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也可以说是基于文化遗产保护与转型的社区参与,或是公共参与。该课题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既涉及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当代的转型,同时也涉及到城市更新、公共空间设计以及乡村振兴的内容。社区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转型目前还没有非常完善和成熟的理论体系以及设计实践,以下均为整理内容,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与未来趋势
文化遗产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景观学科做规划设计较需要关注的板块。因为景观学科偏向建筑类的空间设计,设计的东西成果最后要落到空间上,因此遗产的选择需要有比较强的环境相关性。所以如果选择文化遗产进行设计,尽量选择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的文化遗产分为三类,一是小型的人为的古迹,其中包括单个的建筑物、构筑物、碑门或者石碑等,二是建筑群,最后是遗址,包括人类遗迹或者人类相关工程的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节庆活动,民俗活动等民俗活动,其中部分可以基于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阐述。第一点,遗产保护群体。目前的遗产保护,更多的还是自上而下的一种保护的方式,虽然当地的学者会比较的重视,但遗产当地的居民可能不清楚遗产的价值和历史,因此公众参与性比较低。第二点,是遗产保护与遗产价值关系失衡,主要原因是对于遗产价值的研究不够透彻,会存在力度不当的问题。举个例子,如果你去福建鼓楼参观,你会发现住在土楼里面的居民,其实是可能不是原生居民,可能是外来的人搬进来了。
原因是原生居民可能是因为旅游开发力度比较大,当地居民就搬迁出去了。此时的遗产价值是多方位的,除了本身的工具价值,也包含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此时遗产保护和遗产价值的失衡,有可能是着重于某一个方面进行保护,而忽视了其他的方面。第三点是目前的遗产保护可能缺乏遗产与所处关系的一个关系的思考。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虽然说文化遗产体量比较小,比较单一,但是与周围会有一定的联动关系。所以我们对于遗产不能标本化保护和符号化展示。最后,场所相关性以及在地性的一些保护还比较粗浅,同时保护工作可能缺乏策划的理念。也是关注某一个单一维度的价值,缺乏对周边环境的思考及在地社区的居民缺乏参与性。接下来阐述的是为什么要进行功能参与,为什么要从社区的视角下来谈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与社区的相关概念相关。社是指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区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社区就是相互有联系,或者有某些共同的习俗文化特征的人共同居住的一定区域。社区上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一直是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热点(下图简单给大家列了一下)。同时世界遗产的申报,非常重视遗产当地居民的参与性。社区在遗产保护中所处的角色有两个,一是遗产价值的承载者,遗产当地的居民本身也是遗产的一部分,居民的行为习惯、工作方式、习俗文化和传统的管理运行模式,他们本身就是遗产的一部分。二是保护管理体系中的“利益相关者”,遗产保护需要投入资金,同时在遗产保护过程中能带动旅游和其他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链。此时在地居民在遗产保护的环节中能产生一定的收益,这样也能激励居民主动去保护遗产,增加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未来希望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促进城乡社区的发展,同时城乡社区的发展也能返过来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来说,社区是有潜力的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推动性力量,例如社区可以为遗产保护提供人力上的资源,遗产保护的过程中也可以反过来塑造社区的凝聚力和提高资本效益。考核侧重点与解题方法
这需要对遗产沿革进行梳理,并且在梳理完历史的基础之上要提炼遗产价值。只有把遗产的来龙去脉和关键价值提取之后才可以进行接下来的保护策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遗产本身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将脉络梳理清楚。要考虑社区参与和遗产保护二者之间是如何落在空间上的。实际上,对于遗产保护,很多学科都在进行介入,如这种产业设计或者生态修复方面的专家学者等。而景观作为建筑类学科,作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侧重点则是空间。最后的成果是要落在空间上的,第一步就要考虑在地社区是如何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在地遗产的价值。文化遗产中有哪些价值可以反过来促进在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以及社会凝聚力?这两者是如何用景观的方式来进行公共空间的设计?公共空间以怎样的形式来承载和表现遗产价值?又如何组织社区居民的活动?在做竞赛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上述问题梳理清楚,因此推荐小伙伴们在做遗产文化专题的时候。尽量还是选物质文化遗产,选择与周边的场所是要有关联的,保证成果能落在空间上。下面给大家列了四个解题方法,这四个之间呈循序渐进的关系。文化遗产的社区参与平台建设
在做这个空间设计之前,我们需要征求各个单位和各个群体对于空间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同样也需要为遗产后期的管理与各个单位进行协调,方式可以是举办遗产价值宣传的展览,或者是各个机构和组织的工作坊,无论政府,官方,企业还是居民都能坐在一起交流。这部分内容需要考虑如何展示我们的遗产、如何恢复再现和转译以及要用什么样的手法来展现遗产多方面的价值?对于遗产保护,不能简单地进行符号化的展示,一定要考虑到在地社区的遗产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如果做城市更新的话,不能局限于遗产保护,需要考虑到周边服务设施和绿化,对周边社区做一个整体性的提升。同样也需要考虑是否可以基于文化遗产来做开放空间体系和文化廊道的规划和设计。在做完空间设计之后,还要考虑进行文化活动的策划以及后期对于遗产的管理:是否可以叠加居民的日常生活或者塑造多样性的故事发生场?是否可以引荐快闪活动?前边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基于物质文化遗产来阐述,那如果社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可以利用公共空间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这些文化的塑造是我们进行设计之后可以考虑的问题。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后,需要考虑遗产的管控和治理或者基于文化遗产的整个社区的管理是否需要策划?因为目前的管理方式是以政府官方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是否可以基于我们之前总结出来的文化遗产和社区之间的价值结合当地群众设计一套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一种管理的方式?让当地的居民不只是作为遗产的一部分而是作为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遗产的管理过程当中,让他们主动自发地去重视这件事情,这样也可以增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
本文竞赛相关信息及文中涉及的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