对抗。正如阿根廷诗人贝尔莱西所言:“不管世界怎么发展,是好是坏,我们都还是当年的年轻人,梦想着骑一辆黑色的摩托驰骋在马路上,梦想着能得到一份转瞬即逝却又永恒不变的爱。”“波拉尼奥是一只文学动物”
智利诗人海梅·克萨达:他没日没夜地在家里阅读,从卡夫卡到艾略特,从普鲁斯特到乔伊斯,从博尔赫斯到帕斯,从科塔萨尔到加西亚·马尔克斯,阅读的同时,不停地抽烟、喝茶, 不停地与自己或是和他人(包括我)置气,不停地与整个世界对抗。
阅读成为波拉尼奥理解世界、介入世界的一种方式。
他很早就离开了正规的教育体系,但大量阅读,自学成才。在他的朋友圈内,他很少遇到阅读面比他广的人。而这种阅读生活也塑造了波拉尼奥的写作。“波拉尼奥的作品,是书写文学的文学。”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虚构文学谱系,不停地为被遗忘的作家或诗人作传,无论是在《荒野侦探》,还是在《2666》,或其他短篇小说集中,他为无数诗人、文人作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自己寻找一种镜像,无数个B在他的作品中分身,过着文学化的生活。而真正的罗贝托正是从小说里走出来的人物。他是一只文学动物。
豆瓣书店独家首发 限量附赠定制帆布袋
继《加西亚·马尔克斯访谈录》之后,“守望者·访谈”重磅推出《雷蒙德·卡佛访谈录》和《波拉尼奥的肖像:口述与访谈》。访谈是即兴创作,呼唤的是交流和敞开。在这些访谈里,我们透过睿智之人的眼睛洞察人性,通过他们的妙语连珠揭露人生中蛰伏的复杂与创意。“作家谈”系列封面均采用米茶色手揉纸,封面上印有作家的名言金句,并完美结合与该作家相关的代表性意象。整套书都以米色和黑色为主色调,锁线平装小开本,给人复古的美感、温柔的触感、轻盈的阅读体验。豆瓣书店现货组套发售《雷蒙德·卡佛访谈录》和《波拉尼奥的肖像:口述与访谈》,附赠“守望者”品牌定制帆布袋,限量300份。豆瓣书店独家首发
《雷蒙德·卡佛访谈录》+
《波拉尼奥的肖像:口述与访谈》
附赠“守望者”定制帆布袋
现价:107元(定价:¥136)
购买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