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 纪念茨威格逝世80周年
👆关注并星标豆瓣读书 遇见更多好书
没有戏剧化的情节,没有光怪陆离的背景设定,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就是有一种能力,把一句话就能概括的平淡故事写得让人欲罢不能。正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评价:茨威格驾驭语言至为纯熟,他善于表达一个对象,使得它的最精致的细枝末节都变得形象鲜明具体。
从他对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的描摹,能感受到他对笔下人物澎湃的热情。这种热情也延续到他的传记作品中。茨威格并不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考据者,而是有一种文学自觉,将那些伟大的人物、重要的瞬间,以其他主题串联在一起。
[奥]斯蒂芬·茨威格
(1881年11月28日——1942年02月22日)
今天是茨威格逝世80周年纪念日,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他的10部代表作:《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自传,记叙了他自出生至60岁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他的经典短篇,读完你就明白,为什么他被高尔基称为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人类群星闪耀时》《三大师传》等是他的传记类代表作。
《昨日的世界》
豆瓣评分:9.4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徐友敬等
出版年: 2018-7
在列车越过边界的那一刻,我就像《圣经》里的老祖公罗得一样,知道身后的一切都是尘土和灰烬,一切都凝结成像盐一般苦涩的历史。
这是一本充满文学性的传记+回忆录,写于1939年至1941年间,是茨威格在临终前被迫流亡的日子里完成的。他从出生之日一直写到1939年9月已满60岁的时候,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认为,这是“我们这些六十岁人的时代彻底结束”。茨威格离世后,这本书在斯德哥尔摩出版。
@blackv1412:开篇已经足够惊艳。在数个雨天中读完了,却觉得依旧不真实,一开始阅读时我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在作者六旬时的回忆录,20岁的故事,就像20岁一样充满激情。40代的无奈,就像40代会表现出的忧郁,他几乎把每一个时期的自己都记住了。通过这本书,才开始慢慢意识到20世纪欧洲社会是如何变化,作者就像一个见证者,耐心地记录着他认为有价值的一切。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豆瓣评分:8.7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韩耀成
出版年: 2016-10
啊,我干了多少傻事!我去吻过你手摸过的门把手,捡了一个你进门之前扔掉的雪茄烟头。
茨威格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曾被多次改编为电影和舞台剧。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男人对此一无所知。
@走兔夫斯基:茨维格的文字就像0.3mm的针管笔 或者小而锋利的手术刀,再普遍的情感也给你刻画到丝丝入扣、跌宕起伏。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豆瓣评分:8.7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张玉书
出版年: 2010-12
在绿色的桌子四周有许多神志清醒、骚动不宁、静心等待的手,从各自不同的袖管里探出来。每只手都是一头猛兽,准备一跃而起,形状各异,颜色不同,有的光溜溜毫无修饰,有的戴着指环和丁零作响的手链,有的长满茸毛活像野兽,有的汗湿弯曲活像鳗鱼,但由于极度焦躁不耐,全都紧张得微微颤抖。
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齐名的小说。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一位白发苍苍,举止高雅的老妇人,她在四十岁的时候,出于一种高尚的感情,去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赌徒,却由于瞬间激情的驱使而失身于这个她连姓名也不知道的男人。
@皮卡溪:对心理活动和对第一人称的掌握特别娴熟,根本不需要波折的情节铺排,仅从讲述的话语中就能感受到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一瞬。是另一派的中短篇小说,更接近现在的手法,可比现在的人写得都好。
《象棋的故事》
豆瓣评分:8.9
作者: [奥] 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韩耀成 / 关惠文
出版年: 2016-10
我素来兴趣的就是各种有偏执狂的人,即面于某种单一的思想不能自拔的人,因为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愈狭小,他在一定意义上就愈接近于无限。
茨威格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故事背景设在开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轮船上。一个神秘的陌生人因偶然机会与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琴多维奇对弈,居然轻易地赢了他。可就在续弈之时,陌生人遇到了意外情况……
@Léon:茨维格的短篇最神奇的地方还是在于,充斥着如此细腻的情感描写的同时,影像化程度还非常高,篇篇都是个精彩的剧本,真想看到出色的电影改编。
《心灵的焦灼》
豆瓣评分:9.0
作者: [奥] 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张玉书
出版年: 2007-7
他们像孩子集邮那样孜孜不倦地积攒朋友,……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则仅仅限于这样一种微小的满足:碰到报纸上偶尔出现的每一个人名,他都能怀着虚荣心,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口气补上一句:“他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或者“啊,昨天我还跟他见过面呢”,或者 “我的朋友 A 君对我说,而我的朋友 B 君认为”,就这样一口气顺着字母表把他的朋友挨个介绍。
茨威格于1938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值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
@安提戈涅:爱伦坡将短篇写作比作一颗出膛的子弹,崩裂激情,不可拖延,过长的篇幅无疑会损害千钧一刻才能承载的电光石火,茨威格的诗学观与爱伦坡如出一辙,向来只坚持写短篇,陈言务去,高题万里的饶舌也在峻拒之列,然而他唯一的长篇《心灵的焦灼》却让子弹飞了不止一会,他所苛求的激情保持着其中短篇一贯的水准,焦灼犹疑,闪断绵延,丝毫不差。
《一颗心的沦亡》
豆瓣评分:8.4
作者: [奥] 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译者: 韩耀成 等
出版年: 2014-7-1
为了给一颗心以致命的打击,命运并不是总需要聚积力量,猛烈地扑上去;从微不足道的原因去促成毁灭,这才激起生性乖张的命运的乐趣。
索罗门老人发现女儿和其他男人偷情,他感到十分羞愤,但是却没有勇气和女儿对峙。这种感情后来慢慢演变成他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否定,他的内心变得敏感脆弱,女儿和妻子的行为和言语都被他解读为对自己的厌恶。最终饱受折磨的他在愤恨中离开人世。
@我们飞:茨威格也太会写故事了,尤其是那种不由自主的强烈的激情之爱的描写,细致得不得了,那把火仿佛都可以烧到我。
《人类群星闪耀时》
豆瓣评分:8.3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译者: 姜乙
出版年: 2019-7
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茨威格传记作品的代表作,德文直译无删节版。十四个故事,横跨不同时代和地域,虽然篇幅精短,但内容丰富完整,既保留了事件发生时的种种细节,也凭借茨威格深厚纯熟的笔力,展现了以旁观者视角面对这些关键时刻的复杂情绪。
@孟藻整不会了:上帝视角写故事很难,很考验作者对自己文字的掌控力。茨威格这本真不错,写历史切面时把宏观的东西也交待得充分,而且他很擅长写判断型的句子,读起来一点也不会觉得飘。是可以反复学习的写作。
《三大师传》
豆瓣评分:8.7
作者: [奥] 斯特凡·茨威格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申文林
出版年: 2017-11
作家追寻踪迹的癖好抑制了他的痛苦: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细心研究自己的苦难的时候就成了自己苦难的主人。
茨威格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的传记。既是十九世纪“独特的伟大小说家”的传记,也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小说家的心理学”著作。
@Conch_Kick:巴尔扎克是不知疲惫的鼓点、狄更斯是和煦的春风、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要燃尽一切包括自己的火焰。茨威格传记的特色在于他不是评论逝者的学者,而是召唤回死者亡灵的巫师,他不是按部就班再现传主的一生,而是吁请他们本人来重现人生的轮舞。这种写作风格和他所选的人物,尤其是巴尔扎克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有精神上的血肉联系的。
《断头王后》
豆瓣评分:8.6
作者: [奥] 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者: 张玉书
出版年: 2017-4-1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玛丽·安托瓦内特(1755-1793),法国王后,路易十六之妻,奥地利女皇玛利亚·特蕾西亚之女。1793年10月16日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处死。茨威格在深入研究分析史料的基础上,以缜密的心理洞察力,从人性的角度描写了她的一生。
@虞美人:茨威格是真的同情这位同为奥地利人的王后吧,他也偏爱那些被命运打击、从而超越了平庸生命的悲剧性人物。相比之下,他对路易十六是真的看不起。
《异端的权利》
豆瓣评分:8.8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 赵台安 / 赵振尧
当我反复思考一个异端分子究竟是什么时,我觉得,无非是我们把所有那些和我们自己的思想观念不一致的人都称作为异端分子。
一部“为失败的事业而战斗”者的泣血传记。宗教改革英雄加尔文是日内瓦君临一切的高统治者和暴君。而温和的充满人道主义气质的学者卡斯特利奥,以“苍蝇战大象”式的勇气,对加尔文的倒行逆施展开了英勇的对抗。
@本阿弥·光悦:人道主义者的抗争,宗教宽容,异端的自由,当思想家用笔当做武器的时候,你为什么用挥起刀剑呢?茨威格不愧是三观捍卫者,文章写得大气正义,且可贵的是不流于俗套的说教和宣讲。而且可以发现,所有的独裁者真的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编辑 | 松风
参考来源 | 豆瓣读书
■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