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作品精选集,呈现诗人、散文家、画者、摄影者的创作全貌 | 一周新书精选
👆关注并星标豆瓣读书 遇见更多好书
本周豆瓣一周新书精选上榜了10本新书:
《必有人重写爱情》《去公园和野外》《非必要阅读》《三叶虫与其他故事》《生者与余众》《导演》《异体》《皮兰娄德戏剧选》《现代性的后果》《西方青年史(上下卷)》
1
1
1
《必有人重写爱情》
作者: 北岛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北岛作品
出版年: 2022-4
著名诗人北岛的作品精选集,46篇经典诗歌与散文作品,呈现诗人、散文家、画者、摄影者北岛的创作全貌。“一诗一文”的编排特色,如同中国诗话传统之传续。从“暴风雨的记忆”到“词的流亡”到“大地之书”,三辑诗文作品完整展现诗人自童年至今的人生行旅,映照二十世纪下半叶激荡的时代风景。
“我受雇于一个伟大的记忆。”北岛的诗歌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精神镜像。自我与时代,他乡与故乡,历史与现实,在种种悖论与断裂中,在出发与抵达之间,北岛把词语垒进历史。北岛的散文则简净有妙趣,从艾伦•金斯堡的纽约到卡夫卡的布拉格,从阿拉法特的拉马拉到洛尔迦的西班牙,他在漂泊的世界行旅中与身份各异的诗人学者等相逢相际,所见所闻鲜活亦惊心;也忆少年往事、亲友挚交,浓烈乡愁与尖锐疼痛常不期而至。诗人之笔写作散文,恢复汉语的丰富、敏锐、新鲜。书中亦有多幅北岛的绘画与摄影作品,这是他在文字之外找寻到的另一种语言。
@大發西
“回首往事,大可不必美化青春。我们那时一个个像孤狼,痛苦、茫然、自私、好勇斗狠。当然总有些美好的时刻”第一篇便被感动了,又想起了那句话:什么才是人类的根,诗歌就是根,它是人类可贵的直觉经验,葆有诚实和天真。
1
2
1
《去公园和野外》
作者: 吴琦 主编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单读
副标题: 单读30
出版年: 2022-3
第30辑《单读》,以“自然”为主题结集文章,召唤大家去公园和野外,暂别逼仄的生活,感受闲暇惬意或心花怒放:去国家公园观鸟、去原始山林观察水蛭、去颐和园寻找0001号柳树、去江南乡野认识菰米和茭白、去日本熊野古道徒步……这趟亲近自然之旅,将唤醒我们几近沉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原来是这样”的惊奇时刻;回到自然的维度中理解人,找寻人与自然相处的新办法。
疫情延续,战争再起,我们仍渴望用话语校正糟糕的人世,却苦于观点与观点无法互动、对立仇恨四起。本辑《单读》试图在艰难、险恶的时刻,抓住一些逃脱的绳索,在“话语消失”的今天,从去公园和野外开始,将自己投入宏伟壮丽的景象、恒久稳定的法则、永无止境的知识,来忘却狭隘的自我、超越你输我赢的游戏,重温人与人之间原本真挚的情谊。
@asapphicspring
在望不到头的隔离生活中,收到这本内外都在召唤读者心系窗外的小书,简直是有了定心的精神食粮:坐在阳台、伴着鸟鸣阅读时,甚至有种一口气憋太久,终于能好好呼吸的爽快。《大沼泽纪事》让我想起去年上影节观看的《美国鸟类》,一部以奥杜邦的鸟类图鉴为线索,细数人类与自然为美国梦所付出的代价的纪录片;《水蛭气象表》和《日本熊野古道纪行》都很喜欢,而且令人意外地都提到了同一位作家,这样的缘分就像树和树在地下看不见的交流,无论相隔多远;一个月读三十本英文书的实验记录引人深思,在这样的一年,如果普通读者要进行一场类似的实验,该选择什么主题?
1
3
1
《非必要阅读》
作者: [波兰]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Nonrequired Reading: Prose Pieces
译者: 黄灿然
出版年: 2022-3
波兰诗人辛波斯卡以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著称,同时她也是睿智深隽的散文家、风趣幽默的评论家,以及友善温和的阅读导师。她做了几十年的专栏作家,以谦逊的标题“非必要阅读”来评论各种各样的书籍,结集成这本真诚的阅读札记。
这里收集的散文绝不平凡,与她的诗歌作品不相上下。在九十六篇短文中,辛波斯卡谈及时装、烹饪、家居、歌剧、文学、历史、音乐等,以小见大,充满了生活趣味和真知灼见。它教会我们如何热爱生活,如何善待阅读,如何将阅读与生活紧密联结。
我只是一个读者并且希望做一个读者,一个业余爱好者,一个拥戴者,不受无休止的评估的重压。——辛波斯卡
1
4
1
《三叶虫与其他故事》
作者: [美] 布里斯·D’J. 潘凯克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一頁folio
原作名: The Stories of Breece D’J Pancake
译者: 姚向辉
出版年: 2022-4
布里斯·D'J. 潘凯克(Breece D'J Pancake, 1952—1979),美国作家。二十六岁时即自杀身亡,生前仅发表过六篇小说,去世四年后所有作品得以结集出版,由著名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推荐,立即为他在作家和普通读者中赢得了巨大的声望。这本书为他的作品集结,以海明威般的冷静克制书写美国南方小镇中普通人的伤痛和记忆,平淡中又潜藏着暴力和危险的气息。
潘凯克不惧以苍凉、暴烈的故事“冒犯”读者,以篇篇精妙的短篇杰作,揭示我们渴求爱与被爱的永恒欲望,我们易犯错的血肉之躯,我们对救赎的不朽向往。潘凯克笔下的西弗吉尼亚,正如福克纳笔下的美国南方,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古老的山丘,贫瘠的空谷、生锈的拖车、悲伤的小餐馆、几乎废弃的矿村,以及那些被时间困住的畸零人——矿工、海员、猎手、货车司机……其独特的叙事氛围和强有力的地域感可比肩现代文学大师,将阅读升华为一种坚实、感人并且永恒的文学体验。
@乙左左
小说隐藏的部分看,确实会让人想起海明威,但布里斯的笔法更细腻,所写的人物有着不间断的活动,内部与外部都透露着真实硬朗的质地,行文读起来像是一气呵成,每一篇都走到了那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休止符,讲了很好的故事,又让人明显感到,故事远比它表面呈现的更宽阔,恨不得多读几遍,挖出冰山底下的部分。惋惜作者的早逝,也许他和他的文字一样,早已看清了这个世界的本质。
1
5
1
《生者与余众》
作者: [安哥拉]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原作名: Os Vivos e os Outros
译者: 王渊
出版年: 2022-3
主人公丹尼尔•本西莫尔等非洲各国的数十位作家来到莫桑比克岛参加文学节,小岛仅以大桥与非洲大陆连接。一天,小岛与外界沟通的方式突然全部中断,失去了网络、电力,暴风雨使船无法出海,大桥也神秘地无法通行。作家笔下的人物似乎进入了现实,有人笔下的虚构角色在大街狂奔,有人在神秘的稿件中看见自己的过去和未来。真实与虚拟、现在与过去、生者与其他存在,一切边界都在悄然瓦解……作家们穿行于这座小岛的故事与记忆,开始反思自己的写作与身份,也在写作中走向重生。
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得主、《遗忘通论》作者阿瓜卢萨新作,用澎湃的想象力,预言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困境,他也用这个故事表达对文学的赞美与热爱。
@一别落梨:
世界在走向终结,而作家在对我说,去爱吧,去相信吧,去拥抱希望吧!
1
6
1
《导演》
作者: [波] 西德尼·吕美特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原作名: Making Movies
译者: 张文思
出版年: 2022-3
西德尼·吕美特,出身舞台世家,年少时便登上百老汇,后成为炙手可热的电视导演,积累了上百集电视剧经验后,初闯电影圈即一鸣惊人,凭借《十二怒汉》斩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一举跻身好莱坞金字塔尖,以平均每年一部电影的惊人产出,持续创造着影史经典:《东方快车谋杀案》《热天午后》《电视台风云》……
在《导演》一书中,这位“视自己为工匠的艺术家”娓娓道来,毫无保留地分享创作经验和工作哲学——享受工作,在遵守全部商业规则的同时,用尽全力捍卫自己的艺术理想。文风坦率温暖,字里行间皆闪耀着善意、尊重、理解的光芒。
本书自1996年初版以来,一直被全世界电影人奉为必读经典,至今仍属于美国亚马逊畅销图书中的Top 1%。
@叽里咕噜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实用、坦诚而又细节丰富的电影制作手册了。虽然中文名被翻译成了「导演」,但英文名「Making Movies」能更准确地说明这本书所涉及的内容——吕美特导演用自己几十年的电影制作经验,结合自己所拍过的电影作实例,从接到一个剧本开始,一直到把成片送进制片厂和电影市场,这整个电影制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如何工作和运转的,娓娓告诉读者那些最基础的理论是如何被运用和贯彻进他所拍摄的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里的。每一个电影工作者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绝对不止于导演。我相信,在将来的日子里,我是一定会反复回溯这本薄薄的小书的。
1
7
1
《异体》
作者: [美]A.大卫·纳皮尔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表演、艺术与象征人类学
出版年: 2022-3
一部艺术人类学经典著作,内容涉及古希腊神话、巴厘岛仪式、印度密宗艺术品、当代行为艺术、疾病与社会想象等。书中从不同民族,不同时段的艺术创作出发,综合人类学、艺术学、考古学等理论,探讨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文化功能和民族记忆。
为何圣彼得大广场的设计犹如一个倒置的子宫?印度将生产后的母牛的胎盘胞衣捆绑在有乳白汁液的树上的行为有着怎样的秘密?巴厘岛人的面具下藏着的是什么面孔?本书借用近百幅艺术作品图像,着重对非西方当代艺术的艺术形式进行剖析和探讨,回答了以上问题,并揭示出:无论艺术的样式和形式如何,文化都是在不断吸收、同化外来元素的同时创造着个性。
@天空之城的支撑
《异体》的令人敬佩之处,不仅仅是拓展了人类学的科学知识,还有作者的独特思维,探索精神引领我们以宏观的角度,关联的角度看世界,看人类发展,看自身内省。纳皮尔的思想广袤深邃。他让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真切地认识到,在广袤的视野中,不以有限的认知去限制想象,去体验作为一个高级生命的多种可能性。
1
8
1
《皮兰德娄戏剧选》
作者: [意]皮兰德娄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译者: 余丹妮 / 徐瑞敏
出版年: 2022-3
路易吉·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1867—1936),意大利剧作家、诗人和小说家,一生创作了50部剧作、7部长篇小说和近300篇短篇小说,其中以剧作成就最高。1934年,他因“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和舞台艺术”,凭借戏剧作品《六个寻找作家的剧中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书为皮兰德娄作品《各行其是》和《今晚即兴演出》的集合,这两部连同《六个寻找作家的剧中人》成为作家的代表作“戏中戏三部曲”。
三幕喜剧《各行其是》深化了皮兰德娄对“戏中戏”的构建,讲述一群演员身份的男女在舞台上围绕一则新闻争执不下,各自心怀情仇,最后又应验了现实结局的荒诞故事。其着力刻画荒诞的外部世界,探索现代社会矛盾中个人的身份归属和价值尊严。
《今晚我们即兴演出》将常规戏剧的演出区域扩大到舞台之下,展现戏剧人物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剧中。导演坦陈,即兴演出无法实现。但最终评判,还留存于观众的视角中。这部戏剧从类型化的艺术群体探讨了编剧、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1
9
1
《现代性的后果》
作者: [英]安东尼.吉登斯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修订版
原作名: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译者: 田禾 译
出版年: 2022-4
安东尼·吉登斯是当代社会学界影响力极大、引用率极高的泰斗级人物,本书为他应斯坦福大学邀请所作的“雷蒙德·韦雷德·韦斯特纪念讲座”,包含了他几十年学术研究和担任英国政府智囊的精华。
现代社会为何不同于传统社会?这种差异的底层机制是什么?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吉登斯在本书中为现代性的制度变革提供了一套全新的阐释框架,展示出人们对时间、空间、信任和个人亲密关系等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已然随着现代性的出现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此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现代世界的面貌。
吉登斯提醒读者,我们正生活在一个“高度现代性”的时代,现代性的到来所引发的后果已经呈现出激进化的态势。只有理解了现代性制度和全球化的诸多维度及其背景下社会运动所具有的可能性,我们才能真正参透现代社会,审慎地处理现代性的挑战,进而迈向具有现实意义的“乌托邦”未来。
@的黎波里智术师
因为之前已经读过若干概论现代性的书籍,原以为这本小册子不会有多少新东西,显然自己孤陋了。吉登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点出了许多其他论著完全忽视或未多着笔墨的脉络,我个人最服膺的是其诠释框架中对信任与风险机制的解读,抓住了时空分离和脱嵌机制发生后,个人及社会关系产生的变异与反馈。
1
10
1
《西方青年史(上下卷)》
作者: [意]乔瓦尼•莱维 / [法]让-克劳德•施密特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张强 / 柳玉刚 / 申华明 / 奚瑞森
出版年: 2022-3
所谓青年,不仅指向年龄,更多是一个社会和文化概念。时代塑造青年,青年亦雕刻时代。青年群体身上有着强烈的代表性。一个工业革命时期的青年工人与一个古希腊青年或中世纪贵族青年各自呈现了怎样的时代风貌?
这部书选取各历史时段(从希腊罗马、中世纪到现当代)的青年形象进行研究和阐释,揭示和强调青年的“过渡性”特征,认为这是青年具有象征意义的原因所在,并解读青年在历史中的地位。上卷涉及希腊、罗马及中世纪青年,下卷则全景式叙述了现代欧洲各国如法、德、意大利等国的青年人生活状态的真实面貌。下卷聚焦于现当代,内容具体包括,全景式叙述了近代欧洲各国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青年人生活状态的真实面貌,包括城乡劳动对青年成长的帮助、法西斯主义对青年思想的塑造、学校教育对青年行为的影响等。
这本书吸引人的一个特点,就是呈现出从古希腊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文化,都孜孜以求于将年轻人纳入城邦或国家的意识形态。——谢默斯•迪恩(Seamus Deane),《观察家报》
1
END
1
“豆瓣一周新书精选”基于前一周豆瓣用户对近期新出版图书条目的标记行为(想读、读过、评分等),每周发布一次,为你呈现一周内的精选好书。
↙️阅读原文,进入“一周新书”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