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马汝祥老师长篇小说《冬前》

2016-03-06 薛船长 薛船长在上海


【按:本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奇怪京东、当当上没有出售,建议到孔夫子旧书网购买,这么好的书竟然没有畅销,可见人心之浮躁】


江苏省如皋县江防乡是个两三万人口的小乡(现已并入长江镇),但是人杰地灵,既出文人,又出武将,仅北部几平方公里的两三个小村庄,出的文人就有知名作家、知音杂志编辑赵美萍(新浪微博@赵美萍),本书作者马汝祥老师,武将有现任北方战区政委禇益民将军。特别是赵美萍的学历仅小学毕业,文笔优美,励志的经历鼓舞了很多人。这是块神奇的土地,值得人们去研究,本地尽管没有产生过与日月同辉的华美篇章,但其底蕴不亚于江南的人文荟萃之地。

1987年笔者读高一时,马汝祥老师教过我的历史课,有师生之缘,他语言非常幽默,大家都喜欢上他的课。他是语文老师,全书可见他深厚的文字功底。通读全书,掩卷长叹,叹惜此书晚出30年,否则很可能会出一批以他为代表的江淮作家,与路遥、贾平凹、陈忠实为代表的陕西作家分庭抗礼。

如皋人完全有这样的实力,开创伤痕文艺思潮的短篇小说《伤痕》作者卢新华就是如皋人,当然此公早已江郎才尽,最近所作《伤魂》让人不忍目睹。还有曾导致1980年代全国万人空巷的电视片《河殇》编导夏骏也是如皋人。这片土地地还养育过世界一流科学家如庄小威、李昌钰等等不胜枚举。

本书是一部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晚期的江淮儿女的叙事史诗,其韩文版也已出版。十分遗憾描绘1960年代以前本地生活的文学作品是缺失的,包括三年自然灾害、合作社、土地改革、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等等,这些要不有宣传禁令,要不完全就是革命史,充满意斗争意识。

 

1、文字

尽管本书文字没有《白鹿原》那样华美,与《平凡的世界》语言一样朴实,本书是以方言叙事,作者对江淮方言研究精深、造诣深厚。方言是文化的载体,(普通话就不能算),近来竟然见到有如皋的孩子不会讲如皋话,就象越来越多的上海孩子不会讲上海话一样,一定要警惕。过去如皋人出外做官或者游历,总会双手一抱拳“在下如皋冒襄”,用纯正如皋普通话讲出来,另有韵味。

江淮方言本就韵味十足,全国人民也都熟悉了,周恩来、江长者、胡锦涛都是一口江淮普通话。形成的文化有淮剧、淮扬菜、九九艳阳天等等,现在的国宴基本是淮扬菜一统天下。

 

2、教育方面值得思考之处:

文中作为正面描述的传统教育方法未必每个孩子都适用,比如,巧云认为喜欢孩子不能放在脸上,有成绩也不能表扬,要多找毛病,就是成绩不说跑不掉,问题不说不得了P49)。这种理念值得商榷,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孩子正面鼓励非常有效,负面激励不能说不能有,但是要慎之又慎。

 

过去也许营养缺乏,孩子发育快慢相差很大,留级现象非常普遍,或许这也符合孩子发育规律。营养不良状态下,10岁的孩子智力可能与营养充足的7岁孩子差不多,这样留几级后就接近了。笔者同学中也有留过几级的“留级佬”,成人后并未显著不同。书中有“发财不在早市”,“小孩子天资聪颖,一年半载耽误不了他读书的前程”(P190,可见今天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多么不符合教育规律,人生是个长跑,起跑快慢有什么要紧的呢!

 

3、远去的记忆:乡绅

最底层的乡绅是以小学教员为代表的,一直到1980年代初我们读小学时,仍可以看到一些乡绅的影子,比如新港学校的陈振东、丁旭等,一些官员也有乡绅遗风,如1980年代恢复二案高中的秦玉林,无奈体制开倒车,乡绅风范早已荡然无存。

本书描绘的小圩学校的周美忠,忠心中学的以群校长,不禁让人想起《白鹿原》中的白嘉轩与鹿三,无论太平年月还是乱世,主心骨还是这些有底线、有坚守的人。他们是社会的基石。

 

4、远去的记忆:城乡差别

1987年我读高中时,要填吃粮性质,我填了个“大米”,让同学们笑了几十年。

今天的年轻人无法理解1990年代中期之前,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的天壤之别,那时子女的户口只能随母亲,所以城镇户口的姑娘眼光总是高高的,太多差异非常大的婚姻由此产生。姑娘哪怕再漂亮,只要是农村户籍马上就黯然失色。前几天还有长得猪头似的前同事打趣,90年代初可以娶到“乡花”的,他曾跑到南京八卦洲乡,乡里最漂亮的姑娘要嫁她,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从院校毕业的国家干部身份,对20年前的农村姑娘是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的。

本书讲述35年前冬前拒绝顶替父亲到上海,这应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因为顶替到上海对每一个江北年轻人都有致命的吸引力,那是个“上海的狗屎都是香的”年代。

 

5、远去的记忆:划阶级成分

今天的年轻人更是无法理解了,包括我也一知半解,本书中多处提到阶级成分,传宝是地主成分,不过在上海,小业主及地主太多了,对子女影响是有一些,但不象别处那么大。

这是什么个概念呢?在多数地方,相当于灭族!且不说好多时间里地主及其子女有生命危险。而且没有姑娘敢嫁到地主出身的人家,很多地主、富农子女孑然一生,断子绝孙。明朝永乐皇帝之后的刑罚都不灭族了,近几十年竟然有灭族这样的事情,只是用的软刀子。

 

6、远去的记忆:生死相随的夫妻

那是一个没有离婚的年代,离我们早已非常久远,是值得羡慕的年代。传宝在上海被批斗,与家里失去联系,巧云后悔没跟着去,“既然是夫妻,哪怕刀山火海也应生死相随的”。

今天的男女,结婚拖得很晚,结婚越晚,越缺乏结发夫妻的情份,离婚率如此之高的今天,这样的相濡以沫的婚姻只有在上一辈人身上才能看到。

 

7、远去的记忆:生产队的船

1980年代前,基本每个生产队都有船,用于挖河泥,到江边割草,还有本书中描绘很多,而且非常细腻的到江边抓蟛蜞肥田。也提到了“每年要大量的人工桐油麻丝石灰等成本修船”,芦苇管理所的凶恶。笔者告诉大家该所属于财政系统,出乎预料吧。

 

8、远去的记忆:饥饿

人饿做贼,狗饿偷糠,饿花了眼的人们是很难守住什么道德底线的(P335)。

对饥饿的体验,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我都没有经历过,《墓碑》作者杨继绳说,饿死就是剐刑,千刀万剐是从皮肤上割的,饥饿是从身体里面割的。一片片地从身体上割肉,要人有所坚守是不可能的。

文中形容长时间没有油水用的一个字“寡”(P512),笔者认为是不妥的,应用“剐”,那种感觉应是从身体内割肉。

 

9、并未远去的记忆:计划生育后遗症

书中多处提及计划生育后遗症,少有人知道那是多悲惨的事情,把一个健康的人活活弄残废了。笔者从小就听说过不少,那是计划生育高峰1980年代的事情,很多人对计划生育历史不了解,1963年就有计划生育了,当时上海主持的是钱信忠,很快升任卫生部长,北京主抓的是万里(笔者猜想80年代罪恶的计划生育与其有直接关系)。当时曾有人叫我父亲去捉同队的一家姓姚的男主人去结扎,我父亲偷偷把他放跑了,后来这家生了兄弟姐妹9个,最下面的一儿一女与我一起读过书。

应该说,如皋做得还不算过份,邻县有人靠杀胎儿染红顶子,做了封疆大吏,至今仍在任上,结果今天邻县县城晚上死气沉沉,成为全世界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没有之一),没有了年轻人,社会就失去了活力,相比较,如皋晚上还是很热闹,与邻县形成鲜明对比。

 

10、远去的记忆:没有身份证的年代

“冬前快步去到传达室,凭准考证签领,签领单上有他三个名字,两份邮包一份汇款”(P500)。其实没身份证,人们一样可以生活得很正常,日本、美国都没身份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着严格户籍制度的国家。自从有了身份证,政府就做得非常大,民间交易成本并未减低而是成倍增加,仅户籍警就是支非常庞大的队伍,围绕着户籍,政府越做越大。

 

11、消逝的记忆:本地当代史

如皋在1960年代削平高沙土是非常了不起的工作,如皋除南部几个乡镇外,尽管地处长江边,但是整体属于淮河流域,北部高沙土地区原先只能种旱地作物如红薯、芋头等,而不能产水稻,削平高沙土旱地,填上能防水的粘土,北部也可以种植水稻,成为鱼米之乡。本书数米而炊这一章重塑了这一段历史。

 

文中记述了战争的残酷,与传宝一起参军去的那帮兄弟有的人当了军官,多数人牺牲了。如皋史志里有很多类似记述,造反的的确是脑袋夹在裤带上的。有一批新四军干部留上海,文中的高传宝的原形有点象我们村的田茂林,此公在1980年代曾担任过静安区的局长。

 

12、消失的行业:篾匠

“做晒垫的竹子到老二头家竹园里砍,多少份量记个帐,请蔑匠来做,叫兰芳煮饭给人家吃”(P65 ,这就是1980年代以前当地生活的记忆,当时家家户户都有竹园,每家都有很多竹器,但1990年代随着化纤制品的普及,篾匠作为职业就全部消失了。

 

13、远去的记忆:借钱

1980年代前农家普遍缺少现金收入,借钱是很多人家的记忆。本书描写得很精彩(P72)。笔者家有人拿工资,左邻右舍经常有人来借钱,一直到21世纪,邻居们的手上才活络起来。

 

14、消失的词语

干面屑(P479

P496),用得显然不妥,应为QIU第三声,“逑”是诗经中的字,有稳定意思。

 

15、消失的服饰

旧式六幅头围裙(P504),就是裙子,只是布料是粗布,有的是不开叉的。

 

    16、方言俚语

文中大量江淮方言俚语,若倒退几千年,这收集起来可能就是一部诗经啊,很多包含人生哲理及社会现实,完全达到孔子说的“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境界,尽管有很多如皋南部的土话,如:

描绘春荒的正月里好过,二月里且过,三月里问人家还有娘儿几个P33)。

光光汉子省万三,找到老婆要讨饭(P87)。

爹爹奶奶喜欢长头孙,娘和老子就喜欢个瘪奶儿(P76,

杀罪剐罪没有饿罪(P139

形容人磨洋工“拿把锄头站在田里象撑船的”(P223

集体化时的顺口溜:“要吃肉上街,要扯蛋上社”(P229

恶妻逆子无药可治(P232

一夜输了八千八,一个钱的萝卜照样扎(P235

找不到老婆瞎子也好的,买不起田种塌子也好的(P266,买不起地,种坡地也好)

不怕地震,就怕断顿(P314

姑娘姑娘你别跑,我帮你做个好介绍,嫁就嫁到我高圩桥,今年定,明年带,生下一个小妖怪,脚一跷,怀一解,小伙小伙来吃奶(P326

请人一碗肉,种田一熟麦(P372

收麦如救火,黄秧大似天(P378

 

17、人生哲理

任何时候应有自已的坚守,不要让人当枪使。

朱明义想整治富贵,要冬前出力批判,冬前走了过场。人生任何时候害人之心不可有,这是基本的坚守,这样才能避免被人当枪使。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今天斗别人,明天明人可能就来斗你,跳出圈外,是最能保身的。

 

18、本书若二版,需要完善之处

对于非江淮方言,应用备注标明,特别是大量的上海话,本人是长期生活在上海,读起来没问题,但是江淮方言区的人读来可能会云里雾里。

 

对冬前有故意拔高之嫌,比如冬前唱京剧,在如皋本乡本土是不具备条件的(P53)。显然张謇在1920年代对京剧启蒙不够,笔者爷爷喜欢听,但没听说过哪个会唱。

 

有的前后文缺乏交待,如P317页,巧云回来了,怎么回来的,到上海怎样,显得突兀。

 

1970年代是没有复印机的。(P432

 

秋荷的讲话明显不象167岁小姑娘讲的。(P453

 

1977年没有花式滑雪衫这个东西(486

 

1980年代没有“执行总裁”这样的职务(P518

 

 

作于201636

 

欢迎写下您的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