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园秒变网红公园,地铁站也因此改名 | 景观精选案例 | 社区公园系列
/上期回顾/
景观精选案例 | 社区公园系列 | 第一期
全文1573字 | 阅读时间需5分钟
专栏编撰 | 时雨
审核 | XIN学姐
该案例介绍有四个部分,分别为项目概况、设计理念、设计亮点以及知识拓展。(这一期干货满满,文末还有福利哦~)
01项目概况
名称:红石公园
面积:7.8公顷
定位:场地总体呈十字形状,分布于5个居住组团中间的狭长谷地上。一条具有排洪功能的南干渠自东向西穿过场地。设计师将它定义为一座功能完善的独立型社区公园。
现状问题:缺乏社区空间、自然环境和游戏设施。
02设计理念
2)场地记忆——设计团队保留和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红砂岩地质,将“红砂岩”这个场地基因提取并加工,成为这个公园的时间载体,打造拥有记忆符号的“独立型社区公园”。
03设计亮点
A.系统化的雨洪设计
红石公园在设计之初就将雨水循环系统考虑进去,不仅如此,还针对性地将周边几个社区的雨水系统和公园的雨水系统统一规划。
南干渠标高低于公园绿地与周边社区用地,根据排水管线的特点,将南干渠南侧3个居住用地和公园绿地的雨水收集起来,通过管线汇入净水池,经过净化后补充进景观水系。在满足园区中景观水使用的基础上,用净化过的雨水对公园进行灌溉,水量充沛时还可以对周边5个社区进行灌溉。
雨之花园
B.以场地记忆创造场地精神—用红砂岩表现时间的记忆
红砂岩是距今约2亿5 000万年前形成的红色地层,红砂岩强度差异较大,大部分质地松散,呈碎块、颗粒甚至泥沙状,容易被忽视或遗弃。
当地人对此司空见惯,但这些形态各异的红色石块触动了设计师敏感的神经,将其作为公园最主要的设计元素,以带来远古历史的厚重感,也能让每位到访者对场地留下特殊记忆。公园的名称也来源于此。
台阶与原始的红砂岩石块相连接,带来了粗狂的美感。
红砂岩与植物穿插运用。
与白色石材穿插使用的红砂岩铺装掩映在花丛下。
迎宾步道两侧的红砂岩元素。
方形的红石桌椅(专门为喜爱棋牌文化的成都人准备的)
从植物中生长出来的红石涌泉
(条石上保留了开凿时打孔的痕迹,同时也是这块红砂岩破土而出的记忆。前端设计了涌泉的出口,出口边的石头稍微凿的低矮一些,水顺着石壁缓缓流下,就有了泉水破石而出的感觉。红砂岩条石的后端全部藏在地形中间,并且种上丰富的植被,使得条石与地势及植物连在一起,如同从植物中生长出来一样。)
C.儿童游乐区与植物、地形结合,极具参与性、趣味性。
儿童乐园根据不同年龄活动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
利用峭壁设置几款不同的攀爬游戏,创造空间与活动内容多样的儿童活动场地。
在儿童拓展区内设计了一个可以穿过大树的滑梯,让小朋友在滑下去的时候也看得到树影婆娑,形成树屋的感觉。两个滑梯筒,其中一个刚好从大树的枝桠间穿过,成为了设计与自然最好的对话。
(点击图片,XIN学姐带你玩更多的游乐设施~)
(点击图片,沅舍老王带给你红石公园植物配置干货~)
设计语言的表达—“记忆”
如何理解记忆:
记忆是一种存在于内在意识与外在现实之间的动态和互动艺术,在纵向的时间范畴中,个人通过在现实记忆过程中产生的瞬间性意识片断,追溯过去所经历的事件与体验,以此在未来变换的时空环境中确认与建构自我身份认同。
而在横向的社会脉络中,集体记忆则对形成与保持群体、社会的文化特征以及加强其成员的集体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以自然环境为考量,将设计融入自然环境,保留和延续场地记忆。
延续场地“原生态”特质
依山就势的山地商业体验空间
保留原有厂房格局
记忆元素的再生
色彩与符号的东方韵味
结语:“记忆需要被延续,如此才能使人们能触摸场地的痕迹,看见历史的背影,感悟文化的内涵。记忆若是被打破重来,个体的特征便会走向趋同,其存在的价值便无据可寻,而记忆的延续正是我们多年来设计实践的初心与动力所在。”——陈跃中
项目名称: 麓湖红石公园
项目地点: 四川省成都市
景观设计: 易兰规划设计院
设计委托:成都万华新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注: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结尾送给大家一个小福利--两篇文章。
(能更加详细的了解案例和设计思想)
获得要求:
点赞+在看+留言,
截图发XIN学姐,获取福利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