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梳理

初中历史 2023-02-13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

(1)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2)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关链接


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它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都被誉为盛世繁荣阶段。


2.表现

(1)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得到了开发。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2)兴修水利:

①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

②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3)粮食种植: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3.影响

(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的发展

(1)概况: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手工工场:

①特点: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②典例: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思维拓展

清朝手工工场的特点、实质及生产过程。

(1)特点:以生产商品为目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2)实质: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生产过程: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工计日领取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2.商业的发展

(1)商业网的形成: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工商业市镇:

①形成: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

②典例:

a.盛泽镇: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

b.汉口镇: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3)商业都市: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4)商帮的形成:

①形成和特点: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②典例:

a.晋商: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b.徽商: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③作用: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知识点三:人口的增长

1.背景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

2.原因

清朝时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

3.表现

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4.影响

(1)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2)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妙招巧记


明末动荡大破坏,恢复经济是必然。清初朝廷重农业,大力推行垦荒策。

耕地面积得扩大,兴修水利治黄河。改进良种推玉米,经济作物大发展。

手工工场也出现,商业发展水陆通。雄厚资本大商帮,晋商徽商最典型。

明朝鼎盛人口多,1亿多人在全国。康乾人口继发展,乾隆末年3亿多。

人口增长带问题,水土流失森林坏。人口庞大有压力,影响经济来发展。

 

典题示例


例1: 清初,顺治帝颁布了一道法令:“督、抚按一年内垦至二千顷以上者记录,六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卫所官员垦至五十顷以上者记录,一百顷以上者加升一级。”这项法令体现了清初统治者(    )

A.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合理的官吏升迁制度

C.大规模兴修水利                          

D.对边远地区的开发

点拨:

明末清初,风云乍起,战争频仍,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顺治入关后面临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烂摊子。当时最迫切的就是要尽快恢复农业生产,让老百姓吃上饭。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就是“开垦的荒地越多,升官的机会越大”,体现的是鼓励垦荒的政策,A项正确;根据开垦的荒地数量决定升迁,只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的一种特殊政策,并不能体现出清初合理的升迁制度,排除B项;C、D两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项。

答案  A


例2:清朝前期,江南出现“妇女半边人”的说法,南京云锦织造中生成了“七上八下”的成语(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打理杂乱无章的丝线)。材料中的行业最可能是(   )

A.种植业      

B.水利业      

C.交通业        

D.纺织业

点拨:

根据材料中“妇女”“云锦织造”“丝线”等关键词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纺织业有了很大发展。丝织、棉织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故材料中的行业最可能是纺织业,选D项。

答案  D


例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泛指人口)日繁,人物殷富”。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点拨: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人口增长,但是却不能推动城郊地区的大发展,苏州城郊“人物殷富”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商业发展使一些城郊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繁荣,故B项正确;政府鼓励垦荒,使大片荒地得到开垦,边远地区得到开发,而非城郊地区。故C项错误;清朝时期对外贸易繁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因此,本题选B项。

答案  B


例4: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在清朝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贫瘠之地,并不适宜农作物生长,下列关于这种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的持续增长②导致水土流失,地力下降③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④说明清朝粮食亩产量低于宋朝时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点拨: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垦荒田,故①说法正确;过度垦荒,破坏了植被,导致了水土流失,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②③说法正确;清朝前期,改进了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④说法不正确,排除。故选A项。

答案  A


拓展阅读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商帮

历史上的商帮大体上崛起于明清时期。明清之际曾引发一场“商业革命”,十大商帮相继崛起:山西晋商、徽州徽商(今安徽黄山等地区)、陕西秦商、福建闽商、广东粤商(分潮商、广商)、江西赣商、洞庭苏商、宁波浙商、龙游浙商、山东鲁商等。其中,晋商、徽商、潮商为势力最大、影响最远的三大商帮。十大商帮各有特点,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和经商秘诀。比如:晋商学而优则贾,徽商贾而好儒,鲁商诚实守信等等。

 

往期精彩分享:

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延伸知识点

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教学辅助视频: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

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