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杀戮合法化,原是统治者清除穷人的阴谋,美国就是这个鬼样子
伊桑·霍克与琳娜·海蒂演绎的超现实主义恐怖片,讲述在近未来的美国,为了降低犯罪率,让公众有机会发泄平日生活中积累的负面情绪与暴力倾向,国家设立了长达12小时的“清除日”。
期间,所有暴力、杀戮都合法化,且过后不用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公民可以任意使用4级以下武器,并无差别袭击任何你想袭击的人。于是一场围绕“清除日”正反两派,以及他们面对无辜生命时不同抉择的故事就此拉开帷幕。
和乐观向上的安德拉不同,胡安在农场过得并不自在。他虽然凭借高超的训马技术成为农场的头牌牛仔,但农场主的儿子迪伦却十分讨厌他。在迪伦看来,“牛仔”就该是美国人,像胡安这样的墨西哥人根本不配。
为此,农场主替儿子向胡安道歉,并叮嘱他一定要在清除日注意安全。
当晚,家境优渥的农场主开启了安保措施,用全自动铁门铁窗封闭了农场与别墅,其乐融融度过了安全的夜晚。胡安和安德拉这样的移民家庭无力自保,只能选择交钱后,被雇佣兵集中到一处地下室,胆战心惊企盼一切赶快结束。
12小时后,警报解除,一年一度的清除日落下帷幕。大街小巷遍布死尸与鲜血,负责清扫的环卫工人和警察陆续走上街头,放下戒备的普通市民们也见怪不怪投入忙碌的生活。
可这次的清除日却和以往不同,那些提倡杀戮的恐怖分子私下达成协议,誓要将清除计划实施到底。刚刚回到工作岗位的安德拉就被两个戴着兔子头套的歹徒袭击,险些命丧当场。
胡安所在的农场也被一伙亡命徒包围,农场主在和为首歹徒对话时,被对方一枪爆头,死在家人面前。
好在关键时刻,胡安和同事赶到,救下包括迪伦在内的其他人。原本互相看不顺眼的两人为了保护家人逃离已经失控的杀戮,决定杀出一条血路,离开可怕的国度。
2
一开始《人类清除计划》格局十分有限。
比如,第一部中,剧情都围绕一个家庭。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和邻居相处和睦,家中又有最先进的安保措施,按理说并不会成为被攻击对象。可表面关系良好的朋友,一转眼就成了拿着武器冲进你家门,对你妻儿喊打喊杀的恐怖分子。让人寒心的同时,也揭露社会虚伪可怕的一面。
第二部,主题从仇恨扩展到宽恕,儿子意外死亡后,男主想在清除日手刃仇人,却又在最后时刻选择放手。因为他的善举带来连锁反应,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更多人得到救助,获得新机会。
第二部是整个系列最具寓意的。不仅融入对生命的尊重,也体现善恶两面的不同考验。
可惜的是,即便拥有如此丰满的人设与背景,这部作品依旧没能逃脱个人主义。所有矛盾全都围绕几位主角,并没将更值得挖掘的阶级、种族……甚至政治因素作进一步阐明。
好在第三部,身为系列导演与编剧的詹姆斯·德莫纳克吸取了教训,不断完善这一主题,开始将视角投向更有反讽意味和现实色彩的真实矛盾。这也令《人类清除计划》系列从血腥暴力为卖点的R级恐怖片,慢慢升级为警世并经得起反复推敲的经典。
3
作为系列收山之作,《人类清除计划5》反复出现了两个关键点。
一是美国人对于种族的看法,很多人以为美国之所以会变得混乱,是因为外来者太多,他们破坏了美国原本的和谐安乐,带来繁荣经济的同时也带来更多危险与诱惑。
于是,在这场所谓永不停歇的清除日中,不少自认血统优良的“美国本土居民”开始借这个名目铲除外乡人,并愚昧地以为这样才能让美国恢复纯净。
可农场主死前的言论,却揭穿了这个“自欺欺人”的谎言。带来混乱的不是其他种族,而是贫富分化的必然产物,领导者开创清除日的最终目的也是为让贫穷的下层人自相残杀,表面是为发泄大家的兽欲,减少犯罪率,实则是为让富人更加高枕无忧控制劳动阶级。
另一个反复出现的关键点则是针对外来移民的“美国梦”。
就像片中的安德拉一样,有不少人以为美国是个自由的国度,崇尚平等,遍地是机会。可现实又是如何呢?
身手了得,曾在自卫队工作过的安德拉到美国后,只能在屠宰场当车间工人。她努力学习英语,强迫丈夫也融入这种生活。他们抛下所有,逃离墨西哥来到美国,最终却又为了活命,只能逃回他们千方百计离开的故乡。
这种讽刺却无奈的选择,影射了多少移民者的现实,又粉碎了多少人的美国梦。
影片中美国彻底沦陷,与近几年充斥社会新闻的排外、种族歧视等问题有微妙的雷同。而随着该系列完结,似乎也预示如果当权者再不认真对待问题,就只剩下自我毁灭这一条道路。
也许正如影片所说一样:怒火并不能熄灭怒火,它只会激化矛盾,燃起更多仇恨。
明明靠着血腥暴力为噱头吸引眼球,却又不遗余力向观众阐述战争的残酷与反战的必要。也许,这才是《人类清除计划》系列最终的目的与最具价值的高光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右下角「❉在看」表白巴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