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日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一本人人可读,人人可受益的经典心灵读物

2016-08-01 了解更多☞ 每日读本书

这是 每日讀本書 的第 56

少有人走的路

豆瓣评分:8.4

49781人评分

大部分的恐惧与懒惰有关,这句我深以为然。我们常常会害怕改变,其实都是因为自己太懒了,懒得去适应新的环境,懒得去学习新的知识,涉足新的领域,但如果总是这样的话如何能让自己成熟起来呢?

——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推    荐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自我公司出版以来创下了销售佳绩。众多名人以及凤凰卫视、《新京报》、《广州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冬吴相对论》等媒体强力推荐!但是,与这本书在美国创下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上榜20年的纪录相比,这仅仅是个好的开端。但这足以说明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从这本书中受益,我们对这本书进行了慎重改版。逐字逐句地理解原书,斟酌合适的语言予以表达,同时,也再次提炼了本书的精华。修订的过程无异于一次心灵的成长,我们用诚挚的心将全新版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奉献给大家,和大家分享这一部人人可读,人人皆可受益的经典心灵读物。


内容简介


  或许在我们这一代,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样,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如此巨大的冲击。仅在北美,其销售量就超过了700万册,被翻译成23种以上的语言;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它停驻了近20年的时间。这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毫无疑问,《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创造了空前的销售纪录,而且,至今长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它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它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作者简介


  M·斯科特·派克(M.Scott Peck),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长期从事心理治疗实践,取得了卓著成绩,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心理医生”。

  由于其巨大的影响力,他获得政府特许,进入政府心理治疗特殊小组,为越战士兵提供治疗。他还曾接受派遣,在美军驻日本冲绳基地担任心理医生。这些特殊的职业经历,成就了他伟大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系列,该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上榜近20年,被西方媒体誉为“来自上帝之手”的时代杰作,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精彩书评


  ★我特别喜欢《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它会让你的思维豁然开朗,开辟一种新的思维思考问题方式。

  ——著名演员 杨幂


  ★我觉得《少有人走的路》非常非常准确地定义了爱。在你比较年轻的时候,你爱上一个人,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你被人伤心,你伤其他人的心。无论通过这一切你是不是真正能够学会怎样去爱,无论你是不是曾经爱过,真正爱过,这些都是重要的事情。我觉得《少有人走的路》写得非常好,它定义了一种高贵然而又可能实现的爱。

  ——著名演员 陈冲


  ★《少有人走的路》是本好书,能强大自己的内心。

  ——著名演员 吕良伟


  ★我喜欢看心理学方面的书,比如《少有人走的路》。我学这个不是想分析别人,而是当我遇到一些事情,比如被人说好或者不好时,我能相应地调节心态。

  ——著名演员 倪妮


  ★我前一段时间看过一本叫《少有人走的路》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看这类书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了解周围的人,让自己进入一个良好的状态。因为生活不是自己的事情,你的情绪完全影响你身边的人,影响跟你工作的人,甚至影响家人……

  ——歌手 许巍


  ★其实我是心理学和悬疑小说迷,我很喜欢看《少有人走的路》,还有丹·布朗的悬疑小说。我觉得常看看这些作品一方面有利于对自己的认知和保护,另外对社交也很有帮助。

  ——著名演员 冯绍峰


  ★什么是“无条件而又有理智的爱”呢?我认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他所写的一本畅销书《少有人走的路》里面有一段话值得借鉴。他说:“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和有效的监督。”在这里,我所说的“无条件和有理智的爱”大体指的就是这些。

  ——著名主持人、情感类畅销书作家 曾子航


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而心智不成熟又是心理问题中最大的问题。数不清的成年人一遇到难题就双手一摊:“这不是我的问题。”他们果真技不如人,还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


读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肯定了自己几年的很多想法。常常是看几页就停下来深入的想一下。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这个痛苦的成长过程,但是可以肯定的说,走过了那段独孤的痛苦的旅程后人生真的会非常不同。


1.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2.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3.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者却让别人活得痛苦——非常专业、富有诚意的心理学书籍。但切忌断章取义仅仅读一些似有玄虚之嫌的段落摘抄。从头至尾细心通读才能吸收其中营养。


书评:自卑者十,自恋狂八九,自爱者一二


真理总是把持在少数人手中,而毁灭于大多数人的践踏之下。
少有人走的路》,尽管这条路难以寻觅,但比其他大道更近终点,而且是近了十分之七的路程。
终点站,是领悟。

[一] 自卑情结
无论怎么随机抽取,可以肯定的是,每十个人中,十个都是自卑者,其中八九偏自恋,只得一二倾向自爱。
而自卑情结,是人类与生俱来(我最近特泛滥这词儿)就存在的。
一个人,无论他有多XX(这个XX请你们自行代入任何想象得到的褒义词),他的内心深处都是自卑的,或者退一步讲,至少不像表面那么自信。
为什么?
很简单的一句:“男人都有短处,女人都有漏洞。”(是的,我是故意的。)
探究到自卑情结的根本原因,我依然要说“欲望是一切人类产生的事物的根源所在”这句话。这其实是臭笠到不读书的人都知道的佛洛伊德大叔终其一生提倡的“泛性论”。这个“性”,不是性别,也不是性爱,而是“原欲”。世人总把佛洛伊德先生歪曲为一个把性高潮当人生理想的怪大叔,这是不可取的。
因为欲壑难填,所以人类永远无法满足现状,自卑情结就发作了。我举个例子吧:一个穷人他肚子饿了,当然要吃饭,可是手里没钱买食物啊,心里那个愤恨呐,就开始埋怨自己怎么没本事挣钱养活自己。接着就想自己多失败啊多失败。最后纠结死。
在欲望面前,每一个人都是穷光蛋。

[二]自恋与自爱的本质
自恋跟自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从字义上来看“恋”跟“爱”的区别。
“恋”是瞬间或短暂性动词,而“爱”是持续性动词,可表状态。用英文看很容易理解:“恋”是fall in love,“爱”是be in love。
这本书是这样解释的:“恋,即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现象,是人类基因向人类理性的征服。这种感觉是虚幻的,常常与现实脱节。当荷尔蒙开始减退,各自的自我界限重新合拢,他们又恢复成为两个不同的个体。最后只得劳燕分飞。”
而爱的本质,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我们在真正的爱中,强化自身进步的力量,成为对方成长的源泉。
恋,是不成熟的非爱或假爱,会让你甘愿舍弃全世界;而真正的爱,是让你看到甚至拥有全世界。
我简单的说一句:“恋,是把你抓得紧紧的;爱,是放你自由的飞。”

[三] 自恋狂与自爱者的本质区别
我要先澄清一点,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单一的状态,没有一个人是完全自恋的,也没有一个人能完全自爱。所以以下我要说的自恋狂和自爱者,都是表述这个人的“倾向”。

自恋狂的心理是畸形的,他也许是偏执狂或强迫症患者,表面看来极其自信,但如果他的自尊被人践踏,后果是很恐怖的:他要么爆发起来,斗得两败俱伤同归于尽也甘愿;要么就自己忍着内伤,严重的话甚至会得精神分裂症;而自爱者的心理是正常的,即使你辱骂他,污蔑他,他都会认为[无论你怎么说,我都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注:语自博恩·崔西)。

当一个人自信满满的站在你眼前,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你该如何区别出他是自恋狂还是自爱者呢?


很简单,听他说话,自恋狂经常会表达一种强迫式的要求:“我要什么。我不要什么。我喜欢什么,我讨厌什么。”而自爱者是向人们透露着一种意愿上的原则:“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看他写的文章里,“我”这个字出现的频率。“我”字出现过多,或者根本就没出现的人,他在某种程度上更为接近自恋。
还有,喜欢说意识形态的人偏自恋;喜欢讲具体事情的人偏自爱。
在描述事情上,注重过程和眼前状态的,偏自恋;注重结果和长远考虑的,偏自爱。

[四] 两者选择配偶的倾向
自恋者只会寻找跟自己类似的人做配偶,而自爱者比较中意找互补型的。这是由本质决定的。
自恋者不恋爱。无论他跟什么人在一起,他爱的对象,永远是他自己。倘若他觉得自己的配偶很完美,那么我们可以推测到,他的配偶在性格上,喜好上,习惯上都跟他极其类似。而一旦他的配偶在某个地方跟他有较为明显的不同或相反,他就会失望的说,“你不是我那杯茶”。所以他会经常性的失恋,无论是主动离弃配偶还是被配偶抛弃。自恋狂很难与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维持一段相对正常的情侣关系。

自爱者比较喜欢配对互补,但也不排除和相似度接近的人在一起。但他们对待感情的态度就是理智的,他们尊重配偶的意愿和选择,不盲从也不抗拒对方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习惯,就算双方有矛盾,也能找到调和的办法。而不像自恋狂那样一遇到问题,就回避,或者离开甚至人间蒸发。

[五] 两者对待爱情的态度
自恋者属于心理学上的“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障碍”。特征是:他们不在乎依赖的对象是谁,只要有人可以依赖,就心满意足。
自恋者因为一直以来不被他人理解,长期饱受寂寞、空虚的折磨,一旦有了交往的对象,就会紧抓不放,这只能使感情更快的走向毁灭。而对象一舍弃他,他就觉得天崩地裂,发出一声鬼哭狼嚎“你走了,我一个人怎么活呀?!”而在第二天,他勾搭到别的人,又生机勃勃了起来。
他们的爱,是 34 44832 34 15535 0 0 2970 0 0:00:15 0:00:05 0:00:10 3089形的,分别有三种形式:负债型(一味付出,不敢索取),索取型(一味索取,不懂付出),功利型(一比一的付出与索取,对公平原则极为苛刻)。他们不能够突破自我界限,其人生价值依赖于同别人的情感关系。他们表面看起来很爱自己,实际上却总是为了别人而活。

与自恋者对恋爱对象的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完全相反,自爱者在爱情上,是极其挑剔的。他们认为,“比起日后去修补改善一段破裂的关系,一开始谨慎的找寻和郑重的选择更为重要。”
就算再怎么爱一个人,如果自爱者觉得对方不适合自己,即使内心再痛苦,他也不会委屈自己去维持一段已经有裂缝并且看不到未来的关系。

自恋者在失恋后会立马去寻找下一个恋爱对象,但自爱者绝对不会。他会先反省、检讨自己在这段失败的关系上的责任,以防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然后调整自己的心态,继续进行之前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并以一种取精华弃糟粕的全新姿态去迎接下一段恋情。

[六] 两者的自我价值观
自恋者认为“自己是一个孤立的个体,眼前的一切都是幻觉”。他们把自己孤立起来,感觉自己是宇宙中独立的个体。甚至认为“回归到幼儿时代,才能体验到自己和宇宙的统一感”。他们追求“超凡入圣”的境界,却把自己推进了精神分裂症的旋涡里。

而自爱者讲求“人性与神性的结合”,在他们看来,宇宙原本浑然一体,恒星、行星、房屋、树、鸟、人与人内心的自我,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宇宙间有机的组成部分。


自恋者内心极其抗拒或回避人际关系,要么彻底厌恶,要么在表面上妥协,假装融入人群。
但自爱者在社交圈子里往往来去自如,左右逢源而又特立独行。

这么说吧,自恋者就像是榴莲,要么好吃的要死,要么臭得要死。
而自爱者就像是番茄,可以生着吃也可以熟着吃,可以做番茄炒蛋也可以入番茄蛋汤。

[七]
很多人自卑而不自知。自恋狂明知自己有心理障碍却不去面对。而只有自爱者,才懂得在得意时收敛,在失败中成长。

去寻找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吧,你的心,将会在沿途的风景中,每天开出一朵花来。 


精彩书摘


  爱的定义

  自律能够让我们承受问题带来的痛苦,并最终解决问题;而心灵在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会不断地成长和成熟。

  所以,自律是人们心灵进化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那么,我们为什么愿意通过自我约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们,这种力量就是爱。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

  爱,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我们很难给出确切的定义,也很难触及它的本质。关于爱的研究,是心理学界最艰难的课题之一。要尝试了解爱的本质,我们就需要涉足一个神秘的领域。爱的概念实在太博大、太精深了,无法用言语彻底解释清楚。尽管我相信这一部分内容很有价值,但我也清楚,我笔下的文字不可能完全涵盖爱的真谛。

  迄今为止,不曾有谁给“爱”下过真正令人满意的定义,这就足以证明“爱”的神秘了。有人把爱分成许多种:肉体之爱、精神之爱、手足之爱、完美的爱、不完美的爱,等等。在此,我冒昧地给所有爱的种类,下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尽管我深知这样的定义不可能完美无缺。我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在对这个定义展开详细阐述之前,我必须做几点说明:首先,“心智成熟”这个字眼,可能会使人联想到宗教意义上的爱。

  笃信科学的人往往对此不以为然。但我的定义并非来自宗教思想,而是来自心理治疗的临床经验和多年的自我反省。在心理治疗中,爱的重要性无可比拟,然而大多数患者却并不清楚爱的本质,他们对爱的理解似是而非。有一位年轻的男患者,他胆小怕事,性格拘谨而内向。他对我说:“母亲对我的爱太深了!她因为怕我在外面受到伤害,从上小学第一天开始,就天天开车接送我上下学,直到高中三年级时,她仍不肯让我坐校车上学,这也给她增加了许多负担。经过我苦苦的哀求,她才终于同意让我坐校车。她真的是太爱我了!”为了顺利完成治疗,我必须让他意识到,他母亲的动机,可能与爱 没有关系,甚至根本就不是爱。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其次,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爱,意味着心灵的不断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爱在帮助别人进步和成长的同时,也会拓展自己的心灵,使自我更加成熟。换言之,我们付出的爱,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同样也能使自己获益。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别人。父母缺少自律,心灵不能成长,就不可能让孩子学会自律,获得心灵成长。我们在推动他人心智成熟之时,自己的心智也不会停滞不前。我们为了他人去努力自律,与为了自己去努力自律一样,这二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强化自身成长的力量,才能成为他人力量的源泉。我们最终会意识到,爱自己与爱他人,其实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随着时间的推进,两者不但越来越近,其界限最后甚至会模糊不清,乃至完全泯灭。第四,爱需要付出努力。由于爱是不断扩展自己和他人自我界限的过程,所以,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付出努力,去跨越原来的界限。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爱不能坐享其成,而要真诚付出。我们爱自己或爱某人,就要持续地努力,帮助自己和他人一起获得成长。

  最后,爱是一种意愿。我之所以用“意愿”来定义爱,是为了让它与一般的“欲望”有所区别。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够转化成行动,而只有强大到足以转化成行动的欲望,才能够称为意愿。二者的差别就相当于说:“今晚我想去游泳”和“今晚我要去游泳”。人人都有爱他人的欲望,但很多人只把这种爱停留在想法和口头上。想爱不等于去爱,爱的想法不等于爱的行动。真正的爱是行动,是一种由意愿而产生的行动。爱一个人却没有付诸行动,就等于从未爱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付出爱的时候,在为了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贡献力量的时候,一定是出于自觉自愿的选择,即主动选择去爱,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强迫。 爱如此神秘,以至于很多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们,对于爱究竟是什么,常常感到迷惑或产生误解。我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消除对爱的误解,从不必要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要了解爱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先来看看爱不是什么。

  坠入情网

  长期以来,人们对“爱”存在着各种荒谬的认识。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男女恋爱,尤其是把“坠入情网”当成是爱,或者认为它至少是爱的一种表现。坠入情网的人,常常激情洋溢地表白:“我爱他(她)!”但其实,这只是一种主观的欲望而已。首先,坠入情网,通常会产生与性有关的欲望。众所周知,不管我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都不可能与他们坠入情网。许多人都有关系密切的同性朋友,但除非有同性恋倾向,否则,决不会与其坠入情网。人们之所以坠入情网,是因为他们在意识和潜意识里有一种性的冲动。其次,坠入情网的“爱”不会持续太久,不管爱的对象是谁,早晚我们都会从情网的羁绊中爬出来。诚然,这不意味着我们不再爱对方,不再爱那个与我们坠入情网的人,但令人头晕目眩的恋情,终归有一天会彻底消失。这就如同美好的蜜月,迟早要归于结束,鲜艳的花朵,势必要枯萎凋零。

  要了解恋爱这种现象的本质,我们就必须先来了解心理学上所谓的“自我界限”。不妨以婴儿的成长为例。婴儿出生最初七个月里,还无法分辨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界限。当他挥舞自己的小胳膊小腿的时候,感觉整个世界都跟着他在一起移动;当他感觉饥肠辘辘的时候,以为整个世界都在与他一块儿挨饿;当他看见母亲身体运动的时候,以为自己也跟着母亲在一同运动;甚至当母亲哼唱起摇篮曲的时候,他会以为那是他自己的声音。在新生婴儿的感觉里,在一切移动和固定的事物之间,在他和周围的人群之间,在单个个体和整个世界之间,并没有什么界限和差别。

  随着婴儿慢慢成长,认识和经验不断增加,他会逐渐发现自己和世界并不是一回事:他感到饥饿时,母亲未必会立刻过来喂养他;他想玩耍时,母亲未必会愿意跟他一起玩耍。他的意愿和母亲的行为,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在这种情况下,婴儿的自我意识就开始出现了。这种自我意识能否健康发展,通常取决于婴儿同母亲的关系是否融洽。如果失去了母亲的爱,或者母亲患有严重的性格缺陷,那么,婴儿和母亲的关系就会受到干扰,等到婴儿长成儿童直至成年人之后,其自我意识就会出现障碍。

  当婴儿意识到他的愿望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周围世界的愿望时,他就开始在自己和世界之间做出区分。比如,当他有活动的意愿时,只看到自己的胳膊在晃动,儿童床和天花板并没有随着他一起活动,于是婴儿知道,他的胳膊和他的意愿是紧密相连的,因此胳膊是他的“财产”,而不是别的东西,更不是别人的胳膊。婴儿在出生的第一年会明白一些基本的常识:我们是谁,我们不是谁;我们是什么,我们不是什么。出生一年后,他们就清楚地知道:这是我的胳膊、我的脚、我的头、我的舌头、我的眼睛,甚至我的视角、我的声音、我的想法、我的肚子疼、我的感觉……此时,他们能区分出自己 和外在世界更多的不同,能够认识到自己身材的大小、体能的局限性,这样的认知就是所谓的“自我界限”。

  自我界限的认识和发展,会持续到青春期乃至成年以后。孩子到了两三岁左右,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在此之前,尽管他知道自己无法让母亲完全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但他仍然会把自己的愿望和想法,同母亲的行动混为一谈。两三岁大的孩子,往往是家里的“小霸王”,稍不顺心就会大发雷霆,甚至闹得天翻地覆。到了三岁以后,虽然孩子的态度有所收敛,虽然他们对自己能力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脑海里还是会幻想着如何随心所欲。这样的心态只有再过几年,在他经受到更多的打击以后,才能够逐渐消失。在此之前,他会幻想自己无所不能。所以,这时,强大的超人和太空飞侠之类的故事,总是最受他们的欢迎。而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少年而言,超人和飞侠已不再能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了。这时的他们更为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和能力有着多么大的局限性!他们也隐约意识到,个体只有融入社会才能更好地生存。他们渴望突破自身的局限,却又受到自我界限的限制,这通常使他们产生无助的痛苦。永远活在自我界限中,只会给人带来孤独。有的人把自我界限当成是一把保护伞,比如那些性格孤僻的人,因其童年生活都很不快乐,甚至遭到过不同程度的伤害,所以对于他们而言,外面的世界充满险恶,孤独和寂寞反倒能够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但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是渴望摆脱孤独,冲出自我界限的牢笼。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与别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自我界限的牢笼,情感就像决堤的洪流,声势浩大地涌向所爱的人,于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我们跟爱人结合在了一起!

  在某种意义上,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一种退化。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跟童年时与父母相伴的记忆彼此呼应,让我们仿佛又体验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又感觉到自己强大有力,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实现愿望。我们感觉爱无比强大,能够征服一切,前途无限光明。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感觉是虚幻的,常常与现实脱节。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两岁大的幼儿,自认为能称霸世界一样不可理喻。

  残酷的现实,迟早会击溃两岁孩子的幻想,同样也会击溃我们的爱情之梦。日常的琐事和难题,会使我们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男人渴望性爱,女人却因心情不好而予以拒绝;女人想要看电影,男人却想留在家里看电视;男人想把钱存进银行,女人却想拿来买洗碗机;女人想谈谈自己的工作,男人却想谈谈他的工作。双方都惊讶而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其实并没有跟对方融为一体,彼此的欲望、爱好和想法都相去甚远,局面好像难以改变,差距好像无法缩短。于是,两人各自的自我界限重新合拢,又恢复成为两个不同的个体。幻觉破灭,就可能面临劳燕分飞的局面。毋容置疑,若想避免这种情形,两人就必须面对现实,学会真正的相知和相爱。

  我为什么要用“真正”两个字呢?我想强调的是,坠入情网并不是真正的爱,只不过是爱的一种幻觉而已。情侣只有在脱离情网之后,才能够真正相爱。真爱的基础不是恋爱,甚至没有恋爱的感觉,也无须以之为基础。我在本章开头给爱下了定义,根据定义可以确知,坠入情网算不上真正的爱,原因如下:

  坠入情网不是出于主观意愿,不是有计划、有意识的选择。很多时候,不管怀有怎样的期待,没有机遇和缘分,就永远无法体会到恋爱的感觉,爱的情网,也不会为你张开;而有时候,它却有可能成为不速之客,不请自来。你完全可能爱上某个与你毫不相称的人,甚至因此而不愿承认对方身上的缺点,并对他(她)产生深深的依恋。与此同时,另一个各方面都很出色的人,值得你全身心去爱,但你却始终不能跟他/ 她坠入情网。成年人有时会以理性和原则作为约束,控制自己不顾一切的狂热行为——比如,心理医生可能对患者产生恋情,患者也可能不自觉地把情感寄托在医生身上,但是基于对患者的责任以及自己的身份,医生必须在情感和行为上有所约束,维持自我界限的完整性,不能不负责任地把患者当成恋爱对象。为此,他们甚至要忍受难以想象的痛苦,这是理性和感性较量的必然结果。另外,不管自我约束如何严格,你只能控制恋爱的进程,却无法创造出恋爱的感受。换言之,当恋爱的激情到来时,你可以凭借愿望和意志力来控制恋爱的激情,却不能凭空创造出激情。

  ……


前言/序言


  很抱歉,我们奉献给你的不是一本时髦的书,它甚至还会让你感觉到一点点的不舒服。不过,请不要回避,你也无法回避,因为回避这一问题的结果是:你不得不承受更多的不舒服、甚至是痛苦。

  有人说,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对此,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能亲眼看见身边心智不成熟的人是如此之多。如果说以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那么,今天,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 理问题,而心智不成熟又是心理问题中最大的问题。

  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在大街上堂而皇之地用奶瓶喝水,这是时髦、反叛,还是在逃避成熟?

  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动机仅仅是:害怕毕业。他们是害怕毕业,还是在拒绝成熟?

  无数大龄青年不愿结婚,他们真的是没选择好伴侣,还是害怕承担婚后的责任?

  数不清的成年人一遇到难题,就双手一摊:“这不是我的问题。”他们果真技不如人,还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

  ……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回避问题、逃避痛苦。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

  30多年来,在心智成熟的旅程上,《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陪伴着亿万读者,也帮助过千千万万痛苦的人走出困境。毋庸置疑,这本书创造了美国、乃至世界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难道不是吗?有哪一本书,没做任何宣传,仅凭口耳相传,就达到了3000万册的销量;有哪一本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一直停驻近20年;有哪一本书,出版以后,作者收到的读者来信有如此之多。难怪 《华盛顿邮报》的书评会说:“这本书是出自上帝之手。”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它出自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斯科特的杰出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诚恳和勇气。他第一次说 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面对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逃避问题的人比比皆是:你是老板,你一定会知道你的手下有几人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你是父母,一定知道你的孩子为什么总是躲躲闪闪;你是公务员,你一定会知 道,面临问题时,你是在积极主动解决,还是在消极回避……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

  如果你是一个渴望成熟的人、一个正在成熟的人、一个因拒绝成熟而导致心理障碍的人,那么,请你勇敢地翻开这本书吧!只要你有勇气翻开这本书,你就一定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只要你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你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如果你认为世界不够好

可能是因为书看得还不够多


今日推送  《少有人走的路》

电子书价               ¥3(原价¥32.80))

纸质图书   ¥17.30(原价¥32.80)


查看/购买 电子图书(1折)



查看/购买 纸质图书


点击关注,向每日读本书获取电子图书


每日讀本書

微信号:a-dushu

每日推送一本好书,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

✍读书是一种思考与认知,它并不能为你带来直接的财富提升,却能有助于你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这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申请加入"每日讀本書读书1群"

或“公号内部分享群”



"关注每日讀本書"回复"关键词"均可查看内容

第1天:《政治的人生》王沪宁22年前的"政治日记"写了啥?

第2天:《绝望锻炼了我》朴槿惠自传

第3天:《曾国藩》为何四拒称帝 家族依然长盛不衰?

第4天:《平凡的世界》改变千万青年命运

第5天:《解忧杂货店》人生何其忧也?

第6天:《霸王别姬》23年前年的今天 经典难复在

第7天:《我们仨》杨绛走了,致以祭奠仙逝的老先生

第8天:《追风筝的人》让千万人感动的史诗温情小说

第9天:《偷影子的人》也许影子只是一个人孤独的灵魂

第10天:《偷书贼 》这个故事会改变你的生命

第11天:《岛上书店》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第12天:《曹文轩安徒生奖作品集 》六一儿童节专场!

第13天:《皮囊 》献给内心漂泊无依的你

第14天:《史蒂夫·乔布斯传》"苹果教父"留给世人的礼物

第15天:《活着》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第16天:《无声告白》我们终此一生就是摆脱他人期待 找到真正的自己

第17天:《月亮和六便士》追寻灵魂的归宿

第18天:《先上讣告 后上天堂》我们都是经历了高考然后幸存下来的人

第19天:查令十字街84号》爱书人的圣经|揭开不二情书故事

第20天:《摆渡人》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 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第21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为什么能够在国际畅销书榜上爆冲?

第22天:《一个人的朝圣》 他的错误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可能会犯的错

第23天:《余罪》一个传奇警察和毒贩、悍匪、黑道大佬的交锋实录

第24天:《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是感动了自己,还是真的努力了

第25天:《林徽因传》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

第26天:《百年孤独》他用孤独拥抱世界

第27天:《看见》我们面对同一个世界,却无法看见同一个世界

第28天:《人间失格》生而为人,对不起

第29天:《谁的青春不迷茫》献给都市中焦躁不安困惑迷茫的年轻人

第30天:《李开复自传》世界因你不同及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

第31天:《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生中必读的成长之书

第32天:《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看,高智商疯子如何调戏和羞辱正常人

第33天:《自控力》只需10周让你生活变得更美好(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心理学课程)

第34天:《野蛮生长》从国家机关的体制文人到现在的万通,冯仑是如何熬出来的?

第35天:《苏东坡传》不爱才子,独爱东坡

第36天:《苏菲的世界》一本风靡世界的哲学启蒙书

第37天:《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让所有人心动的故事及升级版让《我留在你身边》

第38天:《乡关何处》故乡•故人•故事及《身边的江湖》

第39天:《解密》这是一个天才被损坏的故事(习主席盛赞麦家"中国谍战小说首人"及《暗算》《风声》)

第40天:《毛泽东传》使毛泽东从一个令人敬畏的神成为一个令人敬仰的人

第41天:《1984》多一个人读乔治·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及《动物庄园》

第42天:《阿弥陀佛么么哒》祝你有梦为马,随处可栖及大冰《乖,摸摸头》《他们最幸福》

第43天:《三体》一部让人眼界大开的「离地」体验及《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

第44天:《中国为什么有前途》罗辑思维:头部解读2016—2036时代大势的重磅作品及《迷茫时代的明白人》《成大事者不纠结》

第45天:《悟空传》十年全新演绎,影响千万人的网络文学经典及《西游日记》

第46天:《目送》华人世界龙旋风,龙应台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及《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

第47天:《狼图腾》我们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

第48天:《沧浪之水》人只有一辈子!就这样过一生吗?无数年轻人最喜爱的一本书及《活着之上》

第49天:《我所理解的生活》韩寒三十岁时所开始思考关于生活的一切及《三重门》《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青春》

第50天:《蒋介石传》失去中国大陆的男人,他的悲剧是如何造成的?

第51天:《尘埃落定》一部纯文学的不朽经典及《空山》《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

第52天:《遇见未知的自己》都市修行课,觉察和自省是所有成长的开始及张德芬身心灵五部曲

第53天:《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

第54天:《非暴力沟通》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入选港大50本必读书籍)

第55天:《邓小平时代》解读当代中国,读懂这段历史,读懂“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的我们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第56天:《少有人走的路》一本人人可读,人人可受益的经典心灵读物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每日读本书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