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那片青杨——青海原子城基地纪念园
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园景观设计解读
本文节选自朱育帆设计论文《为了那片青杨》。
原文链接http://wenku.baidu.com/view/6a7802a6284ac850ad0242c3.html
引子:那时的金银滩好像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驻扎了4个大型的建筑公司,但张凤诚等只能住干打垒(一种简易房,建造时只需在地上挖个四方的坑,把四壁夯实,再加上顶篷)。他们种下的大多数树苗“一年青,两年黄,三年只能进伙房”。没想到还是有一些树苗和他们一起挺了过来,厂区渐渐像个样了。
——中国国家地理青海专辑下总第545期,2006.3
缘起
六十年代原子弹氢弹的自我研制成功在新中国强国之路上是一件具有绝对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那两声巨响震惊世界,使得新疆罗布泊名扬海外,而很少有人知道两弹的核心技术都是在青海湖东金银滩草原221厂研制完成的,即今天的省海北自治州首府西海镇所在地,金银滩草原在海晏境内腹地,因在夏季盛开金露梅、银露梅两种花而得名,更让这里举世闻名的是这片神奇土地同时催生了歌王王洛宾的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
2006年10月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学vs设计学研究中心正式接受青海原子城纪念园景观设计的项目委托,至2009年6月30日景观工程验收,工程从规划到设计实施耗时近2年8个月。
初到场地
场地中布置着七八处建筑,它们很普通,用于办公、教学、住宿或是小型仓储,基本上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式样。
职工宿舍北百米青杨林荫带视廊。两侧的树木都保留完好,形成了一条100多米长、近30米高、20米宽的巨型绿色界面(朱育帆摄)
林荫视廊外面是旷野,高地上的几株青杨,完全的画意,高高的抽了穗的高原宾草(Leymus secalinus (Georgi) Tzvel.)在风中摇曳,它们让青杨基部隐没其间,野菜在草间随意散布着,原野的气息弥漫在空气的每一个分子中。在海北恶劣的气候环境下植物生长实在太不容易了,这么大的青杨得有四五十年的树龄,说是“镇宝”并不过分。南入口处这条路上数十株大青杨大都正好被新设计的纪念馆建筑的建设范围所覆盖,所以已经是不可能留住的了,很是可惜。
西海镇南全景台旁嘛呢堆。和普通毛石墙不同的是玛尼堆的每一片石都刻有六字真言或者佛像,它关乎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符号,在世界屋脊上生存的藏民的精神寄托。(朱育帆摄)
221厂六分厂656工号炮轰试验掩体建筑,原子城纪念馆建筑方案的原型来源于此(朱育帆摄)
221厂六分厂656工号钢板墙肌理及观测孔。面层早已弹痕累累,锈迹斑斑7,很难用单纯意义的美来形容这种肌理,但它却使得几乎所有观者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朱育帆摄)
场地分析
原子城纪念园平面上基本为呈南北长560米东西均长200米的长方形用地,总占地面积约12公顷,建筑占地面积约8400平米,其中外环境面积约11.16公顷。总体规划几易其稿,由于投资预算的局限,规划南面地界线由305国道北减至同宝路,纪念馆建筑规模也由2万平米减至9615平米,但从几个规划版本来看,除用地和建筑规模外纪念园总体布局未做大的调整,纪念馆建筑始终位于场地的偏南部,从而将纪念园空间划分为纪念馆南广场、纪念馆和馆北纪念园三个区域。
纪念馆与纪念广场空间关系
青杨的格局隐射了原有场地的结构,进一步的潜台词是如果场地新结构与这种格局可以相互协调,那么设计将事半功倍,一旦不能协调,如何利用这些杨树将成为一个必须要解决的设计问题。
遗憾的是这次并没有那么幸运,历次规划方案中馆北纪念园的布局无一例外地采用了以纪念馆轴线为延伸的强中轴模式:一种最为经典的纪念性景观的空间模式。当将青杨与规划中轴方案叠加在一起的时候,不难发现除了不能保住全部重要青杨之外,更重要的是二者很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轴模式和现存青杨格局的冲突是明显的,换而言之,如果设计策略上认为青杨是首要的因素,那么纪念园的骨架格局就必须要做相应的调整,而作出理性调整的基础是对纪念性景观空间模式的再度认知。
现状存留青杨林,巨型青杨与纪念馆建筑和纪念碑的轴线关系(朱育帆 刘静绘)
设计策略
就物质空间而言,作为空间骨架的大型乔木对于空间塑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效利用现状乔木等于大大缩短了实现理想空间的用时。作为设计原则,保护场地原有植被(尤其是大型乔木)在学术界是一个共识,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被坚持下来的案例却很有限,尤其当这些植被的组成并非是所谓的名贵树种时,原则更是成为摆设;其实树种无所谓贵贱,就如文化无所谓高低一样,一切功利的评判标准都来源于我们得到它们的难易程度。
杨树这种在全国范围都属于速生树种的绿化先锋,到了在海北这个地方,生长量一年竟然不过只有一厘米,这里胸径尺寸可以直接作为如年轮般岁月的换算单位。当年原子城的创业者来到这片不毛之地时,一切都是荒漠,海拔3100米恶劣的高原气候使得任何一株植物的生长都变得相当困难,尤其是乔木,在这里原本高度适生的青杨,一般也挺不过三年就不得不请进伙房了。但这一切都没有能够阻挡源自信念的生命力,在经过创业者不懈的复植和养护之下,茂密的青杨林在今天的西海镇核心地带比比皆是,这种规模的杨林景观在青海同海拔的城镇中绝无仅有,无疑,基地上的这片杨林是原子城“青杨现象”的一个缩影。
“为了那片青杨”,无疑应该作为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环境设计中一切创作行为的基点。
换个角度思考,风景园林设计师的职责其实就是利用设计智慧将场地中不利的因素弱化,甚至是转化为“因不利而得利”的有利因素,就像孟兆祯先生所说的设计的“先难而后得”。
方案初稿构思草图(朱育帆绘)
“我们能否设计这样的一条路径?它轻轻滑过那片青杨,人游走其中,宛若身处这些历史见证者的旁白声中,分享着那段岁月的记忆,它犹如一条撩去历史尘封的时光隧道,在那里仿佛一切时光倒流。”
596定稿之路路径设计与现状青杨林分布的关系(朱育帆绘)
设计定稿总平图(朱育帆绘)
下沉广场增设台阶对空间的影响(贾玥摄)
下沉广场地形与墙体处理 A. 导引空间的毛石挡墙B.水平线, C. 西入口下沉坡道 D .毛石墙转折点, E.上升坡道, F.北面青杨林, G顶面水平的非线性钢板挡墙(陈尧摄, 朱育帆改绘)
“拂晓”与纪念广场(贾玥摄)
曲目3之1 (贾玥 陈尧 朱育帆摄)—— 1. 596纪念园入口区;2. 高瞻台;3. 高瞻台伟人像;4. 1号门与596地标;5. “远瞩”与“众志成城”;6. “远瞩”、“众志成城”与“和平之丘”;7. “众志成城”与青杨视廊;8. 青杨视廊;9. “众志成城”与“远瞩”;10. “夫妻林”下沉坡道;11. “夫妻林”西入口下沉坡道;12. “夫妻林”;13. 倚墙读信的男主人公;14. “夫妻林”下沉空间
曲目3之2(贾玥 陈尧 彭海东摄)—— 15. “夫妻林”;16-18. 寄信的女主人公;19. 夕阳西下中的“群策群力”;20. “夫妻林”;21. 2号门;22. 原子弹爆炸成功地标;23-24. 3号门;25. 4号门与“和平之丘”;26. 4号门;27. 氢弹爆炸成功地标;
曲目3之3(贾玥 陈尧 彭海东摄)—— 28. 4号门;29. 如绘场景下的“和平之丘”;30. “和平之丘”;31. 鸽门;32. 蹬道与中国核宣言;33. 鸽门;34. 鸽门(5号门);35. 鉴池与“在那遥远的地方”;36-37. 人名墙
这篇设计论文的主角其实不是设计,而是那片在海拔3100米顽强生存并见证了新中国自强之路的青杨,它的故事印证了所有源自于人的信仰的巨大能量,无论是宗教之于藏民,马列之于激情岁月的人们,青藏高原之于青杨,还是信念之于设计人,信仰关乎于生活,关乎于工作,当然,也关乎于设计。
本文转自:DesignDiscovery
未经本站或作者允许,禁止转载。
• END •
XIN学姐微信
微信:XINLA01
如已有XIN学姐微信,无需重复添加
/ 景观社群 /
专属景观人的各大社群,入股不亏!
(下图点击进入)
更多精彩请关注:B站 / 微博:XIN的景观图志
“点赞”+“在看”~
好运一连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